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革命文化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凸顯少數民族特性和邊境特色,它與黨性教育價值同構、內容相通、相互作用,對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具有獨特價值。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是黨員干部堅定黨的信仰、弘揚革命文化和提高黨性修養的需要。運用“基因式”融入、“融鹽式”滲透 、“多元素”嵌入的融入方式,進一步提出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原則,做到多主體參與、多維度發力,實現融入成效、融入實效、融入高效、融入長效。積極探索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具體路徑,堅持把廣西革命文化貫穿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始終,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革命文化;黨員干部;黨性教育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新媒體條件下的榜樣教育方法創新研究”(17FKS005)
[作者簡介]唐興(1965— ),廣西全州人,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陸敏庭(1998— ),廣西南寧人,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2.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理論武裝同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1]學黨史、強黨性、跟黨走。黨性教育是黨員干部修身養性的必修課,是鍛造高素質黨員先鋒隊伍的重要途徑,是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堅實保障。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黨的宗旨教育,把黨史新中國史教育、黨章和黨規黨紀教育、優良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作為新時代黨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革命理論、優良的革命傳統、嚴格的紀律作風、崇高的革命精神等內容。革命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之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部分,與黨性教育在思想精華、教育職能、價值觀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廣西革命文化作為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同黨性教育實現高效融合,是新時代黨員干部堅定黨的信仰、弘揚革命文化、提高黨性修養的需要,有助于豐富黨性教育的內容、拓展黨性教育的形式,增強黨性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應將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以廣西革命文化的獨特價值引領人,以廣西革命的輝煌歷史和寶貴經驗啟發人,以廣西革命的偉大成就與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激勵人,充分發揮廣西革命文化的黨性教育功效。
一、廣西革命文化在新時代黨性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廣西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西人民在革命中共同創造、不斷豐富完善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廣西特色和民族特性。廣西革命文化與黨性教育價值同構、內容相通、相互作用,是新時代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富礦”。廣西革命文化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特色的教育資源和多樣的教育形式,能夠有效解決革命文化內容利用不夠、教育方式方法創新不力、教育氛圍不濃等問題,推進新時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走深走實。
(一)廣西革命文化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孕育革命文化的紅色土壤決定了革命文化的政治本色,為紅色基因的內涵注入新的時代元素,使其煥發了強大生命力[2]。中國共產黨凝聚起廣西人民改天換地的磅礴革命力量,帶領廣西人民進行土地革命,領導廣西全境解放,實現廣西各族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八桂兒女進行革命斗爭,體現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為黨性教育育人目標指明了方向。這些革命的優秀品質是廣西革命英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風貌和高尚品格的展現。革命先烈為國為民英勇獻身、堅韌頑強持續奮斗、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奮發進取、積極開拓的優秀品質,是廣西革命英雄、中國共產黨精神風貌和高尚品格的展現,為新時代培養黨員干部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格修養等提供了借鑒,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工作樹立正確的理念與方法、態度與作風等提供了價值引導。革命文化是鑄魂育民的精神資源和理論武器,凝聚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力離不開紅色革命文化[3]11。廣西革命文化同樣承載著革命歷史,積淀著革命精神,凝聚著磅礴力量,是激發和鼓舞八桂黨員干部齊心協力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精神動力。黨員干部要在廣西革命文化中汲取砥礪奮進的力量,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譜寫廣西發展新篇章。
(二)廣西革命文化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特色的教育資源
