薛小飛
數字供應鏈金融以數據為要素、以平臺為載體、以科技為驅動,可以改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融資繁的狀況。對民營銀行而言,數字供應鏈金融是突破公司業務發展瓶頸、建立差異化競爭能力的關鍵切入點,對其構筑比較優勢、建立經營“護城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數字供應鏈金融賦能產業發展,也是民營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支持經濟實體發展的重要體現。當前,全國19家民營銀行以不同的方式實施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轉型,既有成效也有不足,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數字供應鏈金融是推動產業數字化、促進產業鏈“穩鏈”“強鏈”的重要抓手。傳統主流供應鏈金融模式主要依賴于核心企業提供信息支持,存在層級銜接不暢、斷鏈、用戶響應滯后、庫存分散、多渠道履約與交付等問題。金融機構識別核心企業信用多數情況下僅能涉及一級供應商或一級經銷商,難以對供應鏈上的第二層乃至多層企業形成有效覆蓋。數字供應鏈金融有利于金融機構降低信息獲取和處理成本,突破對核心龍頭企業的依賴,提升風險控制水平。數字供應鏈金融也為銀行將金融服務內嵌到產業系統,打通金融服務與產業生態之間的壁壘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實現產業資產和金融資金的快速對接,構建產融一體化雙向賦能生態機制。
近年來,我國數字技術與金融科技不斷取得突破,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呈現領跑趨勢。隨著《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2020年9月)、《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2022年1月)、《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2022年7月)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商業銀行數字化升級趨勢顯著,金融數字化逐步從“立柱架梁”邁入“積厚成勢”的新階段。
國有大行當中,農業銀行打造了供應鏈金融平臺“農銀智鏈”;建設銀行搭建了“BCTrade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工商銀行通過解構產業鏈堵點,構建了涵蓋“三大場景、六種產品、六個工具”的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體系,以滿足企業上游簽約、備貨、發貨、開票、支付以及下游分銷、零售等環節的融資需求;中國銀行針對產業鏈上游融資需求搭建了“中銀智鏈·融易信”平臺,針對冷鏈領域搭建了“中銀智鏈·冷鏈物流鏈”平臺,針對山東重點產業領域搭建了“中銀智鏈·齊魯鏈”;郵儲銀行推出標準化電子債權憑證產品“U信”;交通銀行通過智慧交易鏈平臺對接中航信、中企云鏈等多家主流產業鏈管理平臺,構建了跨場景的開放銀行合作機制。
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引領數字供應鏈金融發展,成為數字金融供給的主要陣營。平安銀行在國內率先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打造了支付結算融資一體化模式,并于2019年開始實施“星云物聯計劃”,分別在智慧車聯、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農業、智慧基建、智慧物流等六大產業領域落地多個創新項目,支持實體經濟融資發生額累計超過8000億元;中信銀行以場景和數據為依托,針對產業鏈上下游開發了“訂單e貸”“政采e貸”“商票e貸”“經銷e貸”等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招商銀行圍繞供應鏈與交易鏈建立端到端的產業互聯網金融服務閉環,推出投商行一體化產業互聯網供應鏈金融4.0版本,服務范圍涵蓋核心企業產業生態圈、B2B平臺產業生態圈,產品包括“付款代理”“C+智慧票據池”“B2B平臺票據池”等;浙商銀行應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打造了“行業化+嵌入式”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截至2023年9月末,浙商銀行在能源、鋼鐵、汽車等近30個行業形成差異化解決方案,累計投放資金規模超過4190億元,服務全國核心企業2200余家,延伸上下游客戶超3.2萬戶。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的發展天然存在弱勢:一是業務種類和產品體系有限,客群覆蓋范圍小。二是負債渠道窄、負債成本高,致使資產價格居高不下。三是“一行一店”的監管要求使其展業區域范圍受限,只能在有限區域內開展存量競爭。四是科技能力和科技投入水平有限,各家民營銀行均以互聯網銀行、數字銀行自居,但彼此之間差異巨大。
