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陽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南京開放大學),南京 210000]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我國近年來不斷提高對教育的投入,但部分高校的內部控制管理存在一定風險。因此,為了保障高校經費有效落實,應順應國家改革政策,提高高校內部控制管理水平,保障高校教科研秩序,基于信息化建設,借助大數據技術完善自身內部控制體系,提高風險抵御能力,提高高校資產使用效率。
高校信息化技術可以保障經濟活動動態化追蹤,各崗位人員根據權限配置查看經濟活動業務流程,保障經濟活動的可追溯性,降低人為操作影響風險。信息化技術可以提高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減少內部控制管理難度,歷史經濟活動及數據信息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統導出,幫助高校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各業務部門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隨時查看相關數據信息,提高數據信息的時效性。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行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具備了信息化崗位及數據共享功能,完善了信息系統流程管控、維護和審批制度,但缺乏風險預警機制,信息化數據安全防護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管控。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系統功能模塊根據高校管理需要不斷完善,不相容崗位相分離。高校內部控制體系包括收支業務、預算業務、采購業務、資產管理、合同管理、內部監督等,關鍵崗位人員配置較為完善,但部分高校對相關崗位的培養意識不足,不能針對內部控制制定開展定期培訓,導致相關業務人員缺乏專業的風險管控知識,或者相關知識體系相對落后,不能與時俱進,影響整體管理效率。高校內部控制崗位明確了權限范圍和職責,保障了不相容的崗位相分離,實行了管理崗定期輪崗制度,起到了相互監督的作用。內部控制監督與評價過程中要設置監察審計,其中監察審計崗位不但要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對各級人員工作內容進行行政監察,確保相關工作按照規章制定執行,還要對高校內部財務收支、經費使用效益、專項審計調查等工作進行管控。高校應單獨成立審計處,強化職能,明確職責劃分[1]。
第一,高校組織架構問題。從內部控制信息化角度看,高校組織架構存在一定內控風險,高校組織機構未能發揮全部功能,監管力度不足,裁量權認知度不夠,制度流于形式,制度約束力差,管理漏洞較大。
第二,內部控制體系分析。內控崗位人員配置問題,部分內控關鍵崗位人員的業務素質不夠,專業能力偏低,缺乏人力資源保障,內控關鍵崗位缺乏公信力,人員培訓教育組織不力。高校領導對內部控制人員重視不夠,導致內控管理缺乏專業性,未能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未能構建激勵機制,績效分配制度不具體,不能調動各崗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第三,內部控制監督評價分析。高校管理層審計監察缺乏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監督管理效率不高,不能對全校經濟業務進行全面的監督管理,導致審計監督工作不能發現問題根源,難以對高校內控建設提出有效建議。高校各部門雖然制定了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但相關部門難以按照規定要求執行,未制定問責機制,導致內部控制管理松散,影響高校整體財務管理水平[2]。
第一,預算業務。高校預算編制主要是由學校財務部門負責的,由學校領導層審批,預算編制出現部門間溝通不暢、重大項目申報缺乏合理性等問題,其預算編制根據上年預算經費稍作調整,未能結合本年新增項目重新編制,導致預算編制不精準,缺乏參照性。部門存在虛列預算資金情況,預算經費執行未能與部門業績考核掛鉤,缺乏科學性與可行性。高校建設項目周期較長,預算編制不能科學規劃,在資金安排及進度執行方面存在漏洞,影響預算資金使用效率。審批支出流程嚴格,預算執行效率卻不高。高校對固定資產設備管理不足,存在重復購置或限制購買等問題[3]。
第二,收支業務。單位收支業務存在數據誤差,會計記錄與信息化系統不匹配,會計審核人員業務能力有限,難以判斷經費支出和單據的合理性,不能有效監督各項經費的使用,形成監管盲區。高校為了提升科研競爭能力,忽視了科研的內部控制,將工作重心落在了激勵教師申報科研題目上,導致縱向經費與橫向經費管理不均衡,監督審計不到位,不能針對科研項目專項管理,影響資金利用率。
第三,政府采購業務。高校內部不能嚴格按照政府的采購流程執行,信息化管控流程與實際業務發生相脫離,缺乏對驗收環節的重視,為了加快完成采購任務,專家驗收不精細,不能有效履行驗收職能。
第四,資產管理業務。高校資產存在閑置、使用效率低下等情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高校固定資產更新換代,一些購入后從未使用的固定資產需要重新購置,出現資源浪費情況。學校無法及時根據自身發展現狀購置資產,未能考慮學校整體情況,著眼點落在了部門資產配置需求,可共享和調劑使用的未能考慮,導致資產重復購置。在后續資產管理過程中,對于一些非正常損耗問題不能控制,導致資產提前報廢,資產處置流程不科學、不規范。
第五,建設項目業務。高校建設項目涉及金額巨大,在管控過程中存在未能嚴格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執行、信息化流程規劃不清晰等情況,導致出現急需付款而無法支付等情況。在工程招標過程中,參與人員缺乏建設項目的相關知識,導致招標過程過于形式化,對相關質量要求考慮不足。
第六,合同管理業務。合同管理存在合同條款不清晰導致法律糾紛等問題,引發一定經濟損失和社會信譽損失。高校合同管理缺乏嚴謹的審核制度,補充協議不明確,甲乙雙方對條款理解存在歧義,易發生糾紛或者賠償問題。
1.構建高校信息化內部控制管理體系
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應建立完善的預算編審、執行體系,對預算實行統籌、分級管理。高校應加強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完善性,在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的過程中,應遵循事前防控、事中管控、事后監督的職責,使信息化系統管理模塊之間有效對接,增加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互融互通,構建財務平臺、預算管理平臺、資產管理系統、辦公系統等,實行對高校全過程動態管控[4]。
