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加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深化中華傳統武術推廣,加強太極拳文化在交通類院校的影響,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立德樹人”視域下交通育人元素融入高校太極拳教學的路徑進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在交通類院校,太極拳開展過程中,(1)應不斷提升交通育人意識,加強太極拳教師能力提升;(2)完善課程目標,落實交通育人理念;(3)營造教學環境,提升交通育人氛圍,繼而更好的推動武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交通育人;太極拳教學
基金項目:課題項目:HHJTXY-2022jjgy10 交通育人元素融入太極劍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研究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而德占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各科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太極拳做為全國高校普遍推廣的一項體育項目,其“圓文化”對我國的交通事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1]。做為交通強國、交通強省的我們,更應該將交通育人元素融入太極拳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內容。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推動任何一門課程思政育人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形成。需要在思想上引領學生,培養學生拼搏精神,磨煉學生們的不拋棄不放棄的意志,提升其尊師重道、見義勇為、愛國主義等精神內涵。而我們要緊跟教育教學改革步伐,深刻挖掘課程育人的元素,將其真正的落實到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實踐之中[2]。因此,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將交通育人融入高校太極拳的教學之中,成為了當下交通思政育人的重要課題。所以,本文從“交通育人”視角出發,借助思政育人推力的作用,對高校太極拳教學中落實“交通精神”進行探索研究,為新時代武術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為高校武術課程思政育人助力。
1.“立德樹人”背景下交通育人與太極拳文化內涵的聯系
1.1交通育人的內涵
交通是什么?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的解釋是“天地交則萬物通”,交通本身指:育人、通天、立地。新的交通認識,讓我們有一個大的交通觀。隨著現代科技日益進步,交通不僅僅改變大眾生活中發揮和正在發揮重要的影響,交通本身也發生著創新發展的新要求。我國是交通強國,在短時間內公路延伸至家門口,短時間內成為航天大國,短時間內成為高鐵遍布最廣的國家,短時間內讓航空路線延伸至各個省份。便利的背后是工人們精益求精的匠工精神、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以及我國各種道路突破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創新精神等等,西安交通大學王樹國教授曾講創新說:“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看你敢不敢直面困難,戰勝困難。”在交通強國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挖掘這些育人元素,融入課堂、融入課程。
1.2太極拳的文化內涵
太極拳文化是指以太極拳為中心,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包含太極拳技術動作、太極拳理論及太極人的武德、觀念、倫理和行為規范的修養等倫理文化。太極拳傳統文化重視創新,從見招拆招和引、拿、化、發的技擊方法,指引著我們要創新。招式是變換的,練習時要注重其真實含義,了解攻防技法。太極拳有句話“過猶不及”,習練時不僅要關注技術,而且要關注思想,否則容易“練過”就會出現偏離,不守“中”。守“中”不僅講求守住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凝聚與哲學思想,更講求守住立德樹人的根本與教育創新基點。太極拳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攻防技擊與強身健體之法,在習練中散發著由內到外的和諧之美,凸顯了圏圓之美。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與哲學文化。從太極圖到日晷、羅盤、園林建筑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均以圓文化為基點,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無”與“永恒”,無終無始,輪轉無窮,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圓法圓,得圓者即得自然之妙韻。
1.3交通育人與太極拳文化內涵的聯系
在交通元素中有很多“圓文化”,如上下高速的盤旋路,山路上的盤旋公路,山下的隧道,高鐵的圓的造型、航天事業的空間站、載人航天火箭等,處處彰顯了“圓文化”。太極拳中最重要的是圈圓運動,太極圖便是太極文化的演繹。起點亦是終點,星辰流轉,萬物圓融和諧,圓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基點,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諧價值觀,追求人與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隨著神舟十四號返程,在太空居住半年,太空空間站的建立過程和太空實驗室的使用,航天事業的發展與突破,北斗的使用與國際合作的推進,真正實現了交通的本意,頂天、立地、人合。
