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的一切藝術創作都無法脫離當下的現實語境。探尋藝術創作的蹤跡,一件繪畫作品自身并不是一個有機統一體,而重要的是繪畫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系,而其他藝術形式語言反過來又與繪畫語言發生關系,互文性理論是從當代西方文化思潮中共生出來的一種文本理論,試圖揭示文本表象世界下精神意義的豐富性和共生性,本文主要借用互文性理論中文學與非文學文本之間的關系,去探討中國畫語言與詩歌文本的內在統一性,試圖找尋出二者的共性,本文致力于探討詩歌文本與繪畫語言的相互指涉與相互發生的關系,為中國畫創作提供新的啟示。
關鍵詞:互文性;詩歌;中國畫;語言文本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2-00-03
詩歌與繪畫作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基本內涵從古老的模仿論學說所重視的對自然模仿以及傳統主義的詩畫一律再向現代藝術的自我意識統一的轉變過程,都體現出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內在統一性。自現代藝術發展以來,無論是詩歌文學作品,還是繪畫創作作品,這些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的精神內核都是相似的,由傳統的內容與形式的外在統一逐漸開始進入內在精神哲學領域的統一。各類藝術之間是一種精神性表達,而這種精神狀態背后暗含著一種規律性和內在統一性的內核。
一、互文性理論下的中國畫語言與詩歌文本的統一性
互文性理論是20世紀末西方文藝理論界的重要概念。互文性理論由柏拉圖、索緒爾的萌芽,到克里斯蒂娃正式提出,后續德里達等人的發展與補充。而此處所探討的中國畫語言與詩歌文本的統一性著眼于不同語言系統的內部關系,不同藝術語言之間的內在統一性[1]。
(一)互文性概念下的詩畫關系的統一
1966年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詞語,對話與小說》中首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她認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之間可以相互作為參照物,每個文本都可以是其他文本的補充與整合,也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
不只是文字文本,繪畫語言也是如此,藝術創作不再像古代作品那般是客觀世界鏡子般的反映,而是無數藝術形式內部間的產物。任何藝術都是歷史的產物,每一件繪畫作品都是其他藝術形式的鏡子,每一個圖像也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語言文本與繪畫圖像之間相互參照、彼此牽連,以此構成詩歌與繪畫的互相成就[2]。
當代的藝術創作是無法脫離歷史語境的,中國畫創作需要與歷史文本以及社會的現實語境的交流中產生。藝術創作內部互文性的產生有很多種情況,繪畫與詩歌的互文性,繪畫本身歷史間的互文關系。當然,這種繪畫與詩歌蹤跡的追蹤似乎又帶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如果中國畫創作不停地從外部的文本世界中尋找存在的互涉性,那么就會造成繪畫自身語言缺乏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對詩畫合一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內容上,它必須深入更為廣闊的繪畫自身表現語言的世界中,也就是內在的精神領域[3]。
(二)中國畫與詩歌之間超越語言文本的意義
詩歌依靠文字文本進行表達,文字是以線性的方式排列,文字之間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聯系起來。繪畫依靠平面的方式進行創作,它強調圖像的凝聚與組合。
詩歌與繪畫的精神內核由以下幾個層次構成:第一,二者之間以創作原動力為起點實現創作作品的沖動,并以主體的內在精神為指導創造作品。第二,主觀化和精神性均不是某一類藝術形式所特有的目標,實現客觀作品與作者主觀思想的合一是所有藝術形式共同追求的目標,作者主體的思想意識是任何藝術作品的精神指導。第三,客觀物質作品與精神創作的原發動力恰恰是人本身,因此,詩歌和繪畫均以人為本實現二者的共通性。藝術自由的實現是在各類藝術形式整體的目標性下得以全面實現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具有超越文本的意義,這來自自身結構不斷地解構從而造成意義的擴散。在詩歌與繪畫的動態鏈接中,并不追求一種絕對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而是基于兩種不同的藝術語言之間產生的松散且自由的關系。同時,從觀者的角度分析,在美術館中繪畫作品的旁邊總是伴隨有文字說明,文字與繪畫本身不斷互相指涉,觀者游走在文字文本與繪畫圖像之間去感受藝術,通過不斷從一個文本進入另一個文本,從一種語言進入另一種語言,從互文性的角度來理解作品文本和繪畫圖像[4]。
