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任務,重申了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大命題。我們在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的過程中,就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毫無疑問,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相關論述,為我們思政課教學進一步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豐富了思政課言說的話語體系,這就是現代化的視角和話語體系。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思政課比較熟悉的、運用比較嫻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現代化理論及其學術話語體系,對我們來講相對而言沒有如前者那樣熟悉。于是,我們檢視思政課教師有關現代化的研究成果,會發現相當數量的以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完全可以換個名字,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同“言說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分不清楚。為什么分不清楚?當然有客觀原因,因為無論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講中國式現代化,實際上是考察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對象,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民族復興偉業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此,就帶來了在很多時候很多問題上難以劃出一條清晰的言說界限,做到不重復、不交叉。但是,由此認為我們就不用分清楚了,就這么大概去講就行了,恐怕也不合適。因為如果這樣的話,現代化的視角、現代化的言說特點,就失去意義了。所以這里就提出了一個課題:怎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把兩種話語體系適當區別、同時又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是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博弈、斗爭,從區別于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這個角度來界定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聚焦點、參照物。換言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上百年的斗爭、競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對于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制度創新、創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視角、核心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大歷史觀,我們可以嘗試從大歷史觀出發,審視一下自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運動史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我覺得可否用四十年作為一個時段標尺“量一量”社會主義運動史,并展望一下未來。
以十月革命為起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一個四十年可以說是凱歌行進的四十年。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20世紀50年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前景:從亞非到拉美、從東半球到西半球,社會主義都在勝利進軍,中國也是在這一時代潮流中闊步走進社會主義,從而為民族復興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彼時之世界格局與時代大勢確乎展現出“東風壓倒西風”的宏大氣象。但歷史發展的道路從來都是曲折的,世界社會主義在如日中天的同時,以斯大林體制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
以蘇共二十大為起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開啟了以改革為主題、同時又充滿曲折的第二個四十年。在社會主義各國改革大潮涌動的1956年,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也開啟了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嘗試。但是,由于傳統社會主義體制剛建立不久,由于波匈事件在國際共產主義陣營內部引發的動蕩等等,諸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這次改革很快限制在“原則和蘇聯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的框架內。同時段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也是走走停停,沒有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體制日益僵化,最終以蘇東劇變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第二個四十年畫上了句號。
在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的90年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為市場化改革和全方位對外開放而不斷取得新勝利,不但捍衛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陣地,更為越南、老撾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鑒,避免了社會主義“又要長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作為一個幽靈在世界上徘徊了”的歷史悲劇。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持續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創新突破,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創造創新,向世界莊嚴宣示: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集中體現于在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經過新世紀十年的變革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回顧社會主義運動史,社會主義的每一次飛躍,都必然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巨大危機:如19世紀中葉由第一次經濟危機及其引發的三大工人運動,促成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飛躍;如20世紀前半葉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推動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飛躍。東歐劇變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雖然贏得了冷戰的勝利,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制度性痼疾。因此,當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的時候,人們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但加速演進,社會主義中國更越來越成為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大變局之變,集中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價值危機在21世紀的凸顯;具體表現為貧富極大分化、民粹主義泛濫、社會撕裂、政治極化、逆全球化傾向抬頭等紛繁亂象;特別表現為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內部遭受強烈質疑。相較之下,中國不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減貧史上的奇跡,更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不僅集中精力辦好了自己的事情,更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顯示出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優勢,雄辯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失敗論的失敗、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共產主義虛無論的虛無。無論是資本主義西方世界當代之亂,還是社會主義中國新時代之治,都在昭示著世界社會主義實現新的飛躍的現實性,都在彰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個必然”科學預言的真理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不斷完善,隨著中國穩步建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世界社會主義在第三個四十年必將掀起一波新的浪潮,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個必然”的科學預言,也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西方現代化老路的超越中得到實現。
上述所言,是社會主義的觀察視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應有內容。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則是另一種視角和話語。當然,需要說明,就實踐而言,沒有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根本談不上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從現代化視角和話語來看、來言說,要關注什么、聚焦于什么問題?我認為,這就涉及到另一套坐標體系,也就是工業革命200多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國家都追求的一種發展目標和發展狀態,即實現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里講,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什么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這需要我們首先研究清楚。也就是說,在現代化歷程上,無論是哪種社會制度,哪個國家民族,要實現現代化都必須具備的條件。比如,現代化首先意味著工業化、都市化,否則現代化就是空中樓閣。其次,是教育的普及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然也不會有現代化。再如,自由、民主、個性等現代價值理念以及這種價值理念支配下的生活方式、社會狀態,等等。中國式現代化,當然也包括這些目標,但是其追求這些目標的指導思想、制度保障、實現方式和西方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同中有異,中國式現代化也由此凸顯出來。
除了這種結構性的現代化因素之外,我們一定還得要看到歷時性的共同和特色。進一步言之,即在各國現代化歷程中的不同階段大致上會出現的問題。比如,現代化初期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愈行愈烈的污染問題、貧富兩極化問題、拜金主義盛行和道德滑坡問題;現代化中后期,環境問題與綠色發展問題逐步被提上日程,貧富兩極分化也開始得到關注并探索解決途徑,社會文明與道德重建亦程度不同展開,等等。再比如,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城鎮化問題等會在現代化進入特定階段才會凸顯且需要大力解決,等等。這些歷時性的問題,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與現代化所達到的程度和所進入的階段密切相關,包括中國。例如,20世紀80年代開始直至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環境污染一度成為國民之痛,基尼系數一度居高不下,也有拜金主義和物欲膨脹等問題。再如,中國在進入新世紀后,農業現代化才得到實質性重視,城鎮化進入快車道,進入新時代后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才發生全局性轉折性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等等。
歷時性問題,也是同中有異的。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無論在環境問題、貧富問題還是道德建設等問題上,都沒有達到西方曾經的觸目驚心程度。更重要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和目標追求是不同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中國式現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中國的世界觀國際觀,既反映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同時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和中國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形成既有普適性又有民族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所在。
由大歷史觀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一方面充分借鑒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合理成果,既充分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又有效遏制資本的消極作用,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既堅持黨的領導,又堅持依法治國,等等;另一方面在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代替以資本為中心、以共同富裕代替兩極分化、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代替物質主義膨脹、以和平發展代替對外擴張掠奪的全新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全面超越。回看歷史,冷戰結束后,西方發達國家誘迫其他國家接受其構造的現代化國家的“理想類型”,一些發展中國家陷入“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的迷思,但后果是“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戰火紛飛,有的整天亂哄哄的”。相較之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中國式現代化,對因追逐西方現代化而付出慘痛代價的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實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不僅深刻改變了中華文明一度在世界歷史中的被動處境,更深刻回答了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
總之,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我們還是需要從學理上加強研究,把政治語言政策語言轉化為學術性話語,不斷提高用學術講政治的本領。
(楊鳳城,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指委總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兼“‘四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分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