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德彪西的作品《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入手,進行樂譜版本與演奏版本的分析并提出見解。
【關鍵詞】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樂譜版本;演奏版本
【中圖分類號】J624.1;J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8—142—03
一、樂曲背景以及選擇版本
(1)作品背景介紹:《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是德彪西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當時德彪西正遭受著病痛的折磨,對生活的真實和幻想以及對當時人們的苦難感同身受。這首作品獻給她的妻子,1917年由小提琴家波利特與德彪西本人首演于巴黎,作為他生命后期的一首室內樂作品,作曲家用了比他自己的其它作品更為簡潔的作曲技法,更加精細的音樂語言安排,以靈氣的氣質表現出更為精煉的印象主義風格,是法國小提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優秀作品。
(2)版本選擇:三個不同的版本選擇,區別在于弓法的不同所導致的演奏方法以及音響效果的不同以及強弱處理的難易程度不同。
通過標記的功法可以看出版本一中,5—6小節是一弓(拉弓),7到8小節是一弓(推弓),那么第9小節作為弱起小節就需要用拉弓,這就會導致9,10小節的力度變化,漸弱加強到變弱會變得很難做。小提琴一般從弓根起都在正拍或強音上,而弓尖則是演奏弱音的最佳弓段。所以按常理說第8,9小節應用弓尖到弓根的推弓進行,才更易演奏出力度變化,符合邏輯思維和常用的弓段分配。所以可以看到我在7到8小節中本應該是推弓一弓演奏完的地方改成了8小節休止符后弱音變成了拉弓,才有了 9小節的弱起推弓。
這個版本由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諾教授編訂,個人覺得這是比較適合學生使用的一個版本,弓法標注分配更符合邏輯,更加清楚,并且更容易用弓段的運用做出譜例上力度速度變化的要求。5—6小節一弓(拉),7小節一弓(推),8小節一弓(拉),9到10小節推弓。小提琴演奏是講究弓段分配的,弓的全弓,上中下弓分別可以帶來不同的音樂處理和技巧發音等等。學生時期還是應多還原譜面要求,避免更多的個人情感抒發以及音樂處理自由,先掌握起音樂風格特征和音效表達才是最基礎的,所以譜例選擇十分重要。到后期,技巧,發音,思想以及演奏經驗豐富熟練后可慢慢建立自己想要表達的音樂感覺,可以根據自身的演奏習慣,弓法弓段分配去詮釋譜例,甚至二度創作出有個人思想情感的音樂。
版本三的譜例可以看出5—8小節是連弓(拉弓),9—10小節為推弓。雖然弓法弓段的分配沒有問題,但是演奏難度卻增大。用一弓想拉出帶有朦朧,零碎的3拍子的切分音是很需要演奏者能完美駕馭弓段弓速度以及發音處理的。該譜例子中,第一句話即5—6小節的演奏是不同于常規曲目的演奏的,需要演奏者從弓根發音就輕柔且再運弓過程中弓像紙板偏斜。(一般曲目弓都是拉直,再紙板和琴碼中間,但該曲不同,需要營造出輕柔朦朧模糊的感覺,慢慢從中間靠近紙板音色會變弱變模糊),而且再音與音之間需要短暫的停頓,不是連續的發音,需要有中零碎,轉瞬即逝的音樂塑造。
二、曲式分析
這是一個g小調的三部曲式結構奏鳴曲。
A樂章中開頭就是以切分音節奏奏出的g小調主和弦分解和弦構成了音樂的主題,演奏時需稍作停頓,發音輕巧,基本不用揉弦,9小節后漸強是才使用揉弦。64—83的第一連接部作為連接A與B的樂段沿用了A部分的調式并使用了主音g小調上的九和弦,這一有別于傳統和聲的使用更加表明出德彪西能在任何一音上輕松駕馭九和弦的能力,第一連接部也因此有著不可琢磨,恍惚不定的感覺。加上在力度速度上的密集且細致的變化,這種組合使音樂效果變得稀薄模糊且細密。
B部分的音樂轉入了E大調上,88—99小節的加入了東方的五聲音階調式,有著東方音樂之美,再演奏中運弓也是從偏與紙板直到最高音的一串上行音節的時候運弓慢慢靠近琴碼。給人的音響效果清秀飄逸,運弓要如毛筆寫字般飄逸灑脫且不失韻味。從135—145還運用了西班牙音樂的元素以及半音階的使用。到146—149有4個小節的分解九和弦組成的琶音形成了第二連接部再回到A1.尾聲部分從216小節到255小節,里面運用了許多A部分的音樂元素展開變化,再速度上更加自由多變,再力度上更加激烈,與之前的輕柔形成對比,并成為全曲的高潮部分,又強到突強的分解以及柱式主和弦回到主音上結束了全曲。
三、演奏版本分析
