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珍貴財富,代表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這些傳統技藝、表演藝術、口頭傳承等非物質文化元素承載著世代傳承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人類社會多樣性和創造力的表現。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全球化的影響,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失傳和凋零的威脅。在這個背景下,錄音技術的應用正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有力工具。錄音不僅可以幫助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音、音樂、歌曲、口述歷史等重要內容,還能夠傳播和分享這些文化元素,以便更廣泛地傳承和弘揚。本文將探討錄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應用,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捕捉、保存和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我們也將深入研究錄音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更好地理解它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和意義。
【關鍵詞】錄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J9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52-03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傳統,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和習俗等。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世代傳承的智慧、價值觀和身份認同,但卻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如遺忘、社會變革和文化流失。在這個背景下,錄音技術的應用成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工具。通過記錄聲音、音樂、故事和口述歷史,錄音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文化文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地保留下來,以便后代能夠欣賞、學習和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社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獨特文化特征和歷史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世界各地存在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手工藝、口述歷史、宗教儀式等。這些文化元素反映了不同社區和文化群體的獨特生活方式、信仰體系和價值觀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很多傳統文化面臨著淘汰和遺失的風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記錄、保存和傳承這些文化元素,確保它們的延續和傳播[1]。錄音作為一種重要的記錄工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社區的核心身份認同和文化象征。通過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社區能夠保持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錄音作為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段,可以幫助社區成員共同參與文化傳承的過程,強化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例如,通過記錄部落的傳統歌曲和舞蹈,可以激發年輕一代對文化傳統的興趣,促使他們參與傳承工作,從而保持了特定社區的文化傳統[2]。
二、錄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
(一)記錄和保留傳統知識與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包括口頭傳承的技藝、習俗、傳統知識和表演藝術,這些寶貴的文化元素往往在長時間內代代相傳,但卻容易因社會變遷、時代進步以及文化沖擊而面臨失傳的風險。錄音技術通過捕捉聲音、語言、音樂和表演,能夠將這些非物質文化元素準確地記錄下來。這種記錄不僅包括文字的書寫,更包含著聲音的情感、語調、旋律和表演的細節。這一豐富的信息能夠幫助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本質特征,以便后代能夠深入了解和學習。對于傳統知識和技藝,錄音成為一個珍貴的檔案資源。它記錄了老一輩的傳統知識、智慧、醫藥經驗、農耕技巧等,這些寶貴的知識可能無法通過傳統書面文件來完整記錄。錄音可以捕捉到講述者的語氣、語速、重音和情感,使得傳統知識更加生動和具體。這對于學習和傳承這些技藝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這些知識和技藝正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
(二)傳播與傳承
