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鴻
摘要: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提供在線教學、教育資源、教育技術和教育服務,高效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可以促進各學段、各學科的教研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優質的教學體驗。圍繞“如何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小學語文教學”這一課題的研究,學校聚焦教研和教學時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以及實踐效果,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案例,從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延伸三個方面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助力小學語文教學,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信息技術;小學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將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相結合[1]&。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普及和應用,促進了各學科、各學段的教研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涵蓋資源豐富,目前語文類課程就已經達到近7000個,而它仍在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地豐富擴充資源。語文是基本課程,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是一線教師面臨的緊迫任務[2]。
在線上教學期間,我們已經嘗試著將國家教育平臺上的教學視頻與線上直播相結合,來提升線上教學質量,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恢復線下教學后,我們將如何在平臺中選擇教學資源,將其“無痕”地應用于線下的課堂教學呢?“如何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小學語文教學”是學校語文團隊現階段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文章借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案例,聚焦教研和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以及實踐效果,探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助力小學語文教學達到課堂高效的構建策略。
2022年學校實現了線上教學的全面升級,正式進入線上教學的2.0教學常規管理時代,形成了“六備+四環”的線上集體備課模式。六備包括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檢測、備練習;四環指的是微課分享、方法提煉、課例創新以及重構課堂。
四環:1.微課分享。備課也是給教師提供多樣態的學習供給。學校聚焦線上學習資源的甄別使用,將教育平臺中的優質課例篩選出來,作為優質的學習資源,供教研組的教師共同觀課學習。2.方法提煉。針對集體觀看的平臺優課,提煉出教學策略以及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學有所得。3.課例創新。根據班級的學情,模仿或截取課例中需要的環節,用于課堂。平臺上的高質量好課,不是普通教師能夠上出來的,教師可以根據任教學段學生的學情,節選視頻片段用于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從視頻中梳理、提煉出適用的教學方法,加以模仿,合理使用。4.重構課堂。完善自己的課堂流程,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與學年組分享。上網課如烹小鮮,在備課過程中為教師儲備好上課所用的“食材”,輔以教師多元的授課風格,達到課堂的高效運轉,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
由于“六備+四環”的有效實施,學校在恢復線下教學后仍然延用了這樣的集體備課模式,有效解決了在集體備課時預測到的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難題。
1.補齊能力短板,提升教學質量
學校鼓勵教師發展專長,輔助教師尋找擅長的發展領域,提出“夯實教師基本功———發展教師特長———階段式超越”的個性化培養策略,開展教師個性化成長的實踐研究,讓每位教師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自信成長。但在發展特長的同時,每個教師自身存在的能力短板也不容忽視。人無完人,教師亦是如此。有些能力短板是可以通過后天培訓、學習彌補的,有些能力短板卻很難在短期內完善,但課程計劃卻不能因為教師在某一方面不擅長就停滯不前。例如:語文課堂上的書寫指導,就是許多青年教師不擅長,卻無法避免的課程內容。寫字教學更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從每一個筆畫到字的間架結構,從書面的整潔到書寫的坐姿,都有嚴格的要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使用,可以有效彌補教師教學中的短板,提升課堂質量。
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一分鐘》一課時,吳娟老師采取“雙師同堂”的教學模式,賦能語文課堂,高質量地完成了書寫指導。平臺課例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北師大附小)的董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對生字的書寫提出了細致的要求,不僅引導學生敘述了書寫要領,還加入學生示范書寫的視頻。在課堂上,吳娟老師將自己的識字教學與董老師寫字教學穿插進行,在學生領會書寫要領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描紅和書寫,大大提高了書寫的質量與效率。
2.結合課程內容,篩選相應資源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載體。課堂教學如果沒有教材會失去方向,教學質量就沒有了保障和根基。但過分依賴教材,也會慢慢形成路徑的依賴和思維的惰性。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教材與學生的矛盾,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超越和創新。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豐富的資源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但如何篩選是關鍵。
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小池》一課時,我校王紅艷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在平臺中優選教學資源,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補充。她對資源的選擇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同步學習資源;二是課上補充資源;三是課上拓展資源。同步學習資源是節選了北師大附小的一節視頻課。教師引導學生和北京的學生同上一節課,體驗全國教育最先進區域的課堂學習氛圍,打開了學生的眼界,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課上補充資源是王紅艷老師在“雙師同堂”的過程中,插入了北師大附小學生錄制的一些識字方法。王老師先是調動了本班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了學生自己找到的一些識字方法,然后插入北師大附小教師關于識字方法的講解視頻,對課堂學生匯總的方法進行了補充。課上拓展資源的篩選應該最為慎重。一節課僅有40分鐘,教師所要補充的資源勢必要占據課堂上的寶貴時間,要對補充資源的價值有所衡量。它是否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有所幫助;它是否具有針對性,并且避免在別的學段重復出現;它是否符合本班學生學情,起到了對教材的補充作用。王紅艷老師在本課選擇了“泉”字的字理識字資源。通過觀看“泉”字的演變過程,學生了解到“泉”是由山中之水演變而來,山水銜接之處就是“泉眼”,這也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的解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雙師課堂”是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九大應用場景”之一。它可以利用平臺中“我的授課”播放優質課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同時“觸控屏”里面的畫板、計時器、下移屏幕等功能可以輔助線下的講解與演示。學校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發揮團隊教研力量,開發平臺功能,形成“雙師課堂”實施策略,探索新技術背景下學習環境與方式的變革。
