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樂作品賞析是聲樂藝術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與聲樂作品創作、聲樂作品表演并稱為聲樂藝術的三大要素。《烏蘇里船歌》是我國少數民族赫哲族的經典民歌,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烏蘇里江以東,主要以漁獵為生,他們能歌善舞,熱情真誠,經常會通過歌唱表達自己的情感。本文以《烏蘇里船歌》聲樂作品為例,對其創作背景、藝術特色、演唱藝術進行賞析,望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聲樂;《烏蘇里船歌》;作品賞析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2-00-03
近幾年,少數民族本土音樂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赫哲族音樂也獲得了良好發展。《烏蘇里船歌》襯詞獨特、音域寬廣,旋律動聽,歌詞朗朗上口,是一首非常優秀的少數民族聲樂代表作品,備受群眾喜愛。從1962年創作到今天,該作品已經有60多年歷史,但是它卻是歌唱者們最青睞的曲目之一,同時這首作品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亞太音樂教材”中,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民歌事業的國際化、現代化發展。所以,對《烏蘇里船歌》進行研究分析,意義重大。
一、《烏蘇里船歌》的創作背景
1962年,黑龍江省舉辦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當時的文藝工作者紛紛圍繞歌頌祖國、祝福人民等主題創作歌曲。《烏蘇里船歌》的詞曲創作者胡小石與汪云才去赫哲族進行采風創作。二人與赫哲族人同吃同住,甚至一起出江打魚,深入赫哲族人的生活,采集了許多赫哲族本土的音樂素材,同時對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文化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基于此,二人對赫哲族傳統民歌曲調進行了改編,至此,《烏蘇里船歌》初稿完成。當時的郭頌老師是我國小有名氣的歌唱家,他在音樂領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敢于創新,打破傳統[1]。這首《烏蘇里船歌》十分符合郭頌老師的期待,于是三人一起對《烏蘇里船歌》(初稿)進行了修改、優化,最后完成了《烏蘇里船歌》這首優秀經典的民族聲樂作品。這首歌初次面世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每周一歌”節目上,由郭頌老師演唱,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作品。
二、《烏蘇里船歌》的藝術特色賞析
(一)帶再現單三部的曲式結構
《烏蘇里船歌》為帶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A宮五聲調式,節拍由散拍、6/8拍、2/4 拍構成。A段被稱為“引子”,是完全終止的樂段,在中國傳統民歌號子的基礎上融入了西方的作曲手法,起腔高亢、音調悠長,旋律優美動聽,營造了虛實結合、情感豐富的美好情境。“引子”不但在作品上中部形成了慢快、靜動虛實的鮮明對照,而且在形象上也有特殊的意義。B段是在《狩獵的哥哥回來了》和《想情郎》兩首歌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創作,這兩首歌都是赫哲族的傳統民歌,有著強烈的赫哲族風格,歡快簡明的節奏、熱烈高漲的情緒,充分展現了赫哲族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以及對祖國的贊美熱愛之情。而且B段的演唱速度、節奏、情感表達與A段、再現段構成了強烈對比,極大豐富了歌曲的內容。其中再現段是A段的完全再現,增加了歌曲傳遞的情感內容,讓歌曲回到了主軌道,在聽眾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可見,《烏蘇里船歌》每個樂段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這正是再現單三部曲式的特點。
(二)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
雖然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赫哲語,但是赫哲族與漢族相毗鄰,不可避免會產生互動交流,所以赫哲族人也具備用漢語交流的能力。他們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卻擁有豐富的音樂元素,如較為經典的“伊瑪堪”調與“嫁令闊”調等。而《烏蘇里船歌》的引子、尾聲的歌詞就對“嫁令闊”中的襯詞“阿郎赫尼哪”進行了巧妙運用,赫哲族風味十分鮮明。同時,赫哲族傳統音樂元素中的“劃動節奏型”在《烏蘇里船歌》中也比較常見,該節奏生動展現了赫哲族人在烏蘇里江劃船捕魚的場景,對他們的日常活動進行了簡要說明,贊頌了赫哲人民熱愛勞動、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此外,引子部分的鋼琴伴奏還運用了大量上行與下行的旋律連接,為聽眾描繪了烏蘇里江寬闊的江面、秀麗的風景,將赫哲族所處地理環境進行了細膩形象的展現[2]。
