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音樂是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很大的組成部分,彝族人擅長用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歌曲和舞蹈來抒發情感,因此,廣西彝族民歌把廣西彝族、各區域的傳統、獨特的文化、風俗和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都反映了出來,使得廣西彝族民歌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很強的地域特征。以彝族民歌《趕圩歸來啊哩哩》為例,其是一部記錄彝族趕集生活風俗的民歌,對于彝族文化的弘揚和繼承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為基礎,本文將以廣西彝族歌曲《趕圩歸來阿哩哩》為例,結合美學的含義以及廣西彝族民歌的創作背景淺談美學視角下的廣西彝族民歌,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美學視角;廣西彝族民歌;歌曲《趕圩歸來阿哩哩》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2-00-03
廣西彝族民歌不但在當地很受歡迎,而且在全國范圍內都很流行,比如彝族山歌《趕圩歸來啊哩哩》就是被文化部認定為“音樂教材級別”的曲目,其由廣西的黃有異和古笛共同創作,既具有廣西特點,又擁有彝族特色,在《趕圩歸來啊哩哩》歡快的旋律下,詞里曲間顯露出廣西彝族山歌質樸、淳樸的審美訴求和生動活潑的內涵情趣,以及廣西人們多方面的審美價值。
一、美學的含義
(一)以美學視角看問題
1750年,德國哲人鮑姆嘉通首先提出了“美”這一概念,它是一種關于人類和周圍環境中的美的聯系的理論,也就是以“美”為研究對象的一種哲學。經過逐漸演化,美學在現代學問的含義中,是一種以形象世界為客體的人的生活經驗,是一種人的精神和文化行為。由此可見,美學對于人們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意義,如果應用得好,將會使人類受益無窮,相反,如果應用得不好,也可能使人類遭受很大的痛苦[1]。
(二)美學視角的真諦所在
運用美學視角的目的是要啟發人的智力。美學視角方面的東西很多,從上文可以得知美學視角本身其實并沒有太大的用處,甚至可以說是“形同虛設”,但它只有一個功能:支撐審美方面的工作。所以,美學視角的意義何在?看似無用,其實有著巨大的作用,其可以從根本上幫助人變得聰明起來。易中天的一句名言中說道:“美學是以哲理的利刃去破解藝術的奧秘,哲理是從哲理中來的,經驗是從藝術中來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美學而展開的[2]。”
二、《趕圩歸來阿哩哩》背景簡報
(一)《趕圩歸來阿哩哩》歌曲產生的歷史
1979年,作曲家來到百色隆林自治縣德峨鎮,去當地感受鄉間生活,他們去的時候恰逢廟會之時,滿街都是身著鮮艷彝族服飾的彝族少女,這些少女在廟會的攤位前快樂、愉悅地挑選著她們想要的衣料、心儀的小手工藝品,然后又愉快地結伴而行,返回寨子。這一路上,古笛隊和歌舞劇團的編舞們看到這些女孩子們牽著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路走來,他們都被這一幕給感動了,從而深深地感受到了彝族的生活是多么的多姿多彩。后來,他們商量了一下,就以彝族少女從集市回來的一路上歡快的場面為題材,編成一支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彝族鄉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的舞蹈。由此,一首名為《趕圩歸來啊哩哩》的舞曲就在廣西應運而生,并以很快的速度流傳起來[3]。
(二)《趕圩歸來阿哩哩》曲目介紹
廣西彝族的民謠《趕圩歸來啊哩哩》,是古笛與黃有異于20世紀80年代共同創作的一支樂曲,這是一支極富西域民族色彩的曲子,樂曲中四四拍的節奏特點,體現出活潑、生動、充滿趣味性的特征,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表達了彝家兒女在西山的夕陽下、在燦爛的云彩中,邁著輕盈的步子,懷著滿載而歸的歡樂心情,同時也表達了彝族兒女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與贊頌。該歌曲從一開始的婉轉舒展到輕快活潑,再到熱情奔放,最后以高潮收尾,表現出彝族人民從趕集回來的喜悅心情。
