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為在農村社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進宜居和美鄉村建設,該文希望以資產為本視角出發,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作用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社區營造的實踐路徑,以激活社區經濟發展,凝聚村民社區共同體意識,實現建設“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諧鄉村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資產為本;農村社會工作;社區營造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2-0153-04
Abstract: The year 2023 is the first yea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key year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link up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n rural communities, we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and beautifu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sets, this paper hop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fessional role of social work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 as to activate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gglomerate villagers'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a harmonious village of construction of \"beautifying for others and for all\".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sset-oriented; rural social work; community building
自國家出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方針,社會各界人才已投身到鄉村建設中,本文探討社會工作為了找到可持續性農村社區發展模式,以“資產為本”的理論視角出發,探究農村社區營造的發展路徑。
1" 資產為本的社區營造
1.1" 資產為本
“資產為本”理論視角對于農村社區營造具有重要意義,美國西北大學的kretzmann及McKnight教授最早整理“資產為本社區發展”模式,在過往的鄉村社區工作建設中,常以“需求為本”視角出發分析社區中資源缺乏,在社區建設計劃中圍繞社區分析缺乏社區資源,使得村民與社區貼上了“等、靠、要”等需要援助的標簽,不僅使得村民在面對自己的生活困境時缺乏改變現狀的動力,還不利于激發鄉村經濟模式朝可持續性方向發展。運用“資產為本”理念作用在于激發人的內生動力、挖掘和盤活社區資源,能充分發揮已有優勢資源和彰顯鄉村特色。McKnight教授等進一步提出“ABCD”的關鍵元素:首先是發掘社區居民乃至社區組織和政府部門擁有什么能力;其次要以“內部”資源為焦點,發展關注社區內部議題及其處理問題的能力,最后一點是要以人際關系網絡作為驅動力量[1]。由此可見,資產為本理念實際上是指導社工在社區內部引導居民進行持續性的積極建設活動。
1.2" 社區營造
“社區”是指彼此間形成“生命共同體”而在地理上又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社區營造”就是營造這種人與人、人與地之間社會心理聯系的過程。社區營造是一種以社區為中心,由居民、組織、政府合作共同推進的基于社區參與的發展模式。其旨在通過協作和合作來提高社區的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質量。日本學者宮崎清將社區營造的主要議題分為人、文、地、產和景5個方面。“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滿足、人際關系的經營和創造生活福祉;“文”指的是延續社區共同歷史文化,藝文活動之經營及終身學習;“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及獨特的景觀創造。
1.3" 資產為本理念下的社區發展