針對上述問題,民營銀行積極借助數字技術突圍,形成“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領跑在涌現”的良好局面。數字供應鏈金融成為推動民營銀行提升科技能力的“牛鼻子”。從民營銀行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超過80%的民營銀行均提及將供應鏈金融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并提出構建基于數字技術的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
實施路徑上,各家民營銀行的數字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差異性較大,發展思路各不相同。以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為代表的頭部民營銀行在數字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方面擁有領先地位,并持續完善數字技術能力,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以三湘銀行、眾邦銀行為代表的民營銀行呈現出“后來居上”的態勢,數字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迅速。中關村銀行、新網銀行、華瑞銀行、蘇寧銀行等民營銀行以傳統金融產品為基礎、數字技術為支撐進行創新,推動供應鏈金融邁上數字化新臺階。截至2022年底,中關村銀行場景及供應鏈金融業務貸款余額增長54.88%,余額達到23.17億元。新網銀行“好企e貸”貸款余額為35.99億元,其中供應鏈貸款余額為24.15億元,占比達67.1%(見表1)。
表1 部分民營銀行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投放規模情況(截至2022年末)
當前,絕大多數民營銀行將數字化轉型納入全行發展戰略,積極完善數字轉型的頂層規劃,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而提質增效。蘇寧銀行制定了“科技驅動的O2O銀行”戰略定位,持續優化“金融科技+場景金融”的經營模式;新網銀行以“技術立行”為理念,圍繞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持續發力;錫商銀行圍繞“打造物聯網特色科技型銀行”的戰略定位,逐步升級“1+1+N”智慧銀行系統,完善應用架構及系統建設;振興銀行制定了《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2022—2023)》,以技術支撐業務創新發展,打造“強基礎、強接口、強數據”的科技基礎能力;金城銀行在引入新股東360后,從頂層設計開始入手,以打造“世界領先的數字銀行”為戰略目標,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對“在線化運營、數字化服務”的投入不設上限,從基礎核心層到應用服務層,全棧全鏈地研發了數字科技底盤。
從實施的效果來看,民營銀行的數字供應鏈金融特色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數字技術體系搭建日趨完善,“強優勢、補短板”工程不斷推進。例如,微眾銀行搭建了涵蓋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的“ABCD”四大互聯網技術體系,建立起一整套數字金融服務框架。二是緊緊圍繞產業交易場景,以通用型數字技術為基礎,“四流合一”的“N+1+N”數字供應鏈金融通用模式漸次成型。例如,眾邦銀行通過核心產品“眾鏈貸”“E賬通”形成支付結算閉環,以“同舟”供應鏈金融平臺為載體,將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產業鏈的細微末端,高效延鏈補鏈、強鏈固鏈。三湘銀行打造了基于PaaS和IaaS技術底座的“數智化產業金融服務平臺”,數字能力已躋身民營銀行第一梯隊(見圖1)。三是數字驅動業務發展突飛猛進。例如,金城銀行自實施數字化戰略以來,業務發展速度成為民營銀行當中最快的一家。2022年末,金城銀行資產規模躍升至571.59億元,較2020年累計增長122.89%,短短三年時間創造出了超過兩倍的規模。
圖1 三湘銀行數智化產業金融平臺業務架構
場景更聚焦,數字化貫穿產業運營全鏈條,賦能產業鏈縱深發展。一是聚焦新型產業。物流、農業、醫療大健康、新基建、現代服務業等具有長期穩定性和戰略新興特征的產業領域是各家民營銀行的重點主攻方向。例如,新網銀行針對醫療領域的融資痛點,設計了全程數字化管理的供應鏈融資產品(見圖2)。二是聚焦本地特色產業,扎根區域經濟。例如,三湘銀行對接湖南省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和長沙市22條產業鏈,聚焦先進裝備制造、現代服務、城市更新、大健康、TMT等五大產業生態圈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按照“智能獲客、數據風控、智慧運營”的思路建設產業銀行平臺;金城銀行聚焦天津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等領域,著力打造科創型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三是聚焦鄉村振興產業場景,專項輸出農業產業鏈數字金融產品。例如,眾邦銀行聚焦湖北省內的潛江小龍蝦、洪湖蓮藕、秭歸臍橙等特色農業產業,提供基于農業產業鏈交易的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