革命文化資源的形成發展過程蘊含著豐富的內涵,用好革命文化資源可以豐富和拓展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指出:“廣西紅色資源豐富,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做到學史增信。”[4]廣西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和建立地方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凸顯特定地域特點與精神實質的革命文化資源。廣西各族人民英勇斗爭、頑強拼搏的光榮革命歷史是黨性教育中黨史新中國史教育的重要內容;廣西革命根據地的壯族革命歌謠、壯族群眾支援紅軍的革命故事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注入了少數民族元素。獨具特色的廣西革命文化資源拓展了新時代黨性教育內容的深度廣度,增強了黨性教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廣西革命文化與新時代黨性教育內容相通,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底色,蘊含與黨性教育內容高度契合的理想信念、優良傳統作風、組織紀律、政治理論等教育內容[5],獨具廣西特色。
(三)廣西革命文化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多樣的教育形式
廣西革命文化以遺跡遺址、革命文物、文藝作品等多樣化的形態存在著,為改進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形式創造了便利條件。廣西革命文化的多樣化形態為黨性教育提供了實踐場地、創設了特定情境、創新了教育載體、拓展了教育形式。黨員干部在理論和實際、歷史和當下、虛擬和現實結合的過程中,取得了震撼心靈、引領思想、培根鑄魂的成效。黨員干部可依托不同形態的廣西革命文化,開展探訪革命老區、瞻仰故居遺址、舉辦紀念儀式、重游革命路線、觀賞革命文藝等不同形式的黨性教育活動。走進廣西革命紀念館等地,在與英雄交談、與文物對話中重溫革命歷史、堅定理想信念;追尋中央紅軍在桂北艱難跋涉296千米的壯烈足跡,感受偉大勝利的來之不易[6];在主題鮮明的紀念儀式中緬懷革命先烈、感悟革命精神。形式多樣的黨性教育可以滿足新時代黨員干部對黨性教育形式創新的需求,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廣西革命文化與黨性教育相互作用,廣西革命文化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多樣的形式,同時黨性教育也為廣西革命文化打造了宣傳窗口。黨員干部在豐富多樣的黨性教育形式中學習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在實際工作開展中積極踐行廣西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使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二、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方式與原則
新時代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要充分重視對革命文化資源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運用,積極探索廣西革命文化與新時代黨性教育有機結合、交融滲透的規律和方法。以“基因式”融入、“融鹽式”滲透、“多元素”嵌入的三種融入方式提升融入效果,并進一步提出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原則。
(一)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方式
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有三種融入的基本方式:一是“基因式”融入,讓黨性教育春風化雨;二是“融鹽式”滲透,讓黨性教育潤物無聲;三是“多元素”嵌入,讓黨性教育取得實效。
廣西革命文化“基因式”融入,讓黨性教育春風化雨。革命文化承載著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決定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3]10。廣西革命文化“基因式”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影響著黨性教育的方向,其為黨性教育植入優質基因,為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創新發展輸送不竭動力。廣西革命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蘊含著廣西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共識,具有先進性和革命性。廣西革命文化的精神實質“基因式”鐫刻在新時代黨性教育,既是保持黨性教育穩定性和生命力的重要保證,也是保持黨員干部黨性永不褪色、永不變色的重要保證。
廣西革命文化“融鹽式”滲透,讓黨性教育潤物無聲。將廣西革命文化比作“鹽”,溶解滲透于黨性教育,形成革命文化與黨性教育相互交融、共同作用的融合體。“放鹽”有道,要將具有貼近性、時代性、感染力的廣西革命文化內容,以革命歷史的鮮活故事、革命先烈的先進事跡等方式熔鑄于深奧的理論之中,讓黨性教育有滋有味。“融鹽”有道,要科學把握“鹽的溶解性”,開展黨性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潤物無聲中培育黨員的忠誠與擔當,浸潤濃厚的家國情懷、滋養黨性修養。還要將黨性教育內容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實際工作,真正做到如鹽在肴,化于無形、融于細微,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7]。
廣西革命文化“多元素”嵌入,讓黨性教育取得實效。廣西革命文化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的多種元素是開展新時代黨性教育的紅色符號和印記,革命文化的部分內容可以直接遷移進黨性教育課堂,或作為生動的故事、鮮活的案例,或以提供教育陣地、打造現場課堂嵌入黨性教育教學。如1930年在韋拔群帶領下的東里共耕社實現大豐收,為了感謝韋拔群,大家額外給他多分了250公斤糧,知道真相后的韋拔群毫不猶豫地將250公斤糧退了回去,并說:“帶頭人不能特殊,要帶頭搞好革命工作,帶頭奉公廉潔,帶頭犧牲個人利益。”[8]韋拔群退糧的故事蘊含著革命文化的廉政元素,至今仍可作為黨員干部廉潔教育的生動案例,使黨性教育取得實效。
(二)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原則
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要把握好融入的四個原則,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資源的原則,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引領的原則,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根基的原則, 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突破的原則,做到多主體參與、多維度發力,實現融入成效、融入實效、融入高效、融入長效,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9]。