2.構建內部控制信息化監督與預警系統
高校在開展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應構建信息化監督與預警體系,深入挖掘經濟業務存在的潛在風險,在業務流程管控過程中應確保不相容的崗位分離,提高對各風險點的提前規避,加強對風險的有效預測,構建完善的風險預警模型。應完善信息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優化信息化內部控制各項業務流程,對超標準、超范圍的情況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定期對信息化系統實施監管和維護,確保內部控制執行效果。
3.構建內部控制數據交換平臺
不同部門的信息系統功能不同,導致各部門之間數據信息不能有效融通,形成信息不對稱。因此,應構建信息數據中間平臺,以便對總體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選擇需要導入和交換的平臺數據,科學管理模塊接口,建立數據邏輯模型,提高信息化系統之間數據的有效傳遞,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利用率[5]。
1.預算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思路
首先,應成立預決算管理委員會,由校領導、教師代表、監察審計、財務部門組成,對高校的預決算管理制度、預算編制原則、預算調整方案進行審議,發揮各部門的主體作用。其次,提高預算工作的公開性、完整性、科學性,根據高校預算專項資金管理,包括建筑物、信息網絡、專項業務費、教學研發、修繕管理費、工資福利等,提高專項資金管控效果。最后,提高對預算管理中潛在的風險點信息化控制。先由分管領導對相關項目進行評審,并由財務部門進行復審并分類,并對各分類項目的預算金額進行審核,最后由校領導班子做出最終審議,并由項目發起人執行。執行環節會存在臨時支出情況,應對預算調整規范審批流程,保障預算調整的規范性。系統會對預算執行情況自動考評,信息化系統自動編制項目申請報文,納入預算項目庫[6]。
2.收支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思路
首先,完善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收支管理體系。內部控制信息系統與支付系統建立對接機制,建立以票控費的管理機制,實行財務自助報賬體系,設置審批權限,強化審核控制,強化風險控制與風險預警機制,規范招待費用等三公經費審批程序,避免公款浪費。以報銷審批流程為例,應由經辦人提出事前申請,由直屬領導、分管領導審批后,填寫報銷相關申請信息,財務審核后,校領導按審批權限再進行審核。有效實施信息化系統,可以提高報銷審批效率。在支出流程中,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應根據預算金額執行項目報銷金額,項目負責人提出申請,并由歸口領導進行審核,超過一定金額應由高校領導層親自審核,最終財務處復核,審核通過后才可執行。
3.采購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思路
首先,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應與政府采購信息網絡相連接,包括預算控制、編制,審核、驗收、付款等,信息化系統應明確崗位職責,不相容崗位嵌入各崗位。申請采購的流程應由各部門提交,系統根據預算資金和學校資產總體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出具采購建議,分管領導參考系統建議對部門的采購申請進行審批,采購部門根據系統建議和審批意見進行復核和采購工作。采購工作結束后,應對采購內容進行驗收并提交系統,對資產實物、技術實物由相關技術人員進行驗收,以提高采購驗收質量,并使采購整體工作形成閉環。
4.資產管理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思路
首先,為了提高資產相關數據的準確性,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應加強預算、采購、合同等數據信息的獲取,對資產的入庫、調撥、維修、盤點、折舊、處置等動態化掌握,提高對資產數據信息的共享,各部門員工根據權限,對固定資產信息進行查詢,嚴格落實資產負責人。其次,構建固定資產設備管理信息化系統,對高校實驗設備運行情況實時動態管控,避免資產閑置和浪費,定期開展資產盤點,及時更新資產數據庫。采購驗收的資產應及時錄入信息化系統管理明細賬中,數據會及時上傳至財務系統,系統及時對資產采購業務報銷。
5.建設項目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思路
應對建設項目立項調研,出具可行性報告,對項目預算、簽訂合同等規范信息化流程,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應根據高校項目自身需求,將資金及項目管理建立連接,對預算不足或超支等情況進行預警,促進建設項目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6.合同項目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思路
首先,建立業務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統,保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性,并在合同業務流程實現信息化管理。各業務部門針對自身的合同簽訂業務,應及時上傳合同管理系統,只有信息化系統中體現數據的合同,才能執行付款指令。信息系統應嵌入常用合同模板,提高系統利用率。其次,審查合作方的信用,對合作方進行安全等級評價,實行準入標準,加強對合同風險的全面管控。信息化系統應保證主合同及補充協議之間的依存關系。最后,在合同執行的過程中,應對合同履行情況實時記錄,并將相關信息錄入數據庫,作為后續合作的信息參考。同時,應建立合同履行反饋機制,對關鍵節點信息進行預警和提醒,提高風險防控的全面性。
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加強對資產及財務的監管,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信息化資源共享。在業務層面,要從預算業務、收支業務、采購業務、資產管理、建設項目、合同管理六方面提出內部控制信息化優化措施,從多個維度規避內部控制風險,提高內部控制的規范性與科學性,促進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執行的有效性,保障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