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為核心,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廣泛拓展,引領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不斷發展。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擴展項目入選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壯族霜降節”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其開展活動的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和時代性等特征明顯,在民族團結方面取得諸多成效。其中,該地區“壯族霜降節”的民俗體育文化在民族團結凝聚力、基層治理與人文歷史、民族團結和諧的成就與經驗、健身娛樂與康養相結合的民族傳承和教育等方面呈現出諸多的時代價值。該時代價值對增強地方民族團結、民俗體育文化融合發展和推動廣西區域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走向國際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時代價值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促進邊疆民族團結的實踐經驗”(22BTY020);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及其實踐研究”(21BTY007);廣西社科界智庫自選課題“廣西民族體育的現代化研究”(Zkzxkt202334)
[作者簡介]何衛東(1968— ),廣西崇左人,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體育教學;曾雁冰(1997— ),廣西北流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和體育教學;董必凱(1973— ),廣西崇左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和體育訓練學。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2.01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著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取得顯著成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泛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1]。“壯族霜降節”起源稻作文化,由于該節氣正值豐收時節,故又稱“豐收節”。該節日的時間一般會持續3個圩日,9天左右,慶祝活動包含了祭祀、民歌、體育、傳統美食等方面內容。在廣西崇左市的天等縣和大新縣、百色市的田東縣和德保縣、南寧市的上林縣等地都有在霜降節舉辦節慶活動的習俗,其中以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歷史較為悠久,活動規模較為隆重。廣西的霜降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涵蓋了諸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該節日對地方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交流活動,將民俗體育與旅游業相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打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平臺,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俗節慶相結合的研究成為熱點,部分學者從民族學、社會學、體育學等學科視角對研究主題的機制、實踐和發展路徑等進行深入探討,成果較為豐碩。本研究以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為視角并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剖析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對弘揚天等縣壯族優秀傳統文化,解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該縣“民族團結進步與民俗體育”相結合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概況
崇左市天等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南部,下轄天等鎮、向都鎮、龍茗鎮、進結鎮、東平鎮、福新鎮、把荷鄉、都康鄉、馱堪鄉、進遠鄉、寧干鄉、上映鄉和小山鄉共6個鎮7個鄉。天等縣全縣總人口45.52萬人,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34%。各民族和睦相處,熱情好客,民風淳樸,風土人情各有特色[2]。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把天等縣的地貌描繪成“石峰峭聚如林”,正是由于其獨特的地貌,造就了天等縣許多可開發利用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正是在這樣良好的自然環境下發展而來。
(一)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歷史源流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歷史源流主要經歷了七個不同階段,其始于宋代,形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和民國時期,停滯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恢復于20世紀80年代至90 年代,加速發展于2000年至 2010年,從2011年至今,一直處于蓬勃發展階段。