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資源的原則,增強黨員干部對黨認同的自覺。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留下了寶貴的革命文化遺產,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融入的價值認同中見成效。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資源的原則,一是堅持以物質層面為切入點,提高黨員干部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革命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直觀性、鮮活性和感染性,能夠極大拉近與教育對象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使其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走進廣西的革命遺跡遺址、烈士陵園、革命歷史紀念場館,從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影畫中回顧中央紅軍血戰湘江從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的艱辛革命歷史[10],回顧廣西進入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11]414。黨員干部通過了解革命先輩的犧牲和貢獻,心生感激之情、崇尚之情,進而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二是堅持以制度層面為著力點,增強黨員干部對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認同。黨員干部要了解學習中國共產黨在廣西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推行的重大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等。從“南寧兵變”、百色起義等歷史事件中汲取養分,從革命歷史中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掌握歷史規律中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認同,在思想行動上與中國共產黨保持高度一致的價值追求。三是堅持以精神層面為落腳點,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行為認同。革命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追求理想信念堅貞不屈、至死不渝、前仆后繼的崇高精神。黨員干部要學習鄧小平、雷經天、陳洪濤等英雄先輩身上的革命精神,以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為己任,將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落實到行為認同上。發揚革命精神要從本職工作做起,找準結合點,將自身鍛造為有思想又有實踐能力的“好用、經用”的優秀黨員干部。
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引領的原則,豐富黨性教育的內容。廣西革命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獨特性、多樣性的優質黨性教育資源。用廣西革命文化豐富新時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在融入的守正創新中見實效。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引領的原則,一是要求教育主體能“挖”,從廣西革命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出黨性教育的內容。秉承尊重歷史、繼承弘揚的理念,組建廣西革命文化研究專業隊伍,對廣西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發掘、深刻研究、深度闡釋,通過把“散珠碎玉”的紅色資源挖掘出來,串成紅色珍珠,不斷拓展與充實紅色資源內涵,為黨性教育輸送紅色力量[12]。從廣西相關的歷史事件中挖掘優良的革命傳統;從廣西左右江紅色革命歌曲等革命文藝中感受革命精神風貌;用廣西革命先烈生動鮮活的實例充實黨性教育內容;要加大對廣西革命文化獨特元素的挖掘,突出本土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挖掘《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13]中的民族特色,講好在紅軍長征過廣西時廣西各族人民與紅軍建立深厚情誼的故事,宣揚廣西少數民族同胞支援紅軍的高尚情懷等。二是要求教育主體會“融”,找準廣西革命文化與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契合點,積極探索兩者的關聯。各基層黨組織根據黨性教育的教材,從黨史文化的角度將廣西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始終圍繞提高黨性修養的目標,用廣西革命的優秀品質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用廣西革命傳統開展優良傳統和組織紀律教育,用廣西革命理論開展政治理論教育等。教學中還要把握好融入革命文化的好時機,既突出革命文化的時代性又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通過紅色影視進課堂、革命見證者進課堂等方式,將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課堂。通過紅色主題黨日活動、社會調研等實踐形式,將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實踐。
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根基的原則,拓展黨性教育的形式。廣西革命文化多樣化的存在形態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載體,在融入的目標導向中見高效。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根基的原則,一要注重專題教育,廣西革命文化讓專題式教育變得有活力。采用專題式教育開展黨性教育,使黨性教育更有針對性、教學模式更靈活。中國共產黨領導廣西革命斗爭的歷史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立足廣西革命文化的根基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可以從革命歷史進程、重大事件、革命精神、英雄楷模等不同角度設計多樣化、典型性的專題主題。專題教學中還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等方式激發黨員干部在專題教學中的主體性,推動黨員干部勤思考、善表達、重行動,促進黨性教育自覺。二要開展實踐教育,廣西革命文化讓黨性教育實踐更能吸引人。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用理論去引導實踐,以實踐強化黨性的理論認識。組織開展革命老區實地調研、走訪紅色教育基地、打卡革命紀念場所等活動,在“紅色實景式課堂”中開展黨性教育的現場教學。利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創設“零距離”互動情境,開展體驗式教學。組織黨員干部參與革命場館義務講解活動、慰問革命老兵志愿活動等,讓新時代黨性教育著有成效。三要創新“指尖教育”,讓線上教育成為黨性教育新陣地。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傳承紅色基因作用,積極探索線上線下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實現路徑。建設廣西革命文化專題網站,開發建設優質革命文化網絡課程,加強線上圖書庫、資源庫建設,拓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學習渠道。運用學習強國廣西平臺、八桂先鋒公眾號等做好廣西革命文化的宣傳,用好直播、快閃等讓廣西革命文化既能“活”起來又能“火”起來,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廣西革命文化融入網絡世界,打造“指尖教育”。
