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老年人失能預防運動干預臨床實踐指南(2023版)

2023-12-29 00:00:00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護理學組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醫學護理分會中國老年護理聯盟,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
中國全科醫學 2023年22期

【摘要】 預防和延緩失能是促進健康老齡化的關鍵。運動干預是失能預防的有效策略,并且運動干預也因其成本低廉、實施難度低、接受度高、適用場景廣等特征,呈現出顯著的治療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護理學組、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醫學護理分會、中國老年護理聯盟、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聯合制訂發布《老年人失能預防運動干預臨床實踐指南(2023版)》,本指南嚴格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訂手冊》中所規定的方法學,最終確定包含運動原則、不同類型運動的效果和計劃、運動過程中的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等在內的18個臨床問題和32條推薦意見,旨在為有失能風險老年人運動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提供參考,規范臨床實踐,從而促進關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降低失能的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助力健康老齡化。

【關鍵詞】 失能;預防;老年人;運動干預;最佳證據;指南

【中圖分類號】 R 161.7 R 87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引用本文】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護理學組,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醫學護理分會,中國老年護理聯盟,等. 老年人失能預防運動干預臨床實踐指南(2023版)[J].中國全科醫學,2023,26(22):2695-2710,2714.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www.chinagp.net]

Nursing Group of Chinese Society of Geriatrics,Committee on Geriatric Nursing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eriatric Research,China Gerontological Nursing Alliance,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in older adults(2023)[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3,26(22):2695-2710,271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in Older Adults(2023) Nursing Group of Chinese Society of Geriatrics,Committee on Geriatric Nursing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eriatric Research,China Gerontological Nursing Alliance,National Center of Gerontology,Institute of Geriatr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Writers:HU Huixiu1,ZHAO Yajie2,SUN Chao1*

1.Department of Nursing,Beijing Hospital/National Center of Gerontology/Institute of Geriatr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30,China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Beijing Hospital/National Center of Gerontology/Institute of Geriatr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3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UN Chao,Associate chief superintendent nurse;E-mail:sunchaobjyy@163.com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and delay of disability is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is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disability prevention. Besides,exercise intervention present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advantages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due to low cost,low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y,high acceptance and wide application scenarios. Therefore,Nursing Group of Chinese Society of Geriatrics,Committee on Geriatric Nursing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Geriatric Research,China Gerontological Nursing Alliance,National Center of Gerontology,Institute of Geriatr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ointly developed and publish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in Older Adults(2023). According to the methodologies specified in WHO Handbook for Guideline Development,the guidelines finally involve 32 recommendations and 18 clinical issues containing exercise principles,effectiveness and pla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xercise,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during exercise,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ercise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at risk of disability and standardize clinical practice,thus promoting the gateway to improving physical function of the older adults,reducing the prevalence of disability,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contributing to healthy aging.

【Key words】 Disability;Prevention;Aged;Exercise intervention;Best evidence;Guideline

我國失能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快、負擔重。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6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8.7%[1],而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能老年人已達到4 063萬[2],占老年人口數的18.3%。據預測,截至2030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口將超過

7 765萬[3],龐大的失能老年人口不僅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4]。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加強預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險因素干預、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失能預防三級預防體系[5]。因此,采取措施預防老年人失能的發生、發展勢在必行。

運動有益于老年人健康,包括增強肌肉力量、增加移動能力、改善衰弱狀況、降低跌倒風險,從而改善身體功能[6-10]。一項納入22個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運動干預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失能風險[11]。可見,運動可作為預防失能的有效策略。與此同時,伴隨健康中國戰略、全民健身行動的提出,運動鍛煉被廣泛推廣。運動干預也因其成本低廉、實施難度低、接受度高、適用場景廣等特征,呈現出顯著的治療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成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過程中的重要干預措施[12-15]。

目前,新西蘭指南工作組[16]、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17]、世界衛生組織(WHO)[18]等相繼發布了老年人運動指南。然而,由于全球各國文化習俗各具特點、健康衛生資源參差不齊、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個人偏好各有不同,國外的指南直接應用于中國臨床的適用性較差;并且,現有指南缺少運動實施過程中促進和障礙因素等相關內容的推薦,也需進一步細化有關運動頻率與形式的相關內容。鑒于此,指南工作組嚴格遵循國際指南制訂標準,結合我國國情,在最新最佳證據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考慮有失能風險老年人的價值觀與偏好,制訂了本土化的《老年人失能預防運動干預臨床實踐指南(2023版)》(簡稱指南),為臨床醫生、護理人員、運動治療師及相關工作者提供科學的、可操作的臨床實踐指導,以期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降低老年人失能的發生率,助力健康老齡化。

1 目的

本指南在結合最佳證據與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有失能風險老年人的價值觀與偏好,構建本土化的老年人失能預防運動干預指南,使用者可根據該指南對有失能風險的老年人,選擇適當的運動形式、強度、頻率等,并探討促進運動實施的支持方法,從而對有失能風險老年人運動方案的決策和實施進行指導。

2 目標人群和使用者

本指南的目標人群為有失能風險的老年人。本指南適用于我國所有有失能風險老年人居住和活動的場所,包含醫院、社區、養老機構、日間照護中心、居家等。使用者為醫生、護理人員、康復師、非藥物干預治療師等老年人運動方案的制定或實施者。

3 相關術語

老年人(older adults):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老年人年齡起點標準為60歲[19]。本指南中老年人指年齡≥60歲的人群。

失能(disability):指由于年齡、疾病等導致身體功能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損[20]。

軀體功能(physical function):指維持日常生活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是軀體平衡、協調、力量等功能的綜合反映[21]。

運動(exercise):指有計劃的、有結構的、重復的和有目的的體力活動[22]。

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指涉及大肌肉群,至少10 min的持續運動,使心率加快,包含太極、八段錦、步行等[22]。

抗阻運動(resistant exercise):指肌肉克服阻力進行的主動運動。這種阻力的來源包括自身重量(如蹲起)和借助器械的外部阻力(如彈力帶、啞鈴)[22]。

平衡運動(balance exercise):指在支撐基底上保持對身體的控制能力的運動[22]。

柔韌性運動(flexibility exercise):指拉長軟組織結構并增加靈活性的運動類型[22]。

4 指南制訂方法學

本指南以《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定手冊》[23]為指導,參照國際實踐指南報告規范(RIGHT)[24]、指南科學性(Scientificity)、透明性(Transparency)和適用性(Applicability)的評級(Rankings)工具(STAR)[25]的要求撰寫指南。

4.1 指南工作組成立 本指南成立了指導委員會、指南專家組、證據總結組、外審專家組共4個工作組。其中,指導委員會負責指導和監督指南制訂的整個流程,包含老年醫學專家1名、護理學專家3名、方法學專家1名;指南專家組負責參與指南流程中的共識會議,推動指南形成,專家的組成充分考慮多學科融合,包含老年醫學專家2名、老年護理學專家6名、康復醫學專家2名、運動醫學專家1名、神經醫學專家3名、老年護理教育專家1名、康復護理教育專家1名、方法學專家1名;證據總結組負責完成指南相關證據檢索、質量評價及匯總,包含具有研究生學歷且經循證醫學系統培訓的護理人員3名和護理學在讀研究生2名;外部評審組負責評審和終審指南文件,包含老年護理學專家2名、老年醫學專家2名、康復醫學專家2名。

4.2 利益沖突聲明簽署 所有指南工作組成員正式參與指南制訂前簽署利益沖突聲明表,對各種實際存在及潛在的利益沖突予以聲明,指南指導委員會獨立核查所有聲明并進行把關。本指南參與成員均未報告任何形式的利益沖突。

