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的歷史變遷、演進邏輯與實踐進路

2023-12-29 00:00:00張暉魏暉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1期

[內容提要]重視勞動教育是黨和國家教育工作的獨特優勢。勞動教育始終與國家和時代發展同向同行,大體經歷了服務于政治導向的工農業生產、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服務于時代新人的培養三個歷史階段,蘊含深厚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需要完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挖掘勞動教育育人價值;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增強勞動教育實效性;統籌勞動教育資源,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建立家校社勞動教育共同體,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關鍵詞]新中國;勞動教育;歷史進程;演進邏輯;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張暉,經濟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魏暉,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點課題“新時代高校勞動育人模式及實踐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BJSZ2020ZD03)的階段性成果。

勞動教育具有獨特育人價值,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在深化發展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對國家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勞動教育被賦予新的使命和內涵,勞動教育的政策體系也日益科學化與規范化。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的歷史變遷,深刻總結其演進邏輯,有利于客觀全面地把握勞動教育的發展走向,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鑄魂育人作用,為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提供有益啟迪。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的歷史變遷

我國的勞動教育根據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大體上經歷了如下三個歷史階段。

1.勞動教育服務于政治導向的工農業生產:1949—1977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一窮二白的社會現實,短時期內快速恢復生產和發展國民經濟成為當時黨和國家的首要任務和中心工作。強國必先強教育,教育興則國家興。鑒于舊有文化教育事業遠不能適應新社會發展的需要,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1]。1950年5月,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在《當前教育建設的方針》一文中將當時實行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方針概括為“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并提出勞動教育作為貫徹“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的重要內容,要在教育工作中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正確觀點和習慣,提升人民大眾從事勞動創造的高度熱情和積極性,組織原來不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們逐步地參與勞動生產并在勞動中改造自己。[2]在“兩為”教育方針的指導下,我國迅速完成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造,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教育事業呈現新風貌。然而,囿于蘇聯教育模式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智輕勞”觀念的影響,當時教育領域里依然存在教育脫離生產勞動、學生輕視體力勞動、鄙視勞動者等問題。1954年5月,中共中央批轉教育部黨組《關于解決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學習與從事生產勞動問題的請示報告》,強調“能升學固然是正當的,光榮的;如不能升學,而從事勞動生產也是正當的、光榮的”[3],對鄙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錯誤思想加以糾正,推動學校開展勞動教育。1955年5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文化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在中小學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同年教育部頒發《小學教學計劃及關于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關于初中和高小畢業生從事生產勞動的宣傳教育工作報告》等文件,在小學階段開設手工勞動課,勞動教育由此正式進入學校課程體系,要求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中,除注意培養勞動觀點和勞動習慣外,還應注意進行綜合技術教育,讓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掌握工農業生產基礎知識。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轉入全面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4]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5]34的教育工作方針,要求“在一切學校中,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5]35。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明確規定,在中小學要積極開設生產知識課和勞作課,中學階段的勞動課程要以傳授農業知識為主。[6]與此同時,全日制學校制度與半工(農)半讀學校制度并存的教育制度應運而生,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接受以工農業生產勞動為主要形式的勞動教育,為畢業后從事工業勞動和農業生產奠定基礎。1966年以后,“左”傾教育思潮占據主導地位,勞動教育的政治意味濃厚,過于強調生產勞動的作用,甚至把學習與勞動對立起來,出現勞動代替教育、寧要沒有文化的勞動者等現象,偏離了教育規律,破壞了教育成果。

總體來說,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面臨恢復生產和經濟建設的艱巨任務,需要動員和團結一切勞動者。據此,黨和國家確立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明確了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勞動教育激發廣大勞動人民參與生產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在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勞動教育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1978—2012年

1978年4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7],會議精神推進了我國教育事業撥亂反正的節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事業隨之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實踐也在不斷調整和改進。

