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腹瀉,是犢牛飼喂過程中常見的疾病之一。這種疾病不僅發病率高,而且發病原因復雜,是影響犢牛生長的典型因素。文章在介紹犢牛腹瀉發病原因及癥狀的基礎上,對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分析,為科學防治犢牛腹瀉,保證犢牛健康生長提供了相關內容參考。
關鍵詞:犢牛;腹瀉;病因;綜合防治
近年來,盤州市結合豐富的飼草資源、成熟的養殖技術和良好的產業基礎設施,積極推動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了養殖規模的持續擴大和效益的不斷提升。對于肉牛養殖而言,養殖效益的提高除了依靠規模的擴大以外,還有賴于養殖技術的改良,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常見疾病的防治。相較于成年牛而言,犢牛因其自身體質偏弱的情況,經常會出現腹瀉等疾病,最終可能影響犢牛的進食和生長進度,甚至會導致犢牛死亡[1]。因此,養殖主體要注意在平時的犢牛養殖中重點了解腹瀉的病因和綜合防治措施,提高犢牛腹瀉的防治能力。
1 犢牛腹瀉的病因
就目前盤州市犢牛養殖而言,引發腹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
1.1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由于犢牛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或者輪狀病毒而出現腹瀉的情況[2]。相關研究表明,引起腹瀉的病毒會寄生在犢牛的腸道上皮細胞中,這會阻礙犢牛對乳汁的正常消化和吸收,使得犢牛在消化方面出現困難,進而引發嚴重性的腹瀉,最終可能出現機體嚴重脫水和酸中毒死亡的情況。并且,流行性腹瀉病毒和輪狀病毒的傳播速度也比較快,很容易在短時間蔓延到整個犢牛群體中,實現病毒的大范圍傳播。
1.2 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是諸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進入犢牛的消化道中,并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刺激犢牛的胃腸道,使胃腸道消化和吸收乳汁與飼料的能力出現明顯下降,最終造成犢牛出現嚴重的性的腹瀉[3]。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會定植在犢牛的胃腸道,但并不會出現明顯的致病性,只有當犢牛自身的身體抵抗力尤其是胃腸道的免疫力出現明顯下降時,這些致病菌才會產生明顯的致病性,引發犢牛出現腹瀉的狀況。
1.3 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是寄生在犢牛體內,對犢牛胃腸道產生致病性的因素[4]。對于犢牛養殖而言,容易出現的寄生蟲主要有隱孢子蟲、球蟲等。這些寄生蟲通常會寄生在1~4周犢牛的腸道黏膜中,進而對犢牛的乳汁消化和吸收產生嚴重的影響,使犢牛出現明顯腹瀉的情況。
1.4 飼喂方式不規范
飼喂方式不規范通常體現為養殖主體對母牛飼喂的不規范和不科學。一方面,如果養殖主體對妊娠階段的母牛缺乏充足的營業物質供給,會導致母牛機體營養不足,進而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另一方面,如果養殖主體對產房的衛生缺乏科學的管理,會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病毒、細菌等未得到及時的清理,通過犢牛的呼吸道進入體內,影響犢牛的體質,并且病毒、細菌會通過母牛的乳汁被犢牛吮吸到體內,進而引發腹瀉的情況[5]。
2 犢牛腹瀉的癥狀
從概念上理解,犢牛腹瀉指的是出生10 d左右的犢牛出現急性腹瀉的情況。由于引發犢牛腹瀉的原因比較多,并且存在多種原因交叉作用的情況。因此,對犢牛腹瀉癥狀的梳理宜結合致病原因進行細化。如果是因為病毒感染而出現的腹瀉,犢牛的胃腸道會出現黏膜發炎、糜爛潰瘍、壞死的癥狀,同時犢牛排出的糞便會有較多的黏液。嚴重的犢牛可能會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等癥狀。如果是因為細菌感染而引起的腹瀉,犢牛的發病時間一般在出生后7 d左右。在發病時,犢牛會出現體溫升高,排出的糞便較稀,且便中會伴隨有乳凝塊及血塊。如果是寄生蟲感染,犢牛會出現急性的腹瀉癥狀,排出的糞便變現出綠色水樣,且糞便中夾雜有大量的血液。如果是因為飼喂方式不規范而引發的腹瀉,通常會在犢牛出生后的2 d左右的時間發病,發病的犢牛會出現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排便困難甚至不排便的情況。同時,犢牛會出現眼角膜潮紅的現象。而伴隨著病情的加重,犢牛會出現身體變涼,舌苔厚膩,口中有臭味的情況。
3 犢牛腹瀉的綜合防治方法
可能引起犢牛腹瀉的原因的多樣性,以及腹瀉對犢牛正常進食和生長的明顯影響,決定了養殖主體要重視對犢牛腹瀉這一疾病綜合防治的重點關注。結合當前盤州市犢牛養殖的實際情況,養殖主體要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做好犢牛腹瀉的綜合防治。
3.1 做好母牛的精細化養殖管理
