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哲學基礎問題的探索到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問題的把握

2023-12-29 00:00:00劉懷玉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1期

[內容提要]如何從歷史深處探索與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進而如何把握21世紀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新問題?這是兩個密切相關的重要課題。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奠基人孫伯鍨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一直致力于研究這方面的問題。通過解讀他的相關著作,可以概括出孫先生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問題的核心觀點:第一,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與認識論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第二,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必須理解廣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本體論的發生學的,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是認識論與價值論的;第三,當代哲學的核心問題是主體維度中的價值論異化論問題,其表現形式之一是日常生活批判,而解決該問題又必須通過作為認識論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才可能。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21世紀馬克思主義;本體論;認識論;孫伯鍨

[作者簡介]劉懷玉,哲學博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系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認知科學范式的相關性研究”(項目批準號:2022ZD034)的階段性成果。

一、新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對該問題的歷史唯物主義解決

(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們結合時代和哲學主題的變化,對哲學基本問題作了大量深入系統的,甚至是顛覆性的理解。

第一種解讀是最有影響的實踐唯物主義。它從認識論的角度把思維與存在關系(傳統的本體論意義上的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整體轉換為主客體關系,即以實踐為中介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作為唯物主義本體論與反映論的“思維—存在關系”問題,被轉換成實踐視野中的主客體統一的認識論與價值論哲學問題。

第二種解讀是辯證反思的認識論。它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固有的德國古典哲學之先驗主體批判哲學基因,較徹底地突破了傳統本體論哲學束縛,力圖實現列寧在《哲學筆記》中理出的思路———作為認識論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它在“存在”概念上下功夫,把“存在”的所指從外部客觀現實轉移到思想內部,指稱思維活動中看不見的,但卻具有強制性的思想邏輯前提。哲學的任務遂從認識外部世界變成了反思和批判這個思想前提。

第三種解讀是存在論的或生存論的。它把“存在”理解為一種歷史性的、感性的、生成著的存在狀態,致力于從靜止的認識論上的邏輯把握走向實踐中的、生成著的、歷史化的存在狀態,打破自我意識的主觀思維邏輯強制的存在者狀態,上升到一種歷史的、現實的、實踐的和社會的存在論視野。取代傳統的以本體論為中心的哲學視野的,不再是以主體自我認識與反思的統一為核心的認識論,而是進一步超越自我同一性認識論邏輯結構的社會歷史生成性的存在論。

第四種解讀是批判的社會認識論。它旨在重返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哲學方法論問題與語境之中,以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歷史觀與歷史的批判的認識論的本質統一關系。一方面,它把德國古典哲學的主客體辯證法的認識論還原為關于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的活動及其社會歷史現實關系的社會歷史觀問題。如此一來,認識論就轉變為一種社會歷史觀的問題。另一方面,它反過來在批判的認識論中把社會歷史觀問題變成對作為認識論先驗條件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追問與把握,于是歷史觀問題得用認識論方式解決、推進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歷史觀從現實呈現方式上說是一種社會歷史批判的認識論,即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顛倒的拜物教的批判。

(二)與以上諸種很有影響的解讀模式高度關聯且富有對話性,在此語境下,孫伯鍨先生闡發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深刻理解。這就是在堅持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兩個方面關系問題的基礎上,以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準,將其依次拓展深化為本體論、認識論與價值觀諸層面問題。他主張,馬克思哲學核心并非以抽象的實踐哲學或主體性哲學為基礎的認識論或辯證法,而是作為本體論的歷史發生學。發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純粹認識論只是從孤立靜止平面上去反思對象,本體論的發生學方法則要求從對象的歷史縱深與內在本質上去把握對象。純粹認識論問題僅僅是我們“對對象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本體論的發生學的問題則是關于“對象的存在”是“如何可能的”。[1]197

為此,孫伯鍨先生提出了對馬克思主義整體的理解邏輯,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社會發展理論,這是本體論的歷史發生學;二是社會批判理論,這是認識論與價值論;三是社會革命辯證法,這是實踐論。[1]176他晚年在研究盧卡奇后期的社會存在本體論過程中深刻指出,從青年盧卡奇開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包括后來中國學界一些學者脫離社會發展理論的客觀向度與本體論前提,而從抽象的主體向度談論作為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論的社會批判理論,但這不符合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本體論要求,是行不通的。