(二)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申遺歷程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化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生產勞作、生活和精神,霜降節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近年來,天等縣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對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節慶文化活動進行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從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申遺歷程中即可看到該項目發展的縮影,具體申遺歷程如下:2009年,天等縣“壯族霜降節”項目向崇左市申辦,進入崇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天等縣“壯族霜降節”項目向廣西壯族自治區申辦,天等縣“壯族霜降節”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審核;2014年12月,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擴展項目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壯族霜降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從以上歷程可以看出,經過政府與有關部門多年努力,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得廣西成為該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的5個保護省之一,廣西天等縣成為國家10個保護單位之一,天等縣“壯族霜降節”走上了國際發展新舞臺。
(三)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主要內容及山歌解讀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分別為頭降、中降和尾降三個階段,以中降為高潮內容。其主要內容有酬謝自然、紀念民族英雄、文體活動、走親訪友和商貿活動。其中,酬謝自然、紀念民族英雄是天等壯族霜降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天等縣政府有關部門對壯族霜降節有新的解讀,用當地山歌形式進行表達。具體如下:
當地山歌的壯語原文:“向都霜降山歌節,人山人海歹鬧也。恩名列流怪流廣,連當廣東多嘛咧。霜降是歷史傳來,雙千賴貝唱歌臺。深水情魚撒滿地,民族文藝放光彩。霜降嘚碎滾辣辣,呢鍋內到底鍋嘛。卡呢德保嘎燕垌,卡底田東化印茶。嘚碎腦尼跟被賴,鍋星鍋王嘛比賽。文割播哦電視臺,仍被世界杯精彩。”
對當地山歌的原文解讀:“向都霜降山歌節,人山人海真熱鬧。名聲傳又遠又廣,連那廣東都來看。霜降節歷史深遠,兩千多年唱歌臺。深水情魚撒滿地,民族文藝放光彩。霜降對歌熱鬧鬧,上也得來下也來。上片德保和燕垌,下片田東和印茶。對歌熱鬧人很多,歌王歌星來比賽。今日播出電視臺,還比世界杯精彩。”
綜上所述,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活動內容及山歌蘊含壯族文化的風情與特色,節慶活動的地域性、趣味性與民眾互動性強,得到當地民眾喜愛和積極傳播,說明了當地各鄉鎮村屯的民眾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能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和互相認同,保持民族團結和地方和諧,民眾們積極與時俱進。
二、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期間開展的民俗體育項目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系列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和時代性等特征明顯,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出了豐富的民俗傳統體育項目。
(一)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分類及項目
按照項目內容,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項目可分為游戲類、健身娛樂類、表演展示類、競技類和康養美食類等,大約有40個項目。天等縣在“壯族霜降節”期間開展有關民俗體育文化的項目及分類如下:游戲類有滾鐵環、拋石子、跳格子等項目;健身娛樂類有扳手、打尺、斗雞和斗畫眉等項目;表演展示類有竹竿舞、舞龍舞獅、上刀山下火海、壯拳、洪拳、民族健身操和壯族跳花燈等項目;競技類有三人板鞋競速、拔河、打陀螺、高桿投繡球和背簍投繡球等項目;康養美食類又分為本地和外地兩種,其中本地有苦丁茶、指天椒、酸白切、五彩糍粑、“吉勞”、“馬婁狗”、“賽龍”、荷魚丸、雞肉粉和豬腸糕等;外地有桂林米粉、恭城油茶、柳州螺螄粉、巴馬香豬、長沙臭豆腐、重慶酸辣粉和各地中華老字號傳統美食。
受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民俗風情的影響,民俗體育項目多為當地特有的項目,如進入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三人板鞋和打陀螺競賽項目,還有聞名全國的打榔舞。這些民俗體育項目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一直延續至今,豐富了人們生活娛樂,也見證了壯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但由于一些民俗體育項目受人員數量和器材設備缺乏的限制,發展較為緩慢,如舞龍舞獅、上刀山下火海、竹竿舞等項目都需要多名人員配合,故而只有一些簡單的、容易上手的、不受人員和場地器材限制的民俗體育項目發展得較好,如拋繡球、壯族跳花燈和民族健身操項目。
(二)部分代表性民俗體育項目及趣味性項目的開展狀況
天等縣除了進結和龍茗沒有“壯族霜降節”慶祝的習俗,向都、上映、把荷、寧干、東平等地有“壯族霜降節”慶祝的習俗。受歷史因素以及當地發展條件的影響,向都鎮成為每年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活動的舉辦地。固定的場地和固定的時間,給了當地的壯族群眾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為“壯族霜降節”做準備,也能促進當地文化、經濟的發展。
