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按時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目標,為共同富裕奠基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城鄉差距過大、基層治理有待健全、農民科學文化素養低、農村基礎建設不完善和生態環境保護偏弱等問題。探析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從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困境入手,研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路徑,提出要把農民群眾放在首位、鞏固脫貧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村“五位一體”協調建設的舉措,有助于破解“三農”問題的現實困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從而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關鍵詞: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三農”問題;實踐路徑;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2-0165-04
Abstract: In 2020, the goal of getting rid of poverty in the new era was completed on time, laying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common prosperit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or exampl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oo large, grass-roots governance needs to be improved, farmer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iteracy is low,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not perf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weak and other problem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prosperity and rural rejuvenation, starts with the realistic difficulty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tudi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putting the peasant masses in the first place,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in-one\" in the countryside, which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realistic difficulty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actical path; rural construction
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歸宿,是中國共產黨踔厲奮發的目標,實現共同富裕也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美好憧憬和共同祈盼。首先,在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后,中華民族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其次,我國的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為了應對新的社會挑戰,中國共產黨在新的國情下深入對共同富裕的研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對鄉村振興做出了系統部署,明確指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以共同富裕的目標為指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也是達成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根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共同富裕目標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不竭動力,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鄉村振興戰略,是達成共同富裕總目標的必然選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本質上是脫貧攻堅戰的延續,目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困境,縮小城鄉之間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達成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在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探究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再結合我國新時代的社會背景,有助于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舉措,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支持。
1.1" 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共同富裕的目標引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行動指標,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存在一致性,共同富裕的總目標體現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共同”指的是生產關系的范疇,“富裕”指的是生產力的范疇。共同富裕的目標,包含“共同”和“富裕”兩層內涵,“富裕”是指生產力水平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呈現物質與精神的富足狀態,“共同”是指不平等程度縮小,大家擁有平等的機會、共享發展的成果,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構想是“生產,是以全部人的富裕為目的”[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農村地區發展不充分、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成為制約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牢牢把握“共同”和“富裕”2個方向。在“共同”方向的指引下,要真正貫徹“人民至上”的思想,以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為主體,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富裕”方向的指引下,推進鄉村振興,核心是產業振興,大力發展生產力,激發農民的創造活力,將科技融入農業、農村,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和設備,提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為共同富裕奠定充足的物質基礎,因此共同富裕的總目標是推動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引。
1.2" 鄉村振興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020年底,我國創造性地解決了困擾中國人民很多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但現階段農村仍存在相對貧困的問題,比如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村產業發展不健全等問題。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就是“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共同富裕”要求我們必須提高生產力,把“蛋糕”做大做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益于“分好蛋糕”,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為達成共同富裕的總目標打好充足的物質基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國社會發展最大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重點集中于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問題,成為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短板甚至是制約因素,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取決于“三農”問題的解決。針對“三農”問題的破解,就必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表達,也是對新時代轉化的主要矛盾的正確解答,以實際大力發展生產力、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有序推進共同富裕總目標的實現。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全中國人的富裕,更是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富裕,絕對不是少部分人的富裕,也不是統一的平均主義[4]。這說明共同富裕是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而鄉村振興戰略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循序漸進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尊重客觀規律,將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統一。另一方面,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的目標本質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目的是從農村的經濟、生態、文化、社會政治等多方面進行發展和建設,以“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作為總要求[5],而共同富裕總目標也具體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面,因此鄉村振興戰略集中體現了共同富裕目標的價值訴求。
2"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困境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脫貧攻堅戰的推進,農村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取得重要成就,農村的面貌發生了極大改變,農村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快速增長。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瓶頸性問題,比如城鄉差距過大、基層治理不健全、農民文化素養低、基礎設施不完備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
2.1" 城鄉差距過大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呈良好狀態,農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存在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比如城市與鄉村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存在差距等。城市與農村差距過大會嚴重危害社會的發展進程,制約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其實城市的各方面發展已經趨于飽和,而農村發展仍有巨大潛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善于發掘農村發展的潛力,激活農民主體活力。
2.2" 基層治理有待健全
農村的基層治理是新時代農村發展的基石,而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漸發展,農村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隨之也產生了更多的利益糾紛,存在鄉村治理落后、農村基層組織力量不強、基層黨組織缺乏模范帶頭作用、農民的道德與法律意識相對薄弱、農村的法律法規相較于城市還處于不完善狀態和農村各方面的機制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加強對基層治理問題的重視程度,才能為順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
2.3" 文化素養有待提升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造成部分農民仍然用傳統模式思考,具有“小農色彩”,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缺乏大膽創新的意識。首先,從農民文化程度看,大都文化水平偏低,只在乎收入問題,不注重文化素質的提高。其次,農村面臨人才、人口大量流失的困境,而勞動力大量涌進城市也會導致城市就業難的困境。最后,無論是農民的文化素質還是勞動技能都存在提升的空間,農民對于生產工具和勞動方式的轉變很難熟練掌控,阻礙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迫切渴求農業的技術型人才。