4.3 指南注冊 本指南已在“國際實踐指南注冊平臺”注冊并通過審核(注冊號:IPGRP-2022CN228)。

4.4 涵蓋的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確定 綜合文獻回顧和利益相關人員的焦點小組訪談結果,匯總擬定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初稿。臨床問題的重要性評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納入重要性得分均分≥4分的臨床問題。結局指標的重要性按照推薦分級的評估、制訂及評價(GRADE)工作組推薦的方法進行評估,分值為1~9分,1分代表完全不重要,9分代表非常重要,得分7~9分說明該結局指標對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6分表示該結局指標重要,1~3分表示該結局指標不重要,納入重要性得分均分≥7分的結局指標。最終共納入了18個臨床問題和10個結局指標。臨床問題主要涵蓋運動效果、運動形式、運動促進和障礙因素等方面。結局指標主要分為3個方面:有效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跌倒發生率、軀體功能、平衡功能、肌力、步速、柔韌性)、依從性(運動全程參與率)和安全性(腰膝疼痛/肌肉骨骼損傷、死亡)。

4.5 文獻檢索 檢索數據庫包含國際指南協作網、蘇格蘭校際指南協作網、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新西蘭臨床實踐指南研究組、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會、加拿大醫學會臨床實踐指南文庫、美國衛生保健研究與質量機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WHO、BMJ最佳臨床實踐、醫脈通、PubMed、CINAHL、Cochrane Library、喬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數據庫、ProQuest、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Sinomed。英文檢索詞包含“exercise/activity/training/movement/motion/tai chi/yoga”“old/older/aged/aging/elderly/elders/elder/senior/seniors/geriatric”,中文檢索詞包含“運動/活動/鍛煉/訓練/太極/瑜伽”“老年/老人”。指南、專家共識和最佳實踐的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2-04-01,系統綜述檢索時間為2019-01-01—2022-04-10。

4.6 文獻篩選與質量評價 證據總結組根據確定的臨床問題制定文獻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為診斷為失能的老年人或有失能風險的老年人;(2)內容涉及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平衡運動、柔韌性訓練、運動與非運動的結合干預(運動包含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平衡運動與柔韌性訓練;非運動包含加壓訓練、認知訓練、營養支持、日常生活活動、全身振動訓練、虛擬現實訓練與運動想象訓練)、運動過程中的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3)不限制對照類型;(4)結局指標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跌倒發生率、軀體功能、平衡功能、肌力、步速、柔韌性、運動全程參與率、腰膝疼痛/肌肉骨骼損傷、死亡;(5)研究類型為指南、專家共識、最佳實踐、證據總結、系統綜述;(6)中、英文發表的全文。排除翻譯版本的文獻和研究計劃書。

共檢索到5 036篇文獻,查重后剩余3 503篇,后由證據總結組中2名成員根據文獻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題目、摘要,如有疑問由組內討論決定,最終保留299篇文獻。經全文篩選后,因文獻類型不是指南/專家共識/最佳實踐/證據總結/系統綜述、研究對象不是老年人或未對老年人進行亞組分析、結局指標不符合納入標準、文獻未給出明確結論等原因刪除198篇,最終納入101篇文獻,包含8篇指南、8篇專家共識、6篇證據總結、2篇最佳實踐、77篇系統綜述。

證據總結組中2名成員獨立對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如遇分歧,由組內討論決定。各類文獻的質量評價標準如下。(1)指南:采用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AGREEⅡ)進行評價,包含6個領域、23個條目和2個總體評價條目,每個條目得分1~7分,各條目分值相加并標準化為百分比后為該領域得分,A級推薦為6個領域得分均≥60%;B級推薦為得分在lt;60%的領域≥3個;C級推薦為得分lt;30%的領域≥3個。(2)最佳實踐、專家共識:采用JBI中心對專家意見和專家共識類文章的質量評價工具,包含6個條目,每個條目有是、否、不清楚、不適用4個選項。(3)證據總結:追溯證據所依據的原始文獻,根據原始文獻的類型選擇相應的評價工具。(4)系統綜述:采用的系統評價評估工具為AMSTAR-2,包含16個條目,各條目有是、部分是、否3個選項[26-28]。

4.7 證據總結 證據總結組中2名成員獨立采用標準化文獻提取表格進行文獻提取、翻譯與總結,提取內容包含文獻基本特征、確定的臨床問題對應的證據。對不同來源的證據進行總結時,針對同一內容,如果各文獻的推薦意見或研究結論一致,則進行合并;針對同一主題內容互補的推薦意見,根據語言邏輯關系,將其合并;如果不一致,則追溯其證據來源,找出其做出不同推薦建議的原因,以證據質量高、年代新的文獻為準;推薦意見中涉及多個策略時,則進行拆分。過程中如有疑問由組內討論決定。

4.8 證據質量分級 對于納入的Meta分析證據質量分級采用GRADE證據質量分級系統,根據5個可能降低證據質量的因素(即偏倚風險、不一致性、間接性、不精確和發表偏倚)及3個可能提高證據質量的因素(即效應量大、劑量反應、可能的混雜因素),將每一個結局對應的證據進行質量分級,分為高(A)、中(B)、低(C)、極低(D)4個等級[29],各等級含義見表1。采用JBI證據預分級系統(2014)對所納入的其他類型的證據進行分級,根據證據來源,將證據分為Level 1~5級[30],量性研究和質性研究的證據預分級標準分別見表2、3。

4.9 形成推薦意見并確定推薦強度 證據總結組成員制訂推薦意見決策表(示例見表4),采用改良的德爾菲(Delphi)方法,通過對共識組專家開展兩輪調查就推薦意見達成共識。每位共識組專家就每條推薦意見給出推薦方向和推薦強度的方法如下:共識組專家基于推薦意見決策表的內容,綜合考慮證據質量、患者價值觀和偏好、成本和資源利用、推薦意見可實施性和利弊平衡方面,對該條推薦意見的推薦方向及強度做出判定。對于每條推薦意見達成共識的規則如下:如“無明確推薦意見”以外的任何一格票數gt;50%,即可確定推薦方向和推薦強度;其余情況視為未達成共識,未達成共識的推薦意見則進入下一輪投票。對于最終未達成共識的推薦意見,若除“無明確推薦意見”以外的任何一個方向的票數gt;70%,則認為該條推薦意見的推薦方向已確定,且推薦強度為弱推薦。

4.10 指南文稿的形成與外審 證據總結組根據RIGHT、STAR工具草擬指南初稿,經指南專家組審議后形成指南征求意見稿。后發送給5位外審專家組成員進行外部審議,根據外審意見修訂完善指南初稿,并形成指南終版。

4.11 指南的傳播、實施與更新 本指南通過中國老年護理聯盟年會、核心期刊、微信公眾號等多平臺進行發布。指南發布后,將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指南的傳播與推廣。(1)學術會議:通過相關國內外學術會議對指南進行解讀。(2)組織培訓:有計劃地在全國聯盟單位內組織開展相關培訓,確保臨床醫生、護理人員、運動康復師及相關工作者等充分了解并正確應用該指南。(3)媒體傳播:本指南將通過將指南內容轉化形成通俗易懂的微視頻、宣傳手冊等,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視頻網站、朋友圈、微信群等多重媒介在老年人層面進行傳播,進一步擴大指南的傳播及應用范圍。此外,將在指南發布后2年內開展研究,了解指南的傳播和應用情況,評價指南實施前后對老年人運動干預應用情況的影響,以及指南實施對臨床決策的影響。本指南以3~5年為更新周期。每3~5年,指南工作組將重新檢索相關證據,如有高質量相關臨床證據的發表,將組織指南專家組對證據改變臨床實踐或既往推薦意見的可能性進行評估,結合臨床實踐需要對本指南進行更新。若沒有,則暫不更新,并作出相應說明。

5 臨床問題及推薦意見

本指南共形成18個臨床問題、32條推薦意見,推薦意見概要見表5。

5.1 臨床問題1:老年人是否應該進行運動?