天等縣氣候適宜,風景優美,給當地人們造就生態宜居的居住地,民俗體育為當地人們起到了強健體魄、調節身心的重要作用。而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中民俗體育活動作為人際交往的媒介,能較好地滿足人們娛樂需求,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交流。該節的代表性民俗體育項目與開展情況如下:
第一,舞龍舞獅。舞龍舞獅是天等縣“壯族霜降節”較為古老的民俗體育項目。在霜降節頭降那天,開展舞龍舞獅活動,寓意為人們送來吉祥。在游行隊伍中,祭司默念經文,目不斜視,十幾人揮動著長龍,舞獅隊則與舞龍隊互相呼應,時而穿梭在隊伍周圍,時而穿梭在舞龍隊中。每年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活動現場都會有好幾支舞龍舞獅隊伍,這些隊伍多數來自中和村和周邊的村屯,有的甚至自家人組隊,父子齊上陣。如此傳承積淀下,使得舞龍舞獅這個項目代代相傳。
第二,打榔舞。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傳統民俗體育項目“打榔舞”是天等縣的一種壯族舞蹈,已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舞蹈以打“榔”為表現形式,以農耕事時的稻作生活為表現內容,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目前,該舞蹈以其獨特的民族個性和民族風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在廣西區內以及東南亞等地區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逐步成為天等縣“壯族霜降節”重要的表演內容。
第三,拜囊海。在壯語里面,“囊”指的是娘,娘娘的意思,“海”指的是月亮的意思,“囊海”合起來就是月亮娘娘,是一項民間活動,其帶有一定的神秘性,其納入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活動項目后頗受人們喜愛。
第四,其他民族體育活動項目。隨著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規模不斷擴大,霜降節系列活動也日益增多,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如常見的籃球、氣排球、拔河、三人板鞋等項目是每年霜降節中常見的體育活動。近年來,竹竿舞、背簍繡球、高桿繡球、打陀螺、武術等體育項目開始活躍在“壯族霜降節”的活動現場當中,還有時裝秀、斗畫眉、書法比賽項目和康養類品嘗美食等活動,這些項目內容增添了活動的多樣性,極大地豐富了“壯族霜降節”的體育項目類型。
綜上所述,在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中開展的民俗體育活動種類齊全,項目多樣,民眾參與性強,使得壯族文化得到廣泛傳播,推動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推動地方的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安定和諧、民眾互助共享,促進了壯族民俗體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三)2017—2022年歷屆天等縣“壯族霜降節”
近年來,天等縣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發展,不斷加強特色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和開發利用。政府與各級部門通過開展以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為主題的祈福大典、非遺項目展演、唱山歌、打榔舞等系列民俗活動,展示壯族民俗的獨特魅力,旨在傳承弘揚壯鄉民族文化,擴大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文化品牌的影響,提升天等縣“壯族霜降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在2017—2022年歷屆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系列活動中,涵蓋的相關民俗體育活動內容及項目具體如下:
2017年10月23日至31日,活動主題為“霜降歡歌起·壯鄉親朋聚”,開展的相關活動有霜降節開幕式,崇左市區級項目展演,文藝晚會,“唱響十九大”山歌會,民族體育展示活動,民族服飾秀,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美食一條街,閉幕文藝晚會。2018年10月24日至31日,活動主題為“齊聚壯族霜降·共筑嶄新時代”,開展的相關活動有霜降節開幕式,山歌秀,文藝晚會,文體活動展示,美食一條街,豐收成果展示,籃球賽,拔河比賽,閉幕式。2019年10月25日至31日,活動主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開展的相關活動有山歌迎賓,霜降節開幕式,民間民俗競技,豐收成果展示,文藝晚會,美食一條街,山歌表演,民俗文化街。2020年10月23日至31日,活動主題為“霜降佳節鑼鼓喧·決戰脫貧扶新篇”,開展的相關活動有霜降節開幕式,山歌秀,第三屆“打榔舞”比賽,彩車巡游,詩詞展,文藝晚會,民俗體育活動,美食一條街,閉幕式。2021年10月23日至31日,活動主題為“霜降親朋聚·奮進新征程”,開展的相關活動有霜降節開幕式,豐收成果展示,2021廣西首屆非遺美食月活動,非遺項目展示及體驗活動,山歌秀,崇左市“板鞋”民族體育競技邀請賽,霜降節詩聯大賽,霜降節書畫、攝影邀請展。2022年10月23日至31日,活動主題為“霜降歡歌響·獻禮新征程”,開展的相關活動有打榔舞表演、崇左市(天等縣)世界非遺壯族霜降節慶祝活動暨“廣西人游崇左”啟動儀式,壯族霜降節博物館非遺展,天等縣非遺項目體驗,天等縣第四屆壯族打榔舞比賽,天等縣鄉村振興成果展,廣西非遺項目展,“霜降歡歌響·獻禮新征程”2022年崇左市(天等縣)世界非遺壯族霜降節慶祝活動山歌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2年壯族霜降節民族體育競技項目板鞋比賽,“霜降歡歌響·獻禮新征程”主題文藝晚會,“廣西人游崇左·千人游霜降”活動。
通過以上解讀與分析,一方面,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活動主題會緊跟國家發展步伐,積極落實黨中央精神,如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這些重要的時間節點舉辦“壯族霜降節”活動,對國家落實民族政策、地方治理和天等縣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從歷年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活動內容看,每年除了開幕式、歌圩大賽、文藝晚會、文體表演、美食一條街等固定活動,還會相應增加一些體育比賽,如2018年舉辦的籃球比賽和拔河比賽,2020年舉辦第三屆“打榔舞”比賽,2021年舉辦崇左市“板鞋”民族體育競技邀請賽。這些活動較為新穎,民族性強、地域性明顯,且緊扣時代的發展,一年比一年豐富。