堅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突破的原則, 創新黨性教育的環境。構建良好的黨性教育環境對提升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具有重要作用,創新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網絡環境,在融入的常態化中見長效。一是優化各級黨校環境,營造黨性教育的良好氛圍要以廣西革命文化為突破。黨校是加強黨員干部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展現“黨校姓黨”的風采。在黨校教學區、宿舍區、操場設置紅色標語、宣傳欄、浮雕畫像等,讓黨員干部在直觀的視覺感受中充分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洗禮。設立紅色主題教室、打造廣西革命文化特色書屋,讓黨員干部能時時處處感受革命的光榮傳統和紅色血脈的傳承。在校風、學風、文化氛圍、校園景觀中印刻革命文化元素,讓革命文化潛移默化滲透到黨性教育。二是突出社會環境的重要作用,營造黨性教育的良好外部環境。充分發揮政府相關部門、宣傳媒體等各種社會力量的作用,協同創新廣西革命文化宣傳教育的社會環境。廣西革命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深刻內涵都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性,應注重發揮當地特有的革命文化對社會輿論的導向功能,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將社會輿論引導到正確方向。三是發揮網絡環境的正向影響,構建黨性教育的網絡空間[14]。打造“互聯網+革命文化+黨性教育”新空間,拓展黨員干部教育渠道;規范黨員干部網絡行為,提高黨員干部網絡輿情引導力;加強網絡教育環境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讓網絡對黨性教育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各黨校、社會主體、網絡平臺要加強協同合作,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增強黨性教育合力,共建廣西革命文化黨性教育育人共同體,形成齊抓共管、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
三、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的路徑選擇
提高黨性教育的質量,是新時代黨的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可以從廣西革命文化的紀念場所、歷史遺存、革命精神、革命傳統和革命理論等五個方面,分別以“紅色課堂”“實踐打卡”“紅色基地”“分享傳播”“學術探討”等五種形式開展黨性教育,讓廣西革命文化貫穿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始終。
(一)把“紅色課堂”搬進廣西革命文化的紀念場所
革命文化的紀念場所是學習革命歷史、開展黨性教育的重要陣地。廣西分布著98個革命老區縣(市、區),占全區縣(市、區)總數的88%,現存革命遺址1982處[15]。廣西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為黨性教育的線下“紅色課堂”提供了理想的教育陣地。一是以紀念場所為教室,在創設特定情境中營造良好氛圍。良好的情境感染氛圍可以使黨員干部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真切的感受。如廣西革命紀念館充分運用聲、光、電等多媒體表現手法再現革命歷程,讓紅色記憶能夠直抵人心。又如百色起義紀念館對“長蛇嶺戰役”的場景設計增添了沉浸式半景畫與人物浮雕的元素,有效融合歷史與現實。主題空間、場景布局、現代技術為新時代黨性教育構建起生動、真實的教室,使得黨員干部在“看、聽、觸、悟”的過程中喚醒紅色基因,自覺增強黨性修養。二是以革命文物為書本,在重溫革命歷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廣西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各族人民進行艱辛而輝煌的革命奮斗歷程的見證,能夠較為完整且連續地反映廣西革命史。要讓革命文物“動起來、活起來”,從革命文物中了解革命英雄和革命故事,在學史知史中激發愛國情感,堅守理想信念。三是以革命人物為榜樣,在傳承革命精神中增強使命擔當。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黨員干部應以革命英雄為學習典范,自覺開展深學細悟、細照篤行的活動,將堅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的優良傳統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融入血脈,強化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忠誠擔當的合格黨員。
(二)用“實踐打卡”了解廣西革命文化的歷史遺存
廣西革命文化的物質類歷史遺存為新時代黨性教育實踐體驗提供豐富的資源寶藏。一是“實踐打卡”方式滿足了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學習喜好,使黨性教育自覺開展。“打卡”在網絡傳播語境中意為到了某處或體驗某事物后進行分享傳播的一種標記性行為,“打卡”的新興方式符合青年群體的自我督促、自我激勵的心理需求。動起來去實踐,打個卡秀起來,“打卡”的方式能夠促進黨員干部樂意去、主動去了解廣西革命歷史遺存,并積極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宣傳,做紅色基因的弘揚者、革命薪火的傳承者。二是豐富“了解歷史遺存”的形式,讓黨性教育更有活力[16]。黨性修養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課題。各基層黨組織應依托廣西豐富的革命歷史遺存,組織開展黨員主題游學實踐活動。如探訪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中共梧州地委舊址等革命遺址;重走紅軍長征路、鄧小平足跡等革命路線;了解音樂劇《血色湘江》、壯劇《百色起義》等革命文藝;講好周恩來在廣西龍勝龍坪寨指揮救火、新圩村民“祖孫三代保紅旗”等革命故事。黨員干部在了解歷史遺存的“實踐打卡”中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傳承廣西革命的優秀品質,讓革命歷史遺存“活起來”,發揮其黨性教育功效。三是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過程中,讓黨性教育深入人心。黨員干部應將在實踐中總結的知識、思考、感悟內化于心,還要做到外化于行,積極投身實踐。黨員干部要立足崗位、提高本領、錘煉意志,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投入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當中,在躬身實踐中明歷史、出真知、強黨性。
