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列寧文藝批評的辯證意蘊及其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意義

2023-12-29 00:00:00石文婷胡鈺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2期

[內容提要]列寧在1908—1911年間寫作的六篇對托爾斯泰批評的文章是以文藝評論引導無產階級正確把握俄國革命現實的重要思想抓手。通過分析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同階段的思想狀況,列寧把托爾斯泰的思想矛盾劃分為阻礙俄國革命發展的保守部分與助推俄國革命發展的先進部分,為俄國無產階級指明了社會主義思想認識的發展方向。他以一種唯物的、歷史的、發展的認識方法把俄國現實主義文藝成就與俄國無產階級思想接續起來,指出了具有特殊性的無產階級文化從普遍性的日常創作中深化發展的偉大可能,指出了成熟的政治認識從不成熟的藝術認識中脫胎而生的偉大可能,指出了社會主義新文明從本國舊傳統中孕育的偉大可能。這份辯證意蘊為當代中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

[關鍵詞]列寧;辯證法;文藝批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石文婷,文學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胡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列寧對托爾斯泰的評價———“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1]241在俄國文學史上十分著名。這句評價提煉于列寧圍繞托爾斯泰寫作的六篇報刊評論①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的文章標題。文學研究界普遍認為,這一評價以鏡子為喻,精準道出了托爾斯泰以現實主義的筆法描繪俄國波瀾壯闊景象的創作成就,是列寧文藝思想中唯物主義的高度凝練。然而,既有研究鮮少重視辯證法在列寧這一系列批評中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忽視了列寧意在通過文藝評論推動革命認識轉化的現實用意。

1905—1907年,俄國革命的失敗嚴重破壞了俄國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各級組織和革命團體,造成黨內思想上的混亂。適逢自然科學界在微觀高速運動領域取得突破,直接挑戰了經典物理學定律的認識基礎,“客觀世界是不可知的”的論調甚囂塵上,嚴重削弱了社會民主黨人認識革命現實、堅持革命斗爭的堅定信念。享譽“文學沙皇”的托爾斯泰成為多方勢力的包裝對象。各個黨派報刊圍繞如何評價托爾斯泰開展了十分尖銳的文學思想斗爭和政治思想斗爭。借托爾斯泰誕辰八十周年(1908)和托爾斯泰逝世(1911)兩個紀念節點,列寧陸續發表了六篇報刊評論,分析托爾斯泰的創作,以期引導革命力量看清當時思想爭鳴的實質,正確把握俄國革命現實,堅定革命意識,鑄牢堅實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作為俄國革命的領導者,列寧開展文藝批評的目的十分明確,即從俄國革命現實出發,重新厘清托爾斯泰的思想矛盾與俄國現實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參與抽象的文學理論的爭鳴與討論。為此,列寧首先總結了四組八個方面,集中概括了托爾斯泰思想中批判與保守并存的矛盾所在,即一面以天才般的藝術技巧、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1]242揭露半農奴制時期俄國政府暴虐、管理機關偽善、資本剝削的政治現實;另一面退回自我修身,號召不以暴力抗惡來對抗現實的天真的政治理想。列寧把這種思想矛盾視為一個辯證整體,有理有據地分析了其中的先進成分與倒退成分,為廣大俄國民眾特別是作為俄國革命主體的無產階級指明了思想方向。這是列寧把辯證法應用在思想戰線、凝聚人民群眾、推動人民群眾思想轉化的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也為中國共產黨形成并發展自己的文化觀念打下了基礎。重溫列寧對托爾斯泰批評的六篇文章中的辯證意蘊,對于思考中國共產黨如何立足鮮活豐富的現實實踐,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進當下中國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追本溯源:回到本國的具體經濟關系

唯物主義思想是列寧開展文藝批評的基礎。列寧在1894年批駁俄國自由主義民粹派觀點時,論述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劃時代的科學性。列寧指出,“馬克思關于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一基本思想,從根本上摧毀了這種以社會學自命的幼稚說教”[2]158,其方法的關鍵就在于“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即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2]158-159。以往的社會學家總是記載現象、搜集素材,難于分清重要和不重要的現象,使得社會學研究常陷入主觀主義的窘境。相較于此,唯物主義的劃時代的變革就在于“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2]8,使得社會研究者能夠以科學態度去分析社會現象,發現社會現象的重復性和常規性。由此,列寧高度認同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分析社會意識的核心觀點———“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3]592———也成為列寧分析托爾斯泰思想的起點。

