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壁畫藝術作品為例,從其展現的現狀肌理出發,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分析,論述了典型的肌理呈現形式以及形成原因。重點分析壁畫肌理元素在當代重彩人物畫中的表現,以唐勇力、何家英和金瑞為例,通過分析他們作品中對剝變肌理、立體肌理和金屬肌理的運用,深入探索壁畫肌理在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創作中展現的審美價值,并闡述了壁畫肌理作為一個創新發展的突破口對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發展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中國壁畫;肌理;審美價值;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2-00-03
一、中國傳統壁畫典型肌理表現的特征及成因
中國傳統壁畫肌理的形成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造就的。
人為因素包括壁畫的制作方式、歷史的戰亂和破損后修復留下的痕跡等。以北魏時期的敦煌壁畫為例,這一時期主要是在開鑿好的巖面上制作,為了使其平整會制作泥仗層,然后直接在泥仗層上繪制壁畫,不會和后期一樣再制作白底。脫落露出后,泥仗層本身的質感和顏色與壁畫形成整體,肌理顯得豐富而又純厚。到了元代,隨著宗教壁畫的盛行,壁畫制作技術逐漸成熟。永樂宮壁畫制作時不僅在墻縫里塞麻筋,還將石灰換成爐灰,有效地避免了磚墻返堿的病害。[1]同時,其使用的顏料大多是經過處理的無機礦物,不易發生色彩變化。所以至今保存的比較完好,畫面依然完整鮮艷,還可以在畫面中看到大量瀝粉貼金技法,更加豐富了壁畫的立體肌理。
自然和歷史因素共同造就的質感變化,也是壁畫肌理重要的組成部分。氣候變化會導致開裂、脫落、酥堿、發霉、色層剝落、粉化或龜裂等,如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地處氣候干燥的地區,不僅色層有脫落和龜裂的表現,底層的地仗層也暴露出來,可以看到明顯的開裂和混合其中的制作材使畫面看起來極具滄桑感。相反南京黃岡泥壁畫因當地氣候濕潤和人類活動的因素受損嚴重,出現大量空鼓、起甲和粉化等病害。色彩幾乎褪盡,有大面積的脫落現象,裂紋少,整體顯得比較潤澤。
二、中國傳統壁畫肌理在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中的運用
在當代工筆重彩畫發展過程中,有不少藝術家借鑒傳統壁畫的技法,模仿傳統壁畫的肌理,從壁畫肌理中汲取靈感運用到創作中,使得傳統壁畫肌理在當代工筆畫作品中呈現出新興景象。
(一)對壁畫侵蝕肌理的借鑒
我國的大部分壁畫都在自然侵蝕的過程中,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壞,畫面不僅會出現模糊不清、色彩變化的情況,還會出現剝落和殘缺。侵蝕現象造成的這些痕跡蘊藏了許多具有審美價值的肌理。
唐勇力借鑒由侵蝕現象造成的斑駁肌理獨創出了“脫落法”。這種技法是在畫面色彩相對完整的基礎上,厚涂蛤粉,干燥以后對厚涂蛤粉的地方進行打磨,通過控制起粘合作用的膠的濃淡和打磨的力度,使蛤粉如同自然脫落一樣隨機地露出下層的底色,達到局部斑駁的肌理效果。在其代表作《敦煌之夢》系列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脫落法”,把現代人物與在敦煌壁畫中提取的元素放在同一個畫面中,壁畫中斑駁的肌理被反復利用,這種斑駁的肌理連接起人物和背景,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畫面的斑駁感和色變效果,也讓現代人物形象與古樸的背景顯得很和諧?!抖鼗椭畨?千手觀音》中刻畫少女的頭發和衣服時制作了連成片的斑駁肌理,形成斑駁感的同時聚攏了視覺點,讓主體人物和背景形成微妙的虛實對比。斑駁的肌理讓現代形象的人物與背景中的原作與元代莫高窟第3窟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上更少更虛的斑駁肌理形成呼應,仿佛是少女置身于其中,在與時空的對話,讓觀者產生無限遐想,進而形成對畫面的新思考。
壁畫創作之初的顏色經過侵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原本鮮艷的顏色飽和度降低甚至顏色徹底改變,如鉛丹和朱砂,在濕度和光線的影響下會由紅色變為黑色或者棕黑色,與其他顏色混合后繪制的肉紅色皮膚因此會變成灰黑色。這些黑色無遺讓畫面變得更加穩重鬼魅。色變后的顏色莊嚴肅穆、沉穩厚重,唐勇力在選擇顏色時更加偏愛沉穩顏色。他的作品通常是褐色的基調,刻畫人物時會大量使用白色,整幅畫面用黑褐色、石青、石綠等顏色點綴,這樣畫面沉穩的同時也不會顯得沉悶無趣。以《敦煌之夢-兒時的夢幻》為例,畫面中使用“脫落法”讓蛤粉的“白”糅合進人物底色使用的棕色和黑色,蛤粉的使用在降低顏色純度的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可看性。背景中灰黑色和石綠靈動地穿插在人物和背景之間,突出主體物,也歡快地打破了畫面的沉悶感。另外,在刻畫右方仕女像時,面部灰黑的斑駁之處借鑒于壁畫中人物面部磨損或色變的顯現,更加凸顯了兒童幻想那種天馬行空的神秘意境。