2.4" 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村面貌也變得煥然一新,但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不足,教育、醫療問題突出。比如自來水的安全性、冬天供暖不足、道路不暢、文化設施不全、缺乏配套的醫療機構和學校等。建設美麗鄉村應該以功能為主,美觀為輔,一切基礎設施應該為群眾的便捷和方便而服務,提高農村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
2.5" 生態環境有待改進
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和工業化程度的加快,城市工業逐漸向農村轉移,越來越多的工業和企業在農村地區迅速發展,導致了居民生活污染、農業生產污染、城鎮工業污染。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如果不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走“先發展,后保護”的老路,那肯定會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腳步,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絆腳石。
3" 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路徑
發掘共同富裕總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辯證關系,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和理論價值,進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困境著手,提出了在共同富裕目標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方法。不管是鄉村振興還是共同富裕,最終歸宿都是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實際需要,這就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落腳點始終都必須是農民群眾,把廣大農民群眾放在首位;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都是協調與統一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這就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尊重客觀規律,鞏固脫貧成果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都強調協調、整體建設,這就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注重經濟、生態、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協調規劃。
3.1" 以農民為主體,把廣大農民群眾放在首位
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牢牢把握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農民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發揮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這不僅可以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也是落實共同富裕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肯定是重中之重,要補齊經濟發展短板,但是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改變農民精神面貌,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統一,才能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首先,提升農村的社會文明程度,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增長農民的文化素質,利用農閑時間向農民傳遞文化知識、提升其科學文化水平,為農民傳授一些新思想、新技術;其次,加強道德與法治建設,宣傳法律知識,讓農民知法懂法守法,有助于維護農村穩定與和諧,規范農村社會秩序;最后,幫助農民勞逸結合,有助于促進農民自由全面發展。除了農村生產活動之外,也要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村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不僅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也在農閑時間獲得了有趣、輕松的娛樂方式。
3.2" 尊重客觀規律,鞏固脫貧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無論是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它們的發展規律都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也要遵循發展的客觀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通過持續奮斗,使中國9 889萬貧困人民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體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體脫貧,按時實現了新時代脫貧目標,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6]。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也尊重其規律性和順序性,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腳踏實地,特別是脫貧攻堅目標實現之后的夯實鞏固工作,更需要長期的奮斗。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以后,要避免返貧,加強返貧監督,農村干部將鞏固脫貧成果的工作充分落實,實施幫扶政策。農業生產中充分尊重農作物、牲畜的生長規律,充分發揮“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善于運用科技指導農牧業發展,引進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轉變農業粗放的生產模式,也可以積極探索互聯網渠道,利用互聯網開拓農產品售賣渠道,實現“互聯網+農業”新模式,推動農村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的工業大規模地向農村轉移,造成了農業生產的污染、農民生活的污染。我們必須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堅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理念,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相統一,有效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堅持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整體規劃,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3.3" 堅持系統協調規劃,推進農村“五位一體”建設
3.3.1" 加強農村經濟建設,滿足農民基本需求
馬克思論述社會發展規律中提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這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積極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改變農村生產方式,變更農村以往低效率、粗放化的生產模式,推進農村生產產業化、規模化、科學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激發農業、農村、農民的創造活力,推動鄉村振興。只有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基堅實的物質基礎,有效推進共同富裕總目標的實現。
3.3.2" 加強農村政治建設,維護農民基本權利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農民群眾信任、為農民群眾謀福利的黨支部。完備的基層黨組織可以引領農民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激情,基層黨組織的干部也要深入群眾,與農民群眾建立良好的關系,積極解決農民利益問題,維護好農民的基本權利,基層干部要發揮農村建設的模范帶頭作用,做農村建設的帶頭人,提高農民群眾的幸福感。
3.3.3"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落實“文化是軟實力”的基本理念,國家推行“人才興國”的戰略措施,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也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村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首先,國家要鼓勵農業人才走進鄉村,對人才進行補貼照顧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強人才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人才基礎;其次,基層組織可以定時開展文化活動,組織農民群眾在農閑時間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開拓獲得新思想、新技術的渠道,也可以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3.3.4" 加強農村社會建設,提升農民幸福感
馬克思論述人的本質問題,“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句話指明人的本質屬性就是社會屬性。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農村的社會建設,解決好農村的社會發展問題,讓農民擁有滿足感和幸福感。首先,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農村的教育、醫療設施,為農民群眾解決“看病難、就醫難”的問題,解決鄉村兒童上學問題,為農民群眾建設活動中心和必要的休閑娛樂場所,完善鄉村與城市往返交通問題等。其次,利用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將城市的經濟發展輻射到周邊農村,解決農村就業問題;最后,政府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積極鼓勵青年教師走進鄉村,提升農村的教育質量,給予鄉村教師更好的生活待遇,讓其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
3.3.5"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農民生態家園
構建綠色鄉村、美麗鄉村,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戰略性意義。首先,提升全體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村對于保護環境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于自身保護環境的行為也缺乏約束,農村的基層組織要加強環保宣傳的力度,讓農民群眾心中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引導農民從小事做起;其次,政府也要完善法律法規體制,即使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體系已初顯成效,但是在農村生態環境管理中也已經表現出法律保障機制的匱乏。因此,針對農村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建立完備的農村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形成與之相對應的管理辦法和實施措施,才能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美麗鄉村。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共同富裕總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剖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從而對共同富裕目標指引下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實踐舉措。面對目前鄉村建設遭遇的困境,可以從多維的角度分析問題所在,聚焦“三農”問題,堅持以農民群眾為主體,尊重客觀規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鞏固脫貧成果與推動鄉村振興的銜接,推進農村“五位一體”協調建設,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借鑒意義,推進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有助于推進共同富裕總目標的有序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6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4]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5] 張琦,莊甲坤,李順強,等.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內在關系與戰略要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44-53.
[6] 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N].人民日報,2021-02-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