錄音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中,通過制作錄音文件、音頻節目或在線資源,這些文化元素可以被全球范圍內的人們輕松獲取。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機會,使它們能夠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傳達給遠離傳統源頭的人們。這種傳播有助于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使人們更好地欣賞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之處。隨著時代的變遷,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而口頭傳承也在逐漸減少。錄音可以作為一種補充手段,讓有興趣的學習者能夠反復傾聽、學習和模仿傳統技藝、音樂、故事等。這種傳承不僅有助于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助于確保這些文化元素能夠在未來繼續傳承下去。此外,當一些傳統文化元素面臨失傳的風險時,錄音可以充當文化的備份,確保即使在特定環境中受到壓力時,這些元素依然存在。這種保護的作用對于一些瀕臨失傳的文化元素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往往代表著社群的獨特身份和文化記憶。
三、錄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措施
(一)建立全面的錄音檔案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錄音作為一種重要的記錄和傳承工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全面的錄音檔案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應用措施。為了確保這一工作的有效性,必須明確錄音的范圍和重點,這涵蓋了確定需要記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例如特定社群的傳統表演藝術、口頭傳統、音樂、舞蹈等[5]。在明確范圍的基礎上,建立明確的錄音計劃,包括時間表、地點選擇以及參與者的招募。在制定計劃時,要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季節性或周期性特點,以確保錄音工作全面覆蓋相關的文化活動。錄音工作需要詳細記錄每個關鍵信息,包括錄音的日期和時間、地點、參與者的姓名和身份、表演內容的描述、所用語言以及音樂的特點。這些信息不僅有助于標識錄音內容,還能夠提供文化活動的上下文,為后續研究和解釋提供重要線索。例如,記錄日期和地點可以幫助確定特定傳統活動的季節性或地域性特征,而參與者的信息可以用于追蹤傳統的傳承和演化。此外,采集相關的背景信息也是關鍵的一步,包括了解傳統的歷史、背景故事、儀式和儀表的含義等,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錄音內容的文化背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了解一個音樂表演的背后故事和儀式可以有助于研究人員解釋其中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傳統。為了保護錄音文件免受丟失或損壞的風險,必須將其備份至多個地點,包括物理備份和數字備份,這有助于防止不可預測的事件,如火災、水災或技術故障對錄音檔案的破壞[6]。在選擇錄音設備和技術方面還需根據具體的錄音對象和環境來進行仔細考量。現代數字錄音技術具有出色的音質和便捷性,適用于大多數錄音任務,但在某些情況下,傳統的模擬錄音設備可能更為適宜,因為它們能夠更好地捕捉特定音樂樂器或聲音的微妙細節。因此,選擇錄音設備和技術時需要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并根據需要進行技術的選擇和調整,以確保錄音質量達到最佳水平。此外,與相關社群和傳承者建立互信互利的伙伴關系至關重要,包括與他們協商錄音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以及確保他們的參與和意見在錄音過程中得到尊重。合作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傳承者感到被重視和尊重,同時也有助于確保錄音工作更加有深度和豐富,因為傳承者通常能夠提供背后的文化故事和背景信息。
(二)采用高質量的錄音設備和技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為了有效地記錄、保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音,需要采用專業水平的錄音工具和技術,以確保最佳的音頻質量和可持續的保護措施。在選擇適當的麥克風時需要考慮其頻率響應、靈敏度、指向性和噪聲水平。對于不同類型的音頻,如音樂演奏或口頭傳統表演,應選擇適當類型的麥克風。例如,對于音樂演奏,采用專業級的指向性麥克風有助于準確捕捉每個樂器的聲音,而對于口頭傳統,清晰度和噪聲抑制能力更為重要。其次,對于現場音樂表演,多聲道錄音技術能夠保留音樂家和樂器在不同位置的音頻信息,營造出更真實的音樂氛圍[7]。立體聲和環繞聲錄音技術則能夠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聽覺體驗,使聽眾仿佛置身于音樂現場。對于口頭傳統表演,單聲道錄音可能足夠,但仍需要使用高質量的麥克風以確保清晰度和準確性。現場錄音需要精心策劃和環境控制,選擇適當的錄音場地至關重要,避免嘈雜的環境和干擾,以確保錄音質量。為減少室內反射和共振效應,可以使用吸音材料和隔音屏障。麥克風的位置和方向應根據音源的位置和聲音特性來設置,以獲得最佳的聲音質量和平衡。這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以確保錄音工作的成功。與此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還需要細致考慮錄音的采樣率、比特率和數字錄音格式。一般來說,標準的44.1kHz采樣率和16位比特率已經足夠滿足一般錄音需求,但對于特別重要的錄音,如傳統音樂表演或口頭傳統的記錄,可以考慮使用更高的規格,如48kHz或以上的采樣率和24位比特率[8]。這樣可以確保錄音中的音頻信息更加準確和清晰,為后續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更多的音頻數據。此外,元數據是描述錄音文件的關鍵信息,包括錄音日期、地點、參與者、表演內容、語言、音樂特點等。詳細的元數據有助于將錄音與其文化背景相關聯,為研究、檢索和傳承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因此,在錄音過程中,相關人員應仔細記錄和妥善管理元數據,以確保錄音文件的完整性和可檢索性。這可以通過專業的音頻文件標記工具和數據庫管理系統來實現,以確保元數據與錄音文件一起保存和傳輸。
