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孫文西路走一走,南洋風格建筑有著中山市的專屬映像,一步一行恍若隔世。沿街老店成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斑駁墻壁述說故事,歲月鐫刻城的歷史。
尋味南洋騎樓文化
人力黃包車,各種招牌的店鋪,抬頭仰望,仿佛這是一場時空漫游,徜徉其間,猶如置身于半個世紀前。一條街道牽引著一座城市的格局與繁榮。時至今日,孫文西路仍在訴說著曾經。
孫文西路位于中山市石岐鐵城西門外,南繞煙墩山,西連石岐河,東邊靠近孫中山紀念堂。古時候被稱為迎恩街,于1925 年改名為孫文路,是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為紀念他而命名。后來因為路太長,又細分為孫文西路、孫文東路。如今的孫文西路全長500 余米,東起悅來路口中山百貨大樓,西至中山商業大廈,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繁榮興旺。
這條長街兩旁現存的建筑,基本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所建,混合了歐式與南洋兩種風格,經過前些年的修整,昔日的雕花和拱門在粉刷后顯得更加整潔親切。街中的棕櫚樹,更是襯出一派南洋風情。
從石岐河邊的天字碼頭出發,沿孫文西路向東行走,街道兩旁的騎樓,是典型的南洋風格。一眾騎樓中,一座粉紅色的建筑十分亮眼,門口石碑上寫著“香山商會”,這里便是香山商會原址。1912 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回鄉探親,石岐的商人們請孫中山到香山會所座談。這個會所當時是租賃的會址,到上世紀20 年代,當地縣政府撥出此地設為商會會址,如今被改建為香山商業博物館。
走在騎樓建筑的內側,能看到倒掛在建筑頂上連成片的油紙傘,傘面描繪著各式各樣的圖案,有牡丹花,也有竹君子。一座尖頂南洋風格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這里曾是思豪大酒店舊址,更早之前是香山銀行的舊址。抗日戰爭期間,日寇轟炸,銀行大樓變成了頹墻瓦礫。戰爭結束后,香山商會會長李德聯購得此地,興建五層樓酒店,取名“思豪大酒店”,成為當時石岐的標志性建筑。歷史上還存在過一家賣百貨日用品的匯豐公司,在這棟建筑的四樓開設了茶座,來者邊喝茶邊看粵劇,充滿老廣東的風情。
“十八間”商業傳奇
再往前走,能看到路邊一尊銅像,穿著長袍馬褂,手持聽診器,身邊的小圓桌放著文房四寶。雕像后面的石碑寫著“日昇銀鋪”,這里便是“洋行十八間”的舊址。“十八間”位于孫文西路中段,是中山早期商業的發源地。據記載,“十八間”商鋪包括了中藥鋪、紙料鋪、布料鋪、陶瓷鋪、海味雜貨鋪等等,包羅萬象。
其中日昇銀鋪的老板叫徐君,早年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因為遭受排擠轉至廣州、香山一帶,在石岐創辦了中西藥局。日昇店鋪的老板患有嚴重的盜汗癥,通過孫中山的醫治得以痊愈。當年,孫中山跟他講先進的思想,可是徐君不為所動。直到后來,孫中山先生創立了民國,徐君受鄉紳所托去求助孫中山,所求之事最終也得到解決。從雕像手中所持的聽診器來判斷,這應該就是當時孫中山先生作為醫生的形象。
“十八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沒有具體的資料記載。只有清光緒年間編纂的《香山縣志續編》中,標注了西門外街的慶隆里為“十八間橫街”。民間流傳,“十八間”的說法大概在明朝后期形成,幾乎和大廟下的墟市同時出現,這符合歷史上商貿集市形成的規律,也非常接近歷史事實。
至于“十八間”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這里最開始有十八間商鋪。也有文獻指出:“所謂‘十八間’,其實只是個以示其多的虛數,指的是一批規模較大的商號。”但數字“十八”并不像“三”“六”“九”之類,在古文用語中習慣代指多次或多數,因此初始的“十八間”可能是一個確數,只是后來隨著鋪面的變遷、增多,才有了抽象的概括意義,變成指代該路段的所有商鋪,并最終演變為中山早期商業中心的代名詞。新中國成立以來,孫文西路的商業板塊不斷延伸和擴建,“十八間”的叫法已不能涵蓋整個商業片區,于是漸漸失去了從前代表中山商業約定俗成的共識。
如今的“十八間”,已融入孫文西路的商業區域,構成孫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所承載的歷史往事,傳承的商貿精神,早已隨著“得風氣之先”“開眼看世界”的中山先輩們傳揚萬里。
每座城市都有一個中山公園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中山公園,作為孫中山的紀念地,中山市也不例外。孫文西路的中段就是中山公園的入口,牌坊上寫著“中山公園”,這幾個字是當年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人歐初題寫。1946 年,中山旅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決定集資修建一個公園,選址煙墩山,建成后取名為中山公園。公園處于繁華地帶的中心,有一種鬧中取靜,遺世獨立的感覺。
中山公園依山而建,南面被繁華的步行商業街環繞,西面與歧江比鄰,東面與逸仙湖公園相接,是一個森林公園。公園不大,也不高,常年綠樹成蔭,風景秀麗。山上有座阜峰文塔,登塔遠望,風光無限好。每年重陽節,很多中山人都會聚集在這里。
走出公園,孫文西路的盡頭是西山寺。西山寺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有400 多年歷史,清順治時期由知縣胡戴仁改建,歷經數次修繕,才有今日的規模。寺廟同樣依山而建,不過從平地走到佛寺僅需兩三分鐘。這座寺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氣不大,外地人不甚了解,只有對古建筑比較感興趣的游客,才會特意前去游覽,平時多是本地人上山參觀拜謁。
西山寺前有個牌坊,如果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寺廟的牌坊。實際上,這上面寫的是“中山紀念圖書館”,一旁兩尊銅像則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夫婦的形象。那么,這個地方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1921 年,華僑阮炎從美國回到中國,在廣州謁見了孫中山,孫中山認為應該在香山建立華僑組織。于是阮炎回到香山后,馬上邀請眾僑商商談,籌建了“香山海外同志社”。1925 年,香山改名中山后,該組織也改名為“中山海外同志社”。1935 年,政府在中山海外同志社遺址東側,籌建了中山紀念圖書館。后得宋慶齡親筆題字,便又在西山腳下建牌坊一座。如今的中山紀念圖書館,位于孫文東路與興中道的交匯處。此處沒有絡繹不絕的旅游團,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林木掩映下的西山古寺不受凡塵俗世的侵擾,這才是佛寺與紀念館最應該有的氛圍。
每個城市必定有這樣一條老街,沉淀了過往,歷經了風霜。夕陽的余暉斜斜散落,暖黃色的光給孫文西路罩上了一層懷舊的籠帳,行走在這里,仿佛走過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