(三)建“紅色基地”傳承廣西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黨性養成的精神營養,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西各族人民推進改革發展的精神力量。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是黨員干部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陣地,截至2021年6月,廣西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達到13個[17],廣西11個單位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其中百色起義紀念館、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陵園、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是廣西的3個黨史新中國史教育專題實踐教學基地[18]。第一,廣西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濃縮著廣西革命奮斗史,積淀著廣西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是黨性教育的大課堂。廣西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各族人民進行革命中不畏犧牲、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各族人民開展建設中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各族人民推進改革中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優秀品質,是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紅色殿堂。第二,廣西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要加強對革命精神的新時代價值闡釋,以幫助黨員干部形成對廣西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的新時代理解,促進其在理論上更新、思想上跟進、行動上自覺。如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長征精神中深入挖掘湘江戰役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講好新時代廣西優秀黨員弘揚革命精神、繼承革命傳統,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堅守職責、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第三,堅持廣西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與黨校融合共建。“基地+黨校”共建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貫通,思想與行動統一,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黨員干部共育、創新機制共推,讓黨員干部更有效、更高效地傳承革命精神,提高黨性修養。
(四)使“分享傳播”弘揚廣西革命文化的革命傳統
革命文化的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分享傳播”的過程也是更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首先要弄明白廣西革命傳統,才能講清楚廣西革命傳統。正如革命先烈留下的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的革命優良傳統,是新時代黨員干部加強自身作風建設、提升黨性修養的寶貴資源。中國共產黨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紀律和廉政教育,要求廣大干部嚴于律己、廉潔奉公[11]144。鄧小平同志領導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革命斗爭的過程彰顯執政為民、為政廉潔、勤儉節約的公仆本色;為革命犧牲一切的壯族黨員韋拔群體現出對黨忠誠、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精神。黨員干部要銘記廣西革命的光輝史記,加深對革命傳統的研究和理解,做好分享傳播的內容設計,將所學、所思、所感講清楚、講生動。其次要增強分享傳播的意識,強化弘揚革命傳統的使命感。黨員干部要堅定文化自信,對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要有足夠的底氣,要做到真學、真懂、真悟,更要做到真做,自覺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光榮革命傳統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激發弘揚革命傳統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黨員干部準確把握黨的歷史主動精神的主線、特征和踐行路徑[19]。同時,黨員干部還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差距、強落實,在工作生活中樹立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自覺做革命傳統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最后要拓展分享傳播的途徑,弘揚廣西革命傳統。搭建黨員干部學習交流平臺,黨員干部要帶頭學習交流革命歷史,用革命歌曲傳唱開來、用革命故事演繹出來。成立廣西革命文化宣講團,在重大紀念日節點開展黨員干部巡回宣講活動。拓展分享傳播渠道,善于利用各類新媒體,以動畫、劇情演繹等方式創新表達,依托互聯網提高廣西革命傳統的吸引力、傳播力。
(五)以“學術探討”領悟廣西革命文化的革命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20]革命文化體現了革命理論科學性和價值目標政治性的統一[3]9。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根據廣西的地域特點,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革命理論、政策、綱領、方針等。一是在學術探討中形成革命理論的內容體系。革命理論是革命理想信念、宗旨追求、價值取向的充分反映,如紅軍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主張和宗旨,闡明其任務是“解除民眾痛苦為職志”[11]147;紅軍努力宣傳民族平等思想,發布《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21]等特色文件;廣西還結合實際情況,在《八月決定》中明確了廣西黨組織的中心任務[11]271。黨員干部要了解革命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與現實需要,梳理革命理論的發展脈絡,構建革命理論的內容體系,以便深入了解革命理論的豐富內涵和價值寓意。二是在學術探討中領悟革命理論蘊含的科學指導思想。探討學習的形式改變以往單向度、灌輸式的授課模式,為黨性教育打造開放的討論空間,帶動黨員干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革命理論。在革命理論中探尋中國共產黨帶領廣西各族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成功秘訣,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真諦,認識到廣西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同廣西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以提高黨員干部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加深其對廣西革命理論現實意義的理解。三是各基層黨組織、黨支部聯合舉辦革命理論相關的學術探討活動,為黨員干部展示廣西革命文化最新的研究動態和成果,加快知識更新,豐富理論儲備。引導和鼓勵黨員干部踴躍參與廣西革命文化的學術交流活動,培養黨員干部對廣西革命理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的濃厚興趣,激發其持續學習的動力。