1981年4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第一次將服務性勞動與工農業生產勞動并列為學生的勞動教育內容,并把職業技術教育列入普通中學的勞動教育內容。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要“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8],取代了自1958年以來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表述。1982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試行意見》,對勞動技術教育課的內容、時間和組織安排、成績考核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986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草案)的說明》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方面提出:“應當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適當進行勞動教育,使青少年兒童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9]同年10月,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在中學德育大綱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把德育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使五育互相配合、互相滲透”[10],從而正式提出了“五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從“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黨的教育方針究竟如何表述在當時存在不同的看法。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1]77,并強調“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11]80。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2]。這一時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表述被正式確定下來,雖然勞動教育不再被獨立提出,但其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視程度并沒有削減。此后,教育部陸續制定出臺了《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試行意見》《關于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若干規定》《全日制普通中學勞動技術課教學大綱(試行稿)》《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等文件,對于在大中小學中開展勞動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有力推動了勞動教育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實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造就“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3],勞動教育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21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基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基礎教育領域開始新一輪課程改革。2000年1月,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取消了必修課中勞動技術課的單獨設置,改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啟了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關于勞動教育新形式的探索。2001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組織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提出明確要求:“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14]。2007年,教育部制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生產勞動和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觀念,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15]2010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提出“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加強勞動教育,著力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16]。這一時期勞動教育的范圍進一步擴展,呈現出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新取向,但是囿于較為龐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勞動教育在實踐中日益泛化,課程目標不明確,課時難以保障,特別是在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勞動教育在學校教學實踐中處于被忽視的位置,其育人價值并未真正得到落實和彰顯。

3.勞動教育服務于時代新人的培養:2013年以來

針對大中小學教學實踐存在的勞動教育被弱化、淡化的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出發,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其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7],勞動的綜合育人功能得到重視和加強。但學校勞動教育仍然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等渠道開展,不利于勞動教育功能的切實發揮。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要求各級學校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德智體美“四育”之中。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頒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學段要求、途徑和關鍵環節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并提出要在大中小學中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2022年,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此前文件提及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的課程內容進行了細致規劃。從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教育課程正式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獨立課程和必修課程。

新時代是勞動教育發展的新階段,黨中央深刻把握勞動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趨勢,將勞動教育納入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并制定了一系列專門的政策機制保障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勞動教育作為我國人才培養體系的組成部分,與“德智體美”四育相互融合,五育并舉,致力于培養鍛造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的演進邏輯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動理論,并在實踐中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將勞動教育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蘊含著深厚的內在邏輯。

1.歷史邏輯:勞動教育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18]自古以來,熱愛勞動、崇尚勞動、贊美勞動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認同,并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豐富的關于勞動教育的規范和認知。《禮記·內則》有言:“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孟子》有言:“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蒙學讀物均涉及了家務勞動和生活習慣等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更是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思想,如《詩經》中的《周南·芣苢》《魏風·十畝之間》等記載了勞動人民豐富多樣的勞動生活場景,表達對勞動的贊美。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為適應生產和發展的需要,中華民族在長期農業生產勞作中還創造了耕讀文化,“耕以養身,讀以明道”,勤勞創業、耕讀傳家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如左宗棠曾寫下“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的楹聯,曾國藩在家書提到“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等。強調讀書與勞動相結合的耕讀作為中國古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方式,兼具勞作實踐和自我發展的雙重意蘊,為新中國的勞動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歷史養分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以“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推動國家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輝煌成就。與此同時,重視勞動以及勞動教育的優良傳統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并結合時代發展和實踐要求不斷創新,不斷推動勞動教育事業向縱深發展。新時代以來,勞動教育在培育時代新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的育人資源,用時代精神激活傳統勞動文化的生命力,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將“農耕和讀書相結合”引申為“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發揮中國農耕文明的當代育人價值,使青年學生感受勞動之美,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

