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飛
“課間10分鐘”,本是讓學生活動身體、放松大腦、上廁所等而設置的,跑跑跳跳、說說笑笑就應是學生最正常不過的活動。可遺憾的是,“課間10分鐘”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背后的原因不難解釋,一方面,自然是學校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近年來在一些學校,尤其是中小學,踩踏事故時有發生,這讓很多學校和教師望而卻步;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學校并沒有意識到素質教育的真諦,沒有深刻認識勞逸結合的重要性,最終呈現“課間圈養”的現象,便也不足為奇了。
其實,社會各界早已關注到此事,也及時出謀劃策、積極應對。除《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之外,教育部等五部門還共同出臺了《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其明確規定,學校不得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課間活動、體育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這些規定都足以證明,“課間10分鐘”不能是“圈養孩子”的10分鐘。只可惜,規定是規定,執行時卻不是這樣。
“圈養”教育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對教育主管部門而言,其應發揮好監管職責,讓學校、教師等以健康的方式開展好教育工作;對學校而言,要把相關工作做在前面,如配備班主任看守、引導等,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對教師而言,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以積極引導為要,不能隨時“一圈了之”;對家長而言,一方面要積極配合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大膽發聲,讓孩子的成長環境更加健康。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一路上的磕磕碰碰,對社會各方來說,都應為此而努力。那么,不妨從“課間10分鐘”開始,先把正常的、健康的教育觀樹立起來。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