【推薦意見】 推薦所有老年人定期進行適宜的運動,限制久坐不動的行為(證據等級B,強推薦)。

5.1.1 推薦說明 運動對于老年人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且是安全的,即使衰弱的老年人也可以從可耐受的體力活動中獲益。但對于不耐受運動訓練者,可重點強調減少久坐行為并適當增加適宜的運動。

5.1.2 證據概要 WHO 202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中指出,所有老年人應定期進行鍛煉[18]。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2018年發布的《美國人體力活動指南第二版》中指出應該減少久坐行為,即使參加少量的體力活動,老年人也可從中獲益[17]。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老年醫學協會2014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老年人進行運動干預具有成本效益[31]。新西蘭指南工作組2013年發布的《老年人身體活動指南》中同樣也指出老年人應限制久坐不動的行為,并盡可能進行規律運動[16]。

5.2 臨床問題2:老年人運動前需要進行評估嗎?

【推薦意見】 推薦在老年人運動前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含年齡,是否存在心血管、代謝性或腎臟疾病的癥狀或體征,運動習慣,擬進行的運動類型(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

5.2.1 推薦說明 運動前評估可以識別老年人運動潛在的風險,專業人員可以據此制訂避免不良事件發生、適合老年人的個性化運動方案,從而達到規避風險、安全運動的目的。且運動前評估消耗資源較小,成本較低,符合老年人意愿。因此,雖證據質量低,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

5.2.2 證據概要 UpToDate 2021年發布的《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和鍛煉》中指出,運動前評估應包含當前的活動水平,是否存在心血管、代謝性或腎臟疾病的癥狀或體征,以及個體期望的運動強度[32]。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心血管健康與科學運動分會2022年發布的《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測中國專家共識》中指出,先根據年齡、基礎病或相關癥狀、運動習慣、擬進行的運動類型進行運動風險分層,低風險老年人直接進行運動,高風險老年人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肺運動試驗等檢查后,需咨詢醫生確定運動處方,然后根據運動處方進行運動,且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步加量,并在3個月后或出現新發癥狀或有超出目前階段強度需求時進行重新評估[33]。

5.3 臨床問題3:老年人的運動方案應如何制訂?

【推薦意見】 推薦根據老年人的興趣、能力、健康狀況、訓練條件和目的制訂針對性的運動方案(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

5.3.1 推薦說明 方案越個性化,具有針對性,老年人參與運動的依從性越高,運動帶來的益處越大。因此,雖缺乏相關的證據支持,考慮其所帶來的效益遠高于成本,且更符合老年人意愿,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

5.3.2 證據概要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2017年發布的《老年患者衰弱評估與干預中國專家共識》中指出應根據老年人個人興趣、訓練條件和目的選擇運動強度、頻率、方式和類型[34]。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老年醫學協會2014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需要研究確定最有效的鍛煉計劃類型、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以改善所有老年人的軀體功能[31]。WHO 201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指出,因健康狀況不能達到所建議的身體活動水平的老年人,應盡可能在能力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進行身體活動[35]。

5.4 臨床問題4:老年人的運動量應如何安排?

【推薦意見】 推薦老年人循序漸進,從相對適中的能耐受身體活動量開始,逐漸向較大身體活動量過渡(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

5.4.1 推薦說明 老年人的運動量需要根據其健康情況等循序漸進,一方面可以滿足老年人不斷變化的運動需求,最大化運動益處,另一方面,與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匹配的身體活動量,會提高運動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增加安全隱患。因此,雖然證據質量較低,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

5.4.2 證據概要 WHO 201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指出,為降低骨骼肌肉系統損傷的風險,應鼓勵進行循序漸進的運動,從相對適中的身體活動量開始,逐漸向較大身體活動量過渡[35]。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和美國心臟醫學會(AHA)2007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應該鼓勵老年人定期檢測自我的身體活動,并根據老年人的能力提高或健康狀況改變重新評估計劃[36]。UpToDate 2021年發布的《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和鍛煉》中指出,年齡最高組(gt;75歲)、虛弱或既往久坐不動的患者,其開始鍛煉時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應低于年齡更低或更健壯的老年人,允許患者以遠低于指南推薦的強度開始鍛煉,再逐步增強[32]。

5.5 臨床問題5:有氧運動是否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

【推薦意見】 推薦有氧運動,包含氣功運動、八段錦、普拉提、太極、瑜伽、步行、舞蹈,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證據等級A,強推薦)。

5.5.1 推薦說明 軀體功能是完成日常生活活動所需的能力,因此,軀體功能的改善與失能預防直接相關。而軀體功能包含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平衡、步速等多個方面,常見的測評工具包含起立行走測試(time up and go test,TUGT)、起坐試驗、跌倒發生率等。有氧運動一方面可以增加肌肉橫截面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細胞線粒體質量,增強代謝酶的活性,改善骨骼肌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肌力、平衡、TUGT、靈活性、跌倒等軀體功能的目的。其中,氣功運動重點改善肌力和肌肉耐力,而八段錦和太極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改善平衡和降低跌倒發生率,普拉提、瑜伽和舞蹈對靈活性有額外的益處。另外,健步走對步行的穩定性和靈敏性改善效果明顯。

5.5.2 證據概要 (1)氣功運動:2019年1項納入14個隨機對照試驗(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或健康教育,氣功運動可以使老年人的6 min步行試驗〔MD=1.20,95%CI(0.15,2.25)〕和握力〔MD=0.34,95%CI(0.08,0.61)〕得到改善[37]。(2)八段錦:2022年1項納入5個RCT和2個類實驗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或健康教育,八段錦可以使老年人的Berg平衡量表〔MD=3.31,95%CI(1.35,5.27)〕、閉眼單腳站立時間〔MD=2.11,95%CI(1.90,2.32)〕、TUGT〔MD=-1.91,95%CI(-2.70,-1.13)〕和跌倒風險〔MD=-0.53,95%CI(-0.81,-0.24)〕得到改善[38]。(3)普拉提:2021年1項納入39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普拉提可以使老年人的平衡〔SMD=0.36,95%CI(0.21,0.50)〕、肌力〔SMD=0.63,95%CI(0.44,0.81)〕、靈活性〔SMD=0.41,95%CI(0.16,0.67)〕和跌倒次數〔SMD=0.90,95%CI(0.41,1.38)〕得到改善[39]。(4)太極:2020年1項納入29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太極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風險〔RR=0.64,95%CI(0.48,0.85)〕、跌倒發生率〔RR=0.64,95%CI(0.54,0.74)〕、平衡〔SMD=0.62,95%CI(0.33,0.90)〕和移動〔SMD=-0.31,95%CI(-0.60,-0.01)〕[40]。2021年1項納入27個RCT或類實驗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太極可以改善老年人的TUGT〔MD=-2.62,95%CI(-4.00,-1.24)〕、5次起坐〔MD=-1.89,95%CI(-3.38,-0.40)〕、30 s起坐〔MD=4.40,95%CI(0.79,8.00)〕、閉眼單腳站立時間〔MD=2.62,95%CI(1.60,3.64)〕、睜眼單腳站立時間〔MD=6.13,95%CI(4.22,8.03)〕、功能前伸測試〔MD=1.57,95%CI(1.22,1.93)〕、握力〔SMD=0.69,95%CI(0.52,0.86)〕、膝關節伸展強度〔SMD=0.56,95%CI(0.26,0.86)〕 和膝關節背屈強度〔SMD=0.67,95%CI(0.02,1.31)〕[41]。(5)瑜伽:2021年1項納入11個RCT和1個類實驗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瑜伽可以使老年人的上肢肌力〔SMD=0.65,95%CI(0.16,1.13)〕、上半身靈活性〔SMD=0.25,95%CI(0.08,0.42)〕、移動〔SMD=0.59,95%CI(0.33,0.84)〕、平衡〔SMD=0.64,95%CI(0.35,0.93)〕、下肢肌力〔SMD=0.55,95%CI(0.32,0.77)〕和下半身靈活性〔SMD=0.49,95%CI(0.34,0.64)〕得到改善[42]。(6)舞蹈:2021年1項納入13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進行6周以上舞蹈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起坐試驗〔MD=-2.90,95%CI(-5.23,-0.58)〕、靈活性〔MD=4.08,95%CI(1.18,7.00)〕、TUGT〔MD=-2.48,95%CI(-4.35,-0.62)〕和6 min步行試驗〔MD=59.71,95%CI(39.81,79.62)〕[43]。2020年1項納入29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舞蹈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風險〔RR=0.63,95%CI(0.49,0.80)〕 、跌倒發生率〔RR=0.69,95%CI(0.53,0.89)〕、平衡〔SMD=0.62,95%CI(0.33,0.90)〕、移動〔SMD=-0.56,95%CI(-0.81,-0.31)〕和下肢力量〔SMD=0.57,95%CI(0.23,0.91)〕[40]。(7)北歐健步走:2021年1項納入12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或健康教育,北歐健步走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上肢肌力〔SMD=0.77,95%CI(0.50,1.05)〕、下肢肌力〔MD=1.52,95%CI(0.62,2.42)〕、下肢柔韌性〔MD=3.27,95%CI(0.76,5.78)〕、步行穩定和靈敏性〔MD=-0.48,95%CI(-0.72,-0.25)〕[44]。

5.6 臨床問題6:老年人進行有氧運動時,運動強度、頻次和時長應如何安排?

