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細菌性腹瀉是由多種細菌入侵所引發的一種腸道傳染性疾病,常見的致病源包括了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等,上述幾種病原都會導致羊群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現象,腸鳴音顯著增強,嚴重的消化不良,有時在糞便當中還會加雜有血液、腸黏膜組織,機體會快速出現脫水癥狀,該種疾病不僅會降低羊群對飼草料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且還會延長羊群的養殖時間,發病嚴重時還會造成大批量的羊群死亡。由于細菌性腹瀉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特征十分相似,在開展疾病診治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相應的病原,然后實施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如此才能夠保證早發現早處理,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大。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首先就羊細菌性腹瀉的發病原因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然后結合實際病例,分析了羊細菌性腹瀉的診斷與治療措施,希望通過研究對更好的尋求該種疾病的有效診斷和治療方法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羊細菌性腹瀉;診斷;治療措施
1 發病原因
羊細菌性腹瀉在羊群當中發病較為普遍,任何年齡品種的羊群都可能受到該種疾病的威脅,其中羔羊階段感染細菌之后所表現出來的腹瀉癥狀最為嚴重,發病周期更短,造成的死亡率更高。在不同規模養殖場或者不同地區的羊養殖產業中,羊細菌性腹瀉的種類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感染的細菌有所不同,在相同的養殖場當中,可能會存在多種細菌混合感染現象,引發復雜的腹瀉癥狀,疾病的診斷難度更大。從當前腹瀉疾病的發生流行現狀來看,該種疾病不呈現出典型的季節性,只要羊群受到了細菌感染,能夠在任何季節、任何時間段出現腹瀉癥狀。對于規模化養殖戶來講,在發展羊養殖產業過程中,尤其應該注重羊群的進食飲水以及飼料的管理。獸醫臨床上造成羊細菌性腹瀉的病原主要包括了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以及副結核分歧桿菌等幾種,這些病原菌在自然環境當中廣泛存在,屬于條件性的致病菌。自然環境中包含了致病性病原菌和非致病性病原菌,大多屬于非致病性病原菌。羔羊階段由于身體生長發育不良,身體素質相對較差,很容易因為養殖管理不科學,衛生環境調控不當,造成細菌入侵或者腸道當中的內源性致病性細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威脅到腸道健康。另外在當前的獸醫臨床上,產氣莢膜梭菌經常與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生混合感染,引發更為嚴重的腹瀉癥狀,發病周期更短,在診治過程中需要基層地區的養殖管理人員提高重視程度,采集典型病變組織,帶回實驗室之后進行進一步的病原分離鑒定,明確具體的致病源,然后進行嚴格的藥品實驗,篩選出敏感抗生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確保早發現早處理,并加強對環境的有效清理,避免環境當中持續存在條件性致病菌。
2 病情探討
山東省單縣某鄉鎮的一個小尾寒羊養殖場養殖了小尾寒羊雜交羊100多只。由于疏于對羊群的針對性管理,養殖場棚舍建設比較低矮,內部潮濕不堪,通風不良,再加上連續陰雨天氣,2020年的4月下旬陸續出現了腹瀉現象,主要以羔羊尤其是哺乳階段的羔羊腹瀉為主。養殖場出生3~5 d的羔羊,相繼出現發病情況,發病率在20%以上,發病周期相對較短,致死率能夠達到50%。看到臨床癥狀之后,養殖戶采用了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連續治療幾天,病情沒有見到好轉,并且在發病5 d左右死亡8只哺乳階段的羔羊。由于不知道是哪種傳染性疾病,隨后將病情上報了當地的獸醫站,獸醫接到求助之后立即趕往養殖場,對養殖場的發病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調查。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發現,主要以3~5日齡的新生羔羊發病為主,年齡較大的羊群沒有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養殖場污染較為嚴重,尤其是產房的防寒保暖性能相對較差,羊群出生之后擁擠在一起,墊料板結嚴重,污水橫流,產房和圈舍的濕度較大,地面潮濕不堪。通過對養殖場的疫苗免疫接種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羊群只進行了口蹄疫、羊痘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種,沒有進行三聯四防的疫苗免疫接種,羊群的抗體水平普遍不達標。