唐勇力《敦煌之夢》系列作品,是對傳統壁畫侵蝕肌理的發掘與重塑,他的畫面質感滄桑、色彩古樸。這展示出了當代重彩人物畫向傳統壁畫肌理提煉并進行創作運用的可能性,通過畫家對傳統壁畫的探索和傳統壁畫繪制技法的提煉,在創新自己的畫面語言的同時也是對傳統壁畫的繼承發展。
(二)對壁畫立體肌理的應用
在中國傳統壁畫中有一種運用廣泛的技法“瀝粉”,這一技法的制作過程可以簡單地概括成:將粉泥與動物混合,利用工具在畫面上瀝出粗細均勻的線條,會讓平面的畫面產生立體的空間感。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是中國傳統線性審美的自然延續[2],凸起的線條強化了“線”的存在,一方面,這種突出的立體感會讓線條的張力充分展現,另一方面,也讓畫面的質感更豐富,增加了視覺效果上的形式美感。瀝粉技法在二十世紀當代重彩畫復興之前,幾乎只應用于壁畫的制作中,但隨著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發展,瀝粉這種古老的技法得以在新時代中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瀝粉技法發展至今,相比傳統瀝粉材料,當代工筆畫家使用的材料拓展了很多。比如,承重媒介從墻面、木板等拓展至可以使用加厚的云肌麻紙或皮紙。粉泥材料上則是以蛤粉、立德粉、丙烯顏料、沙礫、鐵粉和石膏等材料來代替傳統粉泥材料。這些材料的拓展為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創作提供了便利,打破了材料和工具對創新個性化繪畫語言的滯固。
畫家何家英就是對瀝粉技法進行了創新運用的先行者。在《秋冥》的創作中,他貫徹“衡中西以相融”的思想。畫面構圖借鑒西方穹頂式圓弧的構成形式,在背景大面積勻凈的藍色和前景黃色土地、白色人物服飾三者的對比下,整體色彩強烈鮮明,刻畫物象追求真實性,相比傳統重彩人物畫更加寫實。在繪制毛衣時借鑒傳統工筆畫以線條來組織物象的手法,用極密的線條編制毛衣。為了更形象地表現出毛衣的質感,嘗試多種手法后,最終采用了瀝粉技法。何家英在瀝粉時創新性地使用丙烯顏料和蛤粉來制作粉泥,利用針管把粉泥堆疊在畫面上,不但很好地表現出了毛衣的質感,為畫面帶來了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還控制了畫面的疏密節奏也顯得輕快有序。
從何家英對瀝粉技法的拓展發掘我們可以看出,對傳統壁畫肌理的探索會為創作帶來無限可能,創作者為了滿足個性表達的需求,立足于傳統繪畫,將壁畫的肌理元素提取出來服務于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創作,就會讓當代畫家在拓展繪畫語言時有根可循。
(三)對壁畫金屬肌理的拓展
金屬材料的使用在中國美術史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因為金屬材料加工方式有限,畫者主要使用金箔來繪制畫面。由于黃金這種材料華麗的顏色、肌理自帶氣勢磅礴的美感,所以尤其受到宗教藝術的青睞,金碧輝煌的色澤和質感能夠烘托出宗教建筑的威嚴氣勢,被廣泛地使用于宗教壁畫和雕塑中,我們得以在大量的現存壁畫中窺見中國傳統壁畫中金屬肌理的魅力。例如,山西永樂宮壁畫反映了元代壁畫技法和美感的高度成就,對金屬材料的使用趨于成熟。殿內壁畫使用大量瀝粉貼金技法讓畫面中器物、配飾等物的華貴感充分展現出來。金屬顏料的使用讓《朝元圖》保存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其中金光閃爍,呈現流光溢彩、絢麗奪目的美感,增添了壁畫的藝術感染力,讓觀者為之震撼,足以深刻地體會到美的感受。
金屬材料自身特殊的光澤和質感會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華貴之美是符合人們普遍的審美需求的。這類材料通過形態變化可以服務于畫面呈現出多種效果,這種特性為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畫面表現的可能性,自然在汲取壁畫肌理時將目光投向了金屬顏料的使用。比如,畫家金瑞在《暢游·狩獵》中在背景中使用了大量燒制后的金屬箔,不僅豐富了畫面效果,還在模仿壁畫斑駁肌理的同時達到了金屬色澤流動的效果。在作品《鐵馬冰河之戰圖》中用瀝粉繪制了背景人物的部分服飾,再貼上金箔,立體的刻畫把黃金首飾的厚度、奢華很好地表現出來。點綴在背景中的金箔,右下角成片的銀箔配合飽滿豐富的色彩在畫面中層次豐富,質感獨特,呈現出絢爛的視覺效果。金瑞不但把壁畫中的瀝粉貼金等技法直接使用到了畫面中,還延展出了大量金屬材料的工藝技法,將金屬材料的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繪畫創作對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表現手法的拓展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探索。
