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民國時期的戴學“升格”運動

2023-12-29 00:00:00徐道彬
江淮論壇 2023年1期

摘要:民國時期的梁啟超、胡適、戴琴泉、戴祖蔭等社會名流,努力從清儒戴震的學術中汲取思想營養,由戴氏研究方法和情感哲學提煉出“科學”與“民主”的因素,以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掀起了一場城、鄉共進的“戴學升格”運動。通過對民國報刊和新發現的戴氏族譜資料的梳理,整體考察1924年1月在北平和徽州同時舉辦的東原二百年生日紀念活動,從中可發掘蘊涵的思想價值與現實關懷,借以弘揚傳統中國學術,彰顯歷史文化自信。

關鍵詞:戴震;北平;徽州;科學;民主;升格運動

中圖分類號:B249.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1-0110-0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江永全書》整理與研究”(21&ZD05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皖派學術的跨學科研究”(22JJD770001);安徽省高校創新團隊項目“徽州學術與思想跨學科研究”(2022AH010009)

作者簡介:徐道彬(1966—),安徽壽縣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經學、學術思想史、地域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的中國,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從傳統到現代、東西方文化碰撞的轉型時期。雖然政局不穩、民生凋敝,但此一時期的思想新潮卻異常活躍。一批大師巨子生逢其時,得益于時代潮流的磨難和賜予,圍繞尋求“科學”與“民主”、舊學與新知,以及“科學與人生觀”等問題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思想爭論。清儒戴震的學術思想與方法,恰能滿足對以上諸多問題的溯源與開拓,便于“以復古求解放”,戴學因而得以進入人們的視野。1923年農歷癸亥年底,適逢臨近戴東原誕辰二百年,戴學的科學研究方法和“遂情達欲”的情感哲學非常切合時代進步的思想需求,故學界以弘揚戴學為旗幟,將其“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思想因素和“但宜推求,勿為株守”的科學精神(1)與當時的民主思潮相結合,繼續倡導“科學”與“民主”的新理念,引導和激發民眾、社會對文明進程的把握與實踐。于是,1924年1月19日,社會名流梁啟超、胡適在北平后孫公園的安徽會館,地方賢達戴琴泉、戴祖蔭、江彤侯在徽州隆阜鄉間,同時舉行了規模較大的紀念活動——“戴東原生日二百年紀念會”。此次北平與徽州兩處活動的同時策劃和運作,以梁啟超為旗手,以北平高校及章太炎諸門生為核心,由胡適和陶行知上下系聯,連結了徽州鄉間戴氏宗親一干人等,共同高舉戴學旗幟,齊心協力,積極推進“民主”與“科學”的時代進程。在今天看來,此次活動的內容和影響絕非一般的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寄寓了深沉的時代意識和現實關懷。其中所體現和展示的戴震治學精神與民主思想,至今仍有深沉的問題意識與現實關懷。

一、戴學中的科學與民主

戴震(1724—1777年),字東原,徽州休寧隆阜人,是中國18世紀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一生治學由小學、經學而入哲學,并輔以天文歷算之法、鐘實管律之術、鳥獸蟲魚草木之名、音和聲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城鎮郡縣沿革之由,無不求歸至是,符契真源。如其文字學的“以字證經,以經考字”和“四體二用”說,音韻學的“審音法”和“九類二十五部”分韻法,訓詁學的“訓詁音聲,相為表里”和“因聲求義,不限形體”理論,校勘學的“理校法”和“十分之見”說,地理方志研究注重“以山川為主而求其郡縣”的思想;特別是在自然科學上結合西學知識,由質測而通幾,“立度辨方之文,圖與傳注相表里”,充分顯示了他的思維方式已經突破傳統,邁入近代。故,劉師培稱:“戴氏之學,先立科條,以慎思明辨為歸,凡治一學立一說,必參互考驗,曲證旁通,以辨物正名為基,以同條共貫為緯。論歷算則淹貫中西,論音韻則精窮聲紐,論輿地則考訂山川,咸為前人所未發。而研求古籍,復能提要鉤玄,心知其意。凡古學之湮沒者,必發揮光大,使絕學復明;凡古義之鉤棘者,必反復研尋,使疑文冰釋;凡俗學之誤民者,必排擊防閑,使卮言日絕。且辨彰名物,以類相求,則近于歸納;會通古說,匡違補缺,則異于拘墟;辨名析詞,以參為驗,則殊于棱模;實事求是,以適用為歸,則異于迂闊。”[1]可以說,戴震之學集中國傳統小學、經學以及自然科學之大成,能將古代視為“奇技淫巧”的自然科技提升到學術思想研究的高度,并適時地融合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引領了其后“整理國故”和“會通中西”運動,積極適應時代思潮的需求,故而影響深遠,蜚聲中外。語言學家王力言:“明末西歐天文學已經傳入中國,江永、戴震都學過西歐天文學。一個人養成了科學頭腦,一理通,百理融,研究起小學來,也就比前人高一等。”[2]郭書春評價戴氏輯佚《算經十書》說:“戴震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倘無他的工作,有的算經,我們就會永遠看不到了,而且他提出了若干正確的校勘,對人們能通讀被冷落四百余年的這些算經,理解其數學內容,表彰其數學成就起了極大的作用。戴震的工作掀起了乾嘉學派研究中國傳統數學的高潮。微波榭本《算經十書》在有清一代被奉為圭臬,研究十部算經者大都以此為底本。”[3]天文歷算和音韻訓詁之類的“格致”之學,是清儒超越前人的重要法寶,戴氏融匯中西,通貫古今,兼涉人文與科學之兩域,秉承先賢“致知在格物”的精神理念,走在了時代的最前列,非常契合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科學精神,引起了后世學者的關注,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胡適化用戴氏“但宜推求,勿為株守”之說,成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并稱東原“是當日的科學家,精于算數歷象之學,深知天體的運行皆有常度,皆有條理,可以測算,所以他的宇宙觀也帶一點科學色彩。雖然說的不詳不備,究竟不愧為梅文鼎、江永、錢大昕的時代宇宙論”[4]。梁啟超云:“(戴)先生于天文學,所言不能與今世科學家吻合,此自時代所限,不容苛求。先生之功,則在能考古術,知吾國二千年前之天文學如是而已。其在數學上所創造,上不逮王寅旭、梅定九,下不逮汪孝嬰、李尚之。然搜校諸遺籍于暗昒既久之后,能理棼正舛而復其舊,使人知三國、六朝間此學之若何發達,而因以引起研究興味,以促斯學之獨立,則先生之功也。”[5]由此可見戴學的科學性之一端。