(三)進行口述歷史和故事的采訪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進行口述歷史和故事的采訪是一項關鍵舉措。這一過程涉及與社群成員、傳承者和相關參與者親自交流,以記錄他們的口述歷史、傳統故事和文化經驗。建立合適的采訪計劃和方法至關重要,這個過程應始于詳細的規劃,包括明確定義采訪的目標和范圍,涵蓋特定主題、事件、傳統實踐或社群的口述歷史和故事[9]。制定清晰的時間表以確保采訪的順利進行,同時也需要考慮被采訪者的可用性和意愿。采訪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采訪技能和文化敏感性,通過培訓使之具備有效的傾聽、提問、記錄和解釋口述歷史和故事的技能。采訪人員應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建立互信關系,使被采訪者感到舒適和愿意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采訪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包括面對面采訪、電話采訪、視頻采訪或書面采訪。選擇方法應根據采訪的特點、被采訪者的位置和可用性來確定。面對面采訪通常能夠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和深入的交流,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電話采訪和視頻采訪能夠克服地理距離,但可能受到技術限制。書面采訪則適用于被采訪者偏好以書面形式表達的情況。采訪人員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并確保采訪工具(如問卷或采訪提綱)得到精心設計和測試。此外,在進行口述歷史和故事的采訪時,保護采訪資料的隱私和知識產權是至關重要的方面。被采訪者可能會分享個人或家族的故事和傳統知識,因此必須確保他們的隱私得到充分尊重。這包括獲得被采訪者的明確許可和同意,明確說明采訪的目的和用途,并遵守相關的法律和倫理準則[10]。在采訪之前,采訪人員應與被采訪者進行詳細的溝通,解釋采訪過程、資料存檔和可能的使用方式,以確保他們充分了解并同意這些方面。在口述歷史和故事的采訪中,被采訪者可能會分享特定的傳統知識、歌曲、故事或技藝。在這種情況下,相關人員應與被采訪者協商知識產權問題,以確定他們在錄音資料的使用和傳播方面的權益和控制權。這可能包括制定明確的協議或許可協議,規定如何保護和共享他們的知識產權。確保被采訪者對其知識的使用具有充分的控制權是尊重和合法的做法。錄音和錄像文件應妥善保存,以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這需要使用可靠的數字存儲設備和備份策略,以確保采訪資料的長期保存[11]。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在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革中,我們面臨著喪失這些寶貴遺產的風險。然而,通過錄音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錄音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還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共享,使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傳統。因此,我們應該珍惜并積極支持錄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共同守護這個多元而美麗的文化世界。在錄音的助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音將永遠傳承下去,成為我們文化遺產的永恒力量。
參考文獻:
[1]劉麗.關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思考——以“大理州音樂類‘非遺傳承人錄音資料制作”項目為例[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2017(00):391-400.
[2]吉婭·賈妮珍,鄧曉彬,蕭梅.從維護文化資源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回返”[J].民族藝術研究,2018,31(01):
31-36.
[3]饒曦.為世界提供中國聲音——“世界的記憶·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臺發布[J].人民音樂,2022(09):70-73.
[4]程紀香.貴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路徑及策略[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13(05):141-152.
[5]邵曉潔.何以“7000小時”?何止“7000小時”!——寫于“世界的記憶·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數字平臺上線時[J].人民音樂,2022(09):74-77.
[6]張彬.區域文化視野下吉林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120-124.
[7]陳燕婷.蘇統謀與南音(十一)——潛心編書的文化館階段(下)[J].音樂生活,2022(01):66-69.
[8]朱燁青,王云慶.數字化傳承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及展望[J].人文天下,2019(17):55-59.
[9]邵曉潔.手捧“中國音樂文化之火”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之光——寫在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入選首批《世界記憶名錄》22周年[J].中國音樂學,2019,1(01):114-120.
[10]旦達,桑吉東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戲(拉薩覺木隆)代表性傳承人旦達口述史[J].西藏藝術研究,2018(03):79-84.
[11]曾金壽.歷史的記憶: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錄音、資料收集與研究探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8,37
(01):31-40.
作者簡介:
裴勇(1974.2-),北京人,三級錄音師,研究方向:音頻錄制、現場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