(1)(小提琴:張瑛鋼琴:錢程)兩位都是武漢音樂學院的青年教師,屬于學院派,張瑛的演奏在技巧上和音樂處理上都是中規中矩,對譜例的還原度相對較高,再與鋼琴聲部的配合中默契還是略顯不足,錄音質量相對于其它幾個版本也有待提高。
(2)(小提琴:高參鋼琴:譚小棠)兩位都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青年教師,高參的演奏也是四人中節奏最為平穩,音準音質也很完美。但是對譜面的力度速度還原度相對較低,與鋼琴聲部的配合以及錄音質量都適中。
(3)(小提琴:鄭京和)鄭京和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她對待音樂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對音樂中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也值得我們去細細聆聽。鄭京和是四人中對譜面的速度力度標記處理最為完美的,且在技巧上明顯較于學院派處理更為細致,但錄音版本與鋼琴配合也不是最為完美的。
(4)(小提琴:奧古斯丁·杜梅鋼琴:瑪利亞·胡奧·皮爾斯)杜梅是法國著名的小提琴大師,其演奏技巧較其他三人來說更為精致完美,音樂處理浪漫自由,將法國音樂的浪漫,與的小提琴的凄美絕唱融入一體,但節奏方面并未完全遵循譜例,有著對音樂有更深理解的二度創作。最值得一提的是與鋼琴的配合十分默契完美,呼吸的一致,強弱的對比,柔和而浪漫的鋼琴和聲烘托使杜梅的音樂表現力明顯高于其它三個版本。同時也說明在小提琴奏鳴曲中鋼琴聲部的確是個能為你的演奏錦上添花的重要因素。瑪利亞·胡奧·皮爾斯作為鋼琴屆鳳毛麟角的女鋼琴家,其精湛的技巧以及極美的音色和善于在節奏樂句上進行的精致細微的處理,使她和杜梅,王健(著名大提琴家)組成了最佳的室內樂搭檔,其演奏的室內樂風格有種清新的美感,在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完美體現出來。

1、2兩張專輯可以說都是屬于學院派,就個人感覺而言,在剛剛接觸作品時可以多聽聽高參的演奏,熟練之后在處理上可以多聽張瑛的處理。3、4兩張專輯都是著名的小提琴大師演奏,個人覺得我們可以去傾聽,但不要一昧的模仿,因為大師對音樂的細微處理可能是我們不一定能感同身受的,對于技巧和發音上我們都要慢慢的積累,學習,才能更加成熟完美的去演奏屬于自己所想的音樂,因為德彪西的音樂從某一方面來講就是個性與印象的結合。
該譜例為表格中四人所對比的一個小的片段,最后做個總的對比。
四、演奏心得
(1)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為法國印象主義室內樂作品較具代表性的曲目應該被更多專業演奏學生去了解,去演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曲目。
(2)通過演奏家版本的對比,可以看出每個人對該曲的詮釋都是極具個性,望通過演奏版本分析為大家提供合適于自己版本以及從中領悟出自己所想表達的情緒和譜例版本選擇及風格處理。
(3)演奏者通過對作曲家一度創作中的背景與術語表達甄選出合適自身演奏技巧的譜例版本,其次聆聽分析不同演奏版本中的二度創作也是演奏者對樂曲進行詮釋的重要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楊白瑩.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的音色特征及其風格意義[J].黃河之聲,2020(9).
[2]裴仙美.德彪西《奏鳴曲——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第一樂章和聲研究[J].北方音樂,2020(9).
[3]吳一凡.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及鋼琴演奏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20.
[4]歐陽璐.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力度特征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21.
[5]胡璟.德彪西《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演奏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8.
作者簡介:曾炎(1995—),男,湖北天門人,碩士研究生,武漢工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小提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