一般看來,清代乾嘉時期是一個講究知識考證而缺乏哲理思辨的時代,有實證而無哲學。但戴震是個例外,其《原善》《緒言》及《孟子字義疏證》都有極為深邃的哲理和鮮明的民主性,認為欲“知民生隱曲”不當使“法律參洛閩”,必須越過眼前的理學末流和心學良知的權威;通過文字訓詁上溯到儒家經典中去尋找古代圣賢之志,“先考字義,次通文理,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6];通過經典詮釋,考證“天理”,推理“人性”,“以情絜情”,跳出“不出于理則出于人欲”的思想樊籬,建立起一套有別于宋明理學的情欲倫理之學,構筑起“理存于欲”的思想體系;以“窮變則通”和“反傳統”的精神意志,回歸原始儒家重視人倫庶物、崇尚經世濟民的人生理想,強調民眾的最低生活需求和基本情感欲望,即“天下必無舍生養之道而得存者。凡事為,皆有于欲;無欲則無為矣。有欲而后有為,有為而歸于至當而不可易之謂理,無欲無為又焉有理”[7],意在說明“欲有節制”,縱之則過,禁之則“舉世無生人”。《孟子字義疏證》所倡導的“仁且智”和“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理念,以及“以詞通道”的實踐路徑,確乎具有近代科學價值和思想啟蒙意義。“以詞通道”“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與近代質樸的科技思想極為契合,成為民國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科學認知路徑與實踐方法,開辟了民本主義哲學發展的新方向,為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民族的振興與強大提供了全新的思想理論模式。對此,當下學者頗為認同的是,戴氏承接了清初大儒的人文主義統緒,開啟了近代理性主義和民主權利思想的先河,“為中國文化轉一新方向”,“至東原而始以人之欲為己之欲之界,以人之情為己之情之界,與西洋功利派之倫理學所謂人各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為界者同”;又“以欲、情、知三者為性之原質,與西洋心理學家分心之能力為意志、感情、知識三部者同”[8]。所謂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戴氏所論理欲之關系,不僅與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思想相契合,也與西洋的情欲之論和倫理之學若合符節。

戴震的這種思想確實符合當時民眾反對封建專制和綱常名教的意愿和訴求,其“以理殺人”的吶喊也足以重新喚起時代的共鳴,于是催生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一次極具紀念意義的學術盛會。徽州與北平的上下呼應,紀念論文的持續刊出,時間跨度達3年之久。其間震動之大、人數之多、影響之深,堪為一時之盛,以至數十年后侯外廬評議道:“一九二三、一九二四年,胡適吹起‘皖人治皖學’的法螺,還在北京‘安徽會館’舉行了戴震的紀念會,出席講演的人有梁啟超、錢玄同、朱希祖等。當時整個的一年期間,官辦的報紙副刊與雜志上幾乎成為戴學的天下。”(2)

關于此次盛會召開的緣起和主題旨趣,執當時思想界牛耳的梁啟超即在1923年“雙十節”時對外發布:“稍為研究過中國近世學術史的人,都應該認識戴東原先生的位置和價值。今年是他老先生的誕生二百年。舊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他的生日,我以為我們學界的人很應該替他做一回莊嚴的紀念。前清一朝學術的特色是考證學,戴東原是考證學一位大師,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單就這一點,論他的研究成績,值得紀念的已經很多。但我們以為戴東原的工作,在今后學術界留下最大價值者,實在左列兩項:(一)他的研究法,(二)他的情感哲學。”[9]38以梁氏為代表的時代巨子,站在呼吁“科學”與“民主”的高臺之上,闡發了東原在學術史上之所以能占特別重要位置者,專在研究法之發明,認為他的各種著述處處給后人以精神的指導。這種精神雖然過去的學者僅用在考證古典方面,但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各種專門科學的研究。他所主張的“去蔽”“求是”兩大主義,和近世科學精神一致,故東原可以說是“科學界的先驅者”。宋明以來主觀的理智哲學,到清初而發生大反動,但東原以前大師所做的不過破壞工夫,卻未能有所新建設,到東原才提出自己獨重情感主義,卓然成一家言,在世界哲學史上很有價值,最少也應該和朱晦翁、王陽明平分位置,所以東原可以說是“哲學界的革命建設家”。由梁氏之論可見,戴氏的研究方法、情感哲學與新文化運動的“科學”“民主”旗幟若合符契,業已成為新時代的學術典范,故梁氏就以“科學界的先驅者”和“哲學界的革命建設家”的戴東原為榜樣,樹立典型,以古證今,借以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持續進行。梁啟超、胡適、陶行知、戴琴泉、戴祖蔭、江彤侯等作為“新時代的先行者”,能夠站在新舊時代交替的門檻上,帶著“科學”與“民主”的“問題意識”,秉承先賢思想,引領時代風氣。