三、中國傳統壁畫肌理在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中的價值體現
傳統壁畫與重彩之間早已結下了不解之源,[3]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研究價值不可估量,對傳統壁畫肌理表現的運用,挖掘和擴充了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表現形式。
(一)傳統壁畫肌理豐富了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繪畫語言
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的一套規范化、程式化的繪畫語言并傳承至今。為了尋求更具特色的繪畫語言,一部分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家試圖從西方繪畫那里找到突破程式化的方向,另一部分畫家把目光投向了魅力十足又充滿神秘感的壁畫。一方面,繪制壁畫的材料本身具有的肌理就帶有其獨特的質感美和形式美,另一方面,對繪制壁畫技法的結構也拓展出了更多表現手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通過對傳統壁畫肌理表現成因的研究和對傳統壁畫的臨摹學習,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繪畫語言逐漸呈現出越來越多元的姿態。他們通過自身對肌理的理解,重構肌理組織形式,形成了新的肌理語言,都在各自的領域擴充了當代中國畫的繪畫語言。他們的經驗鼓舞了更多創作者投入對壁畫肌理的學習中,向我們展示了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創作從傳統壁畫肌理中汲取營養再創新的可能性。
(二)傳統壁畫肌理的運用輔助個人風格形成
從傳統工筆畫技法來看,千篇一律、概念化的技法容易讓展現個人思想情感的需求被拘泥在技法中。制作壁畫的材料和壁畫呈現的肌理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幾乎沒有在紙本和絹本上呈現出來過,這就給當代的創作者提供追求個性化表現的突破口。不同的藝術家可以6c585b3b23c7daaa04c5213921285b4eb361640b047a7888b47c139e6d06d5d2從中尋覓到不同的表現形式,從而形成個性化的繪畫語言表達。一方面,創作者帶著不同的審美去選擇不同肌理,運用不同的手法去經營不同的畫面,另一方面,差異化的繪畫方式也會讓肌理產生更多偶然的變化,這些偶然帶來的個性化又激勵著人們繼續去實驗效果。這個長期對畫面效果和繪畫手段的探索實踐過程,實際上是激發創作者個性化表達方式的過程,最后呈現出各有不同的畫面效果,更進一步去推動個人風格的形成。
(三)推動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創新發展
對于當代工筆重彩畫的創作而言,壁畫藝術的意義不僅局限于對傳統色彩、題材、造型、構圖的研究與借鑒。從壁畫肌理在當代重彩人物畫中的運用成功激發出畫家個人繪畫語言的案例來看,壁畫的肌理不僅能在肌理語言的多樣性上為我們提供啟發,更重要的是它在畫面中呈現的藝術語言的多樣性,能夠激發創作者去積極地投身到對畫面的探索中。另外,還能幫助當代的創作者去認識本民族的藝術,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選擇性地向壁畫藝術學習與借鑒,最終回歸并服務于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創作中,這種以傳統繪畫藝術為基礎對壁畫肌理的挖掘和創新,本身就是傳統繪畫藝術的延續,進一步解放了“中國畫”的傳統定義對當代創作者的束縛,拓展傳統技法和材料的同時也為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四、結束語
傳統的壁畫肌理表現是時間成就的藝術,同樣也是中華民族一起鑄就的民族藝術,是能夠讓當代中國畫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從對個別肌理的“過去”形態形成的分析,到對其“現在”在畫面中更加千匯萬狀的姿態,可以看到當代諸多優秀的畫家通過解構和重塑這些肌理表現制作技法,發掘和沿襲壁畫肌理呈現的審美價值,不斷展示著壁畫肌理在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發展中顯示出來的活力,可以展望到在“未來”,創作者植根于傳統,不斷在技法和材料上進行創新,把傳統審美與現代需求相結合,最終會讓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藝術語言呈現出越來越多元的景象。
參考文獻:
[1]徐巖紅.永樂宮壁畫藝術中的科學技術初探[D].山西大學,2004.
[2]朱玉珉.論中國傳統技法瀝粉線技術的應用及美學價值[D].中國美術學院,2011.
[3]蔣采萍.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