【推薦意見】 (1)推薦老年人1周內進行150~300 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150 min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進行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活動的等效組合(證據等級B,強推薦)。(2)推薦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可以將1周內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增加到300 min以上,或進行超過150 min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整周內中等和高強度活動的等效組合,可以獲得額外的健康益處(證據等級B,強推薦)。

5.6.1 推薦說明 中、高強度有氧運動對于老年人的效果尤為顯著,運動強度指運動中的吃力程度,強度與心率和感知到的疲勞程度呈正比,是個性化的感受。在10分制量表中,坐著是0分;用盡全力是10分;中等強度的運動是5分或6分,心率和呼吸明顯增加;高強度的運動是7分或8分,心率和呼吸大幅增加。對體質弱、耐力差的老年人,可緩慢增加運動時間,直至達到推薦的運動水平。

5.6.2 證據概要 WHO 202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18]、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2018年發布的《美國人體力活動指南第二版》[17]和WHO 201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35]中均指出老年人應進行150~300 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150 min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在1周內進行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活動的等效組合,以獲得顯著的健康益處。WHO 202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中指出老年人可能會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增加到300 min以上,或進行超過150 min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整周內中等和高強度活動的等效組合,可以獲得額外的健康益處[18]。中國康復醫學會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有氧運動需掌握運動強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45]。

5.7 臨床問題7:抗阻運動是否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

【推薦意見】 推薦以抗阻運動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證據等級A,強推薦)。

5.7.1 推薦說明 抗阻運動按照不同的分類有多種形式,如漸進式抗阻運動、無監督家庭抗阻運動、下肢抗阻運動,其中,漸進式抗阻運動指逐步增加負重,從而使肌肉產生連續適應性刺激的訓練方式,是抗阻運動常用的訓練形式;家庭抗阻運動是居家進行的運動,包含無監督和有監督兩種形式;下肢抗阻運動是針對臀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等下肢肌群的運動。抗阻運動可以增加骨骼肌蛋白合成,刺激肌肉肥大,對于肌力等軀體功能的改善尤為有效。

5.7.2 證據概要 2022年1項納入34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健康教育或常規運動,抗阻運動可以改善肌肉萎縮老年人的步速〔MD=0.23,95%CI(0.07,0.39)〕、四肢骨骼肌肌肉質量指數(ASMI)〔MD=0.24,95%CI(0.08,0.40)〕、握力

〔MD=2.75,95%CI(1.35,4.15)〕[46]。2022年1項納入14個RCT的Meta分析顯示,與日常活動相比,進行12周以上的基于健身器材的漸進式抗阻運動可改善老年人的TUGT 〔SMD=-0.62,95%CI(-0.81,-0.44)〕、步速〔SMD=0.46,95%CI(0.29,0.63)〕、起坐試驗〔SMD=-0.92,95%CI(-1.11,-0.73)〕、簡易體能狀況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SMD=0.63,95%CI(0.40,0.86)〕和6 min步行試驗〔SMD=0.56,95%CI(0.30,0.82)〕[47]。2021年1項納入21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日常活動相比,無監督家庭抗阻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膝伸展力量〔Hedges'g=0.33,95%CI(0.11,0.56)〕、起坐試驗〔Hedges'g=0.44,95%CI(0.05,0.83)〕、重心動搖〔Hedges'g=0.32,95%CI(0.16,0.49)〕[48]。2021年1項納入14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日常活動相比,下肢抗阻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TUGT 〔MD=-1.17,95%CI(-1.91,-0.43)〕、睜眼單腿站立時間〔MD=3.92,95%CI(2.46,5.38)〕和功能性前伸距離〔MD=4.85,95%CI(3.07,6.63)〕[49]。

5.8 臨床問題8:老年人進行抗阻運動時,不同肌群的訓練順序應如何安排?

【推薦意見】 建議先練大肌肉群,后練小肌肉群,多關節動作練習優先于單關節動作練習,前后相鄰運動避免使用同一肌群;在訓練單一肌群時,大強度練習在前,小強度練習在后(證據等級Level 5b,弱推薦)。

5.8.1 推薦說明 一般來說,大肌肉群包含胸大肌、背闊肌、臀大肌,訓練方法包含屈臂支撐、仰臥舉腿等;小肌肉群包含二頭肌、三頭肌和腹肌等,訓練方法包含靠墻蹲起、站立提踵等。大肌肉群運動中樞興奮面廣,興奮程度高,對其他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且由于大肌肉群相對不易疲勞,可延長訓練時間,因此建議先練大肌肉群,后練小肌肉群。其次,多關節動作練習常涉及多個肌肉群,如深蹲涉及腿部、腰部等多個肌群,單關節練習是將單個肌肉孤立出來鍛煉,如啞鈴彎舉,只涉及二頭肌,多關節動作短時間內用到更多肌群,對身體刺激更大,且訓練各肌群的相互合作,和日常生活需求較相似,因此,更推薦多關節動作練習。而前后相鄰動作若使用同一肌群,由于該肌群已經疲勞,完成后一動作時,既不能保證動作質量,又容易出現肌肉過度疲勞和肌肉損傷,而相鄰動作使用不同甚至是相拮抗的肌群,一個中樞興奮,將對其拮抗中樞產生抑制,使前一運動導致的疲勞肌群的運動中樞受到抑制,從而使其得以“積極性休息”而放松。在訓練單一肌群時,當訓練強度大時,對肌肉的刺激也大,就越容易大范圍地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其他訓練的效果。

5.8.2 證據概要 此條推薦意見由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等2018年發布的《居家老年人運動功能評估與干預專家共識》提出[50]。

5.9 臨床問題9:老年人進行抗阻運動時,運動強度和頻率應如何安排?

【推薦意見】 建議老年人進行中、高強度抗阻運動,每周2~3次,每次1~3組,每組8~12次重復,每次重復鍛煉8~10個主要肌肉群,從30%~40% 1RM開始,然后進展到70%~80% 1RM的較重負載(證據等級Level 5b,弱推薦)。

5.9.1 推薦說明 運動強度取決于個人身體基線情況及自身對費力程度的感覺,1RM(one-repetition maximum)是抗阻運動中常用的運動強度單位,指一次動作反復的最大負荷重量,即標準動作只能完成一次的重量,建議50%~70% 1RM為中等強度,70%~80% 1RM為高強度。

5.9.2 證據概要 UpToDate 2021年發布的《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和鍛煉》中指出建議進行中、高強度抗阻運動,強度取決于個人身體基線情況及自身對費力程度的感覺[32]。IZQUIERDO等[51]2021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抗阻訓練每周2~3次,每次1~3組,每組8~12次重復,每次重復鍛煉8~10個主要肌肉群,從30%~40% 1RM開始,然后進展到70%~80% 1RM。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等2018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抗阻運動頻率為每周2~3次[50]。2022年1項納入10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低強度運動,高強度運動可以改善衰弱和衰弱前期老年人的腿部肌肉力量〔MD=7.97,95%CI(0.85,15.09)〕、肌肉耐力〔MD=6.94,95%CI(5.21,8.66)〕[52]。2019年1項納入16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對于老年女性,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改善下肢肌肉力量〔MD=16.92,95%CI(6.44,27.39)〕,高強度運動可以改善下肢肌肉力量〔MD=21.02,95%CI(16.54,25.49)〕[53]。

5.10 臨床問題10:老年人進行抗阻運動時,運動原則是什么?