歷屆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系列活動及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謳歌中國共產黨豐功偉績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巨大成就;體現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天等縣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積極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政策的良好實踐。
三、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文化的價值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文化主要由天等縣的向都、上映、把荷、寧干和東平等地的民眾傳承和享用,融入并依附于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其在節慶中具體表現為具有一定的集群性、規模性、傳統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的體育活動,這些活動在不同時代發展過程中順應和滿足了地方族群的民間習俗、地域風尚、思想觀念、情趣取向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性文化形態。
近年來,天等縣充分發揮“壯族霜降節”優勢,以非遺保護和開發為依托,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文化保護和旅游發展的共贏之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文化在民族團結、基層治理、人文歷史、成就與經驗、健身、娛樂、康養和教育等方面有著諸多的時代價值。
(一)形成與時代精神和思想指引相融合的民族團結凝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積累了把握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4]。近年來,天等縣在“壯族霜降節”活動中,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二十大精神,謳歌中國共產黨豐功偉績和向都鎮等地方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成果,以向都鎮為中心,向周邊鄉鎮村屯輻射民俗體育活動,積極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天等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為核心,近6屆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活動主題和體育活動都與時代精神相匹配,天等縣不斷開拓創新。基于當地生產生活實踐,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活動推出精彩紛呈的體育節慶項目,民俗體育活動分布于多個地區,以壯族打榔舞為代表的10多種民俗體育項目得到優化,培養了在板鞋、拔河和拋繡球等代表性領域的體育人才,其輻射效應不斷延伸,承載著天等縣各族人民深厚的人文價值與審美內涵,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安定和諧,形成強有力的民族團結凝聚力。
(二)傳承人文歷史,推動基層治理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要“以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按照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要求,適應活態遺產特點,全面保護好古代與近現代、城市與鄉村、物質與非物質等歷史文化遺產”[5]。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根植于壯族民眾,其活動內容較為豐富,社會功能較為多元,其傳承軌跡保持著連貫性,文化內涵反映著當地人們不同時代的人文思想觀念與精神訴求[6]。它是壯族農耕文化傳統的“活態”體現,也是民族記憶與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壯族的文化基因和歷史記憶。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民俗體育活動及項目映射著天等縣及周邊地區的基層治理寶貴經驗。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優秀文化及項目經過千年的歷史洗禮得以沉淀,其民俗體育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具有厚重民族性、地域性、獨特性和傳承性,其基層治理順應民心,人文歷史的價值較高。
(三)積累民族團結和諧的成就與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廣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好用活黨和國家賦予邊疆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扎實推進富民興桂各項工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邊疆鞏固安寧,奮進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新征程。