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生豬養殖時皮炎病呈現出高發趨勢。豬皮炎種類較多,如:滲出性皮炎、真菌性皮炎等,病豬臨床上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因此做好鑒別診治工作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著重對豬皮炎的常見類型及治療方法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豬;皮炎;類型;癥狀;治療方法
皮炎是豬場常見皮膚病,該病誘因較多,如:豬舍衛生差、陰暗潮濕、獸藥刺激、昆蟲刺激等,均可導致豬皮炎的發生。因此養殖場戶要密切留意豬只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并診治,幫助病豬恢復健康,保證養殖效益。
1 豬滲出性皮炎
1.1 流行病學
豬滲出性皮炎,病原為葡萄球菌。該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相比較而言,春季、夏季、秋季的發病率稍高。該病常見于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尤其是10~20日齡的仔豬發病率最高。豬滲出性皮炎,具有發病急、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方面的特征,仔豬日齡越小,則致死率越高,1周齡內的仔豬患病致死率會高達90%。隨著日齡的增加,發病率和致死率均明顯下降。該病具有傳染性,患病豬、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健康豬直接接觸病豬就會患病,或者間接接觸被污染的用具亦可感染發病[1]。
1.2 發病原因
豬滲出性皮炎,主要是因皮膚損傷后葡萄球菌入侵所引發的。豬舍內環境差,不重視消毒,會導致葡萄球菌大量繁殖,此時若仔豬相互爭斗導致皮膚損傷,或者斷臍、斷尾、斷齒時消毒不徹底,會極大地增加發病可能性。若濫用抗生素類獸藥,營養補充不足,導致豬的抵抗力下降,亦可誘發滲出性皮炎,威脅豬的健康生長。
1.3 臨床癥狀
患滲出性皮炎的病豬,精神狀態差,結膜發炎,體溫升至40 ℃左右,背部、臉部以及頸部等少毛的部位皮膚發紅,出現濕疹樣的斑塊,顏色為紅褐色,同時滲出一些黏液,然后表皮脫落,形成魚鱗狀的痂皮,有癢感,痂皮脫落之后露出潰瘍面,患處被毛潮濕,皮膚變為橙黃色,發出腥臭味。后期病豬患處皮膚增厚,極易褶皺、壞死、結痂、龜裂。急性病豬若治療不及時,3~5 d可死亡。慢性病豬病程持續較長,死亡率低,但易成為僵豬,生長發育遲緩。
1.4 治療方法
緊急隔離:患病豬應第一時間隔離,然后對被污染的環境、豬舍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建議使用高錳酸鉀、氫氧化鈉等消毒劑噴霧消毒,殺滅環境中潛藏的葡萄球菌。被病豬污染的飼料、用品以及病死豬,均應實施無害化處理,防止疾病的傳播擴散。
西醫治療:肌注青霉素80萬IU,1次/d,連用3 d,同時混合注射10%VC 1 mL+1%Vb1 2 mL,1次/d,連用3 d。重癥病豬可配合藥浴,用高錳酸鉀清洗浸泡患處,若已形成痂皮需先刮掉痂皮然后再浸泡清洗,自然干燥后涂抹適量紅霉素軟膏或青霉素軟膏,1次/d,直至痊愈[2]。
中醫治療:中獸醫治療豬滲出性皮炎,可用“白及拔毒散”,取白蘞2 g,青黛、姜黃、黃連、黃柏、木鱉子各5 g,雄黃、大黃各7 g,白及、白礬、龍骨各10 g,將上述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撒在病豬患處,早晚各1次,連用3~5 d,該方具有拔毒生肌、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治療豬滲出性皮炎效果顯著。
2 豬過敏性皮炎
2.1 流行病學
豬過敏性皮炎,屬于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該病具有對稱性、瘙癢性、復發性等方面的特征。夏秋季節、冬春季節,均可發生豬過敏性皮炎。尤其是在夏季,蚊蟲數量多,叮咬豬的皮膚后可傳播病菌,誘發過敏性皮炎。若缺乏維生素、鋅,會導致豬的抵抗力下降,此時若溫度變化大,衛生環境差,光線照射,會極大地增加豬過敏性皮炎的發生率。
2.2 發病原因
豬過敏性皮炎的誘發因素較多,具體如下:藥物原因,濫用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等獸藥,極易誘發過敏性皮炎;化學用品,豬長時間接觸某些化學用品或者接觸水泥后,會誘發過敏性皮炎;紫外線,部分豬對紫外線過敏,長時間接受日光的照射后即可發病;蕁麻疹,豬的皮膚接觸冷、熱、日光等刺激,或者被蚊蟲叮咬之后極易患病;食物過敏,生豬一次性進食多種食物后,產生不良反應,誘發過敏性皮炎。
2.3 臨床癥狀
不同因素引發的過敏性皮炎,其臨床癥狀表現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食物過敏性皮炎:病豬臉部、嘴角、軀干等多個部位出現皮疹、脫屑現象,有瘙癢感,同時病豬有可能出現腹瀉等癥狀;紫外線過敏:病豬體表上出現紅、灼、熱、痛等癥狀;藥物性過敏:病豬會皮膚出現紅斑、紫癜、水皰、瘙癢、低燒、疼痛等癥狀,一般停藥后可緩解;化學用品過敏:病豬局部出現紅斑、水腫、水皰、脫皮、有癢痛感等癥狀;蕁麻疹過敏:病豬皮膚血管出現神經性反應,血管擴張明顯,血管壁通透,局部水腫。
2.4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西醫治療豬過敏性皮炎,可內服水合氯醛、溴化鈉或注射水楊酸鈉等鎮靜劑。亦可使用馬來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抗組胺藥物治療,抑制毛細血管擴張,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減輕過敏反應。配合使用VC效果更佳。亦可配合靜脈注射10% 葡萄糖100 mL+10%葡萄糖酸鈣10 mL。針對腹痛嚴重的,可注射阿托品。針對呼吸困難的,可皮下注射腎上腺素1 mL。若出現感染,應及時注射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同時可以內服阿莫西林和清瘟敗毒散,并在感染期間一直飼喂霉菌毒素脫毒劑,減少因食源性霉菌引發的其他豬病病毒的感染[3]。