列寧把托爾斯泰的創作放回到1861—1905年俄國正在轉型的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中。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在俄國迅速成長,全方位瓦解了俄國社會的舊基礎。貴族力量不斷衰退,農奴制度搖搖欲墜,它們與資本力量之間的關系及引發的社會矛盾都體現在托爾斯泰的著作中。列寧認為,俄國社會變革的根本性質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一方面,這場革命具有世界意義的普遍性,即這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非常高度發展時期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資產階級革命。另一方面,這場革命也具有本國意義的獨特性,即這場革命是資本主義在俄國比較高度發展時期,把俄國農民群眾“推上了多少帶點獨立性的歷史行動的舞臺”[4]20。因此,列寧強調,不應該“從現代工人運動和現代社會主義的角度去評價(這樣評價當然是必要的,然而是不夠的)”托爾斯泰,而應該從俄國語境、從俄國宗法式的農村在這一時期有的“那種對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的抗議,對群眾破產和喪失土地的抗議(俄國有宗法式的農村,就一定會有這種抗議)的角度去評價”他。[1]243

在這一前提下,列寧以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作比喻,意在指明托爾斯泰的創作是對俄國革命現實的真實反映。這種真實反映主要有兩層內涵:第一,這是對現實矛盾的反映,即資本關系與農奴關系相纏相存的矛盾條件;第二,這是對思想矛盾的反映,即反映了俄國宗法式農民在面對階級壓迫(政府管理機構、農奴制度、官方與宗教的合謀等種種壓迫)時既軟弱又抗爭的矛盾心理。他們一方面“積下了無數的仇恨、憤怒和生死搏斗的決心”[1]243,另一方面又沒有明確的斗爭方案和目標,只能訴說美好愿景、哀告央求、促使講和、答應調解,“成了無原則的、卑躬屈節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俘虜”[1]244,或者只是想回到過去那種宗法式的、友愛的、平等的小農生活。

列寧對俄國變化的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的關注,讓他敏銳地捕捉到托爾斯泰的寫作內容與俄國社會變化條件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其寫作立場與變動的社會之間的對應關系。這一判斷為托爾斯泰的思想矛盾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基礎。

二、矛盾的統一:矛盾統一于社會歷史運動

具體的經濟關系可以初步解釋托爾斯泰思想中矛盾的由來,但如何解釋這一矛盾與俄國現實的關系,引導更多人看清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才是列寧要面對的難題。托爾斯泰超越了自身所處的貴族地主階級,站在更廣大的俄國農民群體的立場,描繪俄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千百萬農民的苦難與迷茫。他的創作動機與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革命的出發點不謀而合。但是,二者對俄國未來的設想卻南轅北轍。托爾斯泰作為一名現實的抗議者和批評者,認為俄國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俄國革命———是“暴力產生暴力”[5]517的循環,而唯一打破循環、救人民于水火的方法是不參與暴力。非暴力抗惡論使他被黨內外許多人稱為“公眾的良心”“生活的導師”。如果不能解釋這一思想矛盾與俄國革命現實之間的關系,無異于否定俄國革命、脫離了俄國實際,更是肯定了托爾斯泰主義及其信徒對俄國革命的觀點。

為了分析這一矛盾與俄國運動的革命現實之間的聯系,列寧把托爾斯泰放置進俄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早在革命初期的斗爭實踐中,列寧就根據俄國的社會情勢形成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相結合的思想。在列寧看來,在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共存的俄國,有必要首先爭取政治自由使俄國政治社會制度民主化,再進一步為工人事業進行勝利的斗爭。[1]143這一判斷在1905年第三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后逐步成熟。列寧在會后批駁孟什維克時強調,俄國必須首先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把俄國從沙皇專制統治下解放出來,繼續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即“沿著民主共和制的道路,向社會主義革命邁出第一步”[1]537,這是“唯一可能的方法”“唯一正確的道路”[1]537。結合第一次民主革命發生的實際情況,列寧對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判斷大致可以分為革命前的舊俄國時期(1861—1905)、革命發生期(1905—1907)、新一階段的準備期(1908以后)三個階段。這一劃分為歷史地評價托爾斯泰提供了時間錨點。列寧指出,托爾斯泰描寫的是“革命以前的舊俄國,即1861年以后仍然處于半農奴制下的俄國”[4]19。