同時,廣西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出臺《廣西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方案》[7]等一系列相關文件,啟動鞏固拓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成果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8],為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常態化、長效性開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廣西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的成就與成功經驗方面,玉時階等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工作,各族人民心連心、一家親,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黨在各族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各族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9]。廣西是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格局,這為廣西民族團結進步提供了有利環境,各民族“在一起”進一步增進了廣西的民族團結,文化上的融合與認同為各族建立起了民族團結情感[10]。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構成了壯族整體性的紀念活動,民族記憶在節日中以講述和展演的形式得以傳承,該節日既是壯族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深層積淀,也是民族記憶與文化認同的有機結合。天等縣“壯族霜降節”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活態”文字,見證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發展,通過文化展演展現給世人。不管是祭祀文化、歌圩文化,還是傳統的舞龍舞獅、斗雞和打尺等民俗體育活動,或是政府和社區組織舉辦的籃球賽、拔河比賽、打榔舞、板鞋競速、拋繡球、壯族跳花燈和打陀螺等活動及項目,都是天等縣“壯族霜降節”貫穿始終的民族文化符號,也是民族體育與現代體育相融合的創新實踐。
由此可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廣西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帶領各族人民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強烈愿望,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及民俗體育項目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濃縮著該地區民族團結和諧的成就與成功經驗。
(四)形成健身娛樂與康養相結合的民族文化傳承范式
天等縣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得天獨厚的“山莊型”山地氣候,風景優美,生態宜居。數百年來,天等人民以玉米、三角麥、水稻、小米、芋頭、紅薯為主食;以當地特產的“姑娘菜”、黑珍珠黃豆、野生淮山、山蕨菜、白頭翁等純生態野菜為輔食;以烤石豬、烤山羊、蕉葉包裹的糯米團、白頭翁草做的“公結糍粑”、楓葉等泡制成的五色糯米飯、蕨菜包子等為美食。
該縣有以打榔舞為代表的民俗體育項目,其運動量和負荷強度適宜,怡情娛樂,活動的體育項目與原生態康養美食搭配合理。大多數的活動項目由集體項目構成,項目素材、內容主要來源于生產勞作和生活,這些民俗體育活動項目的技術難度適中,技能與戰術配合易于操作,民眾可參與性較高、互動性較強,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較穩定的組織結構和范式。因此,天等縣通過民俗文化交流、特色文體活動、節日慶典、文旅融合和教育實踐等傳播路徑,讓人民群眾增強了相互認知與民族認同,提升人們對地方民俗體育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促進村屯之間、鄰里之間和族群之間的團結進步和凝聚力,打造健身娛樂與康養相結合的地方名片。
(五)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愈發深入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要求“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強調“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1],這進一步強調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校園的重要性,豐富了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踐形式和載體,同時強調了教育要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于廣西多年來在民族團結進步的成功經驗,羅彩娟認為,政治上要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經濟上要堅持脫貧攻堅、富民興桂戰略,文化上要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教育上要大力發展民族團結教育[11]。民族體育教育具有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強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拓展人們的健康知識、增強人們民族體育運動技能,豐富學校民族體育課程資源和建設地方民族體育人才梯隊建設等功能及價值。近年來,天等縣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與體育事業多元發展,并形成諸多實踐探索與成績。