《趕圩歸來阿哩哩》中的“圩”是指廣西鄉間比較大的一個鎮子,是鄉間交易的場所,有些人把它叫作“圩”,有些人把它叫作“集鎮”。而“啊哩哩”這幾個字是這首歌里最多的一個詞,在這首歌里,這幾個字并沒有什么實質意義,只是一種陪襯,用來形容彝族人很開心、很快活,因此,這首歌的名字其實就是在表達:我很開心,我很快活,我很幸福。“啊哩哩”這一句襯詞,使整個樂曲增添了彝族特有的民族特色,使樂曲的感情更加豐富。彝族的民歌有很多種,“啊哩哩”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把它命名為“啊哩哩”,這樣整個旋律就有了鮮明的民族性,而且通俗易懂,印象深刻[4]。
《趕圩歸來阿哩哩》是一首充滿了廣西彝族風格的歌,其使用4/5的羽調和節奏,營造出了一幅落日余暉的唯美畫面,在前奏的末尾,隨著“啊”字的拉長,最后一個音符也變長了。第二句的最后一個音符是以一個仰音開始的,最后一個音符則是以一個下降的音符結束的。到了最后一個“趕”字,更是表現出了這首歌曲對趕集的狂熱,第四個字漸漸變得微弱直至消失,聲音、氣息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流暢、明快、活潑的氛圍。在間奏、氣息、力度和連貫的聯合影響下,《趕圩歸來阿哩哩》的整個樂曲變得明亮跳躍、歡快愉悅,比起前幾句的樂曲又多了一分悠揚和婉轉。
《趕圩歸來阿哩哩》的歌聲清脆悅耳,在優美的圖畫中歌唱著廣西民歌的特點。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兩旁的群山在歡迎著從集市上回來的少女們,她們互相看了一眼,一邊跑一邊喊叫,想要盡快穿過群山,然后再見面,看看自己想要的東西,歡聲笑語,讓這座山看起來格外漂亮,帶著一種簡單而美好的味道。這一部分到了第四個段落,歌曲逐漸加快了速度,表達出了等待已久的喜悅,它不僅符合歌曲的感情,還用一種更加熱情的節奏來烘托出女孩們的激動和期待。“晚霞朵朵”恢復了正常的節奏,歡聲笑語充斥著整個山谷,“咳”聲清脆歡快,“啊哩哩”聲在歡快的旋律中戛然而止。在彝族的歌謠創作中,盡管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的創作技巧,但彝族的歌謠根據其獨特的聲調保持著一定的普遍性。在各個階段,彝族歌謠在使用民俗音樂作為載體的時候,都是遵循彝族原有的音樂特點對其進行的改寫與創作。在這段時間里,彝族民謠的歌詞經常被用來做陪襯,這也是作曲家用來表現自己民族特色的一種手段。正是由于這一點,作者才使彝族音樂作品在民族性、時代性、技術性等方面達到了多元化的融合[5]。
三、類似于《趕圩歸來阿哩哩》等廣西彝族樂曲的創作
(一)彝族樂風
彝族的音樂有其獨特的風格,彝族人喜歡用歌曲和舞蹈來抒發他們的情感。其中,彝族的傳統音樂以民樂為主,以民歌、歌舞和古箏三大類為代表。
1.民謠
彝族山歌是彝族人民在自己的生產和生活中創作和演繹出來的一種歌謠,它是彝族山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歌曲大多是觸景生情,情不自禁,發人深省,最初是通過口頭創作、口頭交流而產生的,在村民中流傳。彝族民歌包羅萬象,以敘事歌、愛情歌、勞動歌、催眠歌、孩童歌最為典型。此外,敘事詩的歌詞很長,少則上百字,多則上千字,不過旋律很短,通常只有一句話。音色、韻律的變化也很小,與語聲的音色關系很好,是一種典型的吟詠風格。除此之外,彝族民歌中情歌元素最為豐富,其中,可以把情歌分成兩類:一類是短情歌,另一類是長情歌。《詩經》以雙聲為主,旋律輕柔,富有感情。彝族的情歌,可以是對唱,也可以是獨唱,曲調輕柔動聽,充滿了感情[6]。
其中,牛山歌、下秧歌和推磨歌是伴隨著勞動而出現的一種民謠。“牛山”是指農夫在田間耕作時所吟誦的一種曲子,在唱詞中往往夾雜著“喊”字,曲調較為隨意,具有很大的即興性;“下秧歌”“推磨”等具有明快的旋律、清晰的節拍,與勞動密切相關。
最后,童謠的題材比較寬泛,樂曲中經常出現一段短、多段、上下兩段的組合,曲調輕快、音域寬廣。彝族兒歌分為兩種,一種是催眠曲,另一種是游戲歌。前者的歌詞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但它的音樂卻很動聽,最多的是一首由兩個樂句組成的曲子;后者的旋律輕快、跳脫,音域狹窄,多采用上、下兩句。
2.歌舞劇
在彝族,每一年都會舉行一次大型的歌舞演出,而舞蹈和音樂又是彝族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和文化。彝族舞蹈種類繁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俗氣息。彝族有著自己特有的舞蹈形式,在這些舞蹈形式中,最具影響力的有“踏歌”“四弦”“阿細跳月”“煙盒舞”和“三步弦”等。彝族最流行的一種舞蹈就是“踏歌”。在彝族各個地區,踏歌也叫“達踢”“跳歌”,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彝族舞蹈,其舞步簡潔,樂聲悠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帶有很強的時代性[7]。