二、北平:東原二百年生日紀念會

此次會議的動議與成功召開,主要得益于戴學精神與時代需求相一致,尤其得到了梁啟超、胡適和陶行知等杰出人士的積極倡導和鼎力支持。以清華大學梁啟超主政的“講學社”“晨報社”和北京大學胡適主政的《國學季刊》為輿論陣地,名流賢達振臂一呼,天下士紳風行草偃。與此前“雙十節”時候梁啟超的倡言宏論相比,《國學季刊》的呼吁則顯得格外深沉而顯著,云:“近以清代學者戴震二百年的紀念,同人擬以第五期《國學季刊》作為戴東原專號。現在在此向大家報告一聲,以代征文的廣告,我看這個題目尚不算枯窘。戴氏所治學術方面極多,如小學、經學、算學、哲學、地理、校勘等,均可就其一門從事論述。此外,或泛言其治學方法,或綜考‘皖學’流派,或訂正段著《年譜》之疏失,用新方法再作一部《戴氏年譜》,均未嘗不可。大家倘能多多投稿,不勝歡迎。”(3)從此事前后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來看,東原學術的諸多方面都有涉及,北京大學國學門胡適的《戴東原的哲學》、魏建功的《戴東原年譜》、馬裕藻的《戴東原對于古音學的貢獻》分量最為厚重。

《晨報》及其副刊在孫伏園主政時期繼續保持著在思想文化界的進步影響,也承擔了此次會議的主要輿論宣傳和文章刊載工作。1923年10月5日《晨報》就提前刊登了“預熱”文章汪震的《戴震的哲學》,并在“記者案”中說明大意:今年陰歷十二月二十六日,為戴東原誕生二百年紀念,國內學術團體如講學社、北大國學門研究所等擬共同發起,有所舉動,或能因此引起研究戴氏學說的興趣。此后,從1924年1月14至19日,就在《晨報》第二版的首要位置,連續刊登了《戴東原先生二百年生日紀念會》啟事:“東原先生為清代考證學大師,其哲學饒有近世精神,其人格高峻健實,足為后學模范。舊歷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先生二百年生日,以陽歷換算當年月日,則為本年一月十九日。謹以是日舉行紀念祝典。有梁啟超先生、胡適先生等擔任講演,恭請各界惠臨,同申仰止為幸。日期:一月十九日(星期六)午前九時至十二時。地點:后孫公園安徽會館。講學社、天文學會、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師范大學、晨報社同啟。”在此五大參與團體中,晨報社肩負重任,其貢獻自是功不可沒。

經過諸多社會團體及梁、胡二人的協同努力,北平的東原二百年生日紀念會按時召開。1924年1月19日《晨報》主標題“戴東原二百年紀念盛會,昨日在安徽會館舉行”,原文如下:“本報社等五團體發起紀念清代大儒戴東原二百年生日,已詳見數日來論前廣告。昨日九時,安徽會館門首,見有各校學生、教員、學者等三四百人,不顧大風,先后蒞止,即來參與空前盛會者。九時半開會,首由胡適報告開會旨趣,次梁啟超演說東原一生道德學術梗概。次俄人伊鳳閣以五分鐘演說彼對于戴東原學說之觀察。次沈兼士講述戴東原之治學方法;錢玄同講述戴東原之聲韻學;朱逷先講述關于《水經注》問題,為戴東原辯護,謂全、趙、戴各有貢獻,而各不相剽竊。時已十二時半,胡適乃以二十分鐘將‘不講理的戴東原’簡單講述。散會近一時矣。會場中懸有戴東原遺像兩幅,一為本報副刊所印之原底,乾隆時畫家李竹卿所畫者;一為戴東原先生著書圖,近人楊壽齡氏由其遺像拓出者。尚有手跡、祠堂、故宅、讀書處等照片六七幅,亦均在會場陳列,俾來賓瞻仰。講演辭長,茲不具錄,待記錄整理脫稿,請原講人審定以后,在本報副刊發表。副刊昨日兩張,今日一張,所載僅梁啟超文二篇,尚有《東原哲學》等,當于后日起逐日登載。”此則消息的信息負載量很大,從中可詳知其時間、地點、人數、內容、場景、氛圍及會后事宜,以此亦可窺見這次紀念會的空前盛況。

此次會議的兩個主角梁啟超和胡適,皆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風云人物。梁啟超自道:戴東原雖然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但他的治學精神和學術貢獻在后人的思想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故有重新提倡的必要。他詳細擬定了“東原學術講演會”的范圍:(1)戴東原在學術史上的位置;(2)戴東原的時代及其小傳;(3)音聲訓詁的戴東原;(4)算學的戴東原;(5)戴東原的治學方法;(6)東原哲學及其批評;(7)東原著述考;(8)東原師友及弟子。從會議結集的論文來看,也基本上涵蓋了這些內容,作者除梁、胡之外,意氣風發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占有較大的比例。