圖2 新網銀行醫療產業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
平臺化發展,構筑“數據+平臺+賦能”數字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一是產業通用型數字供應鏈金融平臺建設模式。例如,眾邦銀行搭建“同舟”供應鏈金融平臺,鏈接科技公司、倉儲物流、金融機構,實現線上觸達核心企業及上游供應商、下游采購商,產品涵蓋邦E鏈、鏈單、邦信、E賬通,定向服務于區域特色產業。藍海銀行于2022年上線供應鏈票據撮合交易平臺“藍海通”,專項服務于特定產業的票據交易環節。二是科技通用型數字金融及風控平臺建設模式。網商銀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普遍規律開發出一套數字化產品矩陣,形成具有廣泛的、可拓展的數字化系統“大雁系統”,系統圍繞核心企業和上下游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關系,幫助小微企業解決供貨回款、采購訂貨、鋪貨收款、連鎖加盟、發薪等日常生產經營全鏈路金融需求問題(見圖3)。三是基于開放銀行機制的聯合建設模式。富民銀行與山東高速聯合搭建的供應鏈科技平臺完成了全國首筆由民營銀行落地的供應鏈票據“秒貼”業務;新網銀行與蘇寧金融就數字供應鏈金融達成戰略合作,合作投放額度累計超過5000億元。
圖3 網商銀行“大雁系統”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矩陣
多元化賦能,打造服務綜合化、產品矩陣化運營體系。各家民營銀行緊緊圍繞特色產業持續完善數字供應鏈金融產品體系,疊加支付結算、財資管理等多重服務,通過“組合拳”全方位滿足產業鏈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增強數字金融供給能力,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蘇寧銀行以“采購貸、運力貸、供貨貸、票鏈通”系列產品為依托,累計服務產業鏈上客戶3.55萬戶,供應鏈金融余額超過180億元。裕民銀行大力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運用,形成以商裕貸、農裕貸、金裕貸、裕鏈通、裕享貸、同裕貸、惠裕貸為主打的數字普惠信貸產品體系和以裕分期、裕付通為主打的場景金融產品體系。新安銀行基于AI技術,針對當地核心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上客戶推出了“AI種業貸”“AI貨車貸”等體系化產品。眾邦銀行“眾鏈貸”產品體系涵蓋了供應鏈上下游各類小微主體,包括基于交易數據的“邦信”、基于預付資產的“邦采”、基于存貨及應收資產的“邦收”、基于票據資產的“邦票”、基于可流轉電子憑證的“邦鏈”,以及針對農業領域的“農鏈貸”產品,并創新探索了“左手放款,右手帶貨”新模式。眾邦銀行還建設了FAST智慧運營體系和數字化營銷服務體系,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不斷擴大普惠金融服務渠道和服務半徑。
近年來,民營銀行陸續搭建并完善了數字風控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持續提高。網商銀行建立了以“大山雀”衛星遙感風控系統、“大雁”數字供應鏈金融風控系統和“百靈”智能交互風控系統為主的小微全息智能風控系統。眾邦銀行陸續建成并完善了“司南(精準營銷系統)”“天衍(數據解析系統)”“倚天(大數據風控系統)”“洞見(客戶行為分析系統)”“眾目(貸后催收系統)”五位一體的大數據風控體系,自主研發了模型實驗平臺、數據管理平臺“變量魔方”、風險預測平臺“先知”、反欺詐管理平臺“慧眼”等,形成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的風控管理系統矩陣。億聯銀行聚焦東北農業特色,建立了數據化、信息化、科技化三位一體的農村金融風控體系,通過“億農貸”拳頭產品支持農業生產。振興銀行搭建了基于多類數字技術的“獵鷹”分布式監控平臺“麒麟”分布式開發平臺“磐石”平臺(信息安全)以及“云雀”平臺(DevOps),不斷完善數字供應鏈金融業務賦能體系和風控能力體系。
網商銀行、微眾銀行自成立以來即保持了數字銀行的特色,數字及科技型人才占比始終維持在50%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始終領先其他民營銀行。近年來,三湘銀行、眾邦銀行、金城銀行陸續完善內部人才架構,數字及科技型人才占比均已超過50%,其中三湘銀行在2022年大量引進互聯網領域尖端人才,科技型人才占比已經達到了60.07%(見表2)。自2023年開始,華通銀行開始組建數字金融團隊,持續加大科技資源要素投入力度,進一步提升全行數字化水平。
表2 部分民營銀行科技型人才規模及占比情況(截至2022年末)
