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舞主干教材中“燕子穿林”的訓練價值極高,它集身韻諸多元素于一身,具有相反相成的動律特征與靈巧敏捷的穿梭動勢,是中國古典舞審美風格中一切從反面做起的集大成者。本文以主干教材“燕子穿林”的訓練意義為出發點,通過對動作特征的剖析,探索中國古典舞獨有的反勢運動路線與民族風格韻律,旨在通過“燕子穿林”虛實相生的朦朧美,不設不施的自然美,宛若游龍的動態美中探索“穿”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挖掘中國傳統美學意境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燕子穿林;武術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2-0-03
“燕子穿林”是我國傳統武術內家拳的招式之一,在套路之間起到連接作用,具有鮮明的民族身體文化與審美風格。中國古典舞在建立之初選擇提煉“燕子穿林”作為主干教材,其原因在于這一招式中涵蓋所有的身法韻律并在符合舞蹈性的基礎上,將形象性、表現性、功能性完美地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切身體會其動作的華彩之處。“燕子穿林”具有極高的訓練價值,通過學習使學生由內至外地感受傳統文化映射下東方的身體文化特征。
一、“燕子穿林”的動作特征
(一)身韻元素與反律動勢的融合
“燕子穿林”是集身韻諸多元素為一體的典型動作,在它起承轉合間均可尋覓到身韻元素的蹤跡。起于“提”“沉”;承于“靠”“移”“含”;轉于“含”至“仰”;合于“擰合”、踏步蹲,在綜合元素的配合下完成林中燕的“穿梭”動感。在這身韻八大元素的貫穿連綿、起承轉合IiaC7pILSUIU4fIF9vt35zEr+5AykRMejaPlN3RsQyI=間形成了中國古典舞身韻主干教材的代表性動作,亦體現出中國古典舞對身體運動路線的審美范式。
“燕子穿林”是中國古典舞中一切從反面做起的典型動作,遵循“欲高先低”“欲左先右”的反律動勢是中國古典舞特有的運動規律,且強調動作之間的連接始于動勢、終于動勢。燕子穿林中處處體現反律動勢的運動法則,“從某種程度上說它自身的訓練價值是為古典舞動律養成習慣打下了基礎[1]”。
(二)重心轉換與空間運用的巧妙
“燕子穿林”以右腳—左腳—雙腳的單、雙重心相互轉換,既加大了動作的幅度,又加強了雙腳重心轉換的靈活性,因而成為其獨有的特點。重心的把控體現出學生肌肉的控制能力,教學課程中除上述提到的重心轉換,還增加了動律元素的復合重心,如傾倒重心、旋擰重心等,進一步加大難度,強化學生在變化過程中身體的綜合控制力。
“燕子穿林”的巧妙之處還體現在它低、中、高三種不同空間的運用,以撤步—上步—全蹲的步伐,產生與此相對應的空間變化與動作含義,低空間,好似燕與小花草對話;中空間,恰似燕在茂密的叢林中滑翔;高空間,更似燕如閃電般穿梭的林中。多種空間變化使“燕子穿林”的穿梭動勢尤為鮮明。
(三)“一瞬萬變”的輕燕形象
塑造小燕形象關鍵在于“氣”的運用。“燕子穿林”強調一氣呵成,始終以氣貫之,從動作的起始到收勢,一鼓作氣且中間不能停頓,體現燕子瞬間穿梭的輕盈特征,仿佛掠影一般,從眼前閃過。“氣”為人體之源,在王偉老師身韻巡禮教學組合《氣之源》中,分別從坐式與立式對“氣”的種類與用法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坐式之氣以專注氣息、強化氣法的運用為目的;立式之氣為肢體形態貫出氣韻貫通的用氣法則,強調在移動中以氣帶韻產生時、空的變化與表現。中國古典舞中彰顯身韻中的“氣”可以體現在動作韻律與氣、動作情緒與氣、動作性格與氣的層次關系上,以此在氣的吞吐間修煉中國古典舞氣之本源。
“萬變”之象,幻化成行云流水之線條美。“燕子穿林”用行云流水般的線條感塑造出萬變莫測的燕子形象,通過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路線以及從始至終連貫的線條感塑造出燕靈活的形象特征。我們作為“龍”的傳人,眾多的中國傳統藝術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藝術在語言的表達中都具有起伏跌宕、連綿不斷的線性美,有筆精墨妙的書法、優美曼妙的舞蹈等,所追求的線性之美“線條以及線路不僅是一種技術,也將人的生命形式與藝術性相融合,把情感與形式相統一,使觀眾從形式上感受到生命的張弛”。[2]
二、“燕子穿林”的訓練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協調性與平衡感
