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RE),也被稱為極性網狀內皮組織細胞癌,是一種重要的家禽免疫抑制疾病。其病原體禽網狀內皮組織組織增生癥病毒(REV)廣泛分布于不同鳥類,可引起亞臨床感染。REV具有免疫抑制作用,REV整合到其他較大DNA病毒基因組中的能力使其診斷和預防變得復雜,可能導致其他疫病的疫苗接種失敗。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和預防疫苗,這也使如何限制RE對家禽養殖的影響變得復雜。本文綜述了RE已知的知識現狀,強調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關鍵詞: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病毒;共同感染
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家禽的一種惡性疾病,其病原體禽網狀內皮組織組織增生癥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最早于1958年從患有腫瘤的火雞內臟中分離而來,于1966年根據腫瘤病變存在的主要細胞成分首次被命名[1]。我國2008年《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將RE列為二類動物疫病[1]。長期以來,REV一直與鳥類中廣泛傳播的瘧原蟲白斑瘧原蟲有關。報道最多的是雞和火雞,鴨和鵝等水禽也有報道,其他野生鳥類包括鵪鶉、鷓鴣、孔雀、麻雀和鴿子等,成熟鵪鶉和10周齡雞極易感染[2]。尚沒有證據證明哺乳動物能產生該病,而且REV不會在任何哺乳動物來源的培養細胞中生長。美國得克薩斯州瀕臨滅絕的阿特沃特草原雞(tympanuchus cupido attwateri)因為種群中流行的RE致使種群恢復工作頗受阻礙,保護區內的雉和麻雀血液樣本檢測的陽性率極高[3]。
從組織病理學的角度來看,RE導致淋巴組織的急性或慢性腫瘤。RE的臨床過程類似于其他腫瘤性疾病,如淋巴性白血病(lymphoid leukosis)或由J亞組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of subgroup J,ALV-J)引起的禽白血病等。盡管REV在家禽中廣泛存在,但RE暴發只是偶爾發生,而且當禽患病時只出現RE相當罕見。但RE的發生、REV與其他病原體的共感染、防控投入以及對疫苗的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雞感染REV后的死亡率約為16%,具體取決于日齡等因素,病毒量高時雞感染3 d后死亡[2]。
1 病征和血清陽性率
RE引起的病變分為三種類型:增生性內臟病變、增生性神經病變和神經細胞病變[3]。唯一臨床上能觀察到的病征可能是被稱為“nakanuke綜合征”的異常羽化[3],雞翅羽毛根部皮膚潮紅,雞翅正羽稀疏、發育不良,而且一般在死亡前幾個小時才出現臨床癥狀。直到死亡前幾小時,病雞變得嗜睡,除此以外幾乎沒有臨床癥狀。當病雞活過兩周左右,它們通常會消瘦和貧血,羽毛發育不良,生長速度大大減慢。RE通過消除T或B淋巴細胞和內皮細胞功能對宿主免疫系統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對宿主的主要影響包括導致脾臟功能障礙和法氏囊、胸腺萎縮,前胃異常、腸炎或脾臟、肝臟壞死,少部分病例能觀察到前胃潰瘍[3]。增生性或腫瘤學內臟病變廣泛分布于肝臟、脾臟、胸膜、腎臟、胸腺和法布氏囊,在身體的其他器官中病變較小。增生性病變是否為腫瘤性是有爭議的,盡管腫瘤在內臟器官很常見。增生性內臟病變主要包括肝臟和脾臟腫大、蒼白,囊腫表面常覆蓋不規則的小的灰白色病灶,肝臟往往還有漿膜下出血,黃白色腫瘤幾乎見于所有器官,但多見于心臟、腎臟和腸淋巴區。還會出現脾臟腫大,有干酪樣不透明壞死部分,它們經常破裂并在破裂部位出血。潰瘍有時是出血性的,邊緣隆起或中心白色壞死,經常在鴨腸中發現,但在雞腸中很少發現。增生性神經病變的發生時間似乎比增生性內臟病更晚,在公鴨和火雞中也發現了神經病變,雞一般在感染后4~6周出現神經癥狀,任何神經都會受到影響。即使有廣泛的神經損傷,癱瘓和不協調也很少見。