獸醫人員在征得養殖戶同意的前提下,對發病羊群進行了進一步的解剖處理,并采集了典型的病變組織,帶回實驗室之后進行了進一步的病原分離鑒定,能夠分離到一種革蘭氏陽性染色粗大的桿菌,隨后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生化鑒定符合產氣莢膜梭菌的特征,并且在病料當中沒有發現其他病原菌,最終確定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發的羔羊痢疾,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了幾種敏感抗生素,制定了針對性的診療方案,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降低了養殖場的死亡率,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大。
3 臨床癥狀
通過肉眼觀察,能夠發現羊群中的患病羊會出現兩種類型,一種是腹瀉型,一種是神經型。
3.1 腹瀉型
自然感染的羊群潛伏周期通常在1~2 d,發病較為突然,患病羊的精神狀態突然變差,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夠正常吃乳,腰背弓起,腹部緊縮,頭部低垂,不愿意走動,長時間臥地不起,不愿意吃奶,呼吸頻率逐漸加快。隨后會出現持續性的腹瀉現象,排出帶有氣泡糊狀糞便,呈現黃綠色或者黃白色或者灰白色或者夾雜有血塊,糞便呈現稀粥狀,糞便惡臭難聞。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排出的糞便逐漸變稀,呈現水樣,里急后重,腹痛癥狀逐漸明顯,能夠聽到腸鳴音。到了發病后期患病羊排出水樣糞便,糞便顏色逐漸加深,呈現深紅色或者鮮紅色,肛門失禁,不能夠自主控制排便[1]。眼眶向內凹陷,身體逐漸消瘦,此時患病羊極度虛弱,長時間臥地不起,體溫下降,經常會衰竭死亡,發病過程中常在2~3 d只有少數的羔羊發病癥狀相對較輕,能夠自行恢復健康。
3.2 神經性
有的患病羔羊會出現腹部脹痛,但是腹瀉癥狀并不明顯,或者只能夠排出少量的糞便,排出的糞便當中也可能會夾雜有血液。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是嚴重的神經癥狀,患病羊四肢癱瘓,不能夠長時間站立,臥地不起,呼吸頻率逐漸加快,口吐白沫,最終昏迷,頭向后仰或者彎向一側。當患病羊的神經癥狀加重或者體溫下降到正常以下之后,會進入到死亡狀態,發病過程相對較短,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救治,常常在發病幾十小時就會出現死亡。
4 病理學變化
通過對病死羊進行檢查處理,發現大多數都會表現出嚴重的脫水現象,身體消瘦羊毛脫落。最顯著的病變特征是消化道。將病死羊的腹腔打開之后,可以發現胃部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或者黏膜脫落的現象,尤其是第四胃當中會存在很多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小腸組織、特別是回腸組織的黏膜會存在充血出血的現象,在黏膜表面大多能夠看到直徑在1~2 mm的壞死病灶,壞死病灶的周圍會存在一圈環帶環繞。腸道內容物呈現黑褐色或者紅褐色,并且會夾雜有少量的氣泡,腸道內容物呈現血色腸,系膜淋巴結嚴重充血或者出現出血的現象,心包積液比較明顯,心內膜表面會存在大量的出血點,肺臟常常會存在充血區域或者淤血病斑。
5 疾病診斷
先后采集病死羊的回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作為病料,帶回實驗室之后將其制作成涂片,用革蘭氏染色劑進行充分染色處理之后放置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能夠發現革蘭氏陽性染色的粗大桿菌,兩端比較鈍圓,呈單個排列或者成對排列,表面會存在莢膜,但是不會形成芽孢。結合上述特征,可以初步判定病原為產氣莢膜梭菌。將采集到的內容經過粉碎處理之后,放置在離心機當中進行充分的離心處理,取決于上層清液,分別選擇使用長期莢膜梭菌所對應的A型、B型、C型、D型、E型,抗毒血清添加到上述上層清液當中,混合均勻之后,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可以觀察到添加了B型抗毒血清的小白鼠能夠成活,而其他小白鼠全部死亡,由此可以判定病原為B型產氣莢膜梭菌。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了幾種敏感抗生素,制定針對性的診療方法,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此外,在進行病原鑒定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好疾病的有效鑒別,注重與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感染引發腹瀉的有效診斷。羊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同樣會引發新生羔羊出現嚴重的腹瀉,但羊群排出的糞便當中會夾雜有血液,解剖可發現真胃、腸系膜呈現潮紅,并存在出血點。心臟、肝臟、脾臟、腦組織當中都能夠分離到沙門氏菌的存在[2]。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羔羊感染之后大多表現出嚴重的腹瀉現象,選擇使用產氣莢膜梭菌血清免疫抗體進行預防往往不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應用大腸桿菌免疫血清進行治療不能夠起到治療效果,并且通過病原學檢測可以發現病原為革蘭氏陰性染色的中等大小的桿菌,成對排列。