2.理論邏輯: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踐行和發展

勞動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的重要范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蘊含著關于勞動和勞動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9]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論斷。正是作為勞動主體的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正如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20]二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被資本家視為創造剩余價值的工具,并通過延長工作日長度、加強勞動強度等方式竭力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甚至不惜大量雇傭童工,嚴重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權。馬克思恩格斯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童工問題的殘酷性,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并將其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有力手段。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1]三是勞動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工具。人類解放歸根結底是勞動解放,人要在勞動中解放自我、發展自身、實現自我。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反過來成為剝削和奴役勞動者的工具,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者才能真正從這種異化中解放出來。這就要求人們通過辛勤勞動,推動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在共產主義社會真正實現人類解放。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重視勞動的地位和作用,不僅體現在黨的性質、宗旨和路線等方面,更是把勞動教育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現實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產勞動的基礎性作用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者的認識,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高度重視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勞動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得到拓展,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號召,并將勞動教育納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勞動教育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當代的新發展,而且為在全社會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

3.實踐邏輯:勞動教育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的深化發展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向同行,根據不同的時代任務和實踐要求,目標、內容和形式不斷發生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圍繞恢復工農業生產、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的迫切任務,我國勞動教育重視和強調與工農業生產領域相關的體力勞動,以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內容,以體力勞動為主要形式,以服務國家工農業生產為主要目標。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情況下,勞動教育在為國家經濟發展輸送勞動力、改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節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改革開放后,圍繞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教育與生產勞動在結合的內容、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這一時期勞動教育從強調體力勞動向體腦結合轉變,通過開設勞動技術課等形式,強化對服務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在發展生產力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21世紀,國家對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勞動教育雖然仍被視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形式上由勞動技術課這門獨立課程轉變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學校自行設置勞動教育開展的方式和內容,結果是勞動教育在學校中陷入被忽視的境地,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造成了重智輕勞的局面,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從培養時代新人的高度出發,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全面加強。主要表現在:勞動教育被納入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之內,具有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同等的地位;勞動教育不再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開展,重新成為一門獨立課程,并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勞動素養被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并被細分為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等維度,體現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不斷增強。

縱觀新中國成立后的勞動教育,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策方針、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形式等方面各有側重,但總體上與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反映了各個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培養人才的現實需求。

三、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實踐進路

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特征,強化勞動教育,發揮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是新征程上鍛造時代新人的必由路徑。當前,勞動教育相較于德智體美“四育”,在實踐層面還存在課程資源緊缺、規范性實效性不強、資源整合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亟待采取有效的舉措,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1.完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挖掘勞動教育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首要的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勞動教育課程是開展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和依托。隨著勞動教育被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各級各類學校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結合自身學段要求、學生特點和學校資源等開設了勞動教育課程。但當前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中還存在課程資源匱乏、課程形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鉤等問題,勞動教育教學無法充分發揮育人價值。因此,要在獨立設置勞動教育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校資源,從課程教材、課程內容、課程形式等方面完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挖掘勞動教育育人價值。

具體而言,一要堅持專設與融入相結合,大力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要在大中小學范圍內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學段和學校類型的不同,編制詳細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大綱,編印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教材。同時,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和優秀傳統勞動文化教育,研究制定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融合的教育教學指南,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其他學科、專業和課程。二要挖掘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推動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挖掘好所有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端正的勞動態度以及豐富的勞動情感,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強化大中小學學生的實踐體驗。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和平臺,讓學生在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實踐中掌握勞動技能、涵養勞動情懷,提高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要保證課程教學中使用勞動要素的質量和效果,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實現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在積極創建勞動教育平臺的同時,重視信息技術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開發和運用,創新勞動教育課程授課方式。例如邀請名師制作勞動教育線上精品課程,或通過VR、AR等技術構建虛擬勞動教育課堂,讓學生在虛擬三維化勞動場景中進行各項沉浸式勞動體驗,有效彌補傳統勞動教育課堂的不足之處,提升教育效果。