結" 語
廣西革命文化中的紅色基因是黨員干部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廣西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黨性教育豐富了教育內容、拓展了教育形式,為新時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提供了價值導向,讓黨員干部在學習廣西革命文化中牢固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提高黨性修養,強化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效果。廣西革命文化是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精神來源。黨員干部要在廣西革命文化中接受洗禮、激發斗志,提高黨性修養、錘煉過硬本領,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必勝信心,將廣西革命文化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2-2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趙興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探析[J].傳承,2021(3):18-22.
[3]李維意.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本質內涵、精神價值和自覺弘揚[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
[4]賡續精神血脈凝聚奮進力量[EB/OL].(2021-05-05)[2023-02-21].http://www.gxzf.gov.cn/szyw/t8767895.shtml.
[5]王佳燕.革命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1:23.
[6]廣西發布十條紅色精品線路[EB/OL].(2021-03-04)[2023-0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282494678273351amp;wfr=spideramp;for=pc.
[7]紀萍萍.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高校思政課的融鹽之道[EB/OL].(2020-07-27)[2023-02-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359991650968517amp;wfr=spideramp;for=pc.
[8]廣西黨史故事|韋拔群退糧[EB/OL].(2021-04-25)[2023-02-20].https://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0425/gxjjw6084d367-157393.shtml.
[9]李昊燦,李妍.新時代高校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82-93.
[10]中國共產黨歷史學習百問編寫組.中國共產黨歷史學習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1:57.
[11]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廣西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
[12]彭石軍.地方紅色資源融入黨性教育研究:以湘江戰役紅色資源為例[J].傳承,2022(3):66-71.
[13]陽勇.《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若干基本問題考辨[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2-99+159.
[14]張小鋼,張永達,孫天舒,等.紅色文化與“雙一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2022(12):135-137.
[15]王維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EB/OL].(2022-04-06)[2022-12-25].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0406/c117092-32392320.html.
[16]黃毅華.新時代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工作路徑的探索[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88-96.
[17]廣西新增兩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EB/OL].(2021-06-21)[2022-12-25].http://www.gxzf.gov.cn/szyw/t9246298.shtml.
[18]453家!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公布[EB/OL].(2022-08-27)[2022-1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271478659400267amp;wfr=spideramp;for=pc.
[19]張躍勝,譚宇軒.準確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的主線、特征和踐行路徑: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J].管理學刊,2022(6):19-29.
[20]習近平.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作風弘揚延安精神[J].奮斗,2022(24):6-9.
[21]張燚,黎海波.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宣傳的歷史經驗[EB/OL].(2019-12-11)[2022-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580577846487746amp;wfr=spideramp;for=pc.
[責任編輯:廖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