為了籌備此次紀念會,梁、胡二人可謂殫精竭慮,協同作戰。如梁啟超于1923年4月3日致信張元濟曰:“頃欲輯《清儒學案》,先成數家以問世。其第一家即戴東原,現將脫稿,故欲知此書來歷也。”[10]8月1日致信蹇季常曰:“我滿腦里都是顧亭林、戴東原,更無余裕管閑事也。”梁氏對戴學可謂魂牽夢繞,苦心孤詣,并發宏愿為此作5篇大文章:一《東原先生傳》,二《東原著述考》,三《東原哲學》,四《東原治學方法》,五《顏習齋與戴東原》。(4)后,尤以《戴東原哲學》最為著名。

與梁氏相同,胡適在紀念會前后也為弘揚戴學廢寢忘食,日夜奔波。其兩篇論文《戴東原的哲學》(1923年12月草稿,正式完成在1925年8月13日,年底刊出)和《戴東原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位置》(應陶行知的邀約,為東原圖書館而作,發表在1924年1月6日的《努力周報》增刊《讀書雜志》上),可謂與梁氏聯手,相輔相成,梁氏有缺則補之,自己有感而發之。

與梁氏的急公好義相比,顧盼自雄的胡適則顯出做學問講求“勤、謹、和、緩”的特色。從較早接受陶行知的邀請為東原圖書館作文,到《戴東原的哲學》出版,時間跨度近3年。此外,他還為徽州與北平兩邊的會議籌備而辛苦奔波。翻檢其日記可窺一斑:(1)1923年11月13日致信梁啟超:手書敬悉,戴東原生日紀念,我很想參加,日內即動身離上海,在南京尚有小勾留,約廿日可抵北京了。東原遺像,外間不多見,已托人向其族中求之,如得畫容固最妙(徽州人稱祖先遺像為容),否則向其族譜中描取道象來,但不知結果如何,先此奉聞,余俟面罄。(5)(2)12月16日,陶行知發起募款,為安徽第四女師(在隆阜,即戴東原生地)建一“東原圖書館”,已托梁任公作“緣起”,又要我作一短文,述東原在思想史上的位置。今晚試作此文,成千余字,未完。短文最難作。(3)12月19日,校讀《原善》三卷,今日完。此書太拘謹,故無甚精警動人之處,不如《孟子字義疏證》多了。作完《戴東原在哲學史上的位置》一文,計二千五百字。與任公書中論東原與顏李學派的關系,不由于是鏡,而由于程廷祚的《論語說》。(4)12月26日,夜間動手作《戴東原的哲學》。(5)12月29日,作《戴氏哲學》,成第一章《戴東原的前鋒》,專論顏李學派。(6)12月29日,任公先生:東原先生的生日,現經高叔欽先生復查,系在一月十九日,前次二月十四日之說是錯的。(7)1924年1月12日續寫《東原哲學》。(8)1月14日,在顧少川家吃飯,與任公、靜生、鈞任諸人談至夜深始歸。任公謂東原受顏李影響自無可疑,但東原與綿莊的關系甚少實證。我把在山上所得的告訴他,他仍不甚信。(9)1月16日,今日勉強閉戶謝客,做了一段《東原哲學》。(10)1月17日做了四千字的《東原哲學》。(11)1月18日,做《東原哲學》,約成八千字。(12)1月19日,東原生日紀念會,在安徽會館舉行。我主席。講演者有梁任公等六人。我說了廿分鐘。聚餐會在公園舉行,我們談到四點多鐘。(13)1月24日,煩悶之至,只好作《東原哲學》自遣,寫的也不多。(14)1月27日,上午在第三院講《東原哲學》,講了兩點半鐘。

除了梁、胡二人的傾力投入,年青學子參與者在《晨報》副刊發表的論文有:梁啟超弟子汪震的《戴震的哲學》(1923年10月5—8日連載)和《戴震的心理學》(1923年10月10—13日連載),王競的《東原著述考》(1924年2月12—15日連載),賀麟的《戴東原研究指南》(1923年12月8—12日連載,文首自述:“戴東原二百年生日紀念快到了,講學社及其他學術團體都打算開演講會,或出專刊。國人對于研究戴東原學識的興趣,想來必定要大為提高的。我作此篇,承梁任公先生指示方法,并借以參考書數種。脫稿后,又蒙梁先生校閱一遍,特此申明”),胡適弟子甘蟄仙的《戴東原的名學史觀》(1924年1月8—18并27、28日連載,署名時間為1923年12月25日,蟄仙于北京),陳展云的《戴東原的天算學》(1924年1月22、23日連載)。同時,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二卷一號(1925年12月)則載有魏建功的《戴東原年譜》、容肇祖的《戴震說的理及求理的方法》,第二卷二號(1929年12月)載有馬裕藻的《戴東原對于古音學的貢獻》。其他還有楊世清《戴震的求理方法》、錢寶琮《戴震算學天文著作考》、周良熙《東原續天文略與續通志天文略》、吳時英《戴東原的詩學》等論文陸續發表。