實際上,歷史的主體問題首先是歷史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時才會提出的問題。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歷史之前的歷史時,并沒有想到回答誰是歷史的主體問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首先的問題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基礎與起源問題,這就是生產方式問題。馬克思并沒有直接回答歷史主體是誰,而是從廣義的歷史發展的動力、起源、過程角度來理解歷史主體問題。歷史首先是生產方式的歷史。這個生產方式當然不是脫離開人的抽象的客觀存在,而是指人作為歷史主體處于社會系統動態發展中的人,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的人。生產方式描述的人是有現實的歷史規定性的,是生動具體地處于動態的社會畫面中的人。通過生產方式這個概念,馬克思思考的問題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的哪一種生產方式與交往方式能有力地推動歷史的發展與進步。總之,馬克思的歷史概念并非圍繞某個主體概念的自我對象化、自我認識和自我復歸而展開,而是生產方式有序發展的動態系統畫面。出現在歷史畫面上的各種生產方式不斷變化更新,這就構成了迄今為止的歷史發展。

在本體論上,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歷史發展來自于自然界的發展,來自于人自身生產與物質生產。馬克思主義似乎與舊唯物主義本體論一樣把物質世界分為不同等級與階層和運動形式。實際上二者的區別在于,舊本體論往往把高級運動與存在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即社會存在,并不是傳統唯物主義意義的物質存在,而是意味著它如何進行自我再生產。無論自然存在還是社會存在,再生產均具有決定作用。存在因此就不是指什么“在這里”或“不在這里”,也不是指現時“什么存在著”或“不存在著”,不是海德格爾式的日常生活語用性體驗性的規定與理解,不是抽象的時空中的存在,而必須是在一個現實的、具體的發展過程中的存在。這是孫伯鍨先生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條原理”,即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論或歷史發生學。社會存在就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1]186

由此,孫伯鍨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問題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問題,而且是歷史唯物主義問題。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這個基礎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首先是社會發展學說。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實踐第一性的觀點是本體論的,而不是認識論的或其他結論。人的生物性再生產是人的經濟活動出發點,而這種經濟恰恰又構成了人的其他一切社會性活動的本體論基礎。[1]191這就使得以整個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為對象的辯證唯物主義與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對象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本體論上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三)以上是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若干原則。而關于研究本體論的方法問題即認識論問題,孫伯鍨認為,西方近代以來以康德為代表的認識論把作為思維與認識對象的客體看作現成的、給定的,它把客體的此時此刻的定在當作不變的事實來加以把握。而馬克思的本體論認為,一切客體與存在形式均不是自然給定的,而是歷史地發生與發展起來的。各種存在形式在人們觀念中的聯系與秩序,不是思維從外部賦予它們的邏輯聯系與時空排列,而是反映它們自身發生與發展的客觀歷史聯系。因此本體論要求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應根據它們存在的總體歷史過程中的特定地位,以及與其他相關事物之間的具體關聯,把握其特殊的本質與職能,而不是像邏輯學與認識論那樣僅僅作為孤立的反思的對象。由此產生了本體論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方法———發生學方法[1]194,即把客觀事物放在其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來理解。在此意義上馬克思的本體論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從現實社會存在中引出其思想形式,這就是發生學的方法。從簡單的現實的東西出發引出其復雜的發達的形式(好比馬克思所說的從塵世引出其天國形式),這是唯一正確的唯物主義,而不是相反。這個方法即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也就是發生學的方法。[1]196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本質上也是認識現實的方法,是把辯證法運用到認識論中,從而把辯證法、認識論與邏輯學唯物主義的統一與結合起來。純粹認識論哲學只是對對象作抽象的孤立靜止的規定與反思,而本體論發生學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認識論,則是從對象的內在歷史深層次本質上把握對象。純粹認識論問題僅僅是我們對對象的認識如何可能的問題,而本體論發生學的問題則首先回答對象的存在是如何發生發展的。[1]197

實際上,唯物主義本體論觀點既和邏輯學與認識論的觀點相區別,也和價值論的觀點相區別。認識論只是把存在、客體、對象與思維相對照,只是在就存在與思維的關系作出邏輯與認識的判斷,而價值論則是以主觀的價值尺度為標準對存在進行評價,所采取的是價值觀而不是事物本質。

(四)孫伯鍨先生在研究青年馬克思如何克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與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過程中創立新的世界觀的哲學革命歷史時指出:馬克思從來沒有在傳統的唯物主義的舊的物質本體論意義上走向唯物主義,而是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實踐觀的確立走向新唯物主義的。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論本體論并非普列漢諾夫所說的近代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的更高形態的延續,而是以物質生產實踐歷史性活動為基礎的新物質觀的必然結論。新物質觀既不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抽象實體(如斯賓諾莎的“自因實體”),也不是把抽象的純粹的活動(如費希特的“行動”與鮑威爾的“自我意識”)當作現存世界的根基或基礎,而是把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即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制約的具體的歷史的實踐當作現存世界的基礎與本質。建立在這種新物質觀基礎上的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不是先驗設定的、不具有形而上學的絕對性,也不帶有任何目的論色彩的,而只有社會歷史發生學的奠基意義。[2]178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本體論?如果有,該如何理解這種本體論?孫伯鍨認為,堅持存在對思維、物質對意識的本原性,僅此而已。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的并非關于世界固有本體這種獨立存在假設的形而上學,只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而世界觀與方法論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承認有什么最高原因,從而并非從某種先驗理性出發推演出整個世界存在的體系哲學。[2]447-448這可謂回到中國古代的體用不二、知行合一、理在事中的哲學傳統了。這也算是孫先生的“晚年定論”了。