二、中國畫語言與詩歌文本的內在統一性
詩畫合一的內涵很多元,傳統的中國畫與詩歌結合是關于主題題材以及技法層面,通過詩歌抒情言志,中國畫與此在內在精神與心理情緒方面達到了統一,詩情畫意由此而生。
(一)傳統中國畫語言與詩歌文本的關系
自古以來,中國畫與詩的關系密切,認為詩畫關系本質上是合一的,詩歌與繪畫在創造思維與建構方式上是同質的。中國詩畫同一的傳統可以溯源到《詩經》和《楚辭》。從唐代題畫詩開始盛行,將詩的功能與畫的功能相互融合,詩畫開始在意境的表達上達成統一。詩歌與繪畫在實踐層面的緊密聯系在宋代尤為突出,蘇軾評價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至此,“詩畫合一”的觀念正式形成。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宋徽宗時期的畫院對“詩畫合一”的觀念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宋徽宗認為畫家要追求繪畫意境,強調繪畫的詩意性和空靈感,同時他也推崇在畫面題詩,將詩畫功能相互融合,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審美情趣。
畫上題詩是詩畫合一最直接的表現,這也是傳統詩畫關系中最為特殊的一點,二者能夠明確且直接地在外在形式上互助共贏。畫中的詩句多為自創,而將詩歌自題到作品上這又涉及中國畫與書法的關聯,所以中國傳統的詩書畫一體觀念在中國畫中體現得最典型。文人畫中的詩歌和繪畫除了外部結合,其藝術內部也相互交融,詩歌的節奏、韻律與中國畫所追求的氣韻、意趣等方面具有相通之處。[5]朱光潛主張一個共同的特質去統攝一切藝術,強調藝術創作中作者的主體位置。他指出“情趣與意象恰相契合,就是藝術,就是表現,也就是美。”而文人畫與詩歌在精神層面相近,所描繪的都是意境而不是外在表象,所表現的是情趣而不是具體事物。
詩畫之間彼此相互融合與滲透,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獨有的特征,此后詩情畫意也成為無數中國文人的追求,以詩句來品評繪畫逐漸成了中國古代繪畫評論的普遍方法,同時也形成了以書法的形式題寫詩句于畫面之上的形式,以此來引發觀者感受。詩歌和繪畫作為兩門獨立的藝術通過不同的媒介去傳達情趣與意境,最終在互相表現與融合之間趨于完善。
(二)現代中國畫語言與詩歌文本的關系
以現代主義的眼光去分析,現代主義文藝在內容表達、藝術技巧與形式方面有非常強烈的內在統一性,與傳統的內容與形式統一相比,現代詩畫關系在更具抽象意義的藝術方面實現了互相結合。
1.主題題材的內在統一性
在現代性的影響下,詩畫互文不止在“意”上探索,而是更加具有本質意義,在內在情感和精神性層面超越了二者的界限而達到了內在的統一。在現代性下,“情緒”是實現詩歌與繪畫達到內在統一性的最重要方面,現代人的情緒是現代詩畫創作中主題表達的相通點,無論是詩歌作者還是畫家,在現代性的發展下,傳統社會發生斷裂和解體以及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普遍感到對生命的焦慮感,以及對現代生活的恐懼和無助悲觀的情緒。這在海子等人的詩歌以及林風眠、龐薰琹等人的繪畫作品中都有類似的表現。詩歌與繪畫可以在主題題材與精神意識上相互關聯,通過情緒的相似去進行藝術創作,通過作者主體的精神情緒實現二者的內在統一性,同時現代性因素也蘊含在作品中。現代人通過在現代生活中感受現代性帶來的沖擊,由此通過作品來表現自己的現代情緒,既包含了對現代的肯定,又包含了對現代的反思和懷疑。而現代情緒上的互通相比于傳統單純從形式美感上談論詩、畫意境之相似,這種詩畫關系的理解上升到更抽象的精神與義理層面。因此,中國美學中詩畫關系的理論并不著重于詩畫的界限,而是始終強調詩畫同一。
在互文性視域下去分析這種主題題材性的詩畫合一需要理解語言學理論,語言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不只是文字語言,同時也涵蓋了藝術語言。法國結構主義的開創者也是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者——索緒爾曾提出能指與所指的概念,“能指”是指抽象概念的語言符號,而“所指”是指語言符號所表示的具體事物。如果將這一觀點運用到藝術創作中,那么藝術創作的原動力與個人情緒就是“能指”,詩歌與繪畫作品便是“所指”,作者想要訴說和表達的情感作為“能指”貫穿在創作中,而詩歌語言象征化和繪畫語言具體化后的“所指”也就呈現出藝術作品。“能指”和“所指”是一個事物不可分割的兩面,而現代情緒精神與自我意識的“能指”和某一藝術形式的“所指”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現代藝術在內容表達上都具有精神層面的獨特相似性。
2.形式的內在統一性
