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畜禽養殖產業是基層農戶實現增收的重要產業,其中養雞業的發展和規模加大,其回報周期較短,受到較多養殖戶的青睞,但是養殖過程中的疫病頻發問題還嚴重影響著養殖戶的養殖效益,尤其是像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這一類傳染性疫病,一旦發病極易會造成大規模的感染,從而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要充分了解該病的發病趨勢,并在日常的養殖管理中加強防控工作,以便可以確保養雞業的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病趨勢及防控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為當前的養殖戶提供科學的養殖管理依據。
關鍵詞: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發病趨勢;防控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養雞業常發的一種傳染性疫病,以呼吸道癥產蛋下降或腎臟病變為主要特征,而且病發后傳播速度也比較快,使得養殖戶蒙受較大的損失。近幾年該病的發生頻率不斷增加,并呈現出混合感染的情況,相應的質量難度也在逐漸加大,因此必須要重視起該病的防控工作,以便可以保障養雞業的養殖效益。
1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概述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雞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各種年齡的雞均易感染,但以雛雞發病最為嚴重,死亡率高達25%以上。病毒主要經空氣飛沫傳給易感雞,被污染的蛋、飼料飲水、用具等也可經消化道使雞感染。發病后的雞大多表現出精神萎靡、咳嗽、打噴嚏、甩鼻、流眼淚、低頭縮頸、排白色、黃綠色稀糞等癥狀,最終腹瀉衰竭死亡。該病的發生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是因為過熱或寒冷、擁擠、溫度過低、通風不良、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配比失當、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及其他不良應激等因素導致的[1]。
2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病趨勢
2.1 病毒株持續變異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最早于1930年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的,并在1936年由被Beach等命名為傳染性支氣管炎病(IBV)。我國最早發現該病毒是在1978年的廣東,自發現該病毒后,我國相關學者就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從我國免疫雞群中分離到37株IBV毒株,發現超過67%的毒株屬于QX型(簡稱QX-like,亦稱LX4-type),之后又分離到54株IBV流行株中發現42株QX型,占分離株總數的77.8%。近年來IBV毒株持續變異,不斷出現新的基因型,其中以QX型的毒株流行最為廣泛,并已經逐漸擴散到全國,給各地從事養雞業的養殖戶們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2.2 發病頻率逐年增加
近幾年我國基層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地區在畜禽養殖上也提高了重視,并將其作為促進增收的重要產業,養雞業對當前農戶來說具有養殖難度低,回報周期短等優勢,因此養雞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并且已經成為基層養殖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雞群的養殖密度也不斷增加,加劇了相關疫病的發生頻率,而且一旦發病就會出現大規模的感染,甚至形成疫區。同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雛雞的運轉流通也不斷加大,各地區也出現了疫病交叉感染的情況。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病情況來看,養殖規模的擴大、養殖密度的增加以及流通的頻發等等問題都使該病的發病頻率逐年增加。
2.3 繼發和并發癥增多
雞只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后會表現出呼吸困難、咳嗽、呼吸道黏膜腫脹糜爛等多種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還容易繼發或并發大腸桿菌、支原體、溫和型流感、非典型新城疫等疫病,同時死亡率也會增加,傳染機制也變得更加復雜,從而增大該病的防治難度,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3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控措施
3.1 加強飼養環境管理
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原因可以得知,雞舍環境的惡劣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該病的防控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飼養環境管理,養殖戶需要按照動物防疫要求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要為雞群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舍飼雞主要活動范圍就是雞舍,同時也是進食的場所,因此一般雞舍中會存在大量糞便、灑落的飼料等垃圾污物,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發酵出難聞的氣味,影響雞舍內的空氣質量,從而誘發傳染性支氣管炎。