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作為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由于其與人類生活有著緊密聯系,這種普遍性也直接導致對舞蹈美學研究的輕視和不成熟。目前學界關于舞蹈藝術的科學定義寥寥無幾,對其本質特征的探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本文旨在探究舞蹈美學的核心問題,即舞蹈藝術的定義和舞蹈有別于其他門類藝術的特征等。
關鍵詞:舞蹈;定義;特征;人自體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2-0-03
關于舞蹈的起源,中西方舞蹈史上似乎有著不謀而合的觀點。舞蹈最初是一種令人狂喜的、神秘的慶祝活動,是一種崇拜的形式,旨在“邀請”原始和超自然力量的表現或體現。更具體地說,舞蹈的起源是古代祭祀程式和社會等級程式的重要組成部分。[1]舞蹈作為人類最早的胚胎性藝術發展至今,對其特性的探討仍存在著本質上的困難,其因有三。第一,舞蹈由于距離我們的生活太近,因此往往被人們忽視。它既是藝術,又是生活本身,以至于黑格爾都誤認為它是不完備的實際藝術。第二,當代表演性舞蹈逐漸開始偏向技術性發展,從而遠離了普通大眾,與生活舞蹈形成了兩種極端,但二者都包含在舞蹈美學的研究范圍內,因此招致諸多非難。第三,舞蹈由于缺乏通俗易懂的舞蹈記譜法,使得舞蹈本身顯得短暫。雖然電視和錄像帶的出現使得舞蹈得以記錄,但記錄下的舞蹈已經失去舞蹈本身的鮮活性。
若想對舞蹈藝術進行定義,就需要揭示其特點以及本質。舞蹈藝術的本質在西方舞蹈史中存在著三種傳統觀點,即模仿說、表現說和形式說。前二者屬于他律論,認為舞蹈的本質來自音樂之外。形式說則認為,舞蹈的本質在于舞蹈本身。關于“舞蹈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爭論屢見不鮮,人們對于舞蹈藝術往往也只有模糊的認識。下文首先將對舞蹈的誤讀進行批判,其次深入探究舞蹈特性并對其進行科學的定義。
一、對舞蹈的誤讀及相應批判
(一)舞蹈是僅屬于人類的精神活動
有人認為,舞蹈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僅動物會舞蹈,就連波浪的翻滾、花草的擺動等自然現象都可以當作舞蹈。這不僅混淆了人與動物的界限,還將人與無生命物體相提并論。美國舞蹈歷史學家塞爾瑪·珍妮·科恩認為:“舞蹈的動作是有意識的,動物們‘跳舞’僅有比喻的意義,因為它們的動作受制于生物性的結構。”[2]舞蹈作為一種意識活動顯然不是純然盲動,而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首先就將自然現象排除在舞蹈之外。
我們不可否認,動物也具有一定的意識,但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自我意識水平的高低。人的肢體更受精神的支配,能夠自由地去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等。動物本能性的活動擬人化后看似舞蹈,實則非然。例如,飛鳥求偶、野蜂飛舞,這些模式并不是有意識地去編排,創造性地表現內心意念,并使之視覺化為由定模式的、能動的和一系列節奏化動作構成的舞蹈。[3]舞蹈不是本能的生理活動,而是有意識的創造活動,動物并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意識行為。進一步說,舞蹈可以被認為是僅屬于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
(二)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舞蹈藝術從原始時期開始就有著綜合性的特點。在人類文化的最初階段,詩、樂、舞三者密切聯系,三者一直處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狀態,這也直接導致了舞蹈與音樂聯系的紛爭。對此,許多美學家都曾強調音樂在舞蹈中的主導作用。鄧肯曾譴責過純粹舞蹈的想法,說她的舞蹈的價值在于對音樂的忠誠,而音樂正是她創造舞蹈的目的。蘇珊·朗格也認為,舞蹈的本質就是音樂,舞者用舞姿表現的,正是他感受到的音樂情感內容。[4]這個觀點無異于在表達舞蹈就是視覺的音樂,但音樂和舞蹈本質上并不相同,所以這些說法并不妥當。
音樂與舞蹈雖都具有時間性,但舞蹈還占有一定的空間,如舞蹈動作涉及動作的延展空間、舞臺的表演空間等。如果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就要舍棄其空間性,舞蹈就會失去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特征;而且,二者的物質載體也毫不相同。舞蹈的物質載體是具體的人體,而音樂則是抽象的音響,二者的構成要素、存在方式、表現手段也都具有一定的差異。除此之外,舞蹈的排他性也促使其發展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舞蹈實際上可以離開音樂獨立存在。早在1920年,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就已開始無音樂舞蹈的實驗,后來又由多麗絲·韓芙麗在美國進行過。無音樂舞蹈其實并不罕見,如當代芭蕾舞大師伊日·基里安的獨幕民俗芭蕾《跺地起舞》,它證明了舞蹈無須音樂的伴隨,仍可依靠自身原本的節奏與韻律獨立存在,其藝術特性仍完滿健全。舞蹈可以是一種無聲的表演形式,但絕不能沒有人體動作姿態的存在。在當今的舞蹈創演中,音樂始終是輔助舞蹈營造意境、傳情達意、增強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的重要工具,以達到“1+1>2”的效果。