綜上所述,孫伯鍨認為,要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就必須回到近代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這個根基處,但又必須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以社會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為核心的社會歷史本體論或歷史發生學來解決這個近代哲學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是抽象的實踐本體論,也不能用近代的主體認識論和價值論哲學以及現當代的存在論來取消和回避本體論,而需要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認識論與價值論來深化理解本體論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不可能僅僅用哲學的方式來理解與解決,而必須通過現實地改變世界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是使矛盾著的顛倒著的異化現實革命化,從而把批判舊世界的認識論與價值論的哲學,化為實現人類整體解放的新世界革命實踐。

二、關于廣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問題:爭論與別解孫伯鍨先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上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作為本體論發生學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作為認識論價值觀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重要概念。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均沒有對歷史唯物主義作出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只是后人的理解和說明。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悼詞時蓋棺定論式地概括了馬克思一生的“兩個發現”,一是發現人類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唯物史觀,二是發現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特殊運動規律”的剩余價值學說。[3]601這大概就是廣義與狹義之爭的濫觴。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俗解釋都加深了人們的判斷: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是前后兩種不同的理論形態,唯物史觀既然研究并揭示的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當然是廣義的歷史科學;而以剩余價值學說為標識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既然是以特定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為對象,那自然就是狹義的歷史科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就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歷史觀或社會發展史理論。這種廣義理解可能會導致歷史學理論、歷史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理論界限的模糊。

盧卡奇似乎是質疑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先驅,他認為把只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機械地運用于前資本主義社會,只能導致庸俗經濟決定論與歷史唯心主義。[4]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望月清司(1973)也指出,歷史唯物主義與其說是反映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歷史哲學,不如說是主要局限于地中海和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西歐市民社會興起過程問題研究的歷史理論。[5]改革開放后,歷史唯物主義傳統理解中含混的、模糊的廣義和狹義之兩分,逐漸被我國學者意識到并突出出來。20世紀80年代初,孫伯鍨先生就以研究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廣義與狹義的生產理論為個案介入此問題,從研究對象、研究重點以及研究方法上對歷史唯物主義作出了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在研究對象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指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本質;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指有階級以來的人類文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但主要是研究現代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邏輯與方法;在研究重點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側重于社會發展理論,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側重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6]在他和姚順良先生合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二卷部分章節中,他們指出在研究方法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通過對德國思辨唯心主義和傳統唯物主義歷史哲學的批判,從而實現了對所有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唯物主義批判;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則是通過認識論的批判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顛倒著的、物化外觀,從而恢復人的實踐的主體性、實現人的自由解放。[7-9]在《盧卡奇與馬克思》為核心的論著中,孫先生進一步指出,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可以視作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它表現為一種將自然歷史與社會歷史融為一體的歷史發生學或從自然進化到社會發展理論;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則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為對象的主客體顛倒的現代人類歷史的辯證批判與價值批判,它預示著一種以整個人類的“類”的解放為革命實踐目標的實踐哲學。

張一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是客體向度的、在歷史發展中始終起決定和基礎作用的客觀的物質生產過程,任何社會都有人們無法選擇和無法改變的、客觀的歷史基礎;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則是主體向度的、需要認識的主體批判地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種種迷霧和假象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人類社會不存在一個一般的、永恒的社會生產,還原論意義上的歷史是不存在的,只有用歷史的、批判的方法才能重構歷史認識論意義上的歷史。[10-11]

筆者認為,廣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之二分法,與其說是研究對象的廣義與狹義之分而造成的,不如說實際上反映的是馬克思在創立與發展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的兩種敘述方法。換言之,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通俗或大眾化的理論敘述方法而存在,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則以一種嚴格的而富有創造性的理論敘述方法而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孫先生所說的作為歷史發生學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并非出于對象性研究或通俗化敘述版本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基于自身反思性的具有嚴格歷史邏輯統一性敘述方法的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創立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生前沒有發表,是在“第一次科學地表述了關于社會關系的重要觀點”[12]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序言中對相關問題作了集中簡要的論述,即人們耳熟能詳并進行了概述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與社會革命”以及“五形態社會理論”。