母牛,是犢牛生長中營養的攻擊源。養殖主體只有按照科學的方法飼喂好母牛,才能夠確保犢牛的良好生長發育。在空懷期,養殖主體要細化母牛的養殖管理內容,在為母牛提供優質的鉰草的同時,要嚴格控制精飼料的投喂量,以防母牛因為食用飼料過多而出現膘情過肥或產后出現代謝疾病的情況。在進入妊娠階段后,養殖主體要進一步調節和控制母牛飼喂飼料中的營養成分,以保證母牛攝入的營養的均衡和足量,確保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供給。例如,可以多增加對母牛蛋白質飼料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的投喂量,同時,養殖主體要嚴格控制能量類飼料的供給,避免因為母牛膘情過大而引發難產的情況。分娩前2~3 d,養殖主體應當對產房的環境進行整體性的清理和消毒,確保產房衛生的干凈整潔,避免生產過程中的交叉性感染[6]。在生產時,要適當地采用人工助產的方式,并及時清理母牛在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各類污染物和胎衣,降低產房病毒、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例如,可以每天對母牛的后軀肢體和乳頭進行消毒,確保母牛體表的干凈清潔。
3.2 注重對剛出生犢牛的精心護理
在接產過程中,要保證接產所使用的各種工具的干凈衛生,避免因為工具自身攜帶的病毒細菌而引起犢牛出現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的風險。在犢牛出生后,養殖主體就要馬上去除犢牛口腔和鼻腔中的黏液,并在距離犢牛腹部5~10 cm的地方剪斷臍帶。在剪斷臍帶后,要將臍帶中存留的血液清除干凈,并使用碘酊溶液對剪切的傷口進行浸泡消毒。待犢牛出生30 min后,要引導其快速站立起來,進行正常的乳汁吮吸。在對犢牛的日常喂養中,養殖主體要對乳汁的量和溫度等進行設定,確保犢牛攝入的乳汁在溫度上的恒定,避免因為乳汁溫度忽高忽低而引發的刺激性反應。同時,考慮到冬春季溫度低、溫差大的情況,要對這些季節剛出生的犢牛采取相應的保溫保暖措施,避免因為犢牛遭受冷應激刺激而出現腹瀉的情況出現。
3.3 科學治療發病的犢牛
對于已經出現腹瀉的犢牛,養殖主體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救治,將腹瀉對犢牛生長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當然,由于犢牛腹瀉病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具體的病因和癥狀,制定和實施差異化的治療措施。對于單純出現消化不良的犢牛,養殖主體可以選擇為犢牛服用中成藥的方式進行治療,這樣既可以縮短犢牛的發病周期,又可以保證犢牛的恢復效果。對于因為寄生蟲感染而出現的腹瀉,養殖主體要結合犢牛體內具體的寄生蟲,使用對應的驅蟲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在平時的犢牛養殖中,養殖主體也要使用一些驅蟲藥劑進行驅蟲,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對于因為細菌感染而出現的腹瀉,養殖主體則要在明確掌握致病菌種類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其中當犢牛存在腹痛的癥狀時,可以適當地使用止痛劑,而當犢牛排出的糞便有臭味時,可以為其服用相應的瀉劑,沒有臭味時則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對于因為病毒感染而引發的腹瀉,養殖主體則可以使用抗病毒類藥物進行治療,并通過強化補液的方式來防范犢牛機體內出現的酸中毒。除了采取上述差異化的措施以外,養殖主體還要對出現腹瀉的犢牛進行及時地補液,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腹瀉造成的犢牛機體內出現脫水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維持犢牛體內的電解質平衡,糾正酸中毒,使犢牛的體液和容積逐漸恢復至正常的狀態,最終恢復體內的血液循環和腸胃功能。
4 結語
綜上所述,犢牛腹瀉,是養殖主體在規模化肉牛養殖過程中普遍面臨的疾病威脅。從病因上看,犢牛腹瀉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和飼喂方式不規范。在實際的犢牛腹瀉綜合防治中,養殖主體需要在做好母牛的精細化養殖管理的基礎上,注重對剛出生犢牛的精心護理,科學治療發病的犢牛,以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生概率和腹瀉對犢牛養殖造成的負面影響。當然,養殖主體對犢牛腹瀉的綜合防治,還需要結合日常的養殖情況進行科學的監測和及時、有效的治療,以降低腹瀉對犢牛養殖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超.犢牛傳染性腹瀉的病因及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2(2):83-85.
[2] 周玉照,張小苗,曹榮昌.犢牛腹瀉的綜合防治方法[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1):92.
[3] 曹積武,王克祥,王智波.犢牛腹瀉病因及防治措施探討[J].中國動物保健,2020,22(8):32+47.
[4] 陳朝軍.犢牛腹瀉病因與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12):134-135.
[5] 傘洪玖.犢牛腹瀉病因與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1):28-30.
[6] 彭世清.犢牛腹瀉的原因分析與綜合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18,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