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海綿狀腦病是由朊病毒在牛群中引起的一種慢性、漸進性、高致死性疾病,又稱\"瘋牛病\",被列為一類傳染病。該病的潛伏期長,病牛發病突然、出現行為反常、體重減輕、共濟失調、腦灰質海綿狀水腫等癥狀,最終死亡,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帶來極大危害。因此,本文主要就牛海綿狀腦病及其防治對策進行綜述,提高對此病的防控水平。
關鍵詞:牛海綿狀腦??;朊病毒;診斷;防制;監測
牛海綿狀腦病又被稱為瘋牛病,該病是由癢病傳染性因子導致的一種神經性系統疾病。該病會導致牛腦部出現海綿狀病變。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錯亂、運動障礙、共濟失調、肌肉出現痙攣、行為異常等。20世紀80年代,牛海綿狀腦病首次在歐洲國家被發現。目前,主要認為造成該病流行的原因為健康牛群誤食被癢病病毒和牛海綿狀腦病病毒污染的飼料。該病不僅對養牛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對人體危害較大,因此被廣泛關注。牛海綿狀腦病已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必須報告的疫病之一,我國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本文主要就牛海綿狀腦病及防制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1 流行史及危害
牛海綿狀腦病于1985年首次在英國被發現,次年確診;1988年基本掌握該病的發病原因和流行情況;1992年和1993年牛海綿狀腦病的發病率達到高峰期,當年共報告37 000多頭病牛,雖然發病率只有2%~3%,但是病死率卻是100%。該病曾在歐洲、亞洲、北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流行,現在也時有牛海綿狀腦病的報告病例,只是數量不多。
產生的危害有:①制約世界養牛業的發展。此病的暴發導致大量牛死亡,并且使用常規消毒方法無法消滅朊病毒,長期制約養牛業的發展,導致世界的養牛業發展受阻;②影響牛肉奶產品的加工和經濟貿易。由于朊病毒必須使用高溫高壓強堿才能消滅,然而如此處理后的牛產品不可使用,特別是流行最為嚴重的英國,已經有30多個國家停止進口英國的牛及其制品[1];③威脅人類健康。如果人類食用了病牛的肉奶產品也能被感染人類海綿狀腦?。ㄐ滦涂搜攀喜。?,截至目前,全球感染人數超過200例,我國臺灣也發生過1例。
2 病原特點
該病的病原是朊病毒,沒有核酸,是一種特殊的致病糖蛋白,在細胞中以細胞型和異常型兩種形式存在,前者沒有傳染性,后者有傳染性[2]。朊病毒在病牛體內中樞系統的分布最多,糞尿中幾乎沒有。病毒對常見消毒劑、酸堿和高溫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必須高溫高壓強堿才能將其殺滅。朊病毒在機體內潛伏期長達數月甚至數十年。在感染后并不會造成病牛發熱、發炎。正常情況下朊病毒在自然條件下很少出現水平傳播[3]。
3 致病機制
朊病毒通常不會直接感染病牛的中樞神經系統。健康牛在感染軟病毒后會進入長時間的無癥狀潛伏期。因此,普遍認為除中樞神經系統外,牛機體內存在朊病毒的儲存庫。朊病毒通過污染飼料被攝入機體,隨后通過腸系膜神經節到達交感神經纖維,從交感神經纖維進入脊髓,最后到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
4 流行病學
該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14~90d,有的3~8年甚至更長?;及W病的羊或牛及其制成的骨肉粉是該病的主要感染源,主要通過飼料傳播。此病的易感動物包括牛、羊、人、貓等,其中各種牛都易感,尤以3~5歲牛易發。但,3~11歲的牛均可感染。2歲以下、10歲以上的牛感染概率較3~11歲牛低。另外,該病在黑白花奶牛中的發病率較其他品種的牛更高。