“社區營造”的概念起初源自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造町運動”,當時的日本經濟快速騰飛,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入東京、神戶等大城市,導致鄉村人口老齡化、社區瀕臨瓦解等各種社區問題出現,后來畢業返鄉的青年將社會運動熱情化為深耕故土、重振鄉村的“造町運動”以解決城市化積累的負面效應[2]。日本重視挖掘社區文化藝術資本,以創意文化為導向通過激活文化產業來復興老舊城區,橫濱黃金町“海岸藝術1929”的社區改造項目為例,山野擅長將藝術融入都市商業空間,挖掘出該地區藝術活化的可能性,其認為對于這種衰退的老舊社區,不應該采用傳統的強拆和推倒重來的方式,而是可以通過小規模的、漸進式的方式進行空間改造[3]。臺灣的社區營造模式則深耕地方基層,再造民眾價值觀,其核心就是“自下而上”的鄉村運動模式,循序漸進挖掘社區資源,具體就是增強居民的社區主體性,政府的角色只是在營造初期提供示范計劃和理念推廣及部分經費支持,通過居民共同參與重視社區的“在地性”和“文化性”[2]。上海的社區營造實現“資本化空間生產”轉向“以人為本的空間重構”的空間理念,以創智農園為例,要在一個城市微型空間中把一個荒地做成一個人人可及可用的公共空間,戶外空間有稻田、小型濕地和菜園,人們可以在開放菜園進行種植,還設有吸引兒童游玩的區域,實踐從觀賞景觀的政績式空間生產到以“使用者”為本的空間營造理念的轉變[4]。
2"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營造的意義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專業,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可以激發人的主體性意識,提高社區自治水平和凝聚力,通過社工介入可以幫助農村社區提供社區議題創意點以供社區居民參考討論,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和合作,以提高自組織管理和治理能力。社會工作以資產為本視角出發構建社區支持網絡資源,前期調研和梳理社區資源,開展社區調查進行家訪訪談,理解社區居民關心議題與需要,協助調動社區營造所需的資源和實現項目落地的計劃,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創新點和規劃建議變成執行性強的計劃書。社會工作關心如何在鄉村實現環境正義和社會公益的議題,通過構建社區參與和社區倡導的機制,可以促進社區成員的歸屬感和責任心,從而為公共建設綠色環境鄉村作出貢獻。為了解決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整合社會工作的方式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并提高青年和人才對鄉村建設的興趣和志向,從而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向心力。
3" 資產為本理念下農村社區營造的困境
在當今國際自由市場經濟全球化背景的影響下,農村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樣較為輕易地處于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5],在維持生計的前提下“三農”問題的現實困境給資產為本理論視角下的社區營造實踐帶來諸多困境。
3.1" 社區營造中村民的參與度不高
當前農村基層政權面臨很多問題,其中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是農村基層政府部門與村民的信任危機,造成這個問題的本質原因是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代理關系。因此基層部門出現的執政能力弱化、形式主義泛濫、干部作風等行為結果都會被村民放大,加大了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難度與溝通成本。其次就是農村社區意見領袖沒有發揮好其推動社區發展的作用。譬如在村莊內部存在著對社區公共議題感興趣的中老年人,其常在閑暇時間在社區公園的“榕樹”下“拉家常”。相比宏大的政策文件來說,口頭表達的話語中的價值較容易被忽視和遺忘,往往土生土長的老人才是當地社區營造的生力軍,同時農村中的婦女群體也是重要的社區能人組成部分,不僅具有發展的生計手藝或者關心社區基礎建設,還會關心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發展,但由于農村傳統性別結構的制約,婦女群體常為了家庭瑣事和照料職責而在村民議事過程中處于邊緣地位。村莊中的兒童雖然年齡較小而且還常在學校中學習,對自己生活的社區還較為陌生,但有著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也可以帶動更多家庭成員加入到共建社區營造中。
3.2" 民俗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
現如今資本市場給鄉村傳統產業帶來沖擊,還使得文化價值觀念轉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村民俗文化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活背景和意義。首先一個問題是民俗文化傳承困難的問題,原因之一是農村民俗文化遭受了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沖擊,年輕人對于新興的互聯網文化熱情有增無減,因此年輕一代對自己家鄉的民俗文化缺乏了解的熱情和傳承傳統文化手藝的興趣,導致傳統文化難以找到后人繼承。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傳統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沒有發揮出其特有的優勢,由于一些民俗文化,像傳統工藝品,制作工藝復雜無法縮短制作周期,同時又對手工藝人的要求較高難以量產,這導致市場容易淘汰這部分擁有文化價值的商品。除卻傳統手工藝制作,還有鄉村中的祭祀、廟會等文化活動,熟知這類活動運作流程和禮儀的能人與領袖由于年歲漸長而難以持續性地主辦這些活動,而村里的年輕人常年在外地打工而沒有機會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也因為宗族觀念的影響導致年輕人還無法主持這類活動,導致村內開展傳統祭祀的活動次數逐漸減少。其次還有一個原因是缺乏對文化的保護措施,農村民俗文化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保護,許多文化遺產沒有被納入保護體系,也缺乏專業人員去記錄、整理和推廣,也由于缺乏資金支持使得一些傳統大型活動逐漸式微。
