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軍
【摘要】“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物理作業設計,加強作業管理,刪繁就簡,去蕪存菁,提高作業的實效性、針對性,是當前物理教學中的重要課題。文章結合教學工作經驗,從層次性作業、交叉性作業、單元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四個角度,探究“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雙減”;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2—0100—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半p減”政策的出臺,是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構建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保障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1]。
一、層次性作業
初中階段,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喜歡物理學科,學習興趣濃厚,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能夠主動開展學習,并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識,這類學生的物理學習不需要家長和教師操心。有的學生不喜歡物理,甚至比較抵觸學習物理,在課堂上不專心,課后不主動,不能及時完成作業,整體學習效率較低,學習效果不佳。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態度較為端正,但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科學,或者是學習習慣不好,導致學生“學而不能”,在學習中的投入與產出,不能呈現正相關關系[2]。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合理劃分層次,在作業設計時“對癥下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物理學習。對于作業設計,分層設計是第一步,而作業的分層設計,對學生的分層是起點。關于學生分層,需要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明白作業分層的目的,不是將學生區別對待,更不是“放棄”一部分學生,“照顧”一部分學生,而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以合適于自己的方式、角度開展物理學習。學生分層并非一成不變,教師可以從學習態度、能力、習慣等方面切入,而每一個方面又可以加以細化分項。
此外,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態考核表需要時時更新,讓學生的學習與作業對應起來。作業的分層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級:其一,趣味性作業[3]。這類作業的設計,主要是面對不喜歡物理學習的學生。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學習是逆向的過程,而興趣是學生學習路上最為甜蜜的牽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在課堂上優化教學方法,做好課堂導入及融入游戲元素外,還可通過趣味性物理作業展示物理學科的魅力。比如說如下題目:黃昏時分,太陽呈紅色,是因為黃昏時。A.太陽發出較多的紅光;B.陽光經過空氣的路途較長;C.太陽距離地球較近。又如,湖面漂浮著一條船,船里面裝著許多石頭,把石頭丟入水里,湖水水面會如何變化。A.不變;B.上升;C.下降。其二,基礎性作業。這類作業面向基礎薄弱的學生,目的在于夯實學生的基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要點,加深學習印象,對基礎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其三,開放性作業[4]。這類作業題目標新立異,解題過程,切入點及答案都不固定,這類題目的設計和布置并不要求學生一定要解答出來,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創新性。
二、交叉性作業
“雙減”背景下,要優化物理學科的作業設計,在具備層次性的基礎上,應該拓展延伸作業,使其與學生的其他學習課程,以及生活百科有機結合起來。布置交叉性的作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5]。視思明,聽思聰。作為學生,在物理學習中,不僅需要聰明的大腦,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是課堂學習的補充,而脫離課堂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涉及諸多領域的知識,每一個方面的不足都可能影響甚至是限制學生的物理學習。作業量不必太多,滿足基本的練習需求即可,但是,每一個題目都應該具有多重屬性,從多個角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閱讀能力。物理學習需要閱讀嗎?非常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的學生對某些物理題苦苦思索,但無論如何都解答不了題目。然而題目本身的難度,并沒有超出學生們的認知水平,之所以出現找不到解題思路,進而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閱讀能力。因此,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可以從閱讀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加入一些邏輯關聯詞,或者是一定量的長句,讓學生學會從題目中排除干擾,抓住關鍵,整理、加工和拼接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正確答題。
2.表達能力。有的學生善于思考和解答題目,但表達能力不佳。隨著學生的成長,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出來。因此,在布置作業時,可單獨設置一些表達類作業,學生不僅要書寫作業,還需要“復述”解題的過程?!皬褪觥笔且环N非常理想和高效的學習方法,是費曼學習技巧的核心點之一。學習了某一新知識、新技能或新概念,如何才能確定自己已經深入掌握,爛熟于胸呢?那就是復述,再次復述,多次復述。而復述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復習的過程。因此,在復習教學中,以題目為載體,以問題為線索,以學生為主體,此時,教師要學會適沉默和及時后退,將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多說、多問、多交流和多表達。比如,生活中人們常說“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請你從物理的角度解釋一下其中的原理?又如,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美好品格的褒獎,總是情不自禁地說到“真金不怕火煉”,請從物理的角度解釋背后的科學原理。還如,我國廣袤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千百年來流傳著一句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看似自相矛盾的生活習俗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物理原理?
3.觀察能力。這類作業常常與實踐性作業混合在一起,但與實踐性作業又有區別。以題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是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品質。物理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容不得絲毫馬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物理大有裨益,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錯路。二是通過觀察類作業,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者,關心生活,關心周圍的一切,而不是一味埋頭學習,與生活漸行漸遠。比如,秋高氣爽的夜晚,天空繁星點點,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看著一閃一閃的星星,是否思考過:為什么星星會“眨眼睛”?