當然,學界歷來對戴學的評判褒貶不一。朱筠就以為東原的考據之學獨步千古,但義理之學“可不必載”;章學誠認為“其于史學義理、古文法度實無所解”,諸如此類。王國維卻尤為表彰東原哲學,而貶抑其考證,與朱筠的態度正好相反。王氏指出:中國近代哲學中最有價值者,如戴東原之《原善》和《孟子字義疏證》是“一方復活先秦之古學,一方又加以新解釋,此我國最近哲學上唯一有興味之事,亦唯一可紀之事也”[11]。如此兩個“唯一”,既是對有清“三百年”學術的綜合考量,也是對東原哲學價值的極高評價。但王氏撰成于1924年2月的《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一文,則對戴氏考證之學“譏彈”尤甚。胡適日記1924年4月17日所載與靜安先生書曰:“頃聞先生論戴東原《水經注》一文已撰成,千萬乞賜與《國學季刊》登載。《季刊》此次出東原專號,意在為公平的評判,不在一味諛揚。聞尊文頗譏彈東原,同人決不忌諱。本期有錢(寶琮)君一文論東原之天算,亦多指摘其失。尊文如已寫定,乞即賜交蔽寓,或送研究所。”(6)王國維作為清朝遺老,從維護封建倫理的立場對東原的“以理殺人”說不能茍同,或出于衛道,或出于泄憤,也是自然之事。儒雅的胡適則認為學術乃天下公器,批判之聲最益于辨章學術,更可以從反方向、多角度促進和加深戴震研究的廣度和力度。梁啟超就此宣稱:“百五十年來,學者罕知東原。其誦美之者亦不過欲使之與當時所謂漢學家爭一日之短長,務侈陳其著述之富而尸祝之,甚者為之張目攘臂以與趙東潛爭《水經注》。夫東潛無《水經注》,則不復能為東潛,東原則雖《水經注》無一字自己出,豈有損于東原毫末者哉!”[12]

梁、胡二人對戴學傾力推崇,不拘于世俗細故的糾纏,而從學術思想的大勢大局出發,認為戴學之最大價值有二:(1)去蔽、求是的科學研究法;(2)重視情欲的情感哲學。對戴學的這兩個重點要素,以及當時學術界對它的挖掘和利用,從會議前后的報刊文章中也可見一斑。作為自然科學家和思想家的戴震,在18世紀能與世界思潮相溝通,在科學啟蒙與民主思想上“把科學方法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在學術研究上,顛覆舊理學,建立新思想,有破有立,獨步當時,推波助瀾,對中國現實社會的人性倫理、人文思想的啟示,均有一定程度的推動和補益作用,體現了深刻的學術批判精神,也富有傳統的人文關懷,為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社會爭取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科教興國、民族富強的道路提供了“以古證今”和“以學術經世”的學理。這也是民國學者努力發掘戴學的現代性、極力反思“近三百年”學術思想發展動力的原因之一。當然,在戴震所處的時代,無論是“西學”還是“中學”,其科技水平是有限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學”定義來苛求古人的知識水準。戴震能夠主動倡導“去蔽、求是”,以“科學研究法”來對待人生與世界,已屬難能可貴。

鑒于戴震融合中西的學術貢獻和思想啟蒙意義,1924年在北平安徽會館舉行戴震紀念會的影響在當時乃至于今都是極為深遠的。今人也多有提及,尤以侯外廬先生之說最有卓見。他認為,“當時整個的一年時間里,官辦的報紙副刊與雜志上幾乎成為戴學的天下。在所謂‘整理國故’的反動空氣之下,戴學最出風頭。胡適的《戴東原的哲學》一書,便是那時候的作品”,并且“戴震所謂‘人等于我’的社會哲學思想,和他借用商業資本活動中的術語如‘權衡輕重’的方法,都是近代資本主義的議題。這樣反映了市民階級的要求,正是這位漢學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嚴格地說,在這一點上,他復活了十七世紀清初大儒的人文主義統緒,啟導了十九世紀的一線曙光,他的歷史價值就在這里”[13]。正是因為戴學的內涵蘊藏著民眾需求的社會進步和現實關懷,時人挖掘利用之,可以為民眾爭權利,為科學發展、民主思想引領方向、樹立旗幟,功莫大焉。

三、徽州:鄉間紀念會與東原圖書館

就在北平的安徽會館隆重舉辦東原二百年生日紀念會的同時,戴震的故鄉徽州隆阜村也在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并建立“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兩地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人員交流,也在頻繁地進行著。梁啟超、胡適等一大批杰出學者在京師的學術活動,是在道統和學理層面上借助紀念戴震而繼續推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旨“科學”與“民主”;陶行知和戴琴泉等一批活躍在鄉間的社會精英和鄉紳士子也聞風而起,承擔起了傳承和弘揚鄉賢的職責。徽州人的行為足以說明,戴學無論是在清代思想史上,還是鄉間民眾的心里,都能以其“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時代吶喊立足于中國學術思想界,對現實社會的人性倫理、人文思想均有一定程度的啟示和推動作用,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

關于1924年隆阜戴氏宗族紀念東原誕辰活動的情況,今屯溪老街的戴震紀念館中就有數幀民國照片可以了解其大略。多年前,承鄭曉春教授提供信息,發現清末休寧《戴氏宗譜》抄本所附此次紀念會的相關史料。《戴氏宗譜》附件首為戴祖蔭《二百周年紀念會與東原圖書館開幕述詞》,云:“吾族東原公為有清一代大儒,海內耆宿崇拜公學術者,固不自今日始。茲值公生后二百周年,梁任公先生等發起紀念會于京師以提倡之,公之名于以益顯,公之學于以益著……茲者,族人為公開二百周年紀念會,承諸君子不棄,惠臨參觀,無任榮幸,所冀東原公之學術以圖書館之設立,后之人有以發揮而光大之,固非開會紀念為一時之表彰計,更非祖蔭所述保存遺跡之微忱所能概其萬一也。”(7)戴祖蔭叔父戴英(琴泉)為此所撰《戴東原先生軼事》一文(發表于1924年2月24—26日《新聞報》副刊),也充分反映了徽州人對此次紀念活動的熱情和切實奉獻。隆阜的紀念會雖在規模層次和學術氛圍上或許不及北平,但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實體建筑從此留存人間,即今之隆阜“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