3.3"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加劇了城鄉差距。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公路設施方面。很多農村地區的公路、橋梁、鐵路等交通設施不完善,某些已建成的通村公路中,公路網技術等級結構不合理,造成了農村交通不便,影響了農產品運輸和市場開拓。第二是電力設施建設方面。有些鄉村內部配網建設投資有限,配網電源點的建設落后于周邊城市的發展,同時中低網配網投資較少,設備老化嚴重,對村民生產生活造成不便。第三是水利基本設施和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的中小型河流治理、小型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安全等問題亟需關注,一些農村的飲水安全工程只運行而不保養,使得已經建成的供水設施因得不到養護和維修而日益老化,供水質量得不到提升而影響著當地村民的健康。造成基礎設施薄弱的原因較為復雜,其中一個就是社區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不能滿足長期需要,由于前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導致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3.4" 經濟模式單一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村民生產勞動理念的支持。而經濟模式單一首先是容易在生產上盲目跟風,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農村,看到別村種甘蔗自己也種,當甘蔗沒有市場效益時又轉頭參考別村種植橘子,導致村里所有的田地都是單一的農作物,有些村莊還放棄了種植大米和青菜,破壞了村莊原有的生態面貌,也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其次就是缺乏發展多元生計模式的觀念,農業容易受天氣、病蟲害等因素影響,一旦市場風向調整,農民的收入來源就會中斷,如果沒有多元產業結構作為支撐,例如小賣部和手工業等多元收入結構作為鄉民的第二收入,將會在全球經濟市場貿易的沖擊下增大經濟投資的風險。最后就是生產技術含量低和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傳統農業生產比較簡單,技術含量有限,農民缺乏創新意識和相關知識,使得農業生產效率無法提高,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模式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而勞動力過剩或人力資源靈活性分配不足將會導致勞動力閑置和返貧問題的出現。
4" 社會工作助力農村社區營造的路徑
4.1" 以人為本:發揮村民內生性能力,賦能治理能力
社會工作機構助力農村社區營造通過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發揮作用[6]。主要作用是緩和基層政府部門信任危機問題并整合社區中強有力的社區領袖人才隊伍。在進入鄉村的前期,社工通過崗前培訓通過“三同”扎根社區,深入了解居民及村莊的生活、地理、風土和民俗等等,“三同”指的是與服務對象同勞動、同工作、同生活,走進鄉村日常生活情境,構建鄉村“附近”的概念,社工不再是鄉村的外來專家而是成為在身體力行的生活過程中達到身體和心靈上感同身受的同行者。組織居民議事會作為機構恒常服務,邀請居民參與社區設計,由居民決定社區將要成為什么樣的圖景。在社區創造一個演講廣場,社工通過輪流進行演講讓一些公共議題有集體自由討論的機會。社工在活動中也可以開展社區人生游戲,將居民對自己的生涯規劃跟社區連接一起,將人與社區在歷史發展維度上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個過程當中充分激發老人、婦女、兒童的主體積極性,同時社工通過廣泛收集意見向相關部門進行匯報和反映,讓相關部門了解居民生活需要和愿景,重新協調各方權益以提升其民眾信任度,在制定社區公約上整合為一種具有有效向心力、表現共同社區愿景的原則。
4.2" 以文為本:保育民俗文化,助力書寫美麗鄉村故事
社會工作可助力鄉村文化的振興,需要運用到文化行動的行動理念。該理念旨在確認在主流的生活模式狀態下,有意識地引入文化行動,從而為村民單一的生活模式開拓多元的生活空間,爭取與主流生活模式共存的新生活形態[1]。社工可以帶領村民開展口述史小組活動,撰寫社區歷史并非易事,可以探訪社區中的老年人,將其談到的社區變遷等點滴記錄成編年冊或者社區刊物。同時也讓社區中的兒童青少年加入民俗文化行動中,以引起年輕群體對村莊發展的興趣,開展復活傳統游戲活動,就是重新推廣例如風箏、毽子、沙袋等活動。社工也可以邀請村民將社區中傳統工藝作為創作元素設計成文創產品進行推廣量產。從資產為本的視角出發挖掘鄉村中逐漸消失的文化,通過創造性的方法在不破壞傳統文化內核的基礎上為其增添文化經濟效益。民俗文化保育也可作為當地人的新型創業方式,使文化產品融入活躍的資本市場中,以期更好地吸引更多人了解美麗鄉村文化風貌,例如臺灣草墩,在地震以后成立草鞋墩人文觀光產業發展協會,將草鞋改良,通過創意設計成吊飾,很受外國游客的歡迎。