第一,多部門聯合對體教融合運動項目實施新布局,打造體育育人的多種新模式。天等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廣電局與天等縣教育局深入研究探討體教融合運動項目的重點布局,共同建設縣級標準體校,深入實施“3126”計劃,聯合評定天等縣高級中學等9所中小學校(含幼兒園)為天等縣體教融合示范創建“3126”體育重點布局學校、9所學校為體育項目傳統特色學校、11所學校(幼兒園)為天等縣業余體校與中小學校共建聯辦體育訓練點[12]。該縣積極推動田徑、乒乓球、籃球、足球,以及打榔舞、竹竿舞等民族特色運動進校園,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一校多品”體育育人模式,吸引學生“動起來”,踴躍參加體育運動[12]。同時,該縣積極同地方高校體育學院合作,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教師與教練團隊為天等縣骨干體育教師、城關小學的全體師生展示廣西的代表性民族體育項目,傳授、指導和展示珍珠球、陀螺、繡球、花炮、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民族武術與舞獅舞龍等民族體育項目。此外,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教師還為天等縣骨干體育教師就科研項目申報及論文撰寫、提高中小學體育說課與模擬上課能力、體育學科現代教育技術及微課制作流程等進行培訓和指導,實踐開展服務地方發展“一院一縣一品牌”送教下鄉,為天等縣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人才。
第二,通過體教融合建設體育基礎運動設施,培養體育專業隊伍和人才。天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體教融合工作,出臺體教融合工作實施文件,制定體教融合示范創建工作方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夯實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該縣已建有1座體育館、1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游泳館、4個5人制足球場等體育基礎運動設施,采取免費或低收費形式對外開放,極大滿足了體育愛好者的健身和比賽需求。該縣還大力開展足球賽、籃球賽、乒乓球賽等全縣性體育賽事,讓更多學生能夠參與賽事、體驗賽事;舉辦乒乓球、網球、籃球裁判員等運動技能暨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提升教練員、裁判員理論素養和執教執裁能力水平,有效推動了體教融合發展[8]。通過現代體育與民族體育相結合的方式,為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培養體育專業隊伍,積蓄體育管理人才、裁判員人才和運動員梯隊。
第三,通過拓寬多元化實踐和宣傳載體,營造濃厚的民族團結進校園氛圍。首先,天等縣要求當地學校結合《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及新課標的要求,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豐富教育內涵。將健身娛樂類竹竿舞、背簍拋繡球、中桿拋繡球、高桿拋繡球、打陀螺、武術等體育項目,競賽類籃球、氣排球、拔河、三人板鞋和投繡球等體育項目,展示類舞龍舞獅、打榔舞、書法、茶藝和天等縣“壯族霜降節”非遺產等綜合性項目,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進行民族教育,確保課堂教育常態化[13]。其次,天等縣中小學校通過組織專題研討、主題班會和課堂教學等形式,深入發掘天等縣民族團結教育滲透點,分配相適當的任務,落實對應的內容,細化民族知識、民族風俗、民族人物、民族歌曲和民族體育項目及功能等事項,讓教育內容內涵更加豐富。最后,天等縣在民族小學和天等縣民族高中等學校專門制作了民族文化墻和民族體育文化專欄,內容豐富,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營造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凸顯民族體育特色。
第四,通過組織社團活動,豐富教育載體。學校組織各種社團,以社團為平臺開展各種課外教育活動。天等縣民族小學開設“壯家百靈”山歌班、“金針繡繡”刺繡班、“金孔雀”葫蘆絲班、“舞動天使”舞蹈班等民族特色興趣班,組建繡球舞、竹竿舞、打榔舞、高桿拋繡球等民族文化體育社團,開展民族文化體育、傳統手工藝的培訓學習,天等縣雙語教育示范學校的天等縣東平中心小學組建“巴翰”詩社,通過寫詩、演詩、看詩、賽詩等活動,在活動與學習中拓展了師生文學水平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還對天等壯族霜降節及民俗體育活動內容、項目及文化內涵有了新認知[13]。還有在中小學開展民族體育節等活動,如天等縣民族中學已舉辦近10屆榔韻文化民族體育節,天等縣民族小學已舉行近18屆民族傳統體育節,豐富教育載體。這些社團活動和民族體育節等教育載體實施的舉措,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
綜上所述,天等縣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與體教融合發展路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核心,逐步打破體教融合發展壁壘,不斷完善體校、學校、社會組織陣地建設,建立學校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健康促進、體育訓練、體育競賽和教師培訓等體系,打造體育育人的多種新模式,多措并舉推動該縣民族團結與體育事業協調可持續發展。
研究認為,天等壯族霜降節民俗體育文化蘊涵多元的時代價值,在政治、管理、民族、歷史、經濟、教育和體育等領域都有所體現,體育依托于其中。其時代價值是以民族團結凝聚力為統領,勾勒著該節慶豐富的人文歷史,促進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濃縮著地方民族團結和諧的成就與經驗,打造著健身娛樂與康養相結合的民族傳承及地方名片,探索著教育多樣育人模式等諸多的價值。該節慶的民俗體育文化在民族政策落實上“越扎越實”,在民族經濟發展上能“互助互惠”,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及人民群眾的健身娛樂生活上能“互補互嵌”,文化傳承、教育及基礎拓展上能“互融互鑒”,這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是天等縣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實寫照。