唐滿城老師在教授這一動作時強調身體要走最遠的路線,呈現出動作的清晰脈絡。根據筆者實踐經歷,發現“燕子穿林”的運動路線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平衡感與肢體的協調能力,若將動作交代清楚,需要我們在運動過程中充分調動上下肢肌肉以及核心中段多種力量為支撐,隨之經過上下身協調配合后形成跌宕起伏的動態視覺效果。
中國古典舞正確的發力方式中不包括“拙”與“僵”,而是松中有緊、虛實相和的力量分配。“燕子穿林”的力量分配并非平鋪直敘,而是在上“穿”時更強調肌肉的爆發力,細剖析,正是身體的“頂胯送胯”姿態,進而形成了“穿”的動勢,其背后的奧秘在于“穿”之前的動作鋪墊,當松與緊的力量配合時,動作再完成的平衡會更加穩定與自如,另外,“穿”是收縮、集中向上的力量,在此之前的舒展、外放的力量更是為“穿”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與可能性。
(二)充盈學生內心的語言與思想表達
“燕子穿林”的動作規格,強調在上“穿”時的盤手,以此凸顯燕子在叢林中穿梭的輕巧玲瓏,其動作特征中一閃而過與瞬息萬變更能夠營造出靈巧而又輕盈的燕子形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動作,使用引導的方式要求學生設定內心語言,這樣一來,在枯燥的訓練過程中感受到樂趣的存在,學生主動地將自己代入場景中進行動作的訴說,達到形神合一,從而塑造出更加生動鮮明的形象。
唐滿城老師曾評價過“燕子穿林”,“它幾乎包括了我們古典舞所有的美學要求:欲高先低、強弱對比等統統在里頭了,心里沒有感覺是做不出來的。”[3]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常談“心里沒有,身上白走”,通過實踐經歷,再次感受到諺語并非空談,而是真正提高表演能力的竅門所在。學生在舞蹈表演時心里若是沒有想象力與情感,舞蹈最終的呈現必然是空洞與無味,舞動的生命活力更是差之千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動作的規格特征出發,先讓學生內心中有塑造形象的意識,再逐步培養學生舞蹈時的語言表達,這樣一來使學生更容易領悟到教師所謂的“心里沒有,身上白走”的基本要領,在今后舞蹈表演中更能夠以身體傳達情感引起觀者的共鳴。
(三)開拓時代審美語匯的派生與創新
中國古典舞男子經典劇目《風吟》,即展現了“燕子穿林”在舞蹈中的變形、運用與發展。據編導所述,舞蹈最初的創作動機源于“燕子穿林”,從這一動作的動律特征中得到啟發。
首先,燕子穿林是中國古典舞動作中極具表現力與民族風格性的動作,它所講述的話語是屬于中國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肢體語言;其次,它自身與眾不同的相反相成、一切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規律,為舞蹈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空間,使編導在編創過程中靈活地運用“燕子穿林”的上穿、下穿、旁穿、側穿、反身背穿等多種用法,以此打破陳舊的單一思維模式,開拓出更為新穎且符合時代的審美語言;最后,“燕子穿林”獨特的運動路線更是其他動作不可比擬的,從動作順勢而為到逆勢的多樣化轉換,派生出一系列以勢引領的舞蹈動作,使舞蹈原有的風格顯現出更為鮮明的特色。多次回看這一作品,在感嘆編導獨具匠心的同時,也因“燕子穿林”為中國古典舞劇目創作上的貢獻與所承載的深厚文化深深感動。
三、“燕子穿林”的動作啟發
(一)以漢字文化豐富身韻語匯
身韻課秉持由簡至繁、從單一到復合、以點帶面的訓練原則,在組合動作的處理上強調剛柔并濟,動靜結合,以元素—動作—組合的遞進式訓練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教學。“燕子穿林”蘊含著多種身韻元素,有“提”“沉”“沖”“靠”“含”“仰”“移”等,但它的教材組織并不是某種單一的方式進行拼貼與組裝,而是可以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解構與重組,筆者在不斷地嘗試與創新中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在組合中有意打亂了動作原有的順序,從原始的先“含”再“仰”變化為先“仰”再“含”,將原有的動作路線從后向前地往前推,像是倒放錄音帶,雖改變了運動的路線但仍然能夠看出是“燕子穿林”,原因在于只是改變了運動路線,凸顯想要表現的元素,而動作的風格與特征依舊不變。由此發現,中國古典舞動作的語匯與中國漢字的造字有相似之處,漢字中有單一的橫、豎、撇、捺,也有通過橫與豎、撇與捺的重組而產生漢字“十”與“人”的簡單字,甚至發展為更為復雜的字,試想以這樣疊加、變換的方式用在中國古典舞語匯的構建上,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創造出新穎、有趣且屬于當代審美的藝術語言。