綜上所述,舞蹈與音樂之間的關系自它們形成就水乳交融、相互影響,既可獨立存在又可相伴相隨。從兩種藝術的特性來看,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占有時間和節奏,有著天然的配合的可能。節奏是構成音樂的骨架,也是舞蹈呈現的基礎,是二者結合的交接點。簡而言之,脫離音樂而將舞蹈作為獨立的個體是無法還原舞蹈本身的表演形態的。在重視音樂潤色作用的同時,也應該把握舞蹈的本質與特性。
(三)舞蹈并非是啞劇
諾維爾作為“啞劇芭蕾”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所提出的“啞劇是舞蹈的靈魂”這一思想在舞蹈界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許多美學家都認為,舞蹈是“一種無聲的修辭”,這是舞者用自己的腳表演的“啞劇演講”。這種說法無非是將舞蹈當成戲劇的附庸,認為舞蹈只是不能說話的戲劇。
不可否認,隨著舞劇的發展,舞蹈與戲劇一般有著情節、人物、形象。但不同之處在于,舞蹈演員在用身體表現臺詞,而戲劇是用語言來體現的,即使對于舞劇而言,情節也是次要的,只是貫穿情感的一條線。二者看似材料相同,但使用的方法上就完全不同,一個是動作,一個是情節;而且,戲劇往往需要舞美、燈光、服飾、道具等輔助工具,而舞蹈只需要身體在場就可以完成舞蹈表演。
雖然啞劇不需要臺詞,憑借表情和動作就可以表達劇情,但這種動作與舞蹈動作截然不同。啞劇演員用來表達情感的姿勢和舞者的舞步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馬拉美所言:“啞劇演員只是會走路的女人,而芭蕾舞演員就像會飛的仙女,就像人在現實和夢想之間的沖突?!蔽璧甘且赃\動人體的完美化存在的,舞蹈動作是完美姿態的呈現,是情感的表達,這種人類自身肢體的美感會讓觀眾產生美好和幻覺。而啞劇動作更加注重劇本內容的呈現,是對劇情的演繹,但也僅限于表層的表現力而沒有更深層次的意圖,所以戲劇的意義“確定性”往往更強。除此之外,戲劇與舞蹈最大的不同在于,戲劇必須是在觀眾面前表演的藝術,而舞蹈可以脫離觀眾而獨立存在。
二、舞蹈藝術的特征
(一)物質材料的特殊性
所謂物質材料的特殊性,指舞蹈是以人體本身為載體的獨特藝術,是真正的人體藝術。類比其他門類藝術,雕塑并不是人體藝術,雕塑不僅雕刻人還雕刻物,最后呈現于泥土、木料或金屬材料上;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一半呈現于人聲中,另一半呈現于木、銅等物體樂器發出的聲音中;戲劇雖有人體的參與,但它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成型的,還綜合著其他因素。[5]只有舞蹈藝術,可以僅憑軀干和四肢作為工具,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活動形成完整的藝術。因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個人永遠隨之攜帶的,說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和最敏感的身體本身。[3]舞蹈可以完全憑借肉體展示,服飾、音樂、舞美就像舞蹈的調味料一般,是次要的存在,起到點綴的作用。舞蹈藝術先要保證人體在場,其余的各種因素都是次要的,在眾多門類藝術中,只有舞蹈是全部呈現于人自身肢體上。
(二)鮮活性
所謂鮮活性,指舞蹈由于舞譜的發展不成熟和未廣泛普及,以及人類身體特殊媒介的在場必要性,它不能依據其他手段有效記錄,它是鮮活的,是現在時性的。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音樂有樂譜記錄稍縱即逝的聽覺形象,戲劇哪怕是演出完也可以借助劇本復活,舞蹈雖有舞譜的存在但舞蹈卻不能復活,其因有二。第一,人體動作多關節、多部位和四維空間定位的復雜性使舞蹈記錄十分困難,歷史上許多獲得輝煌成就的舞蹈作品早已被忘得一干二凈。雖然西方的拉班舞譜、東方的東巴舞譜、敦煌舞譜等,都試圖在用具象圖形、象形符號和抽象符號來記錄舞蹈,但這只是對舞蹈形態的基本勾勒,并不能達到對舞蹈的全面記錄,往往是牽強附會。[6]第二,舞蹈是以人自身為工具的,即使有舞譜和錄像舞蹈的存在,復活的舞蹈也是后代舞蹈的鮮活。也會有人說,攝影攝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舞蹈被復制、記錄和傳播,但這已經成為舞蹈的“贗品”而并非原作。錄像舞蹈始終是“死”的,只是舞蹈教育和舞蹈傳播的工具,鮮活的舞蹈不會給人們提供反復學習舞步的機會。舞蹈以身體動態保存并傳承文化,舞蹈藝術的主體是身體,只有人在現場跳著才是鮮活的,動作停止,舞蹈就沒有了,舞蹈除了現在時之外是沒有生命力的。