首先,列寧高度贊揚了托爾斯泰現實主義創作的超越性。在列寧看來,托爾斯泰對俄國社會現存制度的控訴與揭露超越了他原本出身的貴族階級的視角。雖然他出身于俄國上層地主階級,但自幼接受的啟蒙主義思想和宗教教育讓他具有高度的人道主義關懷,加之他有參戰經歷,又常年居于農村,對既無政治權力也無經濟資本的底層人民在時代巨變之下的遭遇抱以極大的同情。正是這一份難能可貴的反思與真誠,使得托爾斯泰的作品“這樣感情強烈,這樣熱情奔放,這樣有說服力”[4]41。列寧認為,雖然托爾斯泰的批評“沒有不是那些支持勞動者的人早就在他之前很久在歐洲文獻和俄國文獻中說過的”[4]40-41,但是托爾斯泰真誠的情感與高超的藝術表達能力賦予了作品高度的審美價值,使得作品對社會的批判有著其他思想家和批評家難以企及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而具有無可取代的藝術價值。這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用“只有天才藝術家所特有的力量”[4]41來揭露俄國現實的偉大成就。

其次,列寧以俄國革命進程為參照,指出了托爾斯泰的非暴力抗惡論的空想性。這主要表現在:他既回避分析正在俄國浮現的資本關系,又回避資本主義制度如何在英德美法等國家形成的歷史問題以及俄國革命的現實進展,更無視“一小部分農民是真正進行過斗爭的,并且也為了這個目的多少組織起來了;有極小一部分人曾經拿起武器來打擊自己的敵人”[1]244的現實進程。列寧認為,這樣一位無視革命現實、否定抗爭的意義的文學家不會理解俄國所面臨的危機的原因和擺脫這個危機的方法,更不能理解俄國革命中一小部分真正進行斗爭的工農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意義。[4]23

列寧進一步批判了托爾斯泰政治理念落后于俄國革命現實的保守性。列寧認為,托爾斯泰“用非凡的力量表達被現存制度所壓迫的廣大群眾的情緒,描繪他們的境況,表現他們自發的反抗和憤怒的情感”[4]20,實際上這種描繪只是反映了大部分農民“哭泣、祈禱、空談和夢想”[1]244,這種情緒往往只能使農民的請愿和談判得到某種暫時的維持,而不是獲得真正的平等。列寧以1905—1906年的士兵起義為例,論證了以溫情的和解與談判去面對殘酷的壓迫階級只會導致被壓迫階級“躺下讓人鞭笞,重新套上枷鎖”[1]245的結果。在列寧看來,托爾斯泰“一方面反對官辦的教會,另一方面卻鼓吹凈化了的新宗教”[4]23,這是重新給人民群眾戴上枷鎖。如果把托爾斯泰這一根植于西方的宗教話語的理想更換為中國語境的表達,很輕松就能分辨出來它現實可行性的乏善可陳。1906年,托爾斯泰曾在與辜鴻銘的通信中為飽受欺壓的中國人民指出一條相似的光明之路。他建議,只要中國人“繼續過以前所過的和平的、勤勞的、農耕的生活,遵循自己的三大宗教教義(孔教、道教、佛教三者的教義一致,都是要擺脫一切人的權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忍讓、愛一切人及一切生靈),他們現在所遭受的一切災難便會自行消亡,任何力量都不能戰勝他們”[5]。面對敵寇入侵,托爾斯泰將希望寄托在抽象的愛與和平上,寄托在惡的自行消亡上,這種不抵抗主義無怪乎要被評價為一種空想。此外,托爾斯泰甚至完全否定現代社會以來發展出的權力權威管理機構(如國家、政府)。列寧認為,這都不能算作批評家們認為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1]243,而是倒退到前現代時期的平等自由的小農生活的空想和幻想。

