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學要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育心”成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教學要求之一。因此,筆者通過資料分析與直接觀察相結合的方式,對“‘雙減’背景下小學籃球‘育心’策略”的相關內容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本文中,筆者結合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認識,分析了小學體育籃球教學現狀,思考了“雙減”背景下在籃球教學中進行“育心”的原則以及具體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體育;“育心”;籃球
毋庸置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一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育心”原本就是體育課程中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育心”的重要性進一步突顯出來。簡單來說,“雙減”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從實際情況來看,在體育課程中,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由此可見,“育心”不但是實施“雙減”政策的目的,同時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小學體育籃球教學中,教師要以“雙減”的要求為標準,設計更加符合“育心”的教學策略,從而真正將“育心”落到實處。
1.小學體育籃球教學現狀
第一,教學方式不夠豐富。從“雙減”的角度來看,當前小學籃球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仍然有待完善,教師仍然過于依賴“講授式”的方法。從教學效果來看,盡管這樣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籃球知識的講解效率。但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比較枯燥的,難以使學生對籃球運動產生學習熱情。長此以往,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對籃球活動的抵觸情緒。
第二,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盡管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并且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調整。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在很多時候仍然牢牢掌握著教學活動的主動權,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在被動接受中,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負擔,這同樣不利于“育心”目標的實現。
第三,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教師在籃球教學當中容易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即籃球教學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籃球運動的基本技巧。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學生可以逐漸掌握動作要領,身體素質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學生的心理品質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四,教學評價有待完善。在教學活動中,評價環節的判斷與調節功能是極為重要的,但當前籃球教學中評價環節的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教師對評價環節存在一定的忽視,并且采用的評價方式欠缺一定的科學性與客觀性。
第五,教學存在一定的封閉性。從教學內容來看,籃球活動主要局限在課內基礎知識的講解上,缺少適當的拓展與延伸,所以有時難以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從活動范圍來看,課堂是學生籃球活動的主要場所,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當中。
2.“雙減”背景下籃球教學“育心”原則
第一,主體性。“育心”的對象是學生,所以為了有效實施“育心”策略,首先需要將學生擺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充分尊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各項權利。因此,在籃球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鼓勵學生自覺參與籃球運動。在能動性的驅動下,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第二,啟發性。從教學內容來看,部分籃球動作是比較復雜的。同時,由于“育心”目標對籃球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是增加了學習的復雜性。盡管“雙減”強調要適當放松對學生的限制,但教師仍然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基于此,教師要在啟發性原則的引領下組織教學活動,合理地指導學生參與籃球活動,從而使學習效果得到保障。
第三,開放性。在籃球教學中,僅僅完成基礎籃球知識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根據這一要求,在教學中要遵循開放性原則,以更加開闊的視角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
第四,趣味性。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為了優化籃球活動的學習氛圍,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遵循趣味性原則,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恰當的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更加自覺地參與到籃球活動當中。
第五,適度性。盡管“育心”是“雙減”背景下小學籃球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但并不意味著要將全部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上,以免影響基礎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在籃球教學中要遵循適度性原則,適當地實施“育心”策略。
3.“雙減”背景下籃球教學“育心”策略
3.1完善教學準備,明確教學內容
無論在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中,為了真正提高教學質量,都需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因此,在小學籃球“育心”策略的實施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完善的教學準備,從而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比如教學“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時,在教學準備階段,為了使“育心”和籃球基礎知識學習有機結合。可以從兩個維度設置了教學目標:第一,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基本概念、動作要領以及動作全過程,并通過多種練習方法鞏固學生對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的理解。第二,情感目標。使學生在籃球活動當中逐步形成團隊協作意識,并幫助學生感受到籃球運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同時,為了使學生為后續學習活動做好準備,要指出本次學習活動的重難點:重點:要在傳接球學習中做到全身協調配合,提升傳接球的準確性。難點:學習傳接球的正確手型以及傳球時抖腕撥指。
3.2尊重學生主體,組織自主探探究
學生是“育心”活動關注的對象,所以為了有效實施“育心”策略,首先需要將學生擺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充分尊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各項權利。根據這一要求,在籃球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在組織籃球學習時要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性。與以往的講授法相比,學生在親身參與以及親心參與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認識往往更加深刻,而且能夠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推動心理品質的發展。
同樣在教學“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需要指出的是,自主探究并非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進行。比如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以下問題:(1)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分步要領是什么?(2)如何提升傳球的準確性?(3)在接球時怎樣進行預判?(4)在進行傳接球時怎樣做到肢體動作的協調?學生可以結合這些問題進行自主思考與練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進行巡視。當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要及時提供幫助。利用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突顯,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3.3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共同進步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中,造成學生學習負擔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一些知識內容在學習當中有一定的復雜性,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為此,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群策群力,使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從“育心”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相互幫助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友愛互助的精神,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這對于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無疑具有積極影響。