民營銀行不斷加大科技投資力度,不斷完善行內科技系統建設,持續布局數字技術領域,提高基于數字科技的長效運營能力。2022年,網商銀行全年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長33%;三湘銀行于2022年發布標準化決策API接口47個,支撐264個場景的自動化決策。同一時期,眾邦銀行啟動“1號工程”數智化自主經營體系建設,圍繞用戶全生命周期,以數字運營貫穿和聯動業務前中后端,建成智能營銷、公共服務管理、營銷大數據分析“三個平臺”,建立全鏈路的用戶觸達及反饋系統、靶向化營銷策略及配置系統(見圖4)。截至2022年末,微眾銀行累計申請專利超過3500項,在隱私計算等前沿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居全球銀行業前列。
圖4 眾邦銀行“1號工程”平臺體系
宏觀層面,我國尚未形成數字金融發展的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數字供應鏈金融主要還停留在探索階段,有關數據治理、技術研發、產業鏈搭建等一系列支撐體系建設尚不完善。中觀層面,金融數字化轉型已推行多年,但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開發。從發展特征上看,數字驅動下的供應鏈金融基本形成了從農商行、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大型國有銀行到民營銀行數字化程度逐步遞增的趨勢。其中,以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為代表的股份制銀行數字化程度顯著高于其他各家銀行,而部分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數字化明顯是“無感”的,民營銀行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呈全面推進之勢,但總體效果卻是“兩極分化”。
微觀層面,民營銀行對數字化和供應鏈金融持有的態度各有不同。一部分民營銀行意識到供應鏈金融結合數字化是構筑比較優勢的關鍵,通過數字供應鏈金融可以逐步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另一部分民營銀行僅將其視為一段時間內實現批量獲客的手段,對各項資源要素的投入相對有限,抱著“試水”的態度開展業務,缺乏戰略眼光,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推動數字供應鏈金融發展,需要有戰略定力、創新意識、開拓能力以及破局的魄力。發展數字供應鏈金融本身不是目的,其意義在于構建穩健發展的動力機制。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民營銀行推動以數字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新型業務發展,關鍵是要構建自上而下的創新機制。需要從管理層開始強化創新意識,深刻理解數字化對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具有的重要價值。從頂層設計入手,要考慮當前生存需求,更要考慮長遠發展,著力鞏固民營銀行的市場定位、提升民營銀行的發展品位。
從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的角度看,建立卓越的“產業耕耘”機制對增強民營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具有重要意義。民營銀行要結合當地產業特色,選取自身能力可覆蓋的領域,做精做細本地市場,豐富數字金融產品供給,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質效。要強化“產業耕耘”能力建設,打磨形成體系化、標準化的產業金融發展模式,推動建立由點及面、觸類旁通的長效發展機制。要不斷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鍛造智慧風控“利器”,綜合提升風險管理價值效能。
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看,強化對數字技術的開發應用,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建立比較優勢、提升“數字生產力”是民營銀行的當務之急。民營銀行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及科技能力,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搭建“點、線、面”立體化科技金融服務框架,增強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的科技驅動能力和數據賦能水平。要建立健全開放銀行機制,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鏈接外部優勢資源,協同推進民營銀行數字化發展,貫通內外雙向賦能通道。
從數字化及科技型人才隊伍建設的角度看,組建結構扁平、架構輕盈的敏捷團隊是民營銀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基礎保障。民營銀行要逐步優化改變傳統的“螺絲釘”人才聘用制度,建立學科綜合、能力復合的人才選拔機制。要強化科技“自力更生”能力體系建設,鍛造一支高素質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立內生動力的培育機制,實現對內賦能數字供應鏈金融發展與對外輸出數字科技的雙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