5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患病牛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①精神異常。焦慮不安、恐懼、神志恍惚和煩躁等精神質癥狀;②運動障礙。即病牛步態呈“鵝步”狀,四肢伸展過度,有時倒地,起立困難或無法站立,共濟失調;③感覺過敏。對聲音和觸摸過敏,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在擠奶時出現亂踢亂蹬和擦癢現象。最終病牛因無法進食而死亡。
對病死牛進行解剖后難以通過肉眼發現病理性變化。對于無癥狀的??赏ㄟ^進行回腸遠端檢測發現其是否感染。少量無癥狀??稍谥袠猩窠浵到y檢測到感染性。在經過組織病理學檢查后可發現,病牛的大腦出現類似海綿狀的空泡性外觀,其中以污神經和三叉神經核以及中央灰質空泡化最嚴重。另外,角質細胞腫大,神經元數量減少[4]。其次,還可發現星狀細胞肥大,大腦出現淀粉樣變性。組織病理學檢測較為方便,但由于病牛在死后腦組織會出現快速地自溶現象,因此若采樣處理不當,也可人為地造成空泡現象。
6 診斷方法
我國針對牛海綿狀腦炎的診斷方法有臨床診斷、鑒別診斷和實驗室診斷三種:
1)臨床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可作出初步判斷。發病初期的癥狀比較隱蔽,不易察覺。主要表現為擠奶時踢腿蹬腿、不愿過門檻和水泥地以及反芻減少、逐漸消瘦等。發病后期表現為食欲不振、身體明顯消瘦、易倒地或起立困難,且對聲音、光、觸摸等敏感,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神經癥狀,不愿過障礙物等。
2)鑒別診斷。低鎂血癥、李氏桿菌病、腦內腫瘤、狂犬病和其他腦病與牛海綿狀腦炎在癥狀上有相似之處,要進一步進行鑒別診斷。
3)實驗室診斷。通過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流行病學難以對此病作出診斷,還需依靠實驗室診斷。常用的方法有病原檢查、腦組織病理學檢查、動物接種試驗、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免疫印跡和電鏡技術等,各有利弊,例如免疫組織化學法方法簡單、價格低廉,但耗時長;ELISA和免疫印跡結果準確、迅速但是價格昂貴。其中腦組織病理學監測是最可靠的方法,它是以病牛腦干核的神經元空泡化和海綿狀變化的出現為檢查依據,如果組織切片的效果好,確診率可達90%,但是耗時長,需要2周才能出診斷結果。并且需要在病牛死后才能夠確診,需要水平較高和豐富的神經病理學觀察經驗。另外,也可通過動物接種實驗進行牛腦海綿狀腦病的檢測。該檢測方法靈敏度高。但由于無法用牛體進行檢測,因此通常使用小鼠等嚙齒動物來確定是否感染。該方法可對疑似患病的牛進行診斷。電鏡雖然觀察不到病毒顆粒,但從病牛腦乳劑中可分離出具有異常病毒感染特征的纖維。該纖維的形態可在電鏡下進行確認,因此檢查牛腦中是否出現相關纖維也是牛海綿狀腦病的診斷方法之一。
7 防治對策
雖然我國還未發現此病,但仍然有從境外傳入的可能,同時無治療和預防此病的特效藥物和疫苗,還需采取嚴格的綜合措施進行防制。
7.1總體策略
我國針對牛海綿狀腦病的總體防治策略以“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理”為主。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防治機制,實施綜合防范措施,從而切實做好牛海綿狀腦病的預防工作。另外還應加強反芻動物及相關產品的進口,以及飼料生產安全屠宰加工等環節的監管從而有效防范該病的發生。其次,還需通過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監測水平,加強檢驗檢疫監管,從而切實提高牛海綿狀腦病的預警和應急處理水平。
7.2防范措施
