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第五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屬于“概論”(2023年版)教材變動最大的章節,新版教材將原來第八章的位置上移至第五章,同時合并了第八至十四章內容,對于教師來講,這是一個全新章節。要講好第五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的內容,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從學理上弄明白為什么要在此處增加第五章;第二,梳理清楚新增章節包含哪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三,厘清新增章節的內容與前后章節的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只有從理論、歷史和實踐的高度把握新版教材第五章增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晰新增章節的主要內容并厘清該章節與前后章節的邏輯關系,才能真正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概論”課程(2023年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作者簡介]周振,法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2023版教材第五章是一個全新的章節,本文在分析必要性的基礎上,明晰新增章節的主要內容,對如何把握和處理該章節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全面探討,并從整體上就新增章節與前后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問題進行梳理,以期在學好、用好“概論”2023年版教材的基礎上,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教師在課堂上有機融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提供參考借鑒。
一、充分認識“概論”教材新增第五章內容的必要性
“概論”2023年版教材新增第五章的必要性可以概括為:既連接了教師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兩大理論成果的橋梁紐帶,也為教師更好地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關系的教學提供了內容支撐,還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規律。
1.連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兩大理論成果的橋梁紐帶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均有各自包含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有其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理論自身的形成發展過程,這些內容需要在教材體系和教學安排中分別有所體現。
首先是教師處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教學的橋梁紐帶。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兩大理論成果,二者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同時,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有內在的科學體系和理論展開的獨特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需要對理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自身形成發展過程有全面而深刻的論述和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1]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形成的。教材第一章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和理論自身的形成發展過程作了較為詳細的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而產生,并在引領和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新版教材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的偉大理論創造,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它以全新的視野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2]14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偉大成果,對于其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等需要有專門的章節安排,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從整體上銜接起來的教材依據。
其次是教師講授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關系的橋梁紐帶。毛澤東思想部分的教學涵蓋教材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內容,如何從毛澤東思想部分的講授合理地過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章節講授,既要符合邏輯展開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重要內容之間的關系。從邏輯展開方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內部之間的關系如何,要講清楚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明確理論創新引領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對此,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3]143基于此,黨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并在之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堅持和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版教材第五章的內容安排從理論和實踐邏輯展開的角度闡釋清楚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間的關系。
2.為更好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內容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科學理論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是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各個理論簡單羅列,而是在鮮明的主題下,抓住基本線索,將一系列重要觀點按照其內在邏輯貫通起來講授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組成部分與這一理論體系整體之間的關系問題。“概論”2023年版教材新增第五章的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之下,既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歷史過程的宏觀梳理,又有對這一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的詳細分析,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內容支撐。
第一,教材從總體上明確了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和奠基之作,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創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4]對此,“概論”2023年版教材第五章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國際條件、歷史條件、實踐基礎和歷史進程分別進行了具體分析。對于鄧小平理論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指出:“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2]138。
第二,教材從總體上明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成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推動新發展,教材具體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跨世紀發展”詳細闡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也揭示了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
第三,教材從總體上明確了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并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發展。教材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2]146
第四,教材從總體上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時代,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時代的新篇章。教材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用特定篇幅作了闡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147。
3.使教材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規律
教師和學生是教材最直接的服務對象,是教材最直接的使用者,“概論”2023年版教材從教師與學生的視角來看,新增的第五章都有其必要性。
第一,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3·18”講話中明確提出:“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5]要使思政課教學可愛可親,必須首先使教材的內容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規律。在“概論”以往版本的教材中就如何從毛澤東思想過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方面沒有導論性的章節安排,這樣不利于學生對各個章節之間,尤其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邏輯關系的把握,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身內在邏輯關系的學習和理解,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問題。“概論”2023年版教材專門安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這一章節的內容,在學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內容的學習之前增加一個總論性、綜合性的導論,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規律。
第二,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的清晰呈現。教材是一門課程的載體,教材內容體現著課程的要求和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設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依據。教師可以在學習教材、讀懂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使用教材,展開教學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設是鑄魂工程。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教材新增第五章的內容,要求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各個組成部分的學習中,這種總分式結構,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角度,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和分析,有利于教師教學思路的清晰呈現。
二、對新增第五章內容重難點問題的把握
對第五章教材內容重難點的把握和處理,是教師講好本章節內容的基礎和前提。本章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從宏觀、整體上掌握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這一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及歷史過程。本章節的重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難點則在于如何在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階段性和整體性的基礎上向學生講清講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產生這些體系的時代的需要。”[6]9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什么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要講好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在講授的過程結合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和具體實踐深入淺出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呈現在學生面前。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外部條件。對于這一問題的講授,關鍵要處理和把握好國際大局與國內大局的互動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和國際局勢風云激蕩變化的形勢下逐步形成發展而來的,需要教師展開的就是如何將這種風云激蕩變化的世界格局和國際局勢呈現出來,尤其是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廣闊視野去觀察世界,研究其他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進而形成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對此,教學設計有以下幾點:一是20世紀70年代世界的大變動與大調整;二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的重大挫折;三是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的大發展大變革與大調整;四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不斷加速演進。同時,在講授每一個問題時都要結合國際環境和局勢,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應對的。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歷史條件。在這一問題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毛澤東曾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在充分吸取百余年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積累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發展的,同時也是在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科學判斷黨和國家發展所處歷史方位的基礎上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的連續性與發展性問題,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處理:一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二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開創;三是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的思考與探索;四是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問題的創造性回答;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的深邃思考和科學回答。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實踐是理論創新的源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有適應實踐要求的新理論來指導。對于這一問題的講授,教師要處理好實踐與理論創新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為此,教師需要講清楚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與理論創新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實踐為突破口,串聯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進程。一是農村改革的突破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鋪開;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三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四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同時,需要結合實踐的變化和黨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將理論創新的必要性講清講透。