在小學籃球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將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合理的搭配。一般來說,學生的體育基礎、身體素質、體育愛好等方面的表現都會對最終的學習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合作學習中要準確把握學生在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同時,將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搭配,可以使不同學生的優勢實現互補。第二,提供恰當的合作學習任務。恰當的任務是進行合作學習的載體。在合作學習中,要適當提高學習任務的難度,從而激發學生的挑戰欲。第三,及時調整合作學習活動。隨著合作的深入,學生的籃球水平以及心理品質也會不斷改變。因此,隨著籃球教學的推進,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的分組情況以及合作學習任務加以調整。
3.4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
毋庸置疑,每個學生的發展軌跡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會逐漸產生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育心”策略的實施過程中,要避免一味組織統一性的學習活動,而是要將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并據此進行教學的分層。這樣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教學活動脫離學生的需要,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發展。
籃球教學中的分層要著眼于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目標分層。如:對于籃球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要更加關注學生在心理層面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于籃球基礎暫時比較薄弱的學生,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熱情。第二,學習任務難度分層。對于籃球水平高的學生,要幫助學生拓展學習活動的深度,適當增加學習任務的難度。對于不經常參與籃球運動,并且認知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對一些基礎的籃球動作產生初步的認識,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要避免急于求成。第三,學習指導分層。對于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提供比較開放的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實現自我提升。當學生籃球能力比較薄弱時,要掌握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
總之,在小學籃球“育心”活動中,實施分層教學是極為重要的。
3.5拓寬活動內容,培養創新精神
在現階段的小學體育課程中,良好的創新精神無疑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所以在籃球“育心”活動中,要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視為教學重點。為此,教師要重視教學內容的拓展,使學生接觸到更加豐富的體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嘗試設計一些與籃球有關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推動體育知識的內化,并且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將籃球運動和其他體育項目相結合,并設計一些比較新穎的體育活動。比如教學“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時,可以將籃球和接力跑活動相結合,設計籃球運球傳接球接力活動,從而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開發與籃球有關的器材。器材開發可以作為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開發體育器材,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比如可以自主動手制作一些鐵環,并在空地上懸掛起來,學生可以利用這種器材進行傳球練習,使籃球穿過鐵環。利用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傳球的準確性。
3.6設計體育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因素同樣是造成學習負擔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組織的籃球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所以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籃球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體育游戲,以此來吸引學生參與籃球活動。利用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更加積極健康的體育精神。
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開始產生競爭意識,所以在籃球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具有競爭性的游戲活動。比如教學“原地雙手胸前投籃”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投籃比賽。為此,教師可以在籃球半場的不同位置設置投籃點,按照遠近以及難易的不同,賦予各個投籃點不同的分值。學生在每個投籃點可以進行兩次投籃,最終得分最高的學生獲得勝利。若最高分出現相同的情況,則需要進行加賽。不難理解,游戲化的教學活動是小學生非常喜歡且易于接受的教學形式。利用體育游戲,可以營造一種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更易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3.7強化家校合作,實現提質增效
在體育教學中,“育心”的目標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而是要經歷不斷的探索與嘗試。所以僅僅依靠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需要將籃球運動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此,在小學體育課程中要強化家校合作。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利于逐步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提升教學實效。
首先,體育教師要和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在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教師要向家長介紹籃球運動在學生身心發展中的積極影響,從而獲取家長對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支持。其次,要向家長介紹一些比較實用的籃球運動指導方法,使家長能夠在生活中幫助學生參與籃球運動。最后,要通過家校合作提升教學評價質量。除了在校內由教師進行評價以及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之外,還要與家長交流學生在課內外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從而使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全面。
4.結語
綜上,“育心”是現階段小學體育課程中的重要要求。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育心”更是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措施。籃球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進行“育心”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充分重視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并以此為基礎對教學策略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逐步提升“育心”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麻廣一,宮士君.“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問題、對策[J].嘉應學院學報,2021,39(06):86-91.
[2]徐銀軒.“雙減”背景下學校對小學生體育運動指導的初探[J].平安校園,2021(11):62-63.
[3]吳智琦.小學體育籃球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J].學園,2020,13(35):28-29.
[4]王帥帥.小學體育籃球訓練效率的提高策略探究[J].體育風尚,2020(12):172-173.
[5]李洋,王緒躍.小學體育籃球特色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