馬克思的研究理路和潛在動因在當時還不為人知,他龐大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又尚在進行中,他既覺得“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13]591,又不確定讀者是否愿意真想跟他一道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所以,馬克思在《序言》中就采用一種“迎合”當時在英國流行的進步主義歷史觀的文風闡述了自己“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13]588。馬克思的表述邏輯周延、結構清楚,也顧及了人們普遍的接受能力與習慣,所以很容易被時人理解,列寧認為這就是馬克思本人對“推廣運用于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所做的“完整的表述”。[14]

與敘述流暢、表述完整的《序言》相比,被馬克思堅決壓下來的、隱藏狹義歷史唯物主義要害的《導言》中敘述的聲音則是多重的,有科學的話語,有反諷的話語,有審美的話語,也有道德的話語,這些不同話語交織在一起,使人們在閱讀時頗感艱澀。由此,《導言》1902年發表時,世人對這個未完成的手稿并不十分在意。直到1939—1941年《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陸續公諸于世,人們才回過頭來發現《導言》的震撼力與穿透力。[15]

《導言》表達的強烈的意向以及透露的理論意圖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構成歷史發展本質的,不是每個歷史時代連續的一般性和共同點,而恰恰是“區別于這個一般和共同點”的“差異”:“構成語言發展的恰恰是有別于這個一般和共同點的差別”[16]9。社會歷史總是由一定的差異的生產方式構成。第二,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的經濟發展并不具有一一對應的同構性或者普遍的進步性邏輯,歷史有斷裂、有分叉、有不平衡性,線性的、平滑的、積累式的進步觀應當讓位于斷裂的、分叉的、不平衡的歷史觀。第三,研究歷史尤其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歷史,不在于研究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以及延續了什么,而在于必須研究既定的、當下的現實主體的結構,“問題不在于各種經濟關系在不同社會形式的相繼更替的序列中在歷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們在‘觀念上’(蒲魯東)(在關于歷史運動的一個模糊的表象中)的次序。而在于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結構”[16]32。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不僅是以往人類歷史的高度發展和繼續發展,而且是一種“斷裂—中斷”,更是在總體性結構中對以往歷史的摧毀和重構。馬克思用“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16]34一語道破天機: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是沒有嚴格意義上世界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革命意義不是用一種與黑格爾式的觀念論歷史觀相類似的“普遍必然性”歷史邏輯概念對前者進行顛倒式的唯物主義改造,而是認為任何一種試圖說明一切“民族—國家”“區域—地方”之所有社會歷史形態與文明形態的做法均是“超歷史”的思辨歷史哲學之表現。[3]466-467

正是基于對歷史嚴格的、自覺的限定,《導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及其手稿所表達的歷史觀,才突破交往歷史觀的局限而轉向了資本積累的歷史觀。馬克思深刻指出,現代社會的本質是資本的權力,“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16]31-32,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不是以往歷史的簡單繼續和數量積累,是與其資本邏輯的特殊生產方式密不可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使用從抽象到具體的黑格爾邏輯學的敘述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找到了理論再現資本主義生產邏輯發生、發展過程的最好方法。在馬克思那里,從抽象到具體當然不是觀念生成萬物并在萬物中認識自身、實現自身的唯心主義的神秘過程,但也不只是科學再現事物的研究方法,更是揭示資本主義特殊的內在矛盾、顛倒的異化特征及其必然滅亡歷史命運的科學方法。

綜上所述,結合孫先生的精湛理解,筆者以為,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不是一般意義的歷史哲學,不是用抽象規范批判社會的價值哲學,不是從某種精神哲學出發的人文解釋學,也不僅是認識社會的邏輯方法,而是歷史本體論、辯證的認識邏輯形態和敘述結構。歷史一方面有客觀實在的過程,另一方面必須通過辯證的、科學的認識邏輯加以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關鍵既不是簡單地將人類社會歷史過程還原成基本的客觀實在,也不是把人的歷史本質還原成永恒不變的客觀實在,更不是將歷史歸結為所謂客觀的決定過程,歷史唯物主義的要害是徹底的、歷史性的精神和方法,只有徹底的歷史性才能保證歷史唯物主義的合法性。這正是孫先生所說的嚴格科學意義上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通常意義上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