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經歷了形成、跨世紀發展、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發展以及新時代新篇章等發展階段。對于此問題的講授,教師要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整體性特征之間的關系問題,要在整體觀之下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具體作用和不同時代對理論創新的需要問題。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命題的提出是對“文革”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的回應,是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長期思考的結果。歷史已經證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起點、創立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都是從傳統社會主義的思想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的重新認識。鄧小平指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8]早在1979年11月,鄧小平就曾提出:“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制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3]231顯然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這樣的社會主義。圍繞這個問題,可設計以下教學內容:一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二是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理論的提出,鄧小平理論輪廓形成;三是從黨的十三大到南方談話,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等內容的概括,鄧小平理論逐步走向成熟;四是從黨的十四大到十五大,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及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命題的提出。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跨世紀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跨世紀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人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的系統回答。江澤民指出:“我提出這個問題,是經過了長時期思考的。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和十五大提出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9]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對于這一問題的講授,要將其如何醞釀、形成到逐步深化的全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是醞釀和實踐準備階段,從十三屆四中全會開始到黨的十五大。此處需要交代清楚這一階段是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新老交替的重要時期,也是新時期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重要時期,并圍繞黨的建設一系列問題的實踐探索而展開;二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初步提出,從黨的十五大到十五屆五中全會。這里需要結合江澤民在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就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大量調研,重點結合2000年2月25日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和同年6月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內容展開講授;三是逐步深化階段,從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這一階段的講授要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的主要內容進行簡單概括總結,并結合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及2002年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進一步分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科學內涵、基本內容和內在聯系。同時,還要講清楚黨的十六大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展階段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發展,是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逐步形成、豐富發展和不斷發展完善階段。一是逐步形成階段,從2003年初的“非典”蔓延到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的召開。講授時需要結合中國人民抗擊“非典”的生動案例,分析其中暴露出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并就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的講話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具體作用進行詳細分析。二是豐富和發展階段,從2004年初中央作出加強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到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召開。教師講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具體實踐,分析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等在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階段的重要地位。三是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從黨的十七大到十八大。黨的十七大在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過程中地位和作用重大,教師講授可從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定位、理論依據和理論內涵方面展開,同時需要結合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來分析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的進一步完善。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時代的新篇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時代的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這樣的偉大時代中應運而生、順勢而成的。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是在新時代的具體實踐和回答時代之問的過程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都是通過思考和回答時代課題來推進理論創新的。”[10]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和發展過程的講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對此可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闡述提出這一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內容的概括。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來認識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三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地位的認識和概括。結合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以及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的具體實際,闡明黨的指導思想和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三、新增第五章與前后章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從理論邏輯的展開層面還是從教師教學的具體實踐層面來看,“概論”2023年版教材第五章與前后章節教學內容之間都是一個關聯緊密、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第五章與前后章節的教學內容,是教師上好本章節內容乃至新版教材的關鍵。
1.第五章與毛澤東思想教學內容的關系
對第五章與毛澤東思想教學內容尤其是教材第四章關系的處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合理過渡的關鍵。
第一,合理設計第四章教學內容,為講授第五章作鋪墊。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部分的最后一個章節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講完這一章節的內容后面臨如何從毛澤東思想部分過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問題。對此,可從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問題的教學設計中找到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二十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11]可結合上述內容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并在學習體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為講授第五章作鋪墊。
第二,增加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的教學,引出第五章的具體教學內容。在講授完毛澤東思想部分的教學內容后,教師需要再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強化教學,一方面可增強和引起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和重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引出第五章的具體內容,使得邏輯的展開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更加合理和有針對性。為此,可設計以下教學內。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指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都以獨創性的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同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起都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二是兩大理論成果的相互關系,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一方面,毛澤東思想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通過以上的教學安排,順理成章引出第五章具體內容的講授。
2.第五章內容與第六、七、八章的關系的處理
第五章旨在讓學生從總體上認識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歷史過程,為第六、七、八章的學習打下基礎,做好知識鋪墊。第五章是總論性的章節,教師在處理它和后面幾章節的關系時要把握一個總的原則,即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這一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教師在講授第五章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它和后面幾個章節的關系問題。當然,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還要求教師要重視部分的作用,以局部推動整體的發展。也就是說,第六、七、八章內容的精彩處理也影響學生對第五章教學內容的消化理解和吸收。
第一,對第五章與鄧小平理論章節關系的處理。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和開篇之作,這是它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講授第五章內容時,要把鄧小平理論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整體視域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和創立的視角來審視鄧小平理論。這是教師在講授第五章時需要把握和注意的,比如在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過程的內容時,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的講授,要始終將鄧小平理論貫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鮮明的主題之下,圍繞鄧小平就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和探索展開。第六章的內容也牽涉到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內容的講授,但教材中是將其放在“鄧小平理論要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深化講授之下的,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和講授教材中有較為詳細的闡述和安排,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對第五章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章節關系的處理。對第五章與第六、七章節關系的把握和處理,從總體上仍然遵循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對第五章中涉及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部分的內容,要將其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視域之下,從二者推動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角度來講授二者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的具體地位和作用。具體來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具體地位和作用為:它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21世紀。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它是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的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三,對第五章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系的處理。“概論”2023年版教材第五章的內容設置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交代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為之后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作好鋪墊。在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系上,第五章一方面簡單梳理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發展的社會主義歷史條件和發展過程;另一方面明確了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闡明了它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他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從以上兩個方面為之后開設和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作好鋪墊。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
[5]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6]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9]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
[10]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1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8.
(編輯:陳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