三、《烏蘇里船歌》的演唱藝術分析
(一)情感把握
從整體情感上來看,《烏蘇里船歌》所傳達的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尤其在前奏直到A段這部分,歌曲的伴奏以及歌曲的歌詞,都充滿振奮激昂的情感,所以演唱者在對這一段進行演唱之時,情緒一定要表達得準確到位,讓聽眾能感受到赫哲族人民的熱情與奔放。B樂段描述的是赫哲族詩畫般秀麗的風景,以及赫哲族人民安定美好的生活,進而表達出對黨和國家帶領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A1段描繪了一幅赫哲族人民在一望無際的烏蘇里江上,搖著船兒,唱著歌兒,進行勞作的畫面,含蓄又炙熱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綜上所述,歌唱者想要更準確更細膩地表達這首歌曲的情感,在進行演唱時,就要格外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基于赫哲族歌曲常常有寄情于景的特點,這就要求伴奏一響起,演唱者要即時把自己的情緒代入作品特定的場景中,同時搭配合理的肢體動作,表達歌曲寄托的情感。比如,演唱者在對A段的第一句“啊啦赫赫尼哪”進行演唱時,就可以在腦海中想象著一艘行駛的漁船,緩緩地飄蕩在烏蘇里江上,有一位從小在這里長大的,赫哲族土生土長的青年,正駕駛著這艘小船對著兩岸的山巒放聲高歌,然后再將自己代入其中,用手、眼神做出“眺望”“呼喊”等動作,向聽眾傳遞人物內心歡快的情緒。
其次,演唱者對力度與速度的控制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情感意境,如該作品的A段與A1段,旋律是一樣的,但是對演唱的力度、速度卻有著不同要求。前者要突出赫哲族人民精神抖擻、神采飛揚的面貌,表達他們對勞動的熱愛,所以演唱者要提高演唱速度,加大演唱力度。后者描述了赫哲族人民勞動一天后自得其樂、悠閑自在的輕松狀態,所以要放慢速度、放緩力度去演唱。這兩個樂段形成了鮮明對比,表現出了赫哲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
再次,演唱聲音的強弱也尤為關鍵,可使歌曲情感表達得更加細膩。尤其是《烏蘇里船歌》的主體演唱部分,應該把握好時而聲調清脆明亮,時而聲調溫柔婉轉,在這兩者之間適時轉換,并懂得運用聲音的強弱對比來更加熱烈地表達出對烏蘇里江的秀麗風光的贊美之情。《烏蘇里船歌》這首歌曲是源自對赫哲族的一首經典傳統民歌“嫁令闊”進行的改編,而民歌“嫁令闊”需要用原生態唱法進行演唱,所以在演唱《烏蘇里船歌》時歌手應持自由灑脫的態度演唱,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音色特點,對歌曲情感表達有很大幫助。
最后,也不要忘記多加注意襯詞部分的延音記號,一定不能唱成滑音,否則就會破壞整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傳達的意境。比如在那句“啊啦赫赫尼哪”中出現的“哪”音,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在小字二組“mi”音上進行的延長,而演唱者切記在演唱完后應持續控制在“mi”這個音高范圍,一定不要讓音下滑結束在其他音。還有,A段與A1段的倚音、延長記號、八分音符的三連音,這些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對這些裝飾音進行準確演唱可豐富旋律色彩,加強作品的情感表現力。因此,演唱者應隨著旋律節拍準確完整地演唱裝飾音,呈現出它們的獨特魅力。
(二)技巧處理
在所有的聲樂技巧中,氣息是尤為重要的一種技巧。在《烏蘇里船歌》這首歌曲中,A段與A1段都出現了四句襯詞,第一個樂句“阿郎赫尼哪”的旋律從一開始就在中高音區,這就需要在演唱時要使用好胸腹式呼吸法,準備好充足的氣息。歌唱者在唱“阿”字的同時,就要啟動腹部準備開始發力,演唱者要用氣息將聲音往上傳送,一直到頭腔,最后發出清脆明亮的歌聲。在樂句的結尾,演唱者注意要進行三拍的延長,此時演唱者的身體要注意保持住一個內松外緊的良好狀態,保持氣息充足,喉部穩定,確保能夠完整平穩地唱完這三拍。然后這里會出現一個3/8拍的休止符,演唱者要把握好時機,抓緊時間進行換氣,開始為演唱好第二個樂句做準備。這里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句是混聲演唱樂句,需要演唱者腰腹的氣息給予支撐,要求氣息做到從下往上,直至充滿整個口腔,雖然是假音,但要做到穩實不虛。第三樂句稍有變化,節奏旋律更加緊湊,對演唱者的氣息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唱者此時要保持穩定,跟著聲音走,確保通道的通暢性。第四樂句音高下降,需要將氣息向下沉,引發胸腔共鳴,用“嘆氣”的方式把歌詞唱出來。