1.輔助設置情境,生成體驗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教學情境,可以營造出具有形象性、生活性、問題性的動態環境氛圍,可以更好地輔助學生理解、感受、運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巧妙地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來輔助教學情境的設置,能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創設一種美、智、趣的教學情境。
舒爽老師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紙的發明》一課時,利用平臺中的“虛擬漫游科技場館”,帶領學生參觀了“數字科技館”中的“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展覽。這個展覽由“中國科技館”承辦,平臺虛擬現實,VR全景以360°全視角展出了我國手工造紙的工藝知識、科技內涵、傳承過程和創新成果。學生雖然身處教室參觀展覽,但仿佛置身場館之中,感受著中華民族璀璨、悠久的文化帶給他們的震撼,所看所想已勝過老師的千言萬語。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學校教師也在平臺中找到了“慶祝建黨100周年中國載人航天互動科普展”,學生對科普展興趣濃厚,參觀過后意猶未盡。雖然這兩個展覽遠在鄭州和北京,但信息技術使學生跨越千里,完成了一次研學之旅。
2.線下比對線上,喚醒認知需要
學生在“競賽制”教學中能夠發揮主體作用,形成強烈的內部動機。這種強烈的自我成就感和獲勝心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認知需要的根本動力。“雙師課堂”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線下對比線上,形成競賽式教學。
學校魏晶老師在教學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時設計了一個競賽環節。與平臺課例中的學生一同比一比看誰的識字方法更多、更有效。學生一想到能跟北京的小朋友比一比、賽一賽,勁頭十足。魏老師設置的競賽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線上線下的學習方法結合在一起,也起到了互相補充的作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參照同步學習,促進成果完善
在使用平臺資源時,還可以引導自己班的學生和視頻中來自全國其他地方的學生形成同步學習的合作關系,取長補短,完善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一課時,王春嬌老師設計了“對照共學”這一教學環節,充分發揮“雙師課堂”的優勢,指導本班學生與清華附小學生對照學習。在初讀課文、識字教學時引導學生對標平臺中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對照平臺檢查自學成果,總結學習方法。在平臺資源與希沃白板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經歷了“自學———對照———檢驗”的學習過程,整個學習過程具有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效果顯著。
4.指導自學方法,形成學習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雙師課堂”不僅要在課上使用好資源,還要引導學生使用好資源,教會學生利用好網絡資源的策略及方法,形成自主、自能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語文課《文具的家》時,查芳老師在識字環節加入了一個自能學習板塊,先對學生介紹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及如何使用平臺來輔助自學的方法,再指導學生如何結合本課的知識在平臺上進行自學,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讓學生在強大技能的基礎上,將技術運用于學習狀態中。
5.跨越學科學習,提升專業解讀
新課標強化跨學科學習。跨學科學習不僅基于學科,還要主動跨界,要求老師具備跨學科整合的視野和思維,有融合更多學科和技能的知識儲備和能力。“雙師課堂”利用平臺跨學科整合教學資源,有利于補充教師知識儲備的不足,對所涉及的學科有更加專業的講解和指導,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可以為學生開展真實的學習活動賦能。
語文是工具學科,在課堂上經常會涉及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例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會涉及農業種植知識;《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會涉及航空航天知識;《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會涉及生物知識等。雖然我們期望小學教師努力成為“全科型”教師,融會貫通各學科的知識體系,但一人的所學畢竟有限,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有些知識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具備的。國家智慧平臺上有許多專業人士的視頻課例,可以根據課堂需求選取,針對某個知識點給學生帶來更加專業的講解。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還設有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后服務等課程資源,這說明平臺的使用并不局限于課上,還可以在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的開發、課上鏈接課下的拓展延伸、學生的個性化輔導等方面形成助力。
1.開發特色課程,豐富服務內容
升級后的平臺進一步豐富了原有的課程教學資源,并新增加了家庭教育、課后服務等資源,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雙減”。學校課后服務的“潤趣配方課程”在多元智能理念下按需下藥,教師和學生雙向匹配,既是教師的特長又是學生的個性需求,不僅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助力,更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助力。為了尊重學生的需求,滿足家長的期待,學校刷新了“配方課程”五大領域,整合六重維度的整體設計和布局。每位教師充分利用智慧平臺資源,將自己承擔的課程配方從單科配方拓展為雙科配方,或是多科配方,保證學校擁有更多的課程門類,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項,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2.助力課下延伸,拓展學習資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既要依托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更要讓教材成為學生自由學習知識的載體。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閱讀量要達到145萬字,僅靠學習語文書中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在課上要運用教材上的課例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課下再利用平臺上豐富的資源進行拓展延伸。當然,面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這個龐大的資源庫,教師首先要根據語文書中的單元主題和課堂教學的語用點對平臺資源進行篩選,然后再推薦給學生。
3.支持個性輔導,培養自能學習
在長期的使用中,學校教師又挖掘了平臺更多的功能,比如利用教育平臺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課下指導。首先對家長進行平臺的使用培訓,然后分層次把優質課例推送給學生,結合班級虛擬教室將學習成果及時進行交流反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利用平臺進行多次學習,實現個性化輔導,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曾說過:“我不能帶孩子周游世界,但是我可以把全世界帶到教室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在不斷地升級和完善,充分合理地利用平臺資源不但惠及廣大教師,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見識到更多豐富的教學實例,領略到更多優秀教師的風采,從而更加快速地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7.
[2] 翟東曉.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天津教育,2023(24).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