【推薦意見】 建議老年人進行抗阻運動時快慢節奏交替,且適當改變動作難度(證據等級Level 5b,弱推薦)。

5.10.1 推薦說明 高頻率動作容易使老年人心率上升,之后安排低頻率動作使心率下降,可刺激老年人心臟,因此,快慢交替節奏有利于老年人適應抗阻運動,增強心臟功能。且通過改變組間間隔時間、身體姿勢等,適當改變動作難度,可刺激肌肉功能,從而增加抗阻運動效果。

5.10.2 證據概要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等2018年發布的《居家老年人運動功能評估與干預專家共識》中指出可以通過縮短組間間歇時間,增加訓練難度,每項動作練習的個數累計20~30個,在練習過程中要求老年人快慢節奏交替,適當改變動作難度[50]。其次,IZQUIERDO等[51]2021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也指出,抗阻運動可以通過改變身體姿勢、手部和腳部姿勢、單側與雙側來改變訓練動作難度,且一旦體質量不再作為超負荷的充分來源,機器或自由重量可以根據需要提供額外的阻力,以確保進展。因此,老年人運動時快慢節奏交替,適當改變動作難度,可刺激肌肉功能,保證抗阻運動效果。

5.11 臨床問題11:老年人進行抗阻運動后,注意事項有什么?

【推薦意見】 推薦關注老年人運動后的睡眠、營養、飲食、疼痛等情況,尤其注意對于慢性疼痛患者,抗阻運動不應加重其疼痛(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

5.11.1 推薦說明 抗阻運動因訓練量較大,老年人運動后可能會有身體不適,從而引發多種不良事件。因此,此條推薦意見成本效益較高,雖缺乏相關的證據支持,但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

5.11.2 證據概要 UpToDate 2021年發布的《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和鍛煉》中指出,告知患者肌肉酸痛是正常現象,數周即可消失[32]。對于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肌力訓練不應加重疼痛。UpToDate 2020年發布的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ng a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adults中指出,年長者運動時需要更多地關注運動過后睡眠、營養、飲食等恢復情況[54]。

5.12 臨床問題12:平衡運動是否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

【推薦意見】 推薦以平衡運動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并預防跌倒(證據等級A,強推薦)。

5.12.1 推薦說明 常見的平衡運動包含站姿向前/向后轉移重心、全足直線站立、半足站立等,其對于老年人的平衡和跌倒等方面的軀體功能尤為有效。

5.12.2 證據概要 2022年1項納入14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平衡運動可以改善養老機構老年人的跌倒發生率〔RR=0.92,95%CI(0.89,0.94)〕、跌倒風險〔RR=0.67,95%CI(0.56,0.79)〕[55]。2022年1項納入4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基于尼龍繩的平衡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串聯站立時間〔MD=17.38,95%CI(6.45,28.31)〕、單腿站立時間〔MD=2.27,95%CI(0.74,3.79)〕[56]。

5.13 臨床問題13:老年人進行平衡運動時,運動原則是什么?

【推薦意見】 推薦從穩定體位開始逐漸進展到不穩定體位、逐步縮小人體支撐面積和提高身體重心、從睜眼狀態過渡到閉眼狀態、從靜態平衡進展到動態平衡(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

5.13.1 推薦說明 平衡一般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其中靜態平衡指無外力作用下維持某種固定姿勢,動態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下姿勢的調整。通過平衡運動,老年人逐漸增加訓練難度,最終達到動態平衡,可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因此,雖此條證據缺乏相關的證據支持,但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

5.13.2 證據概要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等2018年發布的《居家老年人運動功能評估與干預專家共識》中指出平衡運動原則為:(1)從穩定體位開始逐漸進展到不穩定體位;(2)逐步縮小人體支撐面積和提高身體重心;(3)從睜眼狀態過渡到閉眼狀態;(4)從靜態平衡進展到動態平衡,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頭頸、軀干和四肢的控制力[50]。IZQUIERDO等[51]2021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也指出,鼓勵老年人參與可耐受的難度漸進性提高、支撐縮小、本體感覺調整、身體的重心遠離垂直或靜止位置的平衡運動。

5.14 臨床問題14:老年人進行平衡運動時,運動頻次和內容應如何安排?

【推薦意見】 建議老年人進行平衡運動每周1~7次,每次1~2組,每組4~10種不同的練習(證據等級Level 5b,弱推薦)。

5.14.1 推薦說明 對于老年人,平衡運動應每周安排,但其也是相對風險較高的運動,因此,應在欄桿或雙杠附近進行練習,確保可以抓住以保證安全,且不要在鋒利邊緣附近進行鍛煉,確保過程中地板干凈,沒有雜物。

5.14.2 證據概要 IZQUIERDO等[51]2021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提到,平衡運動每周1~7次,每次1~2套,每套4~10種不同的練習。WHO 2010年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指出,建議有跌倒風險和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周進行3次及以上的平衡運動[35]。

5.15 臨床問題15:老年人是否應該進行柔韌性運動?

【推薦意見】 推薦老年人進行柔韌性運動,可安排在運動前后,包含對各個關節的牽拉,動作緩慢,穿插放松環節,過程中始終保持輕微的不適感(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

5.15.1 推薦說明 柔韌性運動可提高運動和日常生活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靈活性,安排在運動前后,可減少運動損傷和減輕運動所帶來的疲勞。因此雖此條證據缺乏相關的證據支持,但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

5.15.2 證據概要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老年康復學組2017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提到柔韌性運動包括頸、肩、肘、腕、髖、膝、踝關節,可提高安全性[57]。ACSM和AHA 2007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提到為了維持常規身體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靈活的必要性,老年人應該進行維持或增加靈活性的運動[36]。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等2018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要循序漸進,不要太過用力,柔韌性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被牽拉的肌肉有輕微的不適感即可,不要急于求成;過程中要注意正確的呼吸方式,動作要緩慢,可采用伸展-放松-再伸展的方法;日常運動前后都要做柔韌性運動,運動前做有助于預防損傷,運動后做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勞[50]。

5.16 臨床問題16:運動結合非運動干預是否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

【推薦意見】 推薦運動結合非運動干預,如加壓訓練、認知訓練、營養支持、日常生活活動、全身振動訓練、虛擬現實訓練、運動想象訓練改善老年人的軀體功能(證據等級A,強推薦)。

5.16.1 推薦說明 運動可以與一些非運動干預結合,以增加單獨運動帶來的效果,常見的用于結合的干預包括:(1)加壓訓練,又稱血流限制訓練,指通過特殊加壓裝置(如彈性繃帶),對肢體進行外部加壓,部分阻塞動靜脈血流,提高肌肉代謝;(2)認知訓練是指對一個或多個認知域及認知加工過程的訓練;(3)全身振動訓練指通過物理機械反復垂直上下振動,使刺激傳遞到肌群,從而提高神經肌肉系統興奮性;(4)虛擬現實訓練是指借助計算機等設備產生逼真的虛擬世界,使老年人可在虛擬場景中進行身臨其境的實時交互訓練;(5)運動想象訓練指想象肢體運動但沒有實際運動輸出。其中,結合加壓訓練和營養支持對肌力的改善尤為有效,而其他類型的非運動干預的結合可用于平衡功能的改善和跌倒的預防。