4.3" 以地為本:打造社區公共空間,助力塑造友好宜居環境
社區資產不僅關注人的主體性,更需要外部社會環境的協調[7]。其中應借助打造社區公共空間的契機來讓當地組織和村民關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問題,在面對道路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帶領志愿者隊伍進行社區道路地圖的繪制,記錄下主干道分干道并記錄下沿途的風景綠植,面對斷頭路和缺口處等情況,可以設計相應的安全指示牌,關心家附近的老舊電網設備等情況,隨后到居民議事屋分享自己的路線見聞,以期讓居民認識到家鄉基本設施的情況。社工收集居民議事記錄尋找相關專業資源公司討論解決方法。社工還可招募兒童進行社區導賞,引導孩子們對家鄉水源進行溯溪探源,尋找小溪從哪里流進又從哪里流出,找出歷史的水系脈絡,并循著這些水系的脈絡,可以發現與了解早期鄉村水利灌溉的歷史文化。社會工作應發揮其專業特長助力鄉村基礎設施規劃,可與當地村民深入調查社區內部基礎設施情況,綜合情況聯合政府部門鏈接專業人才入場改善當地設施,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團結改良式運動,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4.4" 以產為本: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助力鄉村農產振興
社會工作運用資產為本視角,在農業生產方面助力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轉型升級,在綠色環境生態正義的指導下發展多元農產模式并促進城鄉互動融合發展,振興原有的鄉村風貌。環境生態正義指的是注重生態保護,使產品更安全健康。以木藍中心開發的生態產品為例,機構要求農戶種植蔬菜不施化肥農藥,或者利用傳統養殖方式養殖或生產家禽、蛋類、蜂蜜等[8]。生態種養殖不僅較一般的農產品有質量優勢,也是減少污染的環境保護措施,同時機構需要尋找合適的渠道去參與到綠色產品認證當中讓消費者相信產品。運用公平貿易的理念促進城鄉合作,以推動綠色農產品的發展。公平的要素之一是公平的價格,主旨是給生產者公平報酬,透過對話及參與形成一種相互認可的價格,讓農民參與到制定價格中,價格應包含生產成本、社會正義與環保原則,確保最終能夠體現農戶的勞動價值。為了讓消費者了解生態農業理念,社工可開展農產品銷售會,在銷售會上讓村民講解勞動過程,激發消費者對農耕文化的興趣,通過購買生態農產品實現“城鄉互助”。
4.5" 以景為本:維護自然風光環境,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在發展多元生計模式上,以自然風景為本,修復傳統建筑群,發展鄉村旅舍、休閑觀光等促成經濟發展新格局。首先社工需要清楚盤點鄉村現實環境資源,明確村民想要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旅舍,具體標準可參考以下幾點:第一以鄉村地區的文物建筑、歷史建筑為對象,思考是否可以進行適度的改造利用;第二以文化遺產資源作為核心要素,思考怎樣對其周邊的傳統的、鄉土的建筑進行適度改造利用;第三考慮是否可以在延續地方特色的基礎上適應性地創新建設旅舍群。圍繞鄉村旅舍的工作與當地居民進行探討。社工可助力搭建鄉村農產銷售、文化旅游、社區公共空間導覽為一體的平臺,最終使得鄉村發展能夠遵循利益閉環成立的邏輯,真正使得鄉村振興能夠實現可持續性,實現保護自然風景、文化遺產與鄉村經濟同步發展。
5" 結束語
社會工作從資產為本視角出發,為鄉村社區營造帶來新的實踐路徑,社區資產的核心是人,重點是發揮人的能動性去挖掘鄉村中的“人、文、地、產、景”的優勢資源,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而共建一個和諧友好、綠色宜居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 張和清,楊錫聰.社區為本的整合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實務與綠耕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 莫筱筱,明亮.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及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1):91-96.
[3] 劉勇,金兆奇.創意文化導向的舊城再生——以橫濱黃金町社區改造為例[J].公共藝術,2017(1):36-39.
[4] 鄒華華,于海.城市更新:從空間生產到社區營造——以上海“創智農園”為例[J].新視野,2017(6):86-92.
[5] 胡子彤.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理論下有關農村社區建設的思考[J].南方農業,2021,15(17):127-128.
[6] 房亞明,周文藝,黃建栩.社會工作機構嵌入農村社區營造的機制建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1,21(4):80-88,98.
[7] 廖文偉,李夢迪,王苗苗.從社區需要地圖到社區資產地圖:資產為本的城中村社區建設[J].社會工作,2018(3):23-39,110.
[8] 何宇飛.發展性社會工作幫扶農戶對接市場的策略與困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49-15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