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優勢在于,當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傳統的進步觀念把自己封閉在由歷史上資本主義特定經驗衍生出來的觀念范疇的局限中,封閉在有關人性、合理性、系統的運動法則及歷史過程的資本主義假定中的時候,其提供了超越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從而解構資本主義最頑固的意識形態。馬克思的創造性就在于不再把感性的和現象形態的社會現實作為社會的唯物主義的客觀本質,而是將以顛倒的神秘的方式存在的統治人的資本的力量和資本的邏輯作為社會最深刻的現實,通過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方法,既指認了資本主義是過去歷史的斷裂,也指認了資本主義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向未來社會飛躍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馬克思狹義的嚴格的歷史概念也是一種摧毀資本主義顛倒世界的辯證想象。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不僅是科學地解釋、再現社會矛盾發生和發展的辯證過程,而且是通過理論方式獲得人的自由的可能和追求,包含存在論、價值論、實踐論在內的哲學活動。從必然王國抵達自由王國的過程,就是重新獲得人的主體性,擺脫類似形而上學的資本邏輯統治,從抽象的客觀性所支配下的片面的、抽象的、主觀的個人,變成具有社會豐富性規定、社會發展能力的人,實現個人與類的重新統一。[17]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命力的過去、現在、將來,都在于既批判性地揭示資本主義對現代歷史的總體性統治的邏輯及其必然的危機命運,又提出了歷史發展新的可能途徑或替代性前景。

三、關于異化理論與日常生活批判問題

20世紀90年代,國內有學者針對孫先生在以《探索者道路的探索》為標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史研究中所提出的著名的“兩次轉變”觀點,提出了一些有分量、有見地的質疑,并發表了影響并不小的批評之辭。他們認為孫先生像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阿爾都塞那樣否認和回避后期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思想。事實上,孫先生并沒有否認馬克思后期哲學中的異化思想,而是認為馬克思從科學歷史觀與認識論角度來認識和解決異化問題。概括起來說,孫先生堅持科學的認識論與主體的價值論的統一,對異化問題提出幾個決定性的二分法。一是把青年馬克思的主體價值論主導的異化觀與后期馬克思的歷史認識論主導的異化觀區分開來;二是把作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一般活動對象化的物化與主要是從價值論角度來看的作為社會關系異化的物化相分別;三是從以認識論為主導的價值論批判角度,把作為一般商品流通過程中的異化現象與作為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與總過程中的異化統治相區別。

(一)孫伯鍨、姚順良先生在關于馬克思《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哲學思想研究的扛鼎之作[18]108-390及其相關論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前后期思想一個重要轉變表現在,他并不因為從人本主義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就回避和取消了異化問題,而是對異化問題采取了新的理解方法。如果說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代表的青年馬克思的異化觀關心的是人的本質異化或類的本質異化問題,那么以《資本論》為標志的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即后期馬克思關心的是社會關系異化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是與物化問題相關。

關于《資本論》的異化觀與青年馬克思的異化觀,孫伯鍨、姚順良認為,它們具有重要區別,但不能認為后期馬克思不談論異化問題,而只是從經濟學的科學語境中論及這一問題。一是異化的地位不同。早期著作中異化居于核心地位,馬克思不僅從道德角度批判資本主義非人道性,甚至用異化概念來邏輯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在成熟時期著作中,異化只是由歷史唯物主義所派生出來的主體價值范疇,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居于從屬地位。二是異化理論基礎不同。青年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以人本主義為基礎,企圖用異化來說明歷史,而后期著作則是用歷史來說明異化,認為異化并非人的本質的喪失,是從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出發認為異化是歷史發展產物,是特殊的社會存在,是某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社會轉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對立的表現。三是內容不同。早期異化理論主要是從人的本質自我異化入手來理解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產品、勞動過程、勞動者與非勞動者之間的異化。《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異化概念則是從生產條件的原始同一性關系的分裂、主體勞動和客體即勞動條件的社會對立,即勞動條件異化出發,引出勞動活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這說明勞動異化是“人的社會存在在特定條件下所形成的內在矛盾與沖突,是體現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人的主體要求,和阻礙這種要求實現的現存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18]236。四是范圍不同。早期異化理論適用于一切私有制社會,《資本論》的異化觀則區分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簡單的商品經濟生產與資本主義發達商品生產,把異化范疇嚴格限定在商品經濟范圍內,并認為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異化才取得典型的形態。但無論早期還是晚期,異化始終是一個主體價值范疇,不同的是評價標準不同。早期異化觀是超歷史的主觀的評價尺度,而后期異化范疇則堅持客觀的歷史主義原則。不承認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成熟的科學的異化理論的存在,即作為主體價值批判的立場,這就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人道主義,將其變成了一種狹隘的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變成像古典經濟學那樣讓資本主義成為萬古長青式的自然狀態的客觀主義;但如果從人本主義立場出發,那就把馬克思主義變成僅僅從抽象主體價值立場出發的、從應有而不是從現有與實際出發的抽象倫理批判理論。[18]237