因此養殖戶要定期對雞舍環境進行全面的清理,保持雞舍內的干凈,并做好通風、保暖等措施,避免雞舍內有害氣體聚積,通過保暖也可以避免寒冷應激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②要做好消毒工作,簡單的清理無法全面消除其中存在的病原體、細菌等,因此還需要做好消毒,為了減少消毒劑對雞群呼吸道的刺激,應該選擇氣味小而又不影響效果的消毒劑,氫氧化鈉、生石灰、高錳酸鉀、氧化氫及鹵素類、酚類等,在用藥的時候要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說明進行配制,并5~10 d消毒一次,確保消毒效果;③要合理控制飼養密度,很多養殖戶在養殖效益的驅使下片面增大養殖密度,但是密度過大會造成擁擠、粉塵超標、空氣混濁、氨氣等有害氣體增多,從而增加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概率,但是密度過低也會產生較大的浪費,因此養殖戶要合理的控制養殖密度,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原則進行調控,比如在炎熱的夏季可以適當地減小密度,給予雞群充足的活動空間,而在冬季則要適當地加大密度,但是要注意進行通風工作,再就是要按照雞群的日齡進行調控密度,一般1~10日齡雞55只/m2;11~20日齡雞35只/m2;21~40日齡雞25/m2。通過上述環境管理措施,能夠為雞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生活條件,從而減少應激刺激,減少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2]。
3.2 重視飼喂工作
在養殖過程中,飼喂工作也是關系到雞群健康的重要環境,因此養殖戶還應該重視起雞群的飼喂工作,一般大規模的養殖場會全程購買飼料廠家的全價配合飼料,但是飼料購買成本較高,一些中小規模的養殖場會選擇習性配制飼料,這就需要養殖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要嚴格把關玉米、麥麩、豆類等飼料原料的采購環節,做好相應的檢查工作,確保原材料的質量,尤其是要避免購入發霉變質、過期或來源不明原料;②要注意飼喂的方式,養殖戶應該嚴格按照雞群的生長階段以及影響需求進行飼料的配制與供給,確保雞群能夠得到營養充足且均衡的飼料,除此以外,在飼喂過程中還應該結合氣候變化及時調整飼料的配方,比如在炎熱的夏季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額外的VC來提高雞群的免疫力;③要注意在飼喂過程中供給雞群充足且干凈的飲用水,飲用水槽要每天進行清理消毒。
3.3 加強雛雞管理
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控中,為了避免從外界攜帶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因此采用全進全出的養雞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生物防控措施,但實際上養殖戶處于實際的養殖需求以及市場需求都會從外界購買雛雞,這就需要養殖戶能夠加強雛雞管理,以便可以從根源上減少該病的傳播:①要嚴格把控雛雞的采購環節,養殖戶要做好調查工作,避免從疫區購買雛雞,要從非疫區選擇優質雛雞,及時淘汰病雞以及弱雞等;②要加強對運輸環節的管理,避免雛雞受到應激刺激而發病等;③要做好檢疫與隔離工作,購入的雛雞應該進行全面的檢疫,并做好隔離飼養確認雛雞群健康再混入養殖場中[3];④對于養殖場自身的孵化工作來說也要做好管理,在收集種蛋以后需要在溫度沒有降下來之前進行熏蒸消毒,從而殺滅表面附著的病原微生物,孵化場也要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保障雛雞的健康。
3.4 制定科學的疫苗免疫程序
免疫接種是預防傳染性疫病的主要手段,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免疫接種環節中,需要結合該病的發生規律制定科學的疫苗免疫接種程度。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可以得知傳染性支氣管炎易感階段為1~2周齡、80~120日齡、250~300日齡,因此在1日齡可以使用H120疫苗噴霧免疫,在7日齡可以使用H120疫苗飲水結合傳染性支氣管流行株(含QX株)滅活油乳苗頸部皮下注射進行免疫,在40~60日齡使用H52或QX弱毒疫苗飲水免疫。針對產蛋雞來說,可以在開產前通過肌肉注射接種活油乳疫苗,并每二個月免疫1次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弱毒苗。在整個免疫過程中還需要結合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免疫抗體水平監測工作,以此可以檢驗免疫效果,不合格的還需要及時進行補免,從而保障雞群的健康。
3.5 病發后的處理與治療
當養殖戶發現有病發案例的情況,應該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上報相關部門,通過隔離可以減少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如果病雞治療價值不高還應該立即進行撲殺并做好無害化處理,對健康雞群則需要帶雞消殺,并用雞傳染性支氣管疫苗進行飲水免疫,以提高健康雞群的抗體水平。針對有治療價值的病雞可以采用以下治療方法:每只病雞肌內注射0.3萬IU青霉素、0.4萬IU鏈霉素,2次/d,連續使用5 d,具有較好療效;同時還可以采取中醫治療方法,即每1 000只雞每天用金銀花、板藍根、桔梗、蒲公英、連翹、魚腥草、龍膽草、甘草各25 g,加水煎煮,取藥液進行混飼用藥,連續使用5 d[4]。
4 結語
綜上所述,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傳播范圍較廣,傳播速度也比較快,一旦形成疫區會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損失,而且近幾年該病的發生頻率也比較高,繼發性危害比較大,因此養殖戶在日常的養殖管理中必須重視起對該病的防控工作,可以通過加強環境管理、重視飼喂工作、進行免疫接種等多種措施來提高對該病的防控效果,同時在發現病發雞只也要做好相應的無害化處理與治療工作,以便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雞群的健康,這對促進養雞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航.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流行病學及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2(1):89-90.
[2] 黃瑞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21(11):34-37.
[3] 顏瑞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診斷方法[J].中國動物保健,2021(10):58-59.
[4] 李桂明,潘力,于可響,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20(5):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