此次北平與徽州的“戴震之年”紀念活動雖在城鄉兩處,但是上下呼應、相輔相成。這與陶行知、江彤侯及梁啟超、胡適的協調與配合密切相關。或許此次動議,原由徽州精英的向上訴求而激發起來也未可知。梁啟超和胡適二人也曾應陶行知的邀約作有回應之文,梁氏《戴東原圖書館緣起》云:“歲癸亥十有二月二十四日為先生二百年生日,邦人士正謀所以講明先生之學而衍其緒者,而東原圖書館亦于是經始焉。館在休寧之安徽屯溪隆阜,故先生讀書處也,今為安徽第四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程君仲沂及奉職斯校之諸君子低回遺躅,觀感實深,謂名賢歌哭釣游之所,僅百余年而零落弇僿至此,鄉后學之恥也。夫豈惟其鄉人,舉國后學與有責焉已耳,于是胥謀設此館。”(8)胡適也非常贊同陶行知倡建東原圖書館,竭力呼吁在京賢達伸手捐助。胡適作為徽州學者,對桑梓之地的每一點進步都心存欣喜,以此可以實現開放的北平與閉塞的徽州之間的上下溝通,落實其“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希冀。于是,在梁、胡、陶的募款倡議下,《晨報》副刊也登出“東原圖書館募捐辦法”:(1)本圖書館為戴東原先生二百周年紀念之建筑物,故定名為“東原圖書館”。(2)本圖書館設在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師范學校內,以與該校互助合作為原則,但圖書館為獨立機關。(3)募得之款由經募人即行用東原圖書館名義,存交各埠中國銀行,或寄屯溪程仲沂君收。發起人:范源廉、許世英、金猷樹、洪有豐、熊希齡、江朝宗、江彤侯、陶行知、嚴修、蔣夢麟、孫洛、胡適、梁啟超、張廣建、吳興周、余魯卿、程宗泗。(9)此中人物多為杰出學者或關心文化事業的官僚政要、實業商人等,如范源濂(近代教育家,時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熊希齡(杰出社會活動家)、嚴修(翰林,教育家)等皆一時風云巨擘。其中,安徽人尤其是徽州的卓越人士幾占半數,許世英(曾任安徽省長、內閣總理)、張廣建(合肥人,官僚)、洪有豐(績溪人,圖書館學家)、吳興周(績溪人,實業家)、余魯卿(在滬徽商巨頭)等皆一時俊杰。原本由諸多社會賢達聯合發起的募捐,理應水到渠成,但因時局處于最為動亂之時,無暇顧及此事,結果是不了了之;在徽州本土,也是事有紕繆,原本“擬就公之讀書處籌設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以家藏圖書及公之遺著,公開閱覽。惟以該處先為省立第四女子師范學校商暫賃,三年之期未滿。建筑需時,先在本村搖碧樓開辦”。處此尷尬之境,戴氏后裔戴英(琴泉,戴思儉之子)與戴祖蔭(繩武,戴竹蓀之子)叔侄挺身而出,獨自承擔建館事宜,認為“隆阜一村自入民國,受新潮之鼓蕩,文化事業逐漸發達,學校林立,弦誦相聞,實業、教育相互競進,譽者至謂為新安文化之中心點,顧以數千百莘莘學子課余之暇,不可無參考補習之圖書報紙,而一般被經濟所壓逼未能受正當教育之青年,尤不可無校外之設備,以為自由補充智識之機關,使其精神才力日用于正當之途軌,則放僻邪侈之念自無從發生,此圖書館之設所以不容緩也”[14]。基于此種境況,鄉梓情深的地方才俊,團結族眾,集思廣益,維護傳統,推進文明。戴英云:戴氏自南唐卜居隆阜,千數百年矣。其地有響山蘿泉之勝,面山臨河,群峰屏峙,民俗多務耕讀,故代產文學淹博之士,族之東原先生其最著者。先生學說詳載各家傳記,實近代哲學之導師,為亞民族之先覺。今適值降生后二百年紀念日,海內名宿以崇拜之熱誠,極意表彰;族之子弟,仰承先德,將如何發揮而光大之,是則吾人所夙夜兢兢者也。哲嗣繩武,廣先人之志,獨斥巨資,擬于東原先生讀書處建筑層樓,以最新圖書館之管理法,綱舉而目張之。又以鳩工庀材,驟難克日觀成,于是就村之搖碧樓,即于東原先生二百年紀念日先行開幕。搖碧樓者,臨河建筑,明窗四啟,大河前橫,桃李成蹊,遠山如畫,觀書其中,亦不可多得之佳境也。將來文化事業與時俱新,后之人將以紀念東原先生者紀念竹蓀先生于是,而東原先生與東原圖書館乃并傳不朽矣,故樂得而為之記。(10)戴祖蔭追溯道:新安夙稱文物之邦,吾邑實菁華所萃。凡故家大族所蘊蓄,老師宿儒所留遺,必且有十百倍于祖蔭先人之所庋藏者。故祖蔭秉承先志于籌辦之始,即抱一獨資漸進之主旨,嘗以此意商之族叔琴泉,極荷贊成。適其哲嗣龍孫,自金大畢業回里,即命相助為理。于是修葺屋宇,經營用具,整理圖書,編訂目錄,夙夜不遑,歷數月而規模粗備,尤以得龍孫之助力為最多。此本館成立以前之經過也。祖蔭不敏,承先人之余澤,未得有所貢獻于社會,嘗用警惕。茲賴諸先輩之指導,同人之贊助,館略有條理。但回顧一年以來,辦事人才之難得,規劃進行之困難,不得不略述經過之情形,以告后之從事于斯者。(11)戴祖蔭得一族之助,急公好義,舍身捐資,憑一人之力奉獻“搖碧樓”一座,支撐起“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事業;同時,在隆阜戴氏三甲祠內舉辦了“東原公誕生二百周年大會”,場景之盛、親情之濃,溢于言表。從修建圖書館的倡議、籌款和建立過程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素有“東南鄒魯”“禮儀之邦”美譽的徽州確是“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在社會文化方面承續儒家傳統,興文重教,風俗雅正,“雖為賈者,咸近士風”。徽商的成功,在經濟上深刻地影響著本土文化的發展,造就了明清時代徽州的極盛。徽商經濟與地域文化的互動,又對教育科舉和公益事業投入大量財富,為“小徽州”與“大徽州”培養、造就了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使得徽商群體的整體素質和文化品位得以較大提升,這正是徽商成功的關鍵因素和徽州成名的直接原因,徽州文化的輝煌正在于此。