(二)立象求境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錢鐘書所說“象雖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4]象并非真實存在,換言之,是一種沒有界定的象征與暗示。例如“燕子穿林”以象形的文字表達命名,極為生動與形象。中國古典舞汲取戲曲身段與武術套路的養分,因此大多數動作都具有象形文字的特點,主干教材的青龍探爪、跳躍教材的射燕跳、旋轉教材的老鷹旋渦等它們均以象形詞取名,也正因如此,更能夠透過文字背后感受到一種意象的存在。
“從歷史的發展淵源看武舞同源,武術和舞蹈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一對孿生兄弟。因此,它存留著許多與古典舞共同的民族的美學特征和運動規律。”[3]中國傳統武術的門類眾多,起初的中國古典舞從內家拳中汲取養分,內家拳分為形意拳、八卦掌、太極三大拳種,在形意拳與八卦掌中同樣有許多以動物命名的動作,如形意拳中的“白鶴亮翅”“燕子抄水”,八卦掌中“倒望天河”“犀牛望月”等以及八卦掌中:龍(東)、鳳(東南)、雞(南)、獅(西北)、猴(西)、蛇(北)、熊(東北)、麒麟(西南)等拳法均以動物名稱命名且有著自己所代表的具體方位。武術與舞蹈從古至今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武術這一瑰寶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將武術與舞蹈結合定會產生優秀的作品,未來中國舞蹈的這幅藍圖也將繪制出更多震驚中外的藝術作品。
“以象出境,乃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思想。”[4]境與象是密不可分的,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辭藻都是對“象”的一種描寫,而最終的目的是營造出一種凄涼、悲苦之“境”。在中國藝術理論中強調“意境”的營造,去追尋中國傳統美學意境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意境是一種虛實相生的朦朧美,還是一種不設不施的自然美。中國古典舞中強調“陰陽轉換、虛實相生、對立統一”的舞蹈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下,舞蹈的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文化的高雅氣質與民族特性。
四、結束語
“燕子穿林”作為中國古典舞身韻教材中的主干教材,它對基訓課、身韻課以及劇目的表現力上起到了重要的訓練價值。通過“燕子穿林”的訓練使學生在體悟中感受這一舞種所蘊藏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美學。正如王克芬老師所說:“傳統是條河,它可以穿過石縫,越過山澗,甚至漫過泥沙堆積的河床,一點一滴地向前流淌,它時隱時現、時強時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接過傳統,進行創新與發展,也就是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與繼承,這是時代給予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完成這一使命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3]
參考文獻:
[1]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第三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
[2]金浩.新世紀中國古典舞發展十年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3]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