“阿細跳月”是云南彝族阿細支人民很喜歡的一種舞蹈,其特點是男的要演奏三弦琴,女的要向男的擊掌。在云南中部和南部的彝族中,“煙盒舞”很受歡迎,因為它是以木制的煙草為伴奏的,因此也就有了這個名字。三步弦樂是云南紅河南岸的一種踏歌,它是尼蘇人居住的地方的一種踏歌。跳的時候,一組人在一起,以一種歡快的動作,配合著笛子和二胡等樂器,使得樂曲粗獷而又充滿力量。
3.樂器
彝族樂器的類型很多,可以分為三大類:吹、拉、撥等。以下是關于口弦、月琴和小提琴的簡要介紹。
“口弦”是彝族特有的一種樂器,它的制作工藝很簡單,只有七八公分長的一根細細的蘆葦。彈奏時通過手指的彈奏,通過嘴的共振來改變聲音。笛子在產生主音的同時,也能產生非常漂亮的泛音,從而形成一種更寬廣的樂曲。彝族年輕人經常用“口弦”來演奏彝語的調子,把“悄悄話”大聲地“說”出來。
月琴是一種彈撥類的樂器,外形酷似一輪圓月,因此被稱為“月琴”。在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地,在彝語中被稱為“巴布”“和巴”“班匹”。彝族的月琴有三種,分別是兩根、三根、四根,外形和漢族的月琴差不多,都是長頸、圓腹。
馬布是彝族特有的一種吹氣鳴器。馬布的結構和外形都和小嗩吶差不多,只是笛體是竹制的。馬布是一種音色明亮、音量很大的樂器,經常被用來演奏歡樂的獨奏。
(二)彝族樂曲的藝術特征
彝族樂曲的特征,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
1.樂曲。彝族的傳統歌曲種類繁多,有些歌曲已經有了歌詞,有些則沒有歌詞,無論是有歌詞的歌曲,還是無歌詞的歌曲,都是彝族人民即興創作的。彝族是一個具有濃郁音樂氣息的民族,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老人還是小孩,幾乎每個人都會演唱一兩支曲子。
2.節拍節奏。彝族音樂使用的是“有板”,而不是“無板”。在許多分支的民歌中,都較多地采用切分節律,通常有前短后長的節律。
3.多聲合奏。多聲在彝族民歌中很少見,僅存在于少數幾首彝族民歌中,如云南紅河地區的彝族民歌,其合唱均為多聲,且多聲在樂器、舞曲等中較為常見。例如,在打歌的舞蹈音樂中,短笛與葫蘆笙經常會組成兩個聲部,有時又與人聲結合為三個聲部,這使得音樂變得更加堅韌、質樸、厚重。還有的是在三步弦歌曲音樂中,伴奏樂器由二胡、三弦、四弦、巴烏、草稈、樹葉、笛子七種樂器構成,各種樂器的多聲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
此外,從音樂的具體類別來看,彝族根據其豐富的音樂傳統文化的繼承方式,可以分為民間音樂與宗教音樂,而民間音樂則可以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彝族民謠若按人民群眾在生活中所吟誦的歌謠的格式,以及在各種情況下演唱的習俗,可分為民謠、情歌、山歌和童謠四種類型。
四、結束語
彝族音樂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在逐步地演變,我們要不斷地對彝族音樂材料進行深度的發掘,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吸收,并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拓展彝族音樂的曲調表達能力。同時,通過對彝族音樂獨特的創作特點的分析,可以探索出一條新的、適合彝族音樂的文化傳承之路,由此產生一批優秀的作品。而現代彝族音樂則應在更廣闊的美學接納領域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傳播方式,進而積極地參與到中國多民族的音樂文化中,最后才能創作出一部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文友軍,龍煒,洪桂云,龍再藝,楊之輝.彝語民歌考——兼論彝族民歌的漢譯問題[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9):1-7.
[2]蘇毅苗.“紅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譜系與數據庫建設”項目負責人蘇毅苗簡介[J].民族藝術,2022(04):169.
[3]阿苦有色.民俗學視域下武定彝族民歌的民俗文化內涵闡釋[J].涼山文學,2022(01):34-40.
[4]肖瑤.涼山州彝族傳統民歌的現狀調查與保護思考[J].藝術品鑒,2021(15):59-60.
[5]劉華清,劉岑.論彝族民歌《趕圩歸來啊哩哩》的鋼琴伴奏編配[J].當代音樂,2021(05):103-105.
[6]于曉坤.彝族民歌文化價值探索——以滇南紅河地區為例[J].明日風尚,2020(22):118-119.
[7]段宇馨,孔紫晨.從彝族文化視角認識彝族民歌——以廣西那坡達臘屯白彝為例[J].當代音樂,2020(0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