三、單元性作業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的教師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教學單元為整體,實施了單元教學法。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來說,單元教學整合了數個小節的內容,各個知識要點之間具有關聯性,或者互為因果關系,或者互為遞進關系,或者互為并列關系,或者互為順承關系等等[6]。單元教學的好處十分明顯,由于教學主題變大,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自主性、靈活性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作業的設計也需要面向整體突出重點、要點?!半p減”政策下,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設計單元性作業,可有效整合核心內容,提升作業的探究性。
總之,在單元學習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統,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能力,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的排列組合,讓物理作業實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優化設計。比如說,在“力”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單元內容包括力、彈力、重力,本單元屬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范疇。本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對知識的探究過程,發展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精神。設計單元作業時,作業目標應包括如下幾點:
其一,初步理解力的概念,能結合具體問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能通過生活中的情景總結力的初步概念,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其二,了解力的“三要素”,能使用示意圖描述力,即以直觀的手法將抽象的力加以呈現與描述。其三,通過常見事例及結合實驗了解彈力,在常見的生活現象中,列舉哪些屬于彈力。其四,能夠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其五,舉例說明重力產生的原因。基于以上五點,在布置課堂作業時,可通過小活動的方式展開:跟同桌來一場掰手腕的比賽,比一比誰的力氣大。通過掰手腕說一說“力”是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力現象。本題是開放性題目,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關于“力”是什么,答案不固定,學生們言之成理即可。
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基于上述五點,可設計基礎類題目,如:(1)用繩子系住水桶,手握住繩子在井中取水,手受到豎直向下的拉力,那么這一拉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2)湖面上緊挨著兩條小船,一人坐于其中一條船上,用手推另一條船,兩船相互遠離,這個現象表明什么?而關于力的探究性作業,則要側重于讓學生親身體驗,從體驗驅動學生思考,如“試一試”的小題目:用手拉彈簧,接著用水壓直尺,觀察兩者在受力后發生了什么現象?推一推桌子上的書本和筆,觀察兩者在受力后發生了什么現象?眾所周知,力在作用于物體后會產生一定的效果或者說反應,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四、實踐性作業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初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并舉,拓展學生們的學習視角等等,不能也不應離開大量的實踐活動。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青春期的學生熱情洋溢,活潑好動,追逐游戲,缺乏學習的動力。當教師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耐心做作業時,部分學生都有如坐針氈的感覺,做作業的過程相當“痛苦”。部分學生不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大量機械性的作業,學生們沒有耐心一一做下去。不想做或者是做不完,學生要么是亂寫一通,敷衍了事;要么干脆抄襲別人的作業。敷衍、抄襲,都是非常消極的學習態度,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但一無所獲,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情感態度。基于此,與其讓學生消極對待作業,還不如轉換形式,讓學生動起來,在試一試、做一做的過程中開展學習。有趣的是,當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后,會主動回歸課堂、書本,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查缺補漏,提升自我。
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可以是一次簡單的小手工活動,如“力”這一單元教學結束后,在課后作業的設計時,可以從“做一做”的角度切入,動手制作一個氣球動力小火箭,準備材料包括氣球、細線、吸管、雙面膠。操作步驟是:首先將細線穿過吸管,再將細線兩端固定在兩個點,然后將充滿氣的氣球用雙面膠固定在吸管上,最后打開吹氣口,觀察氣球的運動狀態。本次小手工主要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并要求學生認真記錄現象,正確記錄,根據現象簡述其背后的原理。同理,教學完“浮力”這一章節的內容后,關于虹吸原理,筆者布置了“自來水實驗”的課后作業:在一個塑料瓶的底部打孔,穿過一根吸管,穿過去的吸管折疊后解除塑料瓶底部,將吸管與孔洞間的縫隙用膠水補上。接著,學生通過塑料瓶口向塑料瓶倒水,水位上升后,水順著吸管流了出來。此時,學生用手遮住了塑料瓶的上部。這樣,吸管中不再流出水,而放開手后,吸管快速流出水。本次作業所需的材料不多,也不復雜,塑料瓶、吸管、膠水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制作完畢后,學生們可以錄視頻發給老師,也可以直接帶著自己的作品在課堂上演示一番。當然,除了個人可以完成的小型實踐作業外,有些實踐性作業操作步驟繁多,需要多人配合。此時,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后實踐活動。
“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與管理需要教師優化組織和安排。因材施教,分層設計作業,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單啟文.關于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的優化思考[J].啟迪與智慧(中),2021(02):66.
[2]鮑建中,秦曉文.初中物理體驗類作業設計的策略[J].中學物理,2021(02):21-24.
[3]韋強.“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的實踐思考[J].中學物理,2022(06):08-10.
[4]潘夢萍.初中物理作業現狀調查及優化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5]吳俊梅.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課外作業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6]崔楊,李廣.大概念視野下初中物理實踐性作業設計與實施——以“光現象”為例[J].中學物理,2020(20):15-17.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