中醫治療:中獸醫治療豬過敏性皮炎,應以清熱解毒、止癢祛風為原則,可用“當歸飲子加減方”治療,取甘草、川芎各6 g,荊芥、防風、當歸、赤芍、白芍各10 g,白蒺藜、生地黃、黃芪、何首烏各15 g,將上述中草藥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溫服,每日1次,連服3~5 d,均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 豬壞死性皮炎
3.1 流行病學
豬壞死性皮炎,屬人畜共患病,其病原為壞死桿菌,病菌主要經口腔黏膜、損傷皮膚傳播,病豬以皮膚表層組織壞死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豬的健康生長及養殖經濟效益。壞死性皮炎,多發于仔豬、育成豬,一豬發病全群感染。患病豬、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相互接觸后極易導致疫病的感染傳播。豬壞死性皮炎,以地方流行性為主,發病較慢,持續時間較長,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特別是在高溫、多雨、潮濕環境下發病率明顯升高。
3.2 發病原因
豬壞死性皮炎,主要是因飼養管理不到位,消毒不及時,導致環境中大量繁殖壞死性桿菌。此時若豬只相互爭斗、撕咬、踩踏,往往皮膚、口腔黏膜會受損,進而導致壞死桿菌入侵,誘發壞死性皮炎。同時,若突然斷奶、轉群、換料,圈舍過于擁擠,亦會增加豬壞死性皮炎的發病率。
3.3 臨床癥狀
仔豬臀部、頭部、頸部、尾部等部位若有創傷,則極易發病,患處形成干硬、腫脹的結痂,觸摸有硬固感,前期采食、精神基本正常,后期患處形成囊狀壞死灶,壞死灶內組織溶解后,按壓會流出一些惡臭味的瘡液,顏色為灰黃色,尾巴、耳朵等部位亦可出現干性壞死。個別病豬癥狀較重,發燒,食欲差,患處皮膚大塊壞死脫落。一般情況下,及時用藥治療后恢復較快。但也有病豬預后差,日漸消瘦,后期亦可死亡。對病死豬尸體解剖后可發現皮下組織形成較大的囊狀壞死區,有較多壞死物及膿汁,內部臟器并無明顯病變,個別豬肝臟可出現囊狀壞死物[4]。
3.4 治療方法
緊急隔離:病豬需第一時間緊急隔離,養殖人員自身要做好防護工作,避免被傳染。要對豬舍進行充分、全面的消毒,優先選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劑消毒,殺滅環境中的致病菌,降低威脅。針對病死豬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草料,均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焚燒、深埋等,避免造成污染,杜絕疾病的傳播擴散。
西醫治療:先用生理鹽水反復清洗病豬病灶,并用消毒或無菌鑷子清除腐敗的壞死組織,然后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3%過氧化氫溶液、0.1%苯扎溴銨等反復沖洗患處創口,自然干燥后在創口處涂抹碘甘油或青霉素軟膏,每天換藥1次,直至痊愈。為預防繼發感染加重病情,可肌注環丙沙星0.5 g或鹽酸土霉素注射液,1次/d,連用3~5 d。針對出現高燒的病豬,可肌注安乃近退燒[5]。
中醫治療:中獸醫治療豬壞死性皮炎,可用紫金龍、洋金花、桃樹葉各300 g,將上述中草藥搗爛取汁,然后加入紫地榆150 g(粉末),將其混合拌勻后調制成糊狀藥膏備用。涂藥前需將病豬患處的皮毛剪掉,再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患處,并將壞死組織剔除,然后再涂抹調制的中草藥藥膏,早中晚各涂藥1次,連續用藥3~5 d。若是病豬病灶位于蹄踵,且出現壞死癥狀,建議涂抹中草藥藥膏之后包扎繃帶,同時要保持圈舍地面衛生,避免患蹄被糞便和污水,每天更換1次藥膏即可。
4 結語
綜上所述,豬皮炎高發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該病的巨大危害性和防控工作的必要性,結合病因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有效降低豬皮炎的發生率。針對患病豬,則要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時隔離病豬,然后結合皮炎類型、癥狀、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幫助病豬及早恢復健康,降低病豬的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保障養豬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雪芹,于洋.豬滲出性皮炎的診療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0(5):97-98.
[2] 張世杰.豬壞死性皮炎的診斷報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5):156.
[3] 何席軍,董清平.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的診治與防控方法[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3):54-55.
[4] 方杰,汪衛平,龍俊,等.一例仔豬滲出性皮炎診斷與治療[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9(6):47-49.
[5] 陳昌海,任雪楓,高升,等.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的診斷及防控[J].農家致富,2022(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