5.16.2 證據概要 (1)加壓訓練:2020年1項納入9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低強度抗阻運動結合加壓訓練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肌肉橫截面積〔SMD=0.49,95%CI(0.07,0.90)〕、屈膝最大力量〔MD=5.51,95%CI(1.21,9.81)〕和伸膝最大力量〔MD=27.17,95%CI(22.13,31.21)〕[58]。(2)營養支持:2020年1項納入20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運動結合營養可以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衰弱狀態〔SMD=0.25,95%CI(0.03,0.46)〕、SPPB〔MD=0.48,95%CI(0.12,0.84)〕、起坐試驗〔MD=0.26,95%CI(0.09,0.43)〕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MD=1.06,95%CI(0.91,1.20)〕[59]。2019年1項納入21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抗阻運動,抗阻運動結合蛋白補充劑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握力〔SMD=0.25,95%CI(0.03,0.46)〕、膝蓋伸展力量〔SMD=0.27,95%CI(0.06,0.47)〕、腿舉力量〔SMD=0.33,95%CI(0.01,0.64)〕、去脂體質量〔SMD=0.23,95%CI(0.09,0.38)〕和ASMI〔SMD=0.39,95%CI(0.14,0.64)〕[60]。(3)認知訓練:2021年1項納入127個RCT的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運動結合認知訓練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發生率〔RR=0.26,95%CI(0.14,0.49)〕和TUGT〔MD=-2.30,95%CI(-4.00,-0.63)〕[61]。(4)全身振動:2021年1項納入127個RCT的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運動結合全身振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SMD=6.3,95%CI(3.5,9.2)〕[61]。(5)虛擬現實游戲:2021年1項納入20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運動,虛擬現實游戲結合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跌倒效能〔SMD=-0.29,95%CI(-0.51,-0.07)〕[62]。2020年1項納入16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虛擬現實游戲聯合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Hedges'g=0.72,95%CI(0.42,1.02)〕、動態平衡〔Hedges'g=0.36,95%CI(0.17,0.56)〕和感知平衡〔Hedges'g=0.31,95%CI(0.04,0.58)〕[63]。(6)運動想象訓練:2019年1項納入12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運動想象訓練結合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SMD=1.03,95%CI(0.25,1.82)〕、步速〔MD=0.13,95%CI(0.04,0.22)〕、TUGT〔MD=1.64,95%CI(0.79,2.49)〕[64]。

5.17 臨床問題17:從老年人角度,運動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

【推薦意見】 老年人進行運動時,推薦考慮的促進因素包括:(1)老年人接受過身體活動的教育,了解過運動的益處和危害,有充足的期待(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2)老年人有足夠的自我效能和能力(包含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監測能力,并可以自主和賦權)(證據等級B,強推薦);(3)參與者有獲得健康益處的動機,減輕/保持BMI,變得強壯和娛樂(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4)老年人自我心理健康(證據等級A,強推薦);(5)老年人有社會支持,感到鍛煉安全,有共同商定的目標,并對自己的成功能力有信心(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推薦考慮的障礙因素包括:(1)老年人身體狀況不佳(證據等級Level 5b,強推薦);(2)老年人缺乏動力、興趣和時間(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

5.17.1 推薦說明 老年人在上述促進因素情況下,運動依從性更高,且更易形成長期穩定的運動行為。因此,專業人員進行運動計劃設計時,可參考上述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以促進老年人積極參與運動。

5.17.2 證據概要 2022年1項納入19個前瞻性隊列研究和4個RCT的系統綜述結果顯示,抑郁癥降低依從性,自我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可提高依從性[65]。2021年基于11個Meta分析和44個系統綜述的系統綜述再綜述結果顯示,可以促進運動的因素包括:參與者接受過身體活動的教育,了解過運動的益處和危害,有充足的期待;參與者有足夠的自我效能和能力;參與者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監測能力,并可以自主和賦權;參與者有獲得健康益處的動機,減輕/保持BMI,變得強壯和娛樂;參與者有一個清晰的且參與制定的目標;有來自同伴、家庭和專業人員的社會支持。但缺乏動機是運動的障礙因素[66]。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老年醫學協會2014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如果老年人有社會支持,感到鍛煉安全,有共同商定的目標,并對自己的成功能力有信心,其更有可能堅持鍛煉計劃[31]。新西蘭指南工作組2013年發布的《老年人身體活動指南》中指出身體/醫療限制、時間、教育、缺乏動力或興趣、心理因素是老年人運動的影響因素[16]。

5.18 臨床問題18:從運動實施者角度,運動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

【推薦意見】 老年人進行運動時,推薦考慮的促進因素:(1)使用移動應用程序、網站、可穿戴設備等技術提高運動方案的趣味性和監測性(證據等級A,強推薦);(2)運動過程中有監督和反饋,如患者可以了解到其健康情況進展的客觀信息、有與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鼓勵參與者參與社交和接近他人,使參與者感到享受,沒有不愉快的經歷(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3)運動計劃采用多學科參與,使用代際項目、干預總時長不長(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4)運動計劃應考慮參與者的習慣、興趣、偏好、背景、健康狀況和改變行為的意愿,使干預個體化且科學(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5)實施計劃前探討了相關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并尋求解決方法(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建議考慮的障礙因素:(1)運動措施個性化會增加成本(證據等級Level 5b,弱推薦);(2)運動計劃沒有良好的可及性(如居住地距離運動機構適宜,有適宜的交通)、足夠的空間、足夠的體育設施和靈活的時間(如避開天氣惡劣的日期)(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3)運動計劃與日常生活活動無關(證據等級Level 2,強推薦)。

5.18.1 推薦說明 運動計劃的專業性、可行性和適用性等均關系到老年人的參與積極性和是否能夠堅持,因此,雖然多條證據缺乏相關的證據支持,但指南專家組仍給出“強推薦”建議。但針對障礙因素第1條,指南專家組認為雖個性化措施成本較高,但其帶來的益處也較大,可抵消其成本,因此指南專家組給出“弱推薦”建議。

5.18.2 證據概要 新西蘭指南工作組2013年發布的《老年人身體活動指南》中指出社交與接近他人、適宜的交通、代際項目是老年人運動的影響因素[16]。2019年1項納入22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虛擬現實游戲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身體活動〔Hedges'g=0.83,95%CI(0.47,1.19)〕[67]。2019年1項納入14個RCT和8個類實驗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線上程序如移動應用程序和網站等可以增加老年人的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SMD=0.47,95%CI(0.32,0.62)〕、減少久坐行為〔SMD=-0.44,95%CI(-0.69,-0.19)〕[68]。2020年1項納入10個RCT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日常活動,可穿戴設備可以增加久坐老年人的步數〔SMD=-0.44,95%CI(-0.69,-0.19)〕[69]。2022年1項納入19個前瞻性隊列研究和4個RCT的系統綜述結果顯示,居住地距離運動機構較遠可降低依從性[65]。2021年基于11個Meta分析和44個系統綜述的系統綜述再綜述結果顯示,促進因素包括:使用適當的技術;有運動期間反饋和與工作人員流暢的相互溝通;運動過程中有監測且患者可以了解到其健康情況進展的客觀信息;運動過程中使參與者感到享受,沒有不愉快的經歷;有監督;運動計劃具有良好的可及性、足夠的空間和靈活的時間;運動干預總時長不長;多學科計劃;了解參與者之前的習慣和健康狀況;運動計劃考慮參與者的偏好、背景,并促進其融入日常生活;運動特點是個性化且科學的;實施計劃前探討了相關促進因素和障礙因素,并尋求解決方法[66]。2021年1項基于4個系統綜述和119個研究的系統綜述結果顯示,缺乏體育設施、天氣惡劣、炎熱的氣候會阻礙運動實施[70]。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老年醫學協會2014年發布的專家共識中指出,查明參與的障礙至關重要;必須解決身體、心理、文化和環境障礙[31]。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1年發布的促進社區身體活動策略的專家共識中指出,確定并獲取資源,使干預能夠解決興趣、偏好和改變行為意愿方面的個體差異;措施越個性化,成本越高[71]。

