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燦輝
課間10分鐘本是中小學校為轉換課程、緩解學生教師上課疲勞而設定的休息時間,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也能幫助學生防治近視、調節身心、改善體質。不過,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中小學校推行“文明休息”,實施“課間圈養”,明顯有悖學生活潑天性,有損學生身心健康;更違背教育規律,有違教書育人初衷,實不可取。
出現“課間圈養”,主要緣于學校對安全的焦慮。學校怕學生在教室外活動“出事”后引發糾紛,家長不依不饒“鬧事”,上級部門追責。同時,現在一些學校仍然認為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一些教師往往占用課間時間給學生灌輸知識。
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三條強調:“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可見,“課間圈養”更是一種違規行為,亟需“精準治理”。
一方面需堵。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深入底層明察暗訪,對中小學校加強監管,向“課間圈養”不當教育管理行為說“不”,對相關違規行為學校領導和教師加大問責處罰力度。
另一方面需疏。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引導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和質量觀,讓他們認識到學生安全質量固然重要,但絕不能為了不出安全問題“因噎廢食”。
相關部門要理清校園安全各主體的責任,避免過分強調學校教師在校園安全中的責任和義務。要明確校園事故發生后的歸責問題,避免各種推諉扯皮。也要建立完善校園傷害保險機制,解除學校安全管理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