結" 語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已經歷7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現在開始走上了國際新舞臺,形成中越邊境地區系列的壯族霜降節群,該地區在每年的霜降節氣的9天時間里歡慶豐收,以壯族同胞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祖、紀念民族英雄、禳災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體聚會娛樂,各鄉鎮村屯的各族群眾齊聚一堂開展祭祀、歌圩、民俗、體育和商貿等活動,文化形態體現在歌、舞、樂的文體形式當中。“壯族霜降節”體現了以崇左市天等縣和大新縣、百色市田東縣和德保縣、南寧市上林縣等地壯族為主與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文化追求、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有力促進了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了民族共同情感,并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天等縣“壯族霜降節”是一個精神與物質、制度與體制、文化與實體構成互嵌交融式的非物質文化空間,數百年來已建構為相對穩定的一個節慶系統。在這個物質文化空間及系統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霜降節”為新平臺,以壯族霜降節會場為中心,以民族團結為紐帶,以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動為動力源泉,參加“壯族霜降節”的當地民眾與外來游客形成輻射載體,并借助參與者和互聯網等方式迅速對外傳播。廣西各地區都有較大影響力的民俗節慶活動,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壯族的霜降節、瑤族的盤王節和達努節、苗族的跳坡節、侗族的花炮節、毛南族的分龍節、仫佬族的依飯節、彝族的火把節和京族的哈節,這些少數民族活動中都有大量的民俗體育活動及項目,其中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未來可以分批定點開發、整合和轉化創新利用。
總之,廣西地方應重視民族文化的深挖工作,抓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創建,多維度探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民族團結背景下民俗體育創新性發展,有規劃發展世界級天等壯族霜降節,推進該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和傳承。同時,講好天等壯族霜降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體育故事,增強民族團結與民俗體育文化融合發展,進一步發揮該項目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多功能社會價值,豐富其時代內涵。從而推動廣西區域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去,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為體育強國建設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EB/OL].(2019-10-23)[2023-03-11].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
[2]廣西崇左天等縣人民政府.人口民族[EB/OL].(2022-04-15)[2023-04-20].http://www.tiandeng.gov.cn/zjtd/rkmz1/t5343314.shtml.
[3]胡超文.努力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恩施模式[J].民族大家庭,2022(1):8-10.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EB/OL].(2021-09-03)[2023-03-1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7945.htm.
[6]董必凱,何衛東.壯族霜降節民俗文化活動的現代傳承發展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11):44-46.
[7]覃彩鑾.黨領導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EB/OL].(2021-07-07)[2023-02-13].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10730622-1.htm.
[8]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鞏固拓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成果,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努力創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EB/OL].(2021-07-08)[2023-05-20].http://www.gxzf.gov.cn/gxyw/t9422495.shtml.
[9]玉時階,何文鉅,黃艷,等.建黨百年來廣西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的成就與經驗[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3):5-13.
[10]楊軍.廣西多民族雜居格局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動空間研究:廣西民族區域自治60年歷史經驗研究系列論文之二[J].廣西民族研究,2018(1):25-32.
[11]羅彩娟.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及其深化路徑探討[J].廣西民族研究,2018(5):11-17.
[12]黃城松,覃日琴.天等被命名為“廣西體教融合示范縣”[EB/OL].( 2023-01-06)[2023-03-08].http://www.gxczzx.gov.cn/news-view-83116.html.
[13]黃壽積.天等縣五措施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進校園活動[EB/OL].( 2020-08-05)[2023-03-05].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5904479.shtml.
[責任編輯:廖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