(二)孫先生認為,所謂異化,就是物化勞動對人的統治,而不是什么人的本質喪失。他從認識論與價值論的統一角度指出,物化有兩層意思,首先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中性的人的活動對象化,其次是側重于價值論維度的表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化、獨立化與客觀化。作為活動對象化的物化不是異化,而社會關系物化才是異化。[1]13這就相當不同于青年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異化是由人的勞動對象化引起的。而成熟的馬克思著作認為,社會關系的物化不是通過勞動而產生的,不是人的勞動活動的結果,而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產品交換產生的。生產者各自通過其勞動產品互相進行交換,這種交換一旦在社會規模上進行,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之后,人際關系便轉化為物與物的關系。這種物的關系最后以一種社會對象性的形式被凝結在勞動產品中。這樣,勞動產品就具有兩種屬性,一是勞動生產物的自然物屬性,對人具有使用價值;二是勞動產品的社會屬性,即其社會規定性或價值屬性,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放到一定社會關系之中才能顯示出來的屬性。這種屬性也具有物質的客觀性,不過本身不具有任何自然規定性,只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才存在。因此商品價值代表的是一種關系,它不能自身呈現,必須通過另一種物才能顯示出來。為此,它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馬克思將其喻作拜物教。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人對物的依賴性。此物非普通物,而是作為社會關系的物化形式出現的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的社會化程度即生產的社會化和交換的社會化達到極高的程度———純粹的社會化的社會。社會學家盧曼據此抽象而實證地認為,社會并沒有客觀本質現實,而只是由各種人的活動所構成的社會系統邏輯。人際關系中的自然限制或自然依賴性,如部落、家族、地域甚至民族因素已不再起重要作用,社會關系的物化也達到最高的程度:社會化與物化共存。一般來說,人對物即生產資料的依賴性,是不由人的生物本性所決定的。但是以物的依賴性為特征的這個物,是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的社會關系。人依賴于社會關系,個人依賴于社會不能叫作異化;個人依賴于物化的社會關系才叫作異化。馬克思正是在此意義上把社會關系的物化叫作異化,即人與人的關系完全顛倒為物的關系或以物的方式呈現而掩蓋了人與人的關系,使人與物的關系完全顛倒過來,使人的命運完全被盲目的物的運動左右。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實際上針對的是兩點。一是資本權力的統治。資本并不是物而是社會關系,是一種通過物表現出來的關系,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資本勞動市場上表現為物的盲目的運動的無政府狀態,即看不見的手。這就是黑格爾與盧卡奇所說的第二自然。

(三)異化作為物化勞動對人的統治有兩種形式。一是物化勞動作為生產結果即產品對人的統治,它直接存在于產品交換范圍之內,反映的是個人間的及個人與社會間的互換勞動的關系。其后果是社會關系物化為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看不見的手,一種不僅不以分散的個人而且也不以他們的總和為轉移的實際力量。這是一般商品經濟下的狀況,其產物是商品拜物教的特別是貨幣拜物教。二是物化勞動作為生產條件即生產資料統治人,直接存在于生產過程之中,反映的是生產條件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無償占有剩余勞動的關系。其后果是直接統治與服從關系物化為生產條件與勞動者、死勞動與活勞動之間的關系,這就是資本主義過程特有的狀況,即物化勞動由結果變為前提,由客體變為主體,而勞動者主體反倒是作為客體即物化勞動的一部分被再生產出來,其產物是資本拜物教尤其是生息資本拜物教。[18]238

第一種異化形式主要存在于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并且這種異化形式不直接表現為社會的對抗性質,即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奴役與統治性質。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則存在著上述兩種異化形式,因而是一個典型的異化社會。所謂典型,即既是徹底異化的社會即階級對抗也表現為異化,又是全面的異化社會,異化滲透于社會的一切領域。異化不僅存在于簡單的商品生產與交換形式之中,更重要的是存在于作為發達的商品經濟生產的資本主義全過程,這就是資本家并不像從前作為獨立的主體的人來統治勞動者,而是作為無人身的資本總體,即不過是作為物化的勞動對活勞動的統治,工人制造的產品對工人的統治。

資本主義社會對抗性質不僅在于它是一種私有制度、一種剝削與壓迫制度,是一種階級社會,而且在于它是一個異化的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與基礎從主體角度來看就是勞動客觀條件同勞動相異化,生產前提異化造成了生產過程本身的異化。勞動者作為可變資本的、活的、有生命意識的要素,被并入生產資本之中。生產過程不再是人使用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人。生產過程異化又導致了生產結果對人的異化[18]239。這正是哈維所說的,資本主義不僅是一個矛盾對抗社會,而且是全面異化社會。