1)嚴加內查。首先,要做好牛海綿狀腦病和癢病的監測,建立全面的疫病監測系統,及時發現病源。其次,制定嚴格的強制報告和產地檢疫制度。如果牛場發現病例,立刻進行隔離、上報,并按照相關要求處理病牛。對謊報、瞞報、不報的作嚴肅處罰。然后做好疫病的風險分析評估和產品的入境檢疫。最后加強飼料的監管。飼料的安全直接關系著畜產品的食用安全,因此要重視飼料的安全問題,建立相應的監督體系(包括飼料的生產、營養成分和原產地等)、法律法規,并完善飼料加工工藝,防止劣質、受病毒污染的飼料流入市場,以促進畜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2)嚴抓進口產品。加強反芻動物以及相關產品的進口管理,禁止進口來源于癢病和牛海綿狀腦病發生國家的活牛羊及其肉、奶、精液、肉骨粉等制品。例如愛爾蘭的一些牛海綿狀腦病的報道病例中,部分就與英國進口的活牛羊或肉骨粉相關。因此,我國也要加大對進口產品的入境檢驗檢疫以及對反芻動物及其制品的走私力度,禁止人員攜帶和郵寄牛肉及其產品入境,特別是禁止從英國進口牛羊、精液、胚胎和任何肉骨粉等,避免此病傳入我國。
由于該病的潛伏期較長且發病初期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從未發病國家引入種牛后,要加強入境后的管理,定期給予檢驗檢疫,平穩度過隔離觀察期。并對進口牛群及其后代、胚胎進行全方位、長期的監督、調研和監測。
3)做好病牛的處理。為了更好地控制疫病,牛場發現病牛后做好相關的撲殺和銷毀工作,并對病牛尸體、剖檢病料等進行深埋等無公害化處理,禁止售賣病牛及其制品。同時,禁止在飼料中添加肉骨粉等反芻動物蛋白。
4)加大宣傳教育。此外,可借助報紙雜志、電臺、會議等媒介加大對此病的宣傳,同時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和衛健委等部門及時發布通告和相應法規,以提高民眾和養殖場戶的防控意識。
5)建立反芻動物及產品追溯系統。堅持落實“一牛一標”。通過不斷推進電子標簽,從而對進口牛群做好原產地和目的地標識。通過建立完善的養殖、防疫、調運、檢疫證明等檔案,從而保證信息的連續、真實和可追溯性。另外,還應加強屠宰加工和流通過程的信息管理工作,通過標識和可追溯系統建立完善的召回機制。
6)應急處理。一旦發現疫情,應根據相應的應急預案和技術規范,對各養殖場采取嚴格的隔離、消毒、撲殺、無公害化處理等措施,從而有效防治疫情的大規模擴散。除此之外,還應立即開展對患病病例的追溯性調查,從而及時確定傳染來源,對疫病風險進行正確評估。另外,相關部門應遵循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等原則,將疫情信息及時進行發布[5]。
7)保障措施。對于疫病的保障措施,主要分為組織保障、技術支撐和經費保證3大類。組織保障主要為各相關單位加強部門間的協作,及時通報疫情發展形勢和防疫工作進展。通過不斷調整防治措施,從而提高牛海綿狀腦病的防范效果。疫病發生時,需要依靠各防控機構的技術力量。通過成立專家委員會,加強技術指導,對疫病風險等級進行正確評估,從而建立科學合理的檢測手段。防疫的經費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各級畜牧獸醫部門需將疫病預防、控制、監督處理等涉及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通過確立專項資金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8 結語
綜上所述,牛海綿狀腦病對我國養牛業危害較大,為降低該病的發生率,養殖人員應加強日常的檢疫工作,熟練掌握該病的臨床癥狀、診斷治療措施等養殖知識,從而減少疾病的擴散程度。另外,通過加強技術支撐、建立完善的防范機制,可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生,對我國養牛業的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海亮.牛海綿狀腦病的防制[J].獸醫導刊,2019(5):31.
[2] 孫在宏.牛海綿狀腦病的防制[J].中國動物保健,2020,22(1):55-56.
[3] 李宗明,李秀鳳.海綿狀腦病致病朊蛋白對膽堿能神經元興奮性和膜受體的影響[J].新發傳染病電子雜志,2020,5(4):262-264.
[4] 禚振男,劉斌.淺談牛海綿狀腦病[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5):169.
[5] 國家牛海綿狀腦病風險防范指導意見[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7(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