(三)情感性
所謂情感性,指舞蹈相較于其他藝術,演員和觀眾的情感體驗都可以達到最大化,因為舞蹈是以人體直接表現情感的,觀眾會通過“內模仿”體會舞者的情感。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周圍環境和刺激物所做出的第一反應就是動作,這是傳情達意最初也是最佳的手段。當人類自身的情緒無法用言語表達時,他們就會用動作來表達思想狀態,如氣得跺腳、瑟瑟發抖、開心地旋轉等。舞蹈的本質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直接表達,舞者在舞蹈時舞動著自己的肉體,感受著自己的精神,“內在的力”的無限收縮和放大使舞者真正地釋放和享受藝術,達到情感的最高點。[7]其次,從觀眾欣賞的角度來看,繪畫、音樂、電影、雕塑、設計等藝術創作的作品都是由觀眾間接體驗作者情感的,已是質料分離的狀態,和作者已經完全脫離了關系。但舞蹈是鮮活的、在場的,可以讓觀眾直接欣賞的。舞蹈作為人類最普通、最本質的一種基因,它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觀眾看到舞者通過肢體表達思想情感時,也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模仿,觀眾的情感也會被舞者帶動并刺激到最大化。
三、舞蹈藝術的定義
舞蹈藝術發展至今,幾乎看不到舞蹈藝術科學的、準確的定義,但定義作為舞蹈藝術的基礎理論是逃不開的話題。在對舞蹈的誤解和舞蹈的特性進行批判和深入挖掘后,結合“種差+近鄰的屬”這一基本的定義方法,關于“舞蹈是什么”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概括性的結論。
舞蹈是一種于流動的三維空間中以人自體為物質材料,以有節奏、有張力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形體語言抒情藝術。舞蹈藝術通常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有時需要借助音樂的伴奏,以及服飾、道具等標識,在一定的場景下展示。
由于舞蹈是時空藝術,人體在時空中不斷地變化去創造形體動作,所以舞蹈的三維空間具有流動性。節奏本就是舞蹈自身的要素,是舞者傾聽自身能動性后可視化的表現。人體自身就是一具極具張力的肉體,舞蹈動作可以細微到人察覺不到演員在舞蹈,也可以夸張到舞者似乎處于癲狂的狀態,這就是動作張力的顯現。舞蹈既然是以人自體為物質材料,它就與人類的情感和意識緊密相連,人體是身心一元的整體。舞蹈藝術一定是抒情的,不抒情的類似舞蹈的肢體活動都不是舞蹈藝術。但舞蹈情感有時并非人的情感的直接表達,也可能是經過創作者加工或改造了的情感,但舞蹈一定不是由無靈魂的人體動作構成的。
舞蹈藝術和人類所有的文化藝術一樣,都必然是反映時代生活的文化形式,因此,舞蹈文化必然具有時代特點。舞者可以用音樂來提高舞蹈的感染力,以服飾、道具為不同類別的舞蹈分類,也是通過服飾或道具的配置來強化舞蹈作品的特色和藝術效果。同時,場景也是強化舞蹈作品藝術效果的重要輔助因素。
四、結束語
基于身心一元論的邏輯起點,本文著重探討了舞蹈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特性——物質材料的特殊性、鮮活性和情感性。作為依賴于人體運動的生命活動,舞蹈是創作主體藝術精神最直接的流露。人體在場的必要性和人體動作記錄法發展的不成熟,致使舞蹈只能是現在時性的。
通過邏輯學層面的定義方法,本文對舞蹈藝術是什么做出了相對完備的概括,但舞蹈藝術在本質特征上與其他藝術門類有著聯系和共通,在定義時需科學把握舞蹈藝術與其他門類藝術的共性和個性。未來關于舞蹈藝術與其他獨立藝術形式之間的對比研究的思考與探索,將有助于舞蹈美學核心問題的解決以及舞蹈藝術的獨立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京三.舞蹈藝術的定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2]歐建平.舞蹈美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3][美]馬丁著.舞蹈概論[M].歐建平,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5]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6]方李莉.寫藝術——藝術民族志的研究與書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
[7]呂藝生.舞蹈美學的邏輯起點[J].文化藝術研究,2021,14(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