馬克思運用物化異化概念主要批判的就是這兩個方面,即集中體現于流通領域的盲目無政府狀態的商品貨幣拜物教和全方位體現于直接生產過程與生產總過程的高度組織化的“資本—權力”拜物教。要揚棄、結束資本主義社會的這種拜物教現象、物化現象,唯一方法是結束資本的統治。一旦推翻資本的統治,上述兩方面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揚棄物化異化的道路與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異化理論不僅僅是一種價值批判和理論批判,而且是與現實變革實踐統一起來的革命實踐。這正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根本意義所在。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二卷相關《資本論》哲學部分的核心是研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語境中的異化理論。對此有所推進也與此有所不同的是,孫先生在《盧卡奇與馬克思》及相關著述中進一步把馬克思的異化批判理論的方法論推向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生活異化批判以及對西方現代哲學的“存在論轉向”問題的研究與批判上,這明顯拓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當代意義與價值問題的研究。其中,孫先生最重要的觀點是從以認識論為主導的微觀的價值論批判角度,認為日常生活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異化與意識形態異化的中介,馬克思主義要揭穿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顛倒性拜物教特征及其社會關系實質,就必須走向日常生活現象的批判。只有當實際日常的生活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及人與自然之間極其明白合理的關系之時,現實宗教才沒有必要存在。宗教以顛倒的方式反映現實世界即人際社會關系與生活,這是因為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即在當事人日常意識與行為中表現為顛倒了的關系。

孫先生敏銳地指出,馬克思主義從宏觀且客觀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自由與人之為人的問題,這無疑是科學的表現,但不足以解決和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性質,不足以在意識形態上給人們在反抗異化的斗爭中以強有力的支撐。如果不首先在日常生活領域中、從意識形態上進行有效的反抗異化的斗爭,個人就不可能克服各種局限性而達到一種“類”的生存。

這就是說,經濟異化要以意識形態為中介才能得到發展,意識形態的異化則是以日常生活為中介的。每個人的異化都是直接從他和他的日常生活此二者間的相互關系中派生出來的。什么是日常生活?為什么日常生活是一種異化的顛倒的現象?孫先生援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觀點如是說:“日常生活乃最終由經濟結構所決定的生產當事人對直接的社會現實與生活關系所做出的反應方式。”[1]347此種反應方式是本能的自發的條件反射,它構成了物化意識從而是異化意識的基礎。只有通過社會結構、日常生活和個人此三者間整體關系才能確定一個時期內的整個社會及其內部關系,才能確定該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那種精神狀態的特殊品格。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決定了一切社會現象的客觀基礎,日常生活本體論則規定了一種全面的直接中介。而這種中介是使大多數人得以同自己的時代的思想傾向發生具體聯系的形式。這正是阿爾都塞所說的意識形態乃是具體的個人與其直接的生活環境間“想象性聯系”之原委。日常生活存在作為社會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經濟基礎與觀念上層建筑之間的直接的全面的中介。由于日常生活不是忠實地、合理地、科學地反映經濟基礎,而是以不合理的扭曲的形式反映社會經濟基礎,所以它成了物化與異化的重要的基地和場所。盧卡奇認為,如果要本質地直接地理解意識形態問題,不可能無視日常生活問題。[1]348

孫先生非常深刻地指出,當代西方發達社會新的異化形式普遍地取代了舊的異化形式(這讓人想到法國情境主義國際代表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所說的日常生活的殖民化或消費異化,法蘭克福學派最新面孔之一哈爾特穆特·羅薩所說的“速度異化”,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所說的“倦怠社會”[19-20])。19世紀馬克思主義描述的以普遍的非人勞動為主要特征的異化殘酷性似乎已經不復存在,代之以被人們自愿認可的異化的新的形式。新的異化在多數情況下不再表現把普遍的物質匱乏和超強度勞動強加于工人,而是以人道的、溫和的隱蔽形式壓迫工人。在當今異化與反異化斗爭中,資本主義社會幾乎變成一個實行全面控制的無法動搖的完整體系。從馬克思主義立場看,一方面異化固然是一定社會形態下客觀經濟法則的產物,只有依靠革命的力量才能根本上消除異化現象。另一方面個人對社會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所堅持的保持自己個性反抗異化的斗爭,也將有越來越大的社會作用。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統治已經從原來的直接公開的生產過程的異化,變成隱蔽的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消費與日常生活異化統治。今天休閑娛樂活動不再是工人的自由和非勞動的“時間—空間”,而變成資本主義以另外方式進行剝削和統治的異化的“時間—空間”,即日常生活。因此,傳播學家達拉斯·斯麥茲極其經典地說,19世紀在工廠法有形統治下的勞動力商品,在20世紀晚期則泛化、無形化為“永遠在線”狀態的受眾商品;“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所有的非睡眠時間都是勞動時間”。[21]今天資本主義社會最強大的文化特征就是資本主義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全面控制。充斥于各種媒體上的娛樂炒作、技術美學景觀,無疑是“被資本主義徹底控制的日常生活的產物,正是這種生活的表面上無憂無慮的產物,正是這種生活方式必然造成的令人感到日益壓抑無聊的產物(盧卡奇語)”[1]378-381。