在現代性的影響下,詩畫互文不止在情緒上探索,也在抽象的形式語言本身上有更本質意義的探索,前者探討在內在情感和精神性層面超越了二者的界限而達到了內在的統一,后者探討詩畫二者打破自身語言的差異性而獲得統一。錢鐘書在《七綴集》的《中國詩與中國畫》《讀〈拉奧孔〉》中談論詩畫關系的有關問題。他將“詩畫關系”的問題帶入一個新的領域,既不同于古典西方詩學中以模仿客體為切入點,也不同于中國傳統的創作方式從意境的角度去談論“詩中有畫”。錢鐘書提出的是一個更具現代意味的領域:作為形式的語言對感覺的表達。這是現代詩人追求的世界。人的心靈與身體在環境中所獲得的感知、體驗,時常是與實存世界的時空秩序相扭曲的,這是現代藝術創作中最基本的共識。
中國畫語言按照手法可以分為寫實和寫意。寫實性中國畫語言追求真實和具象,從內容對象和手法方式上趨于對客觀的外部世界的真實模仿和寫照,而寫意性中國畫則是運用概括和夸張的手法去表現物象的形神,著眼于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主觀精神去作畫,主要針對主觀精神和內在情緒。畫家可以運用不同的繪畫語言將紛繁的世界進行意象的拆分,再按照主觀意愿去重新組合安排,而現代詩歌的特征也在于形式的自由,會將完全與客觀不相符合的事物或者是完全不合乎邏輯的事情組合在一起。從文字到圖像的視覺轉換,將主體納入語言的流動空間,藝術語言呈現的不只是靜態的符號,更是一種不同藝術語言交織的詩性語言,一種自由的語言生成過程。這是一種處在流動變化中的藝術過程,詩歌與中國畫的每一次交流和意義闡釋都屬于互文性關系的相遇。
如此一來,具有現代特征的繪畫圖像語言與詩歌文本語言二者的結合更加抽象與錯綜復雜,在形式語言上實現諸多的統一性,通過夸張變形、象征表現等藝術手法,更加深刻、更加純粹抽象地揭示了二者的本質。
三、互文性在現代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發揮的作用
雖然傳統中國畫的發展實現了詩畫關系的融合,促進了詩歌與繪畫的統一,但在現代語境下,詩歌與繪畫需要形成一種更加具有現代性的繪畫語言來達到詩畫合一。詩歌的畫面感與繪畫的詩意精神形成了一種基于互文性的轉化關系,這種“詩情畫意”的畫面才會有呼吸,這樣的中國畫才能形成東方詩意美感。從這個層面來看,詩畫關系的融合能夠推動中國畫的發展,從而豐富對中國傳統詩歌與繪畫的重新闡釋。
在藝術欣賞方面,觀者在參觀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時,每張作品旁邊總是輔以相應的闡釋說明,而這種文字與繪畫的結合可以使得觀者留下強烈而鮮明的印象,引發人的聯想和共鳴。藝術語言作為一種表意,使得繪畫語言與文字文本相互闡釋并且相互支持,二者豐富彼此的內涵,并使得作者與觀者相遇其間。
關于藝術家創作方面,互文性可以在藝術形式上構成詩歌與中國畫共鳴的新形態,激發一種更具現代意義的詩畫關系,探索二者新的結合,產生一種現代詩畫互文的特殊魅力。作為一個現代藝術家來說,重要的不在于完全的創造性,也不在于模仿性,而在于有能力成為互文關系的編撰者,作者通過摸索不同藝術語言的互文線索重新創造,形成個人作品。詩歌為藝術家在創作中更好地展開想象和聯想,發揮理解能力,進而能夠更加貼切地表達主觀情緒和精神,從而讓中國畫作品更具有文學意義。同時,中國畫作品也使得詩歌的文本意義有了再生產功能,詩歌與中國畫的交流體現在這種形式語言的意義上,現實世界被文本化、表征化,這種流動的、生成的、充滿無限可能的詩畫關系不斷穿越現實邊界,創造出一個打通藝術語言壁壘的新形勢[6]。
因此,將互文性作為一種研究方法運用到藝術創作的門類中,由點及面,深度擴展視角,使得中國畫作品在歷時性與共時性中形成更具多元的交匯,以及產生更為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
四、結束語
在當代,中國畫的藝術創作可以以詩性表達和詩意的概念為軸心,把詩性和繪畫創作貫通起來,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從詩歌中汲取靈感,尋找兩者根據的共通性,重新激發詩歌與繪畫的統一性魅力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海德格爾說“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詩歌與繪畫相結合所呈現的力量具有的廣域性是很強的,所以當代的藝術創作需要著眼于散發詩性的魅力,中國畫創作也應葆有對詩情畫意的追求。在中國畫中隱藏詩意,在詩詞的字里行間隱晦傳達畫面,詩歌的畫面感與中國畫的詩意性形成了一種互文關系,這種“詩情畫意”是中國畫獨有的浪漫與情懷。
參考文獻:
[1]克羅齊.美學原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2]羅蘭·巴爾特.符號帝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俄]米·巴赫金.巴赫金文論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4]米歇爾·里法泰爾.詩歌符號學[M].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1978.
[5]朱光潛.詩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古希臘]亞理斯多德·詩學[M].羅念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