戴氏宗親及地方鄉紳即梁啟超所謂“邦人士”中,戴英(琴泉)與戴祖蔭(繩武)是叔侄關系,二人皆為清末民初隆阜的“族之有心人”,生于時局動亂年代,早年讀書求仕,但迫于生計,轉而為“賈而好儒”的徽商,待家資富饒,能盡心于家鄉的文教事業,其子女也都接受過私塾兼西式教育。戴英之子戴龍孫(畢業于金陵大學并留校任教)、戴祖蔭之子戴德瑞(畢業于上海法政學院,師從朱希祖)都受過新式的大學教育。這些戴氏后裔學成回鄉,以比閭族黨或社會賢達的身份傳承儒家文化,弘揚鄉賢功業,成為地方文化和家族精神的堅強柱石。欲在鄉村社會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必須依靠鄉紳名士的支持和維護。就此而言,戴英等人能以家族之力獨立構建圖書館,落實起來要比眾人募捐具體而迅速得多,且能與胡適、陶行知等名士建立鄉情聯誼,尋求上層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他們深知社會劇變下的現實需求和文化歸屬,既要雄厚的經濟基礎,承擔社會責任,又要移風易俗,改良社會,更要完成家族榮譽的自然延續。可以說,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的成功建立,既是戴氏后裔“尊祖、敬宗、收族”之誼的自我擔當,也是徽商“賈而好儒”精神的集體形象展示,反映的是一個儒風獨茂的鄉土社會知識網絡與都市學術文化密切關聯的生活實態。它讓世人看到了在北平的東原先生紀念會嵌入了徽州的色彩和元素(會場上懸有程宗泗郵寄去的戴震故宅、祠堂及東原讀書處“萬架書山”三幅圖像),同時也在經濟富庶、思想活躍的徽州宗族社會吸納了來自北平的文化思潮和知識訊息。因此,大都會與小山村、地方社會與全國舞臺之間的雙向互動和鏈接援引,展露了轉型時代文化傳播既有縱向的滲透,也有橫向的擴展,使得1924年成為弘揚民主自由、激發科教興國的“戴震之年”。就在此事后不久,就有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回鄉祭祖,并在新修宗譜上題詞:“三十四世裔孫傳賢于民國二十三年三月日至隆阜荊墩宗祠祭祖。”臨行時留下隨身佩戴的“一等云麾勛章”作為宗祠紀念禮物。族人戴云卿、戴琴泉一直陪同,并由琴泉負責介紹戴震生平史略及東原圖書館的籌建情況。這些都顯示了“戴震升格”運動在民間的蓬勃生機,也折射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徽州地區的一個頗具人文精神意味的歷史剪影。

四、“戴震升格”運動的歷史啟示

1924年在徽州與北平共同舉辦的這次紀念活動正值新文化運動的持續發展階段,“科學”與“民主”思想正在喚醒民眾并得以廣泛傳播。作為兼涉人文與科學兩域的清儒戴震,恰好成為當時社會進步人士心目中那種講求科學方法、富有民主精神的典型代表;又適逢這位“其哲學饒有近世精神,其人格高峻健實足為后學模范”人物的生日紀念,為了表彰“哲學界的革命建設家”和“科學界的先驅者”,學術界和社會層面欲借此發揮其人格精神和學術思想的影響力,也是順應時代和社會文明進步之亟需。戴學蘊含著能夠與西方思潮相溝通的科學精神,以及與傳統儒家民本思想相契合的心性哲理。梁啟超和胡適等人站在時代的前沿,反思“近三百年”的社會發展,意欲利用戴學的科學精神和“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人文關懷,去爭取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科教興國、民族富強的發展道路。其結果竟讓侯外廬先生詫異為“當時整個的一年期間,官辦的報紙副刊與雜志上幾乎成為戴學的天下”,在今天看來,這一年確可以稱為“戴震之年”。“戴學”一詞自章學誠提出之后由是得以彰顯和弘揚,這場城鄉上下共同推進的“戴學升格”運動也間接回應了民國以后戴學為何被不斷提及的問題意識,乃至得以證實章氏之言背后的邏輯發展動因與合理性的問題。