那么,列寧評價托爾斯泰的思想既是一種高度具有感染力的批判思想,又是一種空想,這是否自相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馬克思恩格斯曾犀利地指出:“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義,是同歷史的發展成反比的。階級斗爭越發展和越具有確定的形式,這種超乎階級斗爭的幻想,這種反對階級斗爭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實踐意義和任何理論根據。”[3]64這段話明確解釋了,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批判意義是如何隨著斗爭方案的明確而日漸衰弱。基于這一觀點,列寧解釋了托爾斯泰的文藝創作為何兼具批判意義與空想意義。他認為,在革命尚處于孕育期的時候,托爾斯泰的批判成分還能對于一部分人有實際意義,但隨著現實的發展,斗爭已經具有越來越明確的方案和形式,以宗教式理想為代表的“大愛”“善”之下的調和,只會在激烈的革命現實中瓦解戰斗意志,甚至在戰斗中遭遇背叛而付出慘重代價。列寧解釋了托爾斯泰思想中的批判意義是如何在歷史進程中發生,并在現實的發展中衰退為一種空想,再一次有力地論證了托爾斯泰思想中的保守成分落后于俄國革命現實的觀點。

三、認識的轉化:在矛盾中發展認識

列寧指出托爾斯泰思想的保守性,其目的在于激勵作為革命主體的無產階級超越這種保守性。在列寧看來,托爾斯泰思想的這種保守性,反映的是舊時期專制下尚未成長的、軟弱的、天真的、宗法制的農民的愿望;他所書寫的農民積累的幾個世紀的憤怒和仇恨,反映的是舊俄國專制下的一種原始的農民情感,一種不知資本主義其因,只見其破產、貧困、野蠻、饑荒等災難結果的直觀的、樸素的情感。

列寧沒有對農民群體的消極和軟弱感到灰心,而是用歷史的觀點看待農民群體的革命自覺的形成和發展。在列寧看來,習慣于舊專制體制的俄國農民尚沒有自覺的革命意識,這正是俄國農民以及更廣泛的無產階級可以超越的地方。列寧高度贊揚了十月革命期間工人階級作為斗爭主體的斗爭意志。他指出,在俄國社會的一切階級都公開登臺的時候,亮明他們為什么而斗爭、究竟有多頑強的精神和能量的時候,俄國工人階級用現實行動證明了他們的“斗爭實力是居于俄國人民的其余一切階級之首的”[1]270。相較于工人階級的斗爭意志,農民在革命中雖然也有斗爭愿望,但斗爭力量甚弱,“不夠頑強,比較分散,不夠自覺,往往仍然指望慈父沙皇發善心”[1]271,而且極易向自由派資產階級的和平愿望妥協,并在斗爭最激烈的時候被背叛。

列寧認為,從宗法式農民的軟弱妥協到俄國革命主體所擁有戰斗意識和戰斗力量是有轉化可能的。宗法制農民是俄國的過去,是一個“行將滅亡的階級”[4]41,他們的絕望和無助源于“不了解產生邪惡的根源、看不見出路和沒有能力斗爭”[4]41,是一種幻想的、含糊的、無力的嘆息。擁有堅定革命意識的無產階級則是在“成長、發展和壯大”[4]41的,是屬于未來的。列寧對工農聯合提出了高度的期待———“當城市無產階級群眾起來斗爭,……領導農業工人和破產農民前進的時候,世界上便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俄國自由的到來”[1]272。