2.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增強勞動教育實效性

提升勞動素養是勞動教育的根本追求。勞動素養作為勞動教育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勞動意識、勞動態度、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等。聚焦核心勞動素養,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是提升勞動教育實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破解勞動教育難題的重要舉措。第一,建立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監測制度。勞動教育循序漸進地在不同學習階段開設相應課程,要以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勞動教育目標為主要依據,通過建立勞動清單、勞動值周評價制度、勞動教育評價手冊等對學生勞動任務提出明確要求,并組織開展學生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學生的勞動素養情況。既要根據學生在日常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及時作出日常表現評價,也要在學段結束時根據學生日常表現評價和本學段勞動教育目標,對學生的勞動素養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記入檔案。第二,構建多元化的勞動素養綜合評價模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應當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要將各個主體的評價分數按照一定比例綜合后作為學生的評價等級,并在校園范圍內進行公示,接受監督和審核,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第三,發揮勞動素養評價的激勵、約束和導向功能。要將勞動素養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并作為學校評優評先、學生畢業就業、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提升勞動素養。

3.統籌勞動教育資源,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

勞動教育作為一項貫穿大中小學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在教學目標、內容等方面各有側重,其間又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與連貫性,這決定了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必須將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統籌銜接,分層遞進。現階段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學段鏈條,各學段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勞動教育內容脫節和課程重疊現象同時存在,不利于學校勞動教育的體系化建設。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一體化設計和一體化推進,搞好分工與協作,確保不同學段勞動教育的有序銜接和平穩過渡,提升學校勞動教育的系統性和實效性。首先是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任務和目標的一體化。要從整體上把握勞動教育的總體性任務和目標,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等,綜合制定各學段相互銜接、分層遞進的勞動教育任務和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小學低年級勞動教育注重勞動意識和勞動安全意識的啟蒙,中高年級勞動教育注重勞動習慣的養成和熱愛勞動態度的培養;初中勞動教育注重增加勞動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和公共服務意識;高中勞動教育注重勞動鍛煉和意志磨煉,幫助學生樹立勞動自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普通高等學校注重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著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擇業觀和創造性勞動能力。[22]其次是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要緊扣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的總體目標導向,結合各學段勞動教育的不同任務和目標,合理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現有效銜接,能夠在不同學習階段順利過渡。最后是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資源的一體化。要探索建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共同體和勞動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推動課程和師資等勞動教育資源共享,為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提供保障支撐。

4.建立家校社勞動教育共同體,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3],勞動教育也不例外。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勞動資源,推動建立家校社勞動教育共同體,統籌兼顧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形成“1+1+1>3”的合力效應。要強化家庭在勞動教育共同體中的基礎作用。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要重塑家庭勞動教育陣地,貼合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通過家庭勞動教育培養孩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掌握必要的日常家務勞動技能。要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共同體中的主導作用。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勞動教育的培訓和考核,強化在職教師的勞動教育責任意識,加強勞動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教學這一主渠道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結合學生實際不斷改進勞動教育的內容和組織形式,提升學校勞動教育實效。要重視社會在勞動教育共同體中的支撐作用。社會既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廣闊平臺,自身又具有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能夠對勞動教育進行有效補充和深化。要不斷挖掘社會勞動教育資源,重視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的社會力量,為勞動教育搭建平臺。同時,根據地方特色和資源建立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拓展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場域,加強社會勞動教育與家庭和學校勞動教育的緊密銜接,形成協同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87.

[2]錢俊瑞.當前教育建設的方針(下)[J].人民教育,1950(2):8-1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249-250.

[4]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9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劉世峰.中國教勞結合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0.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214.

[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5.

[10]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519.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199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6.

[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9(21):868-878.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44.

[15]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7(Z2):30-43.

[16]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21.

[17]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5(9):31-33.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81.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22]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Z2):2-11.

[2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9.

(編輯:李云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免费|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91蝌蚪窝|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在线国产资源|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福利在线一区|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一级裸网站|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与鲁专区|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第八页|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99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亚洲成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www| 成人欧美日韩|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在线精品自拍| 久久综合干|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a毛片免费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喷水视频|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19p| 成人精品区|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