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衡量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有利于推動江蘇農業經濟的健康成長,顯著提高農業活力。該文從江蘇省實際出發,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各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測量。經過數據測算,江蘇省13個城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程度呈上升態勢,但各城市融合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性。文末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進一步提升江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
關鍵詞:江蘇省;農村產業;產業融合;異質性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1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2-0028-05
Abstract: 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agricultural vitalit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various cities. After data calculation,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on the rise,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mong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words: Jiangsu Province; r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eterogeneity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總體目標,2023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成為建設農業強國的主推手[1],農村產業融合則成為產業結構變遷的新契機,助推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2]。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中明確指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提出了發展多類型的產業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創新產業鏈和農戶利益聯結模式三個著力點。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其中進一步指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主要路徑。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農產發〔2020〕4號)提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突出集群成鏈。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狹義上是指農村第一產業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延伸,把生產、加工以及銷售流通等環節的整合與融合,從廣義上來講應該是多類型融合業態。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不僅僅是指農業的振興,更是指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和融合式發展[3],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也是引領農村創業創新的重要著力點[4]。國內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水平評價指標構建研究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基于“融合”展開相關研究,陳紅霞等[5]從融合基礎、融合行為和融合效益3個維度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模型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和耦合協調水平進行測度。黎新伍等[6]從融合主體、融合基礎、融合路徑及融合效應4個方面,構建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法對2017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進行測度。還比如基于行為-結果2個維度構建評價體系[7-8]。二是基于“產業融合”展開研究,余濤[9]從產業重組、產業延伸、產業交叉和產業滲透等產業融合類型來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數。
綜觀上述文獻,國內學者多數基于省際層面進行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算,實證結果表明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客觀存在差異性。作為東部經濟發達的江蘇省無論在融合行為和融合績效還是產業融合類型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是走在全國前列,但是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水平和農業多功能發揮方面呈現由蘇南、蘇中向蘇北梯次遞減的區域特征[9],為了進一步探究江蘇省及13城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地緣差異的深層原因,本文從農村產業融合類型視角對江蘇省及13個城市農村產業融合水平進行實證分析,這對縮小江蘇農村產業融合地區差距,提升全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設計
1.1" 農村產業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Stieglitz[10]將產業融合分為技術型融合和產品型融合2類,技術型融合是指用相同的技術生產不同的產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務,產品型融合是指用不同的技術提供替代性或互補性的產品或服務,其中根據技術型融合的關系特征分為替代性技術融合和互補性技術融合,由技術型融合派生來的產品型融合分為產品替代性融合和產品互補性融合。本文借鑒余濤[9]的研究方法從農村產業融合方式視角分析,同時參考劉詩涵等[11]、譚燕芝等[12]的研究成果,構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2" 數據來源
本文樣本涉及2013—2022年江蘇省及13個地級市。其中,純農戶、農戶總數來自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農產品加工主營收入、第一產業總值和休閑農業帶動農戶等數據來自《中國農業年鑒》《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相關職能部委網站,設施農業種植面積和耕地面積來自全國溫室數據系統、《中國統計年鑒》、全國農業機械統計年報。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利用農村產業企業專利數及其農村產業跟其他企業聯合申請專利數,借助UCINET軟件生成江蘇省及13個城市農村企業合作網絡結構并計算相關網絡指標。針對個別缺失數據,筆者運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齊。
2" 江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2.1" 按時間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江蘇省整體還是13個地級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均得到了顯著性提升,江蘇省整體水平從2013年的30.05提升高到2022年的62.28,2022年是2013年的2.07倍。截至2022年,13個城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最高的前5位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從13個城市的時間趨勢來看,2013—2022年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揚州,期間提高1.31倍,其次是鎮江1.28倍、泰州1.27倍、宿遷1.21倍和鹽城1.10倍,僅有南京、無錫、徐州、常州和蘇州5個城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尚未翻番。
2.2" 按區域分析
以2022年為例,江蘇省13個城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指數存在明顯差異,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5個城市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較好的城市,而泰州、鹽城、鎮江、淮安和宿遷5個城市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對落后的城市,其中指數最高的城市是蘇州,是指數最低的宿遷的1.83倍。但隨著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城市群建設、城鄉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等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城市間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將2013年和2022年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指數進行比較,從各市位次來看,位次有進步的城市分別為南通(進1位)、揚州(進1位)、泰州(進1位);有退步的城市分別為常州(退1位)、連云港(退1位)、鹽城(退1位)。其中蘇州、南京、無錫、徐州和宿遷的位次近十年沒有變化,蘇州的位次十年間均位列第一,宿遷均位列最后。
2.3" 按分項分析
從表3可以得出江蘇省及各城市農村產業融合在產業融合類型上呈現以下特點。
1)產業重組型融合水平蘇南地區城市較高。2013—2022年,江蘇省農村產業重組型融合水平平均值為0.225。各城市產業重組指數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泰州、常州、鎮江、揚州、連云港、徐州、淮安、鹽城和宿遷。最高的城市是南京0.33,最低的城市是宿遷0.15,南京是宿遷的2.2倍。從江蘇省13個城市產業重組水平來看,南京、南通、蘇州明顯高出其他城市,顯示出發達地區參與融合農戶比例較高。近十年江蘇省的農村產業重組程度逐漸提升。從空間分布來看,排名前6名的城市有4個為蘇南地區城市,2個為蘇中地區城市。