(五)總體而言,由于壟斷資本主義全面統治現代社會包括日常生活領域,導致了日常生活批判成為20世紀哲學的基本問題。其核心邏輯經歷了一個興衰演變過程。第一,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論是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先驅。商品拜物教批判實際上把資本主義社會現象化地理解為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只不過,在他那里日常生活還是認識論視野中的社會歷史本體論存在的微觀與具體的表現,是顛倒的認識論假象。第二,因為青年的盧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被提升,它不僅是進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秘密所在地的開端,而且成為無產階級革命與歷史意識實現的關鍵環節。第三,盧卡奇、海德格爾通過把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歷史哲學傳統、人的類的活動意識本體論激進化為當下個體的生存時間意識哲學,把日常生活二重化為本真與沉淪狀態,取代了古典哲學的個人與社會二重化理解模式。這便把馬克思所說的作為宏觀社會存在本體論之微觀化表現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顛倒為以日常生活本身為基礎的微觀化個體化的存在論哲學。馬克思視為顛倒而“偽具體”存在的日常生活被海德格爾視為本真的內在具體的基礎存在論。而歷史客觀的本體論則被證明是“偽具體”的“現成存在者”。第四,后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邏輯,基本上按著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日常生活批判轉向的路子而進一步發展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是把日常生活批判簡化為消費資本主義批判的列斐伏爾。第五,日常生活批判邏輯的極端化發展就是衰落的開始,關鍵人物是景觀社會批判理論代表德波。在他眼里,日常生活批判家們曾寄予厚望的新感性/具體生活本體論恰恰是一種偽本體論,正畸變為一種更騙人的新物化現象。由于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批判理論,日常生活批判再次被證偽———“偽具體”的本體論。這意味著日常生活不可能被二重化與重新時間化,而是無歷史無主體性的物化結構,真正統治世界的那個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則被說成是永遠空缺、不可能出場的空白。[22]

借鑒孫伯鍨先生的深刻論述,結合20世紀西方哲學發展的一些歷史趨勢,筆者認為反其道而行之曰:事情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日常生活批判是一個歷史觀認識論問題或一個次生問題,而且在于它是直接地、深刻地、現實地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現象的根本問題,或是突出的主導性的問題;問題并不僅僅在于異化是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的表現問題、次生問題,而在于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現實地表現為異化問題,表現為一個主體受壓迫的問題,而不只是經濟形態上階級受壓迫剝削的問題。孫伯鍨、姚順良兩位先生把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看成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內在矛盾繼續貫徹下去的必然的邏輯環節或者是從科學抽象、從直接的生產過程具體化發展下去的經驗層面的東西。問題還在于,從盧森堡到列斐伏爾、哈維及后來者,這些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者們發現:流通過程成為資本主義最為重要直接的占統治地位的現實存在。各種空間生產或數字網絡平臺及其統治,已成為資本主義當代最高的、最直接的現實的存在形態。問題并不在于資本主義今天的發展已經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了,而是資本主義的異化以客觀抽象的方式獲得了自主的獨立的存在,所以具體的辯證法已經不再是科學認識的方法與目標,而是批判性突破抽象統治的革命之路。

參考文獻

[1]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孫伯鍨.孫伯鍨哲學文存(第3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27-336.

[5]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M].韓立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伯良.從“兩種生產”的理論談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狹義和廣義解釋[J].晉陽學刊,1982(5):9-17.

[7]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8]孫伯鍨,張一兵.走進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9]黃楠森,莊福齡,林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2卷)(修訂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9-262.

[10]張一兵.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1]張一兵.回到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7.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3-424.

[15]霍爾.馬克思的方法論筆記: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解讀[M]//莫利.斯圖亞特·霍爾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121-164.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18]莊福齡,孫伯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19]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20]韓炳哲.倦怠社會[M].王一力,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21]斯麥茲.傳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盲點[M]//姚建華.傳播政治經濟學經典文獻選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25.

[22]劉懷玉.歷史的解構與空間的想象[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210-211.

(編輯:劉恩至)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婷婷激情亚洲| 毛片在线区| 欧美成一级|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日本在线国产|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拍在线| 欧美午夜小视频| 91视频国产高清|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青青草|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色综合综合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久久夜夜视频| 经典三级久久| 日韩激情成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 999在线免费视频|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深爱婷婷激情网|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伊人久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一级片| 无码高清专区| 青青草91视频|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JIZZ亚洲国产| 色噜噜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精品福利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