Yang等[3]使用商業ELISA試劑盒對2005—2015年雞的REV感染狀況進行檢測和統計分析。在中國23個省對573個不同雞群的25 224只雞進行了抽樣,56.2%的雞群(322只)的REV抗體呈陽性,總血清陽性率為13.91%。按照23個抽樣地區進行分類時,除黑龍江省外,每個地區都有陽性樣本,廣西的血清陽性率最高,為57.84%,明顯高于平均值(12.92%)。不過這與采集的樣本數有關,在黑龍江采集的樣本數要遠少于其他采樣省份。南方省份的血清陽性率普遍高于北方,這可能跟南方蚊蟲更多有關。為了研究不同雞生長階段REV血清陽性率的相關性,將樣本分為8個年齡組,1~3 d日齡雞的抗體陽性率為3.27%,22周后上升至近20%,表明血清陽性率隨著雞日齡的增加而上升。
2 病原體
REV是單鏈RNA病毒,主要以網狀內皮組織細胞和淋巴細胞為靶細胞,其感染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間接通過一些昆蟲媒介如蚊子、螨蟲和蒼蠅傳播,也可通過產蛋也即垂直途徑傳播。REV的代表性菌株包括缺陷型REV(REV-T)、非缺陷型REV(REV-A)、雞合胞病毒(chick syncytial virus,CSV)、鴨傳染性貧血病毒(duck infectious anemia virus,DIAV)和脾壞死病毒(spleen necrosis virus,SNV)[4]。REV-T株和SNV株對雞和鴨具有高致病性,REV-A株、CSV株和DIAV株的致病性相對小[4]。其中REV-T株感染可導致T細胞和B細胞慢性淋巴腫瘤以及多種非腫瘤綜合征,如貧血,還可能導致急性網狀細胞瘤的形成,一般認為REV誘導腫瘤與B細胞有關[4]。
REV-T株感染主要引起肝臟和脾臟腫大、蒼白,肝臟通常有漿膜下出血。黃白色腫瘤幾乎見于任何器官,在心臟、腎臟和腸淋巴管比其他區域更常見。法氏囊、胸腺一般不會出現腫瘤,而是萎縮。SNV株感染容易出現壞死性變化,脾臟腫大,出現干酪樣不透明壞死,破裂處出血。鴨子的腸道中出現出血性潰瘍,潰瘍有白色壞死中心,但雞很少出現。
REV病毒粒子不穩定,在宿主外迅速失活,對有機溶劑如醚和氯仿敏感,但消毒效率低下可能會導致養殖場垃圾或禽類體液殘留物中存在的REV顆粒持續存在,REV傳播的風險仍然存在。中國養雞場的REV感染大多來源于受污染的疫苗,雞群之間似乎不容易進行水平傳播,雖然野生禽之間很容易水平傳播。早期REV感染可導致持續嚴重的生長遲緩和免疫抑制,表現為無法對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幼齡雞在感染REV后第4天至第11天之間血液中出現病毒,在感染后第9天至第11天血液中病毒量達到最高水平,大多數組織包括脾臟、肝臟、皮膚、羽軸和毛囊、口腔、鼻腔沖洗液和腸道沖洗液,在感染3周后具有傳染性,大多數存活的雞在感染4周時產生抗體[4]。高濃度的病毒可在3 d內導致病雞死亡,不過死亡通常在7 d左右開始,而且往往是所有病雞在21 d內全都死亡。存活的雞中,死亡可在此后的任何時間零星發生。在實驗室試驗中,REV通常由腹腔內給藥,該途徑與肌內、皮下或心內給藥途徑之間幾乎沒有區別。顱內、鼻內和口服給藥效果較差。
REV可能影響低日齡雞接種各種疫苗的有效性,如污染雞痘(fowl pox)、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法氏囊病(bursal disease)、雞傳染性貧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禽呼腸孤病毒感染(avian reovirus infection)和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等常用疫苗[5]。REV能誘導RE和淋巴瘤,有時還可誘發其他腫瘤,REV與其他傳染源的共同發病導致雞的腫瘤形成率增加,包括纖維肉瘤、腎腺癌、十二指腸瘤、前胃鱗狀細胞癌和前胃乳頭狀瘤病變,病毒量、病毒毒株、感染動物和感染時的年齡決定致腫瘤的可能性,感染后4至30周內會出現腫瘤病變[5]。在實驗室中進行給藥治療試驗,REV通常通過腹腔途徑給藥,該途徑與肌注、皮下或心內給藥途徑之間幾乎沒有差異,鼻內和口服給藥效果較差[5]。
3 REV和ALV-J共同感染
