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戰略安排、戰略重點進行了系統闡釋,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這是黨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來說,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面相。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系統回顧了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苦苦求索,進行各種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因此,現代化這條線索可以貫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如何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這里從五個方面提供基本思路。
基于同西方現代化的比較,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從五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概括。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這一論斷,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現代化的不同,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西方發達國家總計10億人口,現代化的難度相對較??;中國14億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巨大的人口規模大大增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難度。西方現代化過分追求利益,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西方現代化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導致物質主義膨脹、精神家園失落;中國式現代化力求實現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特別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西方現代化靠殖民、掠奪起步,現代化過程充滿血腥和武力,給其他國家和民族帶來痛苦和災難;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在發展中國的同時,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發展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1]。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和突破,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世界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面向學生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要注意將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現代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引導學生認清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這是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具有世界意義、之所以能夠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選擇的重要基礎。
基于“十個明確”,厘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沒有直接界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而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從九個方面進行了界定,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詮釋借鑒了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的界定,基本內容、表達方式具有繼承性,具體表達主要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個明確”的相關內容。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面向學生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個明確”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如此,學生才能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深刻意蘊。
基于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拔鍌€堅持”是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的具體運用。第三個歷史決議從十個方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其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道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敢于斗爭直接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第三個歷史決議沒有把堅持改革開放單獨作為歷史經驗,但堅持開拓創新這一歷史經驗包含堅持改革開放的內容。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詮釋中國式現代化重大原則,要注意和第三個歷史決議總結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引導學生認清中國式現代化重大原則的歷史底蘊和歷史依據,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重大原則的理解。
基于現代化內在規律,確立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基于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進行了謀劃和布局。比如,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現代化內在規律的要求,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要從經濟領域開始,通過經濟現代化帶動其他領域的現代化。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于國家現代化而言,教育、科技、人才可謂“三駕馬車”,缺一不可?,F代化是整體性的社會變革與社會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統一部署。現代化需要一系列條件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安全能力現代化、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進行了謀劃。這些都是基于現代化內在規律的敘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重點時,要注意結合現代化內在規律來說明,通過戰略重點的闡釋,引導學生認識現代化內在規律,從現代化內在規律的高度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重點。
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了提煉和總結,將其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建構,蘊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比如,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的闡釋,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特色,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重大原則,都是堅持人民至上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運用。對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安排的設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構想,這是堅持自信自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是針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這一背景提出的,體現了堅持問題導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蘊含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為實現人類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體現了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時,要把蘊含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講清楚,以引導學生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哲學基礎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1):4-15.
(陳金龍,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指委總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兼“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分教指委主任委員,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