B段主體演唱部分以小字二組“mi”到“la”的高音開頭,演唱者在對這一樂句進行演唱時,要注意把情緒調整到激昂高亢振奮的狀態,并且還要控制呼吸沉住氣,保持住橫膈膜及小腹肌肉之間的壓力,讓喉嚨短暫休息一下,可閉合聲帶。唱到高音時,小腹肌肉群要突然進行收縮,用綿長平穩的氣息托著聲音送到胸腔、口腔,最后在頭腔發出。第二樂句的演唱相對比較輕松,因為腔體已經有了一次高位置的經驗,此時只需歌手保持住腔體不變與氣息的壓力,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演唱。第三樂句是過渡句,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演唱者要在頭腔共鳴的基礎上用較弱的聲音演唱,這對歌手的專業水平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這個時候演唱者要向兩肋去擴張自己的氣息,將氣息持續地往頭腔處去傳送。而在演唱第四樂句時,演唱者又要找回興奮的狀態,同時還要控制住身體的重心不斷地往下沉,待唱到高音時,要注意使用腹部發力。最后就是對襯詞的演唱部分,因為之前從第四樂句一直到襯詞,這一部分演唱者都是沒有進行換氣的,這就要求上一次換氣的時候一定要吸足氣,這中間,橫膈膜要保持力量的支撐,確保可以支撐到下一次換氣口再進行換氣。演唱者還要注意的是,當唱到第三段的最后那句:“人民的江上萬萬年”之時,很多歌手的嗓子已經開始感到疲憊,這就要求演唱者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穩定住喉位,然后再發聲,同時還要注意保持胸腔的共鳴,使聲音和橫膈膜形成對抗,謹防出現因為腔體的變動而產生破音的情況。
(三)舞臺表現
在舞臺上演唱《烏蘇里船歌》聲樂作品時,需要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與歌曲情緒加以配合。對此,演唱者可通過觀看原唱者郭頌老師的視頻,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獨特見解,設計出更符合自身演唱特點的肢體語言,加強歌曲的舞臺表現力。郭頌老師在演唱時,一開口那洪亮通透的聲音瞬間就吸引了所有觀眾的注意力,郭老師大大張開嘴巴,喉頭保持松弛下放的狀態,胸腔和頭腔保持共鳴,發出的聲音圓潤且飽滿。在肢體表現上,郭老師左手手持話筒,使用右手表演出呼喊的動作,再向左緩緩挪動身體。而在表演下一句的“阿郎赫尼哪”時,雖然使用了上移四度的假聲進行演唱,郭老師依然發出了十分有穿透力的聲音,底氣十足,十分自然地進行了過渡,沒有出現一絲慌亂,并且“哪”字向后延長六拍,體現了郭老師氣息的扎實和充足。與此同時,郭老師還將右手輕輕放在耳邊,仿佛是山那邊傳來了自己的回聲,在認真聆聽,此時郭頌老師像是與烏蘇里江、與赫哲族人民融入一起。在演唱第三、四句時,郭頌老師的聲音有所加強,且語速也稍有提升,但面部表情沒有太大變化,依然面帶微笑,一幅游刃有余的樣子。唱到最后一句,郭老師的聲音開始逐漸變弱,之前郭老師一直保持著右手四指并攏的狀態,而此時,他的右手也逐漸從里到外緩緩地張開,與他的大拇指成直角擺放,給人一種穩妥安心的感覺。
在分析完原唱的舞臺表現后發現,在演唱這一段時,需要跟隨歌詞做出“呼喊”“聆聽”的手勢,身體也不要太過僵硬,需要隨著手勢慢慢轉動。臉上要一直保持愉快且興奮的神態表情,眼神上要表演出眺望遠方高山的狀態。當演唱者唱到第三句的時候,雙手慢慢放下,逐漸挺胸抬頭,面向臺下的觀眾。序唱段描繪的是赫哲族青年日出去勞動的美好畫面,歌手需要把赫哲族青年的青春活力、極具生命力的主要特點完美地呈現出來。這就要求演唱者在舞臺上表演肢體動作的時候,要充分展現出來這種活力,比如表演出呼喊及聆聽的狀態、在轉換身體前傾和回正時,要有力短促且自然,由此表達出赫哲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引導聽眾深度感受這種活力與精神。接下來是主體部分,通過歌詞可以看出描述的是赫哲族所在地的美好風光,這一段對聲音強弱有嚴格要求。同時面部表情也要做到位,演唱者要時常使用眼神與臺下聽眾進行交流,透過演唱者心靈的窗戶,將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狀態傳遞給臺下的聽眾,打動聽眾,從而將他們代入演唱者營造的意境中。此外,在演唱主體部分前有一段間奏,歌手應配合間奏做出劃船的動作,想象自己此時正與赫哲族人民一起打魚,不亦樂乎的場面。
四、結束語
通過對《烏蘇里船歌》創作背景、藝術特色、演唱藝術的分析研究,我們對這首聲樂作品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時對如何演唱好這首作品也有了答案。作為經典的民族聲樂作品,《烏蘇里船歌》采用了嚴謹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旋律和節奏都繼承了赫哲族傳統民歌,在對該歌曲進行演唱時,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對其創作背景、作者簡介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與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宋思思.聲樂作品的藝術理解及舞臺表現[J].藝術大觀,2022(32):100-102.
[2]王瑞儀.探究《烏蘇里船歌》中赫哲族民歌元素及情感表達[J].時代報告(奔流),2021(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