前之視古,亦猶今之視昔。以戴震為代表的清代乾嘉學術,形式上雖似古,實際上是向前探索,尋求新時代的新路徑。其復雜性和豐富性正體現于舊學與新學、西學與中學的互相矛盾而又相互滲透的坎坷進程中,這既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結和集大成,也是由傳統延續走向近代啟蒙的轉折時期。梁啟超、胡適及戴琴泉、戴祖蔭等人“發潛德之幽光,啟來哲以通途”,以戴學為新時代文化的大旗,貫通人文傳統與近代科學的新理念,憑借戴氏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以其民主思想和治學方法指點江山,開啟民智,引領學術思想界順勢演進自是勢所必然。梁啟超稱:“茍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自樹立,蓋未可知也。”胡適曰:“戴氏是一個科學家,他長于算學,精于考據,他的治學方法最精密,故能用這個時代的科學精神到哲學上去,教人處處用心知之明去剖析事物,尋求事情的分理條則,他的哲學是科學精神的哲學。”[15]這位令章學誠“恍惚玄渺,疑不敢決為何如人”的戴震,在梁啟超與胡適等人的重視與推崇之下又重煥思想光芒,從乾嘉漢學移植到近代學術的新領域,古為今用,為現實社會服務。這次戴學“升格”紀念會的特殊性及其深遠影響,不僅在于對戴震學術思想的“重新”發現和推重,引領城鄉互動、上下呼應,更在于梁、胡二人在新的時代展現給民眾以新世界的格局,充分利用西學的觀察和實驗方法,融合清儒治學中的分類比較和歸納演繹之法,啟動了以近代科學的理論方法來發掘舊學從而找到“存亡繼絕”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從傳統資源中找尋現代文明的新內涵。

注釋:

(1)儒家“格致”之學雖不可與今天的“科學”同日而語,但就其科學的精神追求和方法論而言,亦當心同理同,科學史家席澤宗就充分肯定了傳統中國存在科學。“戴學”一詞自章學誠《書朱陸篇后》提出以后,即深為梁啟超、胡適、錢穆等人認同和引用,今日學界亦多沿用,故此采用這一概念。

(2)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9頁。戴震二百年北平紀念會之事,常為研究者提及,也是“戴學”升格運動的標志性事件。

(3)參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國學季刊》第1卷第4號的《國學門重要記事》中的公告文字。該卷主編為胡適,公告執筆當為沈兼士,故又見《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70頁。

(4)梁氏三書的寫作時間為:癸亥十二月十一日《東原著述纂校書目考》;一月十五日《戴東原先生傳》;十三年,一月十九日,午前三時《戴東原哲學》。

(5)胡適:《胡適日記全編》,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幾條注釋為省略文字,可按日記時間查找核對。

(6)胡適日記1924年4月17日。其中“本期有錢君一文論東原之天算亦多指摘其失”,當指錢寶琮《戴震算學天文著作考》一文。或許因為《國學季刊》的遲滯,該文最后刊載于1934年《浙江大學科學報告》第1卷第1期。

(7)戴祖蔭:《二百周年紀念會與東原圖書館開幕述詞》,見于國家圖書館藏《戴氏宗譜》,題署安徽休寧(1851-1911年)戴氏修。譜末所附18頁抄件為戴震二百周年紀念會的相關資料,不分卷,無頁碼,當屬戴族后人粘貼于末,未知何時收存于國家圖書館。以下所引,不再出注。安徽師范大學鄭曉春教授提供資料,首都師范大學許璐博士認真核對該譜的版本和文字。

(8)梁啟超:《戴東原圖書館緣起》,見《飲冰室合集》第5冊,第110頁。1922年,經陶行知等倡議,安徽省創辦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師范學校,由當地士紳程管侯、戴英等支持在隆阜村興建校舍,并租用了包括東原讀書處等幾棟房舍和周邊平地。由陶行知推薦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程仲沂(1870-1949,字宗泗,休寧人)為首任校長。

(9)參見《晨報》副刊1924年1月25日“東原圖書館募捐辦法”一欄。此次聲明持續時間較長,在“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成立后,募捐主要集中在圖書搜集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同時,其他報刊如《申報》(1924年2月22日)等,也刊出此聲明。

(10)戴英(琴泉)《隆阜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記》,見于國家圖書館藏《戴氏宗譜》抄本,題署安徽休寧(1851—1911年)戴氏修。陶行知因忙于南京的安徽公學事宜未能親身參會。

(11)國家圖書館藏《戴氏宗譜》抄本《籌設東原圖書館之經過》,題署安徽休寧(1851-1911年)戴氏修。

參考文獻:

[1]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A]//劉申叔先生遺書.寧武南氏校印本,1936.

[2]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71.

[3]郭書春.關于《算經十書》的校勘[J].文史(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120.

[4]胡適.戴東原的哲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5.

[5]梁啟超.戴東原先生傳[A]// 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46.

[6]戴震.與某書[A]//戴震全書(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1995:495.

[7]戴震.孟子字義疏證[A]//戴震全書(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1995:216.

[8]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16.

[9]梁啟超.戴東原生日二百年紀念會緣起[A]// 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梁啟超.社交書信(1923年條)[A]//梁啟超全集(第20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王國維.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A]//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7:247.

[12]梁啟超.戴東原著述纂校書目考[A]// 飲冰室合集(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78.

[13]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

[14]安徽休寧(1851—1911年)戴氏,修.戴氏宗譜[Z].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15]胡適.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A]//胡適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03.

(責任編輯 吳 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自在线播放|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aaa国产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AV毛片|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99手机在线视频|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广东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伊人无码视屏| 在线看国产精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日本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久久国产热| a毛片在线播放|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欧美69视频在线|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男女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午夜小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19p| 丝袜国产一区| 日韩久草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欧美a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久综合久久鬼|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久久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亚洲精品91|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欧美精品影院|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99久视频|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