6 局限性與展望

本指南存在以下局限性與未來研究方向:(1)雖然本指南經過系統的檢索,已努力追尋最全面的證據,但部分指南問題所對應的證據質量仍偏低,如運動前評估;各種類型運動的最佳頻率、時長、應用場景、應用人群等尚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研究去探討,這也是未來研究的方向。(2)指南制訂過程中患者參與相對較少,對指南的實踐性可能存在一定影響,如何增加患者參與,在哪個階段更適合安排患者參與其中,均是未來有待研究的領域。(3)指南制訂過程中未進行成本-效果分析,只在推薦意見形成階段由專家考慮成本和資源利用,可能會對未來指南的實踐性產生一定影響。

7 聲明

本指南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制訂手冊》,基于最新最佳證據,納入多學科專家意見并在充分考慮有失能風險老年人的價值觀與偏好的基礎上編制。但指南中所涉及的推薦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專家團隊成員的觀點,且本指南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非常歡迎指南使用者提出寶貴的建議,指南專家組將繼續完善。另外,指南專家組也鄭重聲明,本指南所涉及的觀點不得作為商業推廣和宣傳。

老年人失能預防運動干預臨床實踐指南(2023版)編寫組名單

指導委員會成員:孫超(北京醫院護理部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奚桓(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孫紅(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馮輝(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夏君(寧波諾丁漢大學GRADE中心)

指南專家組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列):常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護理部)、郭紅(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李晶(北京醫院老年醫學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李崢(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劉彩霞(浙江醫院護理部)、馬釗(北京醫院康復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郄淑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康復診療中心)、沈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萬巧琴(北京大學護理學院)、王克芳(山東大學康復與護理學院)、肖春秀(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護理部)、肖樹芹(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邢唯杰(復旦大學護理學院)、于普林(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岳麗青(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護理部)、張潔(北京醫院老年醫學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趙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神經內科)

證據總結組成員:胡慧秀(北京醫院護理部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趙雅潔(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王穎(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屈簡妮(北京中醫藥大學)、張琳之(北京協和醫學院)

外審專家組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列):顧新(北京醫院康復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王建業(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魏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張存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老年醫學科)、張玉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理部)、趙慶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

執筆人:胡慧秀(北京醫院護理部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趙雅潔(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孫超(北京醫院護理部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院)

本文利益沖突:所有成員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全國老齡委員會工作辦公室.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發布[EB/OL].(2016-10-20)[2022-04-01]. http://www.cmw-gov.cn/news.view-794-1.html.

LUO Y,SU B,ZHENG X.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population and health during population aging-China,2015—2050[J]. China CDC Wkly,2021,3(28):593-598. DOI:10.46234/ccdcw2021.158.

BANKS L M,KUPER H,POLACK S. Poverty and disability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2017,12(12):e0189996. DOI:10.1371/journal.pone.0189996.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2019-10-28)[2022-04-01]. http://www.nhc.gov.cn/lljks/s7785/201911/cf0ad12cb0ec4c96b87704fbbeb5bbde.shtml.

MAHJUR M,NORASTEH A A. The effect of ensupervised home-based exercise training on physical functioning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Biol Res Nurs,2021,23(3):504-512. DOI:10.1177/1099800421989439.

LU L,MAO L,FENG Y,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xercise training modes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people with sarcope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C Geriatr,2021,21(1):708. DOI:10.1186/s12877-021-02642-8.

KNEFFEL Z,MURLASITS Z,REED J,et al. A meta-regression of the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requency on muscular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in adults over 60 years of age[J]. J Sports Sci,2021,39(3):351-358. DOI:10.1080/02640414.2020.1822595.

KLEMPEL N,BLACKBURN N E,MCMULLAN I L,et al. The effect of chair-based exercise on physical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18(4):1902. DOI:10.3390/ijerph18041902.

GARCíA-HERMOSO A,RAMIREZ-VéLEZ R,SáEZ DE ASTEASU M L,et 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ong-term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Sports Med,2020,50(6):1095-1106. DOI:10.1007/s40279-020-01259-y.

ZHANG Y,ZHANG Y,DU S,et al.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physical function,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dwelling frail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Geriatr Nurs,2020,41(3):261-273. DOI:10.1016/j.gerinurse.2019.10.006.

SUN M,MIN L,XU N,et a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reducing the fall risk in older adult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18(23):12562. DOI:10.3390/ijerph182312562.

RAMSEY K A,ZHOU W E,ROJER A G M,et al. Associations of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with fall-related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 Ann Phys Rehabil Med,2022,65(2):101571. DOI:10.1016/j.rehab.2021.101571.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 JAMA,2018,319(16):1696-1704. DOI:10.1001/jama.2018.3097.

RADAELLI R,TAAFFE D R,NEWTON R U,et al. Exercise effects on muscle quality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ci Rep,2021,11(1):21085. DOI:10.1038/s41598-021-00600-3.

Ministry of Health of New Zealand.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people(aged 65 years and over)[EB/OL].(2013-01-30)[2022-04-01]. https://www.health.govt.nz/publication/guidelines-physical-activity-older-people-aged-65-years-and-over.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EB/OL].(2018-01-01)https://health.gov/healthypeople/tools-action/browse-evidence-based-resources/physical-activity-guidelines-americans-2nd-edition.

BULL F C,AL-ANSARI S S,BIDDLE S,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J]. Br J Sports Med,2020,54(24):1451-1462. DOI:10.1136/bjsports-2020-10295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EB/OL].(2019-01-30)[2022-04-01]. https://www.mca.gov.cn/article/gk/fg/ylfw/202002/20200200024078.shtml.

張琳之,胡慧秀,孫超. 老年人失能評估工具和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36):5007-5012. DOI:10.3760/cma.j.cn115682-20220609-02767.

PAINTER P,STEWART A L,CAREY S. Physical functioning:definitions,measurement,and expectations[J]. Adv Ren Replace Ther,1999,6(2):110-123. DOI:10.1016/s1073-4449(99)70028-2.

TOUHY T,JETT K. Ebersole amp; Hess' Toward Healthy Aging[M]. Netherlands:Elsevier Science Health Science div,20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ndbook for guideline development,2nd ed[EB/OL].(2014-12-18)[2022-02-01].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145714.

CHEN Y,YANG K,MARU?IC A,et al. A reporting tool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 care:the RIGHT statement[J]. Ann Intern Med,2017,166(2):128-132. DOI:10.7326/M16-1565.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指南與標準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循證評價與指南研究創新單元,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實施與知識轉化合作中心. 2021年醫學期刊發表中國指南和共識的科學性、透明性和適用性的評級[J]. 中華醫學雜志,2022,102(30):2319-2328.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20602-01232.

BROUWERS M C,KHO M E,BROWMAN G P,et al. AGREE Ⅱ:advancing guideline development,reporting and evaluation in health care[J]. CMAJ,2010,182(18):e839-842. DOI:10.1503/cmaj.090449.

朱政,胡雁,周英鳳,等. 推動證據向臨床轉化(五)證據臨床轉化研究中的文獻質量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1):996-1000. DOI:10.16821/j.cnki.hsjx.2020.11.009.

SHEA B J,REEVES B C,WELLS G,et al. AMSTAR 2:a critical appraisal tool for systematic reviews that include randomised or non-randomised studies of healthcare interventions,or both[J]. BMJ,2017,358:j4008. DOI:10.1136/bmj.j4008.

GORDON H,ANDREW D,REGINA K,等. GRADE:從證據到推薦[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3):257-259. DOI:10.3969/j.issn.1672-2531.2009.03.002.

王春青,胡雁. JBI證據預分級及證據推薦級別系統(2014版)[J]. 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1):964-967.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for Geriatric Medicin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for Geriatric Medicine:position statement——exercise guidelines for older adults[J]. Australas J Ageing,2014,33(4):287-294. DOI:10.1111/ajag.12194.

MOREY MIRIAM C. 老年人的身體活動和鍛煉[EB/OL].(2021-06-21)[2022-04-01].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physical-activity-and-exercise-in-older-adults?search=%E8%80%81%E5%B9%B4%E4%BA%BA%E7%9A%84%E8%BA%AB%E4%BD%93%E6%B4%BB%E5%8A%A8%E5%92%8C%E9%94%BB%E7%82%BCamp;source=search_resultamp;selectedTitle=1~150amp;usage_type=defaultamp;display_rank=1.