2)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程度蘇南地區城市較高。2013—2022年,江蘇農村產業延伸型融合水平均值為1.651。各城市產業延伸指數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揚州、泰州、連云港、鎮江、鹽城、宿遷和淮安。最高的城市是蘇州2.03,最低的城市是淮安1.05,蘇州是淮安的1.93倍。從江蘇省13個城市的農村產業延伸程度來看,蘇州、南京、無錫3個城市明顯高出其他城市,這表明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程度較深的地區為經濟發達地區和農業發達地區。總體上看,近十年江蘇省的農村產業延伸程度都有所提升。從空間分布來看,排名前6名的城市有4個為蘇南地區城市,1個為蘇中地區城市,1個為蘇北地區城市。
3)農業多功能性發揮在蘇南地區城市更高。2013—2022年,江蘇省的農村產業交叉型融合水平均值為1.913。各城市產業交叉指數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揚州、鹽城、連云港、鎮江、泰州、淮安和宿遷。蘇州的交叉融合指數為2.62,是宿遷的2倍。從江蘇省13個城市的農村產業交叉來看,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4個城市明顯高出其他城市,顯示出經濟發達地區在農業多功能性發揮上程度更高。總體上看,江蘇13市的農村產業交叉程度都有所提升。從地域空間分布來看,排名前6名的城市有4個為蘇南地區城市,1個為蘇中地區城市,1個為蘇北地區城市。
4)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呈現在蘇南地區城市更深。2013—2022年,江蘇省的產業滲透型融合水平均值為0.55。各城市產業滲透指數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蘇州、無錫、南通、南京、常州、揚州、淮安、連云港、鹽城、徐州、泰州、鎮江和宿遷。其中最高蘇州為0.97,最低宿遷為0.25,十年江蘇省13個市的農村產業滲透程度都有所提升。從空間分布來看,排名前6名的城市有4個為蘇南地區城市,2個為蘇中地區城市。
從整體上看,蘇州、南京、無錫等城市在產業重組、產業延伸、產業交叉和產業滲透4個分項上均高于其他城市。蘇州、南京和無錫3個城市經濟總量與經濟發達程度同樣位列江蘇省13個城市前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城市經濟,農村產業融合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高度相關,究其原因是農村產業融合的本質是農村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其他產業對第一產業具有支持作用、反哺作用和滲透作用。
3" 提升策略
3.1" 加強有效使用農村土地資源
強化閑置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對耕地進行合理規劃,強化政府監督力度,同時適度增加產業融合項目的土地供給。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統一的生態畜牧業,不僅可以建設美麗的村莊,還可以綜合利用家畜糞便,產生效益,還能創造就業崗位,帶動一部分人的就業。
3.2" 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
支持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優勢工業。把閑散的社會資本用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把市場機制引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加大對農機購置的補助力度,使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平臺得以充分發揮;改善農業生產環境,鼓勵多元主體共建共享,可以促進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耕地的增產,增強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3" 加快金融服務系統建設
在農村產業整合中探索和構建利益分配機制,確保農民能夠在產業融合中獲得更大的收益。緊密聯系農村金融機構、代表性農業企業、農民和農村產業供應鏈,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發揮金融資源與農村產業以及農村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溢出效應作用和促進作用,實現農村產業振興和農村綜合發展[13],同時政府要加強對重點行業的支持,使重點行業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并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
3.4" 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多樣化發展
引進先進的生產工藝,發展新的加工型產品,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全產業鏈優勢。適當地調整和優化農村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工業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村產業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通過促進農村休閑農業、特色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高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效率,提高農村其他行業的綜合效益,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同時,在農業生產中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利用互聯網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民的收益。
3.5" 建立農業人才培養方案
要振興農村,關鍵是要有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要從多個層面上挖掘和吸引人才,并結合“人才振興”戰略,在充分挖掘鄉村內部潛能的同時,也要吸引“有志之士”;建立人才培養計劃,在納稅申報等方面給予優惠,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同時,通過派出和培養行業龍頭企業,把精通智慧農業技術、農業數字化管理等高層次人才引流到農業產業,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優勢,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新技術、新動能。
4" 結束語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和農業強省的重要基石。盡管江蘇省整體以及各市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較高,但長江流域南北各市的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重新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體系,并對其發展戰略進行了探討,研究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提升策略:一是加強有效使用農村土地資源;二是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三是加快金融服務系統建設;四是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多樣化發展;五是建立農業人才培養方案。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理論和國外先進經驗的分析,并根據江蘇省農村的特殊發展環境,提出了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通過推進江蘇省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把鄉村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相結合,推動農業現代化,以實現城鄉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譚明交,向從武,王鳳羽.中國農業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轉型升級路徑[J].區域經濟評論,2018(4):121-128.
[2] 孟凡釗,董彥佼.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實意義和實現機制[J].農業經濟,2022(6):12-14.
[3] 陳奇琦.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3(2):46-48.
[4] 崔博,劉偉偉.以高質量的三產融合高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J].農業經濟,2021(9):103-104.
[5] 陳紅霞,雷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測度及時空耦合特征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1(S1):357-364.
[6] 黎新伍,徐書彬.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空間分布格局[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60-74.
[7] 田聰華,韓笑,苗紅萍,等.新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新疆農業科學,2019,56(3):580-588.
[8] 陳盛偉,馮葉.基于熵值法和TOPSIS法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綜合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東岳論叢,2020,41(5):78-86.
[9] 余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及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20(11):76-85.
[10] STIEGLITZ N.Industry dynamics and types of market convergence[J].2002.
[11] 劉詩涵,翟麗麗,張影.技術融合對信息技術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技與管理,2021,23(5):32-40,48.
[12] 譚燕芝,姚海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戶增收效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1(9):91-102.
[13] 從“田園”到“餐桌”:探尋金融支持農業全產業鏈之道[N].中國經濟時報,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