REV與ALV很相似,不過在形態學上可以區分,它們缺乏相同的特異性抗原,通過中和試驗證實它們在血清學上沒有相關性,它們的RNA沒有共同的核苷酸序列。然而,兩者都具有與病毒傳染性相關的RNA依賴DNA聚合酶。兩者均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它們的自然宿主可能是火雞和野生水禽。與REV一樣,ALV-J是反轉錄病毒,可引起雞的免疫抑制和腫瘤性疾病。ALV-J于1988年首次從患有髓系白血病的肉雞中分離出來,其特征是肝臟腫大、脾臟腫大和器官表面的彌漫性腫瘤結節[6]。ALV-J感染在中國的雞群中非常普遍,如2006年之前的白羽肉雞和2002—2013年的蛋雞都大量暴發[6]。由于缺乏可靠的商業疫苗,ALV-J通過垂直傳播在家禽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同時感染幾種致腫瘤病毒在家禽業中非常常見,其中REV和ALV-J的共同感染是最嚴重的同時感染之一。通常REV和ALV-J共同感染會引起亞臨床癥狀,導致生長遲緩和免疫抑制,但這些在實際生產中往往被忽視,尤其在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之前,REV的感染容易被忽視。REV對肉雞的免疫抑制作用比ALV-J強得多,但REV和ALV-J共同感染總是比REV或ALV-J單一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免疫抑制效應[6],如體重下降、中樞免疫系統器官萎縮、疫苗接種抗體滴度降低,外周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下降,以及大腸桿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增加。與肝炎周圍、心包炎和腹膜炎相關的大腸桿菌分離株最有可能是利用REV或ALV-J誘導的免疫抑制的機會致病菌[6]。REV和ALV-J共同感染后,致病性大腸桿菌分離株引起肝炎、心包炎和腹膜炎的死亡率升高,可能是利用共同感染誘導的免疫抑制的致病菌[6]。
當前對于RE的治療方案和商業疫苗都處于研究階段,對于雞中常見的REV和ALV-J的共同感染也沒有有效的防控措施,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動物流行病學研究。因為REV的存在可能影響其他疫病疫苗的有效性,因此急需對于REV的控制措施和疫苗。
參考文獻:
[1] 鄧小蕓,祁小樂,李凱,等. 禽網狀內皮組織組織增生病流行現狀及防控[J].中國家禽, 2015, 37(1):1-4.
[2] 鄧小蕓,祁小樂,高玉龍,等.禽網狀內皮組織組織增生癥流行現狀及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10, 31(9):93-96.
[3] Yang Y., Zhao J., Ma Z., et al. Serological survey of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infection in chickens in China in 2005 to 2015[J]. Poultry Science, 2017(96): 3893-3895.
[4] Niewiadomska A.M., Gifford R.J. The extraordinary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es[J]. PLOS Biology, 2013(11): e1001642.
[5] Wang G., Wang Y., Yu L., et al. New pathogenetic characters of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isolated from Chinese partridge in specific-pathogen-free chickens[J]. Microbial Pathogenesis, 2012(53): 57-63.
[6] 孫淑紅.禽網狀內皮組織組織增生病病毒與J-亞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