列寧把托爾斯泰的保守性追溯至俄國的農民傳統,為俄國無產階級指明了前進和超越的方向。列寧反復強調的核心思想是:無產階級應當以辯證的態度繼承托爾斯泰的思想遺產。雖然托爾斯泰“絕對不能理解工人運動和工人運動在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也絕對不能理解俄國的革命”[1]242-243,但絕不能就此認為托爾斯泰的思想“不是社會主義的,這個學說里沒有可以為啟發先進階級覺悟提供寶貴材料的批判成分”[4]103。一方面,托爾斯泰思想中的保守性是俄國無產階級必須揚棄的;另一方面,托爾斯泰思想高度的批判精神又是無產階級應該繼承的。托爾斯泰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19世紀生于英法的批判現實主義在俄國大地上開出的一朵燦爛之花,是俄羅斯民族寶貴的思想財富。要繼承俄羅斯民族的思想果實,一定不能回避這位文豪的偉大成就,在托爾斯泰的藝術遺產和思想遺產中“有著沒有成為過去而是屬于未來的東西”[4]25。無產階級必須繼承托爾斯泰批判現存制度的先進成分,剔除阻礙革命趨勢的保守成分,才能真正發展出扎根于俄國現實的堅定的革命意識。

事實證明,列寧對無產階級思想的發展趨勢分析是與革命的實際發展進程相一致的。1912年,俄國又迎來了革命的高漲階段。新階段的革命主體具有更強的組織性與更高的政治覺悟。正如列寧在《革命的高漲》和《經濟罷工和政治罷工》中指出的那樣,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不是偶然的,而是俄國整個前一階段事態發展的必然結果。依托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列寧堅決同假借托爾斯泰消解無產階級革命意志的言論展開斗爭,鞏固了黨的思想建設,凝聚了新的革命力量。至此,列寧也真正在文藝批評實踐中完成了他的辯證法———將托爾斯泰的思想矛盾統一于俄國革命現實的進程,正確把握托爾斯泰思想中引導革命趨勢的先進成分和阻礙革命趨勢的倒退成分,并指出無產階級從矛盾運動中發展自己革命意識和政治理想的道路和方向。

四、面向無產階級新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

列寧的文藝批評不僅意在深化無產階級的現實認識,更在于推動一種嶄新的無產階級文化的發展。在這個系列的最后一篇評論《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中,列寧將托爾斯泰主義所代表的思想追溯到亞洲文明特有的虛無觀念和悲觀主義論調。列寧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無產階級應該尋求一種超越這種悲觀與虛無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但在字里行間中對于無產階級如何發展和發揚屬于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給予了高度期待。在1917年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之后,列寧對無產階級文化的規律性認識更加深刻。在1920年對青年團的講話中,列寧總結了他對無產階級文化的看法。第一,無產階級文化不能憑空而降,只能從現有的材料中生長出來,“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6]281。第二,無產階級文化的發生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6]281。這些核心觀點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他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對社會轉型時期文藝現象的認識與分析。列寧認為,無產階級的思想文化終將從存在于舊俄國的思想矛盾中孕育而生,從祈禱上帝的拯救變為自覺戰斗,從甘于被地主和資本奴役變為自己建設生活,從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利己主義變為團結的、聯合的“自由勞動大軍”[6]293。

這正是列寧文藝批評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貢獻:以一種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認識方法把本國文化傳統、本國現實主義文化成就與無產階級文化接續起來,指出了成熟的政治認識從不成熟的藝術認識中脫胎換骨的偉大可能,指出了具有特殊性的無產階級文化從普遍的日常創作中深化發展的偉大可能,指出了社會主義新文化從舊傳統中孕育而生的偉大可能。這一歷史貢獻閃耀著辯證法的思想光輝。列寧以俄國革命現實作為文藝批評的歷史軸線,闡明了一種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他把作家作品中的正反兩面視為人民思想認識的有機組成部分,并把這種矛盾當成推動無產階級主體深化現實認識的動力之源,推動工農群體從既有的思想矛盾中發展出嶄新的、對現實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理想。

列寧對托爾斯泰的否定并不是絕對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推動從否定走向新的肯定,推動新的根植于具體的、現實的無產階級思想進一步創造、深化。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從宏觀上論證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被超越的歷史必然性,列寧則是在俄國革命的斗爭實踐中回答了無產階級文化何以成為可能的問題。列寧抓住了辯證法“是關于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一核心,探索了無產階級文化如何從舊傳統中生成的規律,這為中國共產黨探索自己的文化理想提供了歷史借鑒。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具體實際,確認了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改造中國文化的可能性。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要建造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7],要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這一文化綱領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拉開了序幕。