太極拳的發展涉及面較廣,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太極拳運動和文化已延伸至太空、海洋、海底等。他們在封閉的環境中工作,需要太極拳調節身心,遇到困難時需要“太極思想”解決問題,“中正安舒、心靜體松”不慌亂。太空太極拳已發展數年,成為一種傳統,將中華文化延伸至更廣缽的空間。在交通類院校太極拳教育中,我們首先要了解太極拳的圓文化和中華幾千年的傳統哲學思想,使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習練太極拳,讓其體會立身不正之弊,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以感受“安舒”之態。將“中正安舒”姿態和心理運用到自己的專業中,運用的從事的交通事業中,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2.交通育人融入太極拳教學存在的問題
太極拳做為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體育與文化價值。不僅可以増強體質,掌握一門技能,還能繼承中華傳統禮儀,懂得規則,了解文化,陶冶情操,提升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圓文化”,使得以德育人價值真正實現。但在教學和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未能與教學對象專業知識貼合,學生理解起來總感覺離自己很遙遠,這就對高校太極拳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也是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
2.1太極拳教師交通育人的思政意識不足
課程目標直接決定了課程的實施效果,通過太極拳課程大綱分析,太極拳課程對任何專業的課程目標都一樣,雖然呈現了太極拳育人價值,但專業育人目標未能挖掘。大部分是以技能學習掌握為主要內容,技能的掌握雖然能促進思政教育的滲透與融合,但課堂思政更應凸顯特色[4]。在“以禮始以禮終”的抱拳禮教學中,大多能滲透“武德”教育,但未能延伸,如對基本規則的遵守等未能拓展,各行都有規則,從建筑到交通,從交通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應該明白規則不容侵犯意識。對課程目標設置模糊,應該針對授課對象,了解授課對象專業進行進一步延伸,讓太極拳融入到學生生活中。
2.2太極拳課程中交通育人的理念設定尚不明確
太極拳的“天人合一”中講求人與環境相融合的和諧思想。目前根據訪談和實地查看,在太極拳授課課堂上,很少有教師穿太極服,對太極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講解更少,太極音樂的使用率偏低,習練場地更是普通。服飾文化、音樂文化、場地環境等,讓學生缺乏融入感和代入感,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積極意義,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太極文化教學氛圍對學生掌握太極拳至關重要。
2.3太極拳教學中缺乏交通育人的思政氛圍
太極拳教學中,大多采用傳統的方法,每節課講幾式動作,主要采用示范法、講解法等,教學缺乏創新性,太極拳能否把套路進行拆解分析出基本動作、基本步行,讓學生們探索自編套路?這是我們作為太極拳授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太極拳自編套路的過程讓學生有了榮辱感、代入感,通過查看大量的視頻去學習、思考、組合,培養了學生們的探索力,會運用專業特色和專業思考力融入其中,培養了學生不畏困難、探索知識的能力。
3.交通育人融入太極拳課程教學的路徑
在交通類院校,將交通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太極拳教育教學的工作中,實現交通育人目標,我認為應該從教師本身育人意識出發,從教師的育人意識、課程目標的完善、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太極文化氛圍的營造等方面進行闡述。
3.1提升交通育人意識,加強太極拳教師能力提升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的思政意識的提升對學生影響較大。首先從備課出發。要廣泛閱讀參考資料,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太極拳參考資料,在太極拳參考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授課班級專業特色,閱讀該專業概論之類的書目,要知道學生們學什么,該專業的發展,結合專業特色。如交通類院校,太極拳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交通特色實施交通育人,再根據專業特色和課程內容融入相關思政內容,而不僅僅是脫離授課群體的體育思政,以此提升太極拳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如汽車專業學生的汽車文化,其中很多汽車設計中涉及到太極拳的“圓文化”。“課程思政”與高校太極拳教育的契合點太極拳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周年以來,對全球產生了深遠影響,太極拳又稱哲理拳,其蘊含著豐富的儒道思想[5]。“課程思政”與高校太極拳教育在育人方面存在著契合之處。高校太極拳課程是一項通識教育必修課,覆蓋面較廣,普及度較高,面向全國新入學大學生,應充分結合交通強國、交通強省、交通類院校的特色,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多維度落實“課程思政”教育。
3.2完善課程目標,落實交通育人理念