6 科學治療
養殖場出現疑似發病病例之后,應該立即設置隔離點,限制患病動物的四處游動,防范疫情的擴大蔓延,同時被污染的圈舍進行徹底的清理,及時向當地的獸醫主管部門報告疫情,經過確診之后,應該本著早、快、嚴、小的原則,及時處置病死的患病羊,嚴格無害化處理,然后篩選出敏感藥物,對有治療價值的羊群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針對養殖場的患病羊主要采用抗菌消炎,強化護理的原則,減少經濟損失。對于癥狀較為明顯的患病羊,選擇使用鹽酸土霉素0.2~0.3 g加入等量的胃蛋白酶之后,用水灌服2次/d或者肌內注射恩諾沙星注射液,使用劑量為0.1 mL/kg·bw。為了中和羊群胃腸道當中的毒素,可以讓其先口服6%硫酸鈉溶液30~60 mL,6~8 h之后再灌服一次1%高錳酸鉀溶液20 mL,第2天再灌服一次1%高錳酸鉀溶液,多數患病羊能夠恢復健康。在整個發病期間還需要注重做好補液工作,可以靜脈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20~40 mL。按照上述措施,經過3 d左右的治療,大多數羔羊的癥狀逐漸恢復健康,但有個患病羊病情較為嚴重,治療無效死亡。
7 綜合防治
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發的羔羊痢疾發病原因極其復雜,應該采用抓膘保暖,合理哺乳,嚴格衛生消毒,預防接種等綜合措施進行有效的防范,預防該類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流行。一方面應該注重做好養殖管理工作,要加強母羊在妊娠階段的針對性養殖管理,保障母羊膘情適宜,能夠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所需,這樣所生產出來的羔羊體質相對較好,具有優良的抗病性能。秋季應該準備充足的越冬草料,保證母羊在產后有充足的青干草供給,滿足繁殖母羊的營養需求,保證繁殖母羊能夠分泌更多高質量的乳汁,確保羔羊出生之后能夠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另一方面要注重做好環境衛生調控工作。每年羔羊生產高峰期,應該注重對欄舍進行全面的清理和嚴格的衛生消毒,并注重做好繁殖母羊在產前、產中和接產過程中的嚴格清理和衛生消毒,特別是應該注重做好母羊母體、乳房、器械設備的清潔消毒工作,注意做好臍帶的消毒,避免環境當中的病原微生物通過損傷的臍帶侵入機體,引發嚴重的腹瀉。要保持整個欄舍干燥整潔,環境衛生達標,溫暖舒適。再一方面應該注重做好每年的預防性免疫接種工作。本次發病主要是因為母羊在妊娠之前沒有接受三聯四防疫苗,羔羊出生之后環境衛生相對較差,接觸各種病原微生物,通過消化道感染病變,所以做好疫苗免疫接種工作是防范該類細菌性傳染性疾病發生流行的關鍵環節[3]。每年的春秋兩季要給母羊注射羔羊痢疾或者三聯四防疫苗,母羊在產羔前2~3周可以再進行一次接種,這樣羔羊出生之后通過吃乳從乳汁當中獲得充足的免疫球蛋白,增強身體抵抗能力,預防哺乳階段出現羔羊痢疾。此外羔羊在出生12 h之內可以灌服土霉素或者注射鹽酸環丙沙星,使用劑量為正常用藥量的一半,連續用藥3 d,這樣能夠消滅胃腸道當中的致病源。最后一方面應該注重做好環境的衛生清理工作,及時清除圈舍當中的糞便,清理出來的糞便最好堆積發酵殺滅糞便當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斷病原的傳播渠道。
8 結語
綜上所述,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等細菌都是造成羊群出現腹瀉的常見病原,會對羊的健康生長構成較大的威脅。由于多數細菌性腹瀉都屬于條件性致病菌感染,所以在診治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的臨床癥狀分析具體的發病原因,加強對養殖環境的有效調查并配合實驗室診斷方法,作出精確判斷,明確病原的種類,在充分了解疾病種類的情況下做到針對性用藥,如此才能夠縮短治療周期,提高治療效果。另外養殖管理期間也需要注重加強環境的有效消毒,預防細菌性腹瀉的發生流行。
參考文獻:
[1] 鄭曉雪.羊細菌性腹瀉的診斷與治療[J].畜禽業,2018,29(5):138.
[2] 王偉,林慶森.羊細菌性腹瀉診斷與治療[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6):54-55.
[3] 羊磊,安曉萍,孟子琪,等.羔羊病原性腹瀉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研究進展[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2(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