歷經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道路。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不僅關系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交往和生產,也推動著全社會向著更高層次的富裕、民主、平等、安全的方向前進。近年來,文化建設更是在推進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事業中凸顯出重要功能,從而為當前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提供中國智慧,比如推進文化行業的創新創意,用我國文化中新奇有趣的內容豐富全球各國人民的生活;再如,活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滋養政治文明,促成沙特伊朗復交、加強南南合作。在中國與世界“兩個大局”交織動蕩的復雜條件下,中國作為和平締造者和發展藍圖描繪者的角色作用日益凸顯。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依然面臨許多挑戰,如:基層文化設施內容單調、吸引力不足;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何在全球文化持續高速流動碰撞的背景下穩固和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等。我們應當深刻領悟列寧文藝批評中的辯證法意蘊,善用文藝批評這一利器,共同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一是把握好百年奮斗的歷史軸線。好的作品,為時、為事均是彈奏時代之音。正確認識當下時代是從何而來、到何而去,是文藝文化的創新、創意和創造的思想認識基礎。在托爾斯泰看來,俄國的矛盾從壓迫中來,向自我修身的宗教而去。而期待一種新文化的列寧則認為,消極避讓、自我修身、求神自保是俄國的過去,革命與無產階級才是俄國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黨和人民的百年奮斗為歷史道路,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而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宣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8]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文藝文化的創新、創意和創造才能站在時代的最高點,奏出中國人民的最強音。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創造讓人民生活有希望、社會發展有動力、中國道路有未來的積極健康的嶄新文化。這意味著中國的文化要為人民而書寫,不是少數人的享受,更不是急功近利的資本游戲。優秀的文藝文化,應當來之于民,用之于民。做好百姓與社會的聯結,讓百姓從中汲取面對生活、突破難關的力量;做好百姓與世界的聯結,傳播中國觀念,講好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共同建造美好生活的時代故事。

三是認識好中國的發展格局,深入生活、反映現實。扎根現實一直是黨對我國文藝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如何扎根現實也是我國文化領域一直探索的重要問題。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交織動蕩給各行各業帶來新難題和新挑戰,給人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創造如何描繪社會情緒而不墮入一葉障目的片面,如何描繪人生百態而不墮入消極逃避的虛無,這對文藝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認識要求。優秀的文化內容需要創造者深入生活、取材現實,需要創造者描繪與我國發展格局相聯系的現實,而不能僅僅描繪局部現實,更不能遁入虛擬空間中自行想象,而要正確反映人民生活、民族發展與國家形勢的彼此影響。

四是在思想戰線不斷發揚斗爭精神。近代中國的百年征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斗爭精神走出來的。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的前進道路仍將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思想文化戰線尤其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發揚斗爭精神的重大原則,這提示我們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的制度底線,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的原則底線,以妥善的斗爭方法面對種種風浪。

面對不斷變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這些困難與挑戰需要繼續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落實調查研究,加強思想建設,制定方針政策,指引文化方向,豐富文化成果,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促進全球共同繁榮厚植文化基礎。用列寧解釋自己為什么要評價托爾斯泰、評價俄國文藝問題的話來說,這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也要挖礦石,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一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純鋼”[4]95。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探索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發展基于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文明路徑,而中國共產黨也必將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為更多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482.

[6]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編輯:陳明凡)

①作品包括《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1908年9月11日,載于《無產者報》)《列·尼·托爾斯泰》(1910年11月16日,載于《社會民主黨人報》)、《列夫·托爾斯泰和現代工人運動》(1910年11月28日,載于《我們的道路報》)、《托爾斯泰和無產階級的斗爭》(1910年12月28日,載于《工人報》)《有“保留”的英雄們》(1910年12月,載于《思想》雜志)、《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1911年1月22日,載于《明星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伊人激情综合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五月天在线网站| 午夜毛片福利|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 91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视频二区欧美|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青青操国产| 国产黑丝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久久女人网|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日韩在线网址|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 色久综合在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欧亚日韩Av| 国产95在线 |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一级不卡毛片|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不卡网|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狠狠亚洲五月天| 男女男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噜噜噜综合亚洲|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青青操|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