課程目標指引著整門課程的大方向,作為交通強國、交通強省,我們要在課程目標中體現交通育人元素。在知識目標上,注重圓文化學習,太極拳講求“圓”運動,將圓文化與交通元素融合,如圓形結構中的火箭、高鐵、隧道、盤旋公路的設計理念與太極中的理念相結合。讓學生掌握傳統太極文化的基礎上,又能感覺太極文化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文化自信[6]。從能力目標上,建議是整合出太極拳的基礎動作和基本步法,讓學生自編套路,只要符合太極拳的要求,自己去探索,學生用不同專業的思維去思考太極拳套路,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能培養交通類學生大局觀、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育人目標上要注重德育教育,干交通可是良心活同時也事關國家安全,大橋斷裂、高速傾斜、地面受損等造成多少家庭損傷,以武習德,從太極拳中注重德育教育,做事要踏踏實實,學太極不僅要像做航天事業一樣,還要教會學生心平氣和,不急功近利。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武德要求,讓學生有擔當、敢擔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是在全體學生學習專業技能或者基礎課程的同時潛移默化的與各科教育教學工作協同發展,通過學習環境和文化氛圍,融入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價值觀等思想政治元素,以此對學生的觀念和行為進行影響。全方位全面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將所學結合個人專業進一步創新、求發展。
3.3營造教學環境,提升交通育人氛圍
太極拳教學環境首先加強教師的太極認同感,授課或者日常可以穿太極服,課堂增加服飾文化講解,讓學生認同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跟隨太極音樂學習和練習,不僅能達到學習和放松效果,同時也能體會高雅的古箏音樂,使太極拳更有韻味和感覺,忘記疲憊的身軀,體會融入自然的放松。在校園里打造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營造更好的太極文化環境,打造“太極角”模式的教學晨練氛圍,發動學校的太極拳社會指導員進行輔導站輔導,讓學生想學有人指導,有地方學;組織課余時間太極拳活動,增加學生參與度,實現人人會太極的目標;加強校內教師習練太極拳的普及度,讓其親身體會,教師們也會通過習練結合交通類知識對學生進行案例講解,拓展交通育人普及面;注重武德教育,讓學生形成以德為先的意識,養成重德輕利的習慣,踏上社會立身中正為人民服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培養人的和諧理念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在生活中處處彰顯著太極文化里面的“圓文化”,并且該“圓文化”融入到了我國交通的點點滴滴。挖掘太極拳教學過程中的圓文化,更是作為交通院校育人的貼合點,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結合交通育人圓文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結語
青年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二十大以來,國家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同時在交通類院校,針對交通學子一定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而關于太極拳課程所缺乏的交通育人問題,應積極完善和改進,結合專業特色,真正起到對交通育人作用。讓學生了解太極拳所包含的智慧,使得學生能將中華元素融入到以后的建設中;繼承中國交通人的匠工精神和太極拳的哲學文化,使太極拳真正發揮其交通育人功能,讓武德理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劉明東,麻晨俊,高亮.立德樹人視閾下武術教育中武德傳承路徑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2,44(06):111-116.
[2]申國卿.立德樹人:太極拳課程思政建設的特色引領與歷史自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11):70-77.
[3]李曼,孫志鵬,劉有緣.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J].中華武術,2022(11):106-108.
[4]邵林海,苗錫鳳.立德樹人:武術課程融合思政元素之實踐路徑[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03):75-77.
[5]劉西友. 學校武術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路徑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22.
[6]王宏,夏虹.武術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的內涵、邏輯與啟示[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01):64-66.
[7]劉志豪,趙澤浩.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武術傳播的路徑探析[J].中華武術,2020(09):72-73+94.
[8]張世昌.太極拳,中國特有的文化形態[J].中華武術,2022(08):34-37.
[9]羅利,張學政.太極拳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J].體育風尚,2021(10):92-93.
[10]楊希娟. 高校武術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20.DOI:10.27159/d.cnki. ghzsu.2020.003369.
[11]徐燕秋.交通文化內涵探索[J].文教資料,2013(21):52-53+55.
[12]易鵬,李勇.太極拳的哲學闡釋[J].體育文化導刊,2011(0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