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心血管健康與科學運動分會.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測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循環雜志,2022,37(7):659-668.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

07.002.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 老年患者衰弱評估與干預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7,36(3):251-256.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7.03.007.

World Health Orgnization. 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M]. 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nization Press,2010.

NELSON M E,REJESKI W J,BLAIR S N,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in older adults:recommendation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8):1435-1445. DOI:10.1249/mss.0b013e3180616aa2.

CHANG P,KNOBF T,OH B,et 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utcomes of Qigong exercise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 J Chin Med,2019,47(2):301-322. DOI:10.1142/S0192415X19500149.

鄒連玉,鄭麗維,范維英,等. 八段錦預防老年人跌倒效果的系統評價[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22,13(5):40-44. DOI:10.19787/j.issn.1008-1879.2022.05.013.

FERNáNDEZ-RODRíGUEZ R,áLVAREZ-BUENO C,FERRI-MORALES A,et al. Pilates improves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decreases risk of falls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hysiotherapy,2021,112:163-177. DOI:10.1016/j.physio.2021.05.008.

MATTLE M,CHOCANO-BEDOYA P O,FISCHBACHER M,et al.

Association of dance-based mind-motor activities with falls and physical function among healthy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Netw Open,2020,3(9):e201768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17688.

WANG C,LIANG J,SI Y,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ed exercise on physical performance,balance and muscle strength among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Aging Clin Exp Res,2022,34(4):725-740. DOI:10.1007/s40520-021-01964-2.

SHIN S.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yoga practice on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elderly[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18(21):11663. DOI:10.3390/ijerph182111663.

LIU X,SHEN P L,TSAI Y S. Dance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physical funct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ging Clin Exp Res,2021,33(2):253-263. DOI:10.1007/s40520-019-01440-y.

吳進. 北歐式健步走對老年人體質健康影響的Meta分析[J]. 湖北體育科技,2021,40(12):1078-1083,1089. DOI:10.3969/j.issn.1003-983X.2021.12.011.

中國康復醫學會老年康復專業委員會專家共識組,上海市康復醫學會專家共識組. 預防老年人跌倒康復綜合干預專家共識[J]. 老年醫學與保健,2017,23(5):349-352. DOI:10.3969/j.issn.1008-8296.2017.05.001.

NI H J,HSU T F,CHEN L K,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programs in older adults with muscle wast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ffects of exercise programs in muscle wasting[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22,99:104605. DOI:10.1016/j.archger.2021.104605.

MENDE E,MOEINNIA N,SCHALLER N,et al. Progressive machine-based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arcopenia in the oldest old: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xp Gerontol,2022,163:111767. DOI:10.1016/j.exger.2022.111767.

MA?AS A,GóMEZ-REDONDO P,VALENZUELA P L,et al.

Unsupervised home-based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geing Res Rev,2021,69:101368. DOI:10.1016/j.arr.2021.101368.

伍朝明,孫君志. 下肢抗阻訓練對老人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影響的Meta分析[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26):4257-4264.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 居家老年人運動功能評估與干預專家共識[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8,16(3):52-56. DOI:10.3969/j.issn.1672-2671.2018.03.013.

IZQUIERDO M,MERCHANT R A,MORLEY J E,et al. International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in older adults(ICFSR):expert consensus guidelines[J]. J Nutr Health Aging,2021,25(7):824-853. DOI:10.1007/s12603-021-1665-8.

陳寶玉,王帥,孫建華,等. 抗阻力運動強度在衰弱老年人中劑量-效應關系的系統綜述[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9):709-717. DOI:10.3760/cma.j.cn211501-20201211-04799.

江婉婷,王興,王光旭,等. 抗阻運動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及功能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3):272-280.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9.03.016.

BARAKI A,FEIGENBAUM J,SULLIVAN J.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ng a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adults[EB/OL].

(2020-12-20)[2022-04-01].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practical-guidelines-for-implementing-a-strength-training-program-for-adults?search=Practical%20guidelines%20for%20implementing%20a%20strength%20training%20program%20for%20adultsamp;source=search_resultamp;selectedTitle=1~150amp;usage_type=defaultamp;display_rank=1.

WANG F,TIAN B.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type and length to prevent falls in nursing hom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Clin Nurs,2022,31(1/2):32-42. DOI:10.1111/jocn.15942.

GL?NZEL M H,CARPES F P,OURIQUE L D,et al. Slackline training and postural control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Bodyw Mov Ther,2022,30:10-16. DOI:10.1016/j.jbmt.2021.10.005.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老年康復學組,肌肉衰減綜合征專家共識撰寫組. 肌肉衰減綜合征中國專家共識(草案)[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7,36(7):711-718.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7.07.001.

余詩琦,王瑛,楊丹. 不同抗阻訓練方式對老年人股四頭肌圍度和膝關節屈伸力量影響的Meta分析[J]. 遼寧體育科技,2020,42(1):57-64. DOI:10.3969/j.issn.1007-6204.2020.01.013.

HAN C Y,MILLER M,YAXLEY A,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exercise and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in prefrail or frail older hospitalised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Open,2020,10(12):e040146. DOI:10.1136/bmjopen-2020-040146.

HOU L,LEI Y,LI X,et al. Effect of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mass,strength and function in the elderl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Nutr Health Aging,2019,23(5):451-458. DOI:10.1007/s12603-019-1181-2.

郭靜霞,陳亮,余啟超,等. 運動對預防老年人跌倒效果的網狀Meta分析[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27(5):563-573.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21.05.009.

CHEN Y,ZHANG Y,GUO Z,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exergame intervention and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on improving balance and fall prevent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Neuroeng Rehabil,2021,18(1):164. DOI:10.1186/s12984-021-00917-0.

FANG Q,GHANOUNI P,ANDERSON S E,et al. Effects of exergaming on balance of healthy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Games Health J,2020,9(1):11-23. DOI:10.1089/g4h.2019.0016.

NICHOLSON V,WATTS N,CHANI Y,et al. Motor imagery training improves balance and mobility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 J Physiother,2019,65(4):200-207. DOI:10.1016/j.jphys.2019.08.007.

SHAW J F,PILON S,VIERULA M,et al.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to prescribed exercise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with medical or surgical indications for exercise:a systematic review[J]. Syst Rev,2022,11(1):80. DOI:10.1186/s13643-022-01966-9.

COLLADO-MATEO D,LAVíN-PéREZ A M,PE?ACOBA C,et al. Ke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herence to physical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older adults:an umbrella review[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18(4):2023. DOI:10.3390/ijerph18042023.

NG Y L,MA F,HO F K,et al. Effectiveness of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enhanced exercise on physical activity,psychological outcomes,and physical performanc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omput Hum Behav,2019,99:278-291. DOI:10.1016/j.chb.2019.05.026.

STOCKWELL S,SCHOFIELD P,FISHER A,et al. Digital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or reduce sedentary behavior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xp Gerontol,2019,120:68-87. DOI:10.1016/j.exger.2019.02.020.

LIU J Y,KOR P P,CHAN C P,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a wearable activity tracker(WAT)-base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20,91:104211. DOI:10.1016/j.archger.2020.104211.

CHAABANE S,CHAABNA K,DORAISWAMY S,et al.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region:a systematic overview[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18(4):1647. DOI:10.3390/ijerph18041647.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to prevent obesity and other chronic diseases:the CDC guide to strategie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community[M]. Atlanta: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1.

(收稿日期:2023-04-10;修回日期:2023-04-27)

(本文編輯:張小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澳门av无码|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国产在线97| 欧美激情第一区|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日韩高清一区 |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午夜久久影院|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91精品综合|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日韩第九页|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亚洲第七页|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中文字幕 91|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操国产美女|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亚洲婷婷六月|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综合欧美|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动态图|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午夜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午夜福利网址| 日本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