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由于常規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多數采用單一化的休閑農業產品服務項目與內容,所以降低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在當前激烈市場中的競爭力。針對這一問題,該文以北京市昌平區為例,對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條件與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得出當前模式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觀光采摘型、休閑體驗型、村鎮旅游型及休閑農莊型4種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創新,促進休閑農業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北京市;創新發展;休閑農業;昌平區;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2-0044-04
Abstract: As most of the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dopt single leisure agricultural product service items and contents, it redu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current fierce market.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takes Changpi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and discover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current mode. In addition, the four development mod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namely, sightseeing picking, leisure experience, village tourism and leisure farm, are innovat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mode.
Keywords: Beij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leisure agriculture; Changping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l
在當前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休閑農業概念及相應的發展模式逐漸興起。其根據當代人民大眾的旅游需求,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來游客前來旅游,并為其提供食宿,實現農業與經濟的協同發展[1]。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應用與當地的特色及地理環境有緊密的關聯,通常以當地環境條件為基礎,充分利用鄉村環境中的各項資源,多方位、多維度地為外來游客提供滿足其休閑旅游需求的農業產品[2]。休閑農業存在多樣化的基本功能,以此分類可以將其分為休閑農業旅游觀光模式、休閑農業民俗與購物模式、森林度假模式等[3]。按照經營模式可以將其分為傳統型經營模式、文化型經營模式與科學技術型經營模式等[4]。在不同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下,其所具有的特色文化、民風民俗、自然環境、生態功能均存在一定的差異。科學合理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對所在地區的產業經濟、生態功能與農業經營水平均具有直接的影響[5]。
為了促進休閑農業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為例,對該地區當下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并進行相應的創新設計,進一步豐富產業經濟的研究成果。
1" 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基礎條件
地區所具備的基礎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其后續進行休閑農業發展的情況,故本文首先對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基礎進行了整體研究,具體研究如下。
1.1nbsp; 地形地貌
昌平區地處北京市西北郊區,坐落于太行山和燕山群系的交界點。其經緯范圍:東經115°50′17″~116°29′49″,北緯40°2′18″~40°23′13″。占地面積共有1 352 km2,當地在籍人數為120萬人,其中,常住居民約為94.2萬,外來人口約為25.8萬[6]。其整體地質構造相對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化。但整體地勢相對低平,部分區域地勢略有起伏。昌平區在地理結構方面,與北京城區的亞運村相鄰,與北京市區距離較近,僅33 km左右。較北京市其他地區相比,昌平區具有地理優勢,土地條件良好,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優異,適合發展休閑農業[7]。
1.2" 氣候條件
北京昌平區地區氣候特征參數,見表1。
由表1可知北京市昌平區的氣候特征,由于地處內陸,氣候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偏少,氣候干燥,這些因素都會對農業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產主要依賴于春、秋兩季的降水,這也導致了春季播種、秋季收獲的農作物種植模式成為一種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同時,昌平區農業發展還受到水資源以及地方經濟基礎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1.3" 水資源條件
據調查,北京市昌平區的水資源豐富,總量可達2.7億m3,全區總用水量約為24 983.9萬m3,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農業用水約為2 432.5萬m3;工業用水約為3 487.3萬m3;居民生活用水約為8 304.5萬m3[8]。根據以上數據可知,北京市昌平區的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差,且不穩定。該地區主要依賴京城供水管網輸水,并且受到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昌平區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有效利用雨水、地下水等非傳統水源,并采用節水型的農業生產技術,還積極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如水庫、水閘等,增加大面積的灌溉面積,提升農業生產能力。
1.4" 地方經濟基礎
本文對近年來昌平區的地區生產總值進行了研究分析,統計并整理出該地區的生產總值數據,具體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自2017年起,北京市昌平區的生產總值有著不斷增長的趨勢,且地區GDP年均增長速度較快。經調查發現,北京市昌平區的經濟基礎主要是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傳統產業,同時還有一定的工業和服務業,這些產業與農業發展模式密切相關,故對昌平區2020和2021年在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產業領域的產值完成情況進行了研究,見表2。
表2" 北京市昌平區農林牧漁產業領域產值完成情況
由表2可知,除牧業產業領域以外,北京市昌平區其余產業領域的社會經濟均呈現增長發展趨勢,牧業產值的減少,可能是由于當地農業持續發展,導致當地大部分農民會將更多的土地用于種植糧食,而減少放牧用地。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北京市昌平區農產品的多元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當地農業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2" 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趨勢下,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并實現了一定的經濟目標[9]。考慮到北京市昌平區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水資源及社會經濟等基礎條件,根據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對于當前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這一分析過程可以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必要的基礎。
由于北京市昌平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且蘊含大量的自然生態資源,這些均為該地區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保障條件[10]。隨著社會經濟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北京市昌平區的休閑農業發展已形成了以“一花三果”為引領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集群。而“一花三果”分別指的是百合花、精品林果業、設施林果業與傳統林果業。在為昌平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昌平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近2020和2021年的經營情況,見表3。
由表3可知,2020和2021年,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帶動農戶數接待外來游客人數存在減少趨勢,其余經營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長,說明當地仍以此為發展重點,但近些年難以維持住對于游客的吸引力。對昌平區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進行分析可知,該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收入呈現下降趨勢,經營利潤總額減少,這也是游客人數減少帶來的結果。以上情況表明,當前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在“一花三果”的經營模式下,雖總體經營規模有所增大,但整體經營已經出現了滯緩的情況,說明需要及時調整經營模式,以便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發展情況。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點。
其一,現有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較落后,發展模式結構過于傳統單一。近年來,雖然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作出了改造升級,但改造層面仍然停留在民宿、農家飯上,在休閑農業產品服務方面的重視程度較低,不能充分利用昌平區現有的自然農業資源。
其二,部分休閑農業品牌建設不完善,與當前現代化休閑農業發展的趨勢不符。由于在北京市昌平區的休閑農業發展中,其主體經營項目缺乏多樣性,主要是采摘水果項目以及農家樂項目,對于游客而言新鮮感難以長久維持,也因此難以為游客提供豐富有趣的游玩體驗,并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創新研究
根據前述對于發展現狀的分析,本文對北京市昌平區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分析與比較。
3.1" 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
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主要是以觀光和親自動手采摘吸引游客,發展當地休閑農業,但是當前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在運行過程中缺少新意,難以充分發揮該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此章節對傳統的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進行了創新設計。
首先明確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吸引的主要游客人群,對該游客人群的休閑體驗需求作出全方位的分析。通常情況下,對此種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感興趣的人群多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城市居民[11]。本文認為,應當在傳統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引進一些先進的采摘機械設備,發揮輔助作用,在游客采摘過程中為其提供便利。在采摘園中,種植多種蔬菜與水果,避免出現采摘品種單一的問題。
根據昌平區的休閑農業發展特征,創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主題觀光公園,使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具備娛樂體驗功能與教育科普功能。建立百合花現代農業觀光園,利用百合花打造具有昌平區休閑農業特色的園區,在觀光園內設置百合花博物館、百合花文化館、百合花迷宮等不同主題的展館。引進多品種百合花,增強游客的視覺感受。除此之外,還可以在主題觀光公園內積極舉辦與百合花相關的活動,例如手工DIY百合花、百合花拍照打卡、制作百合花手工香皂等,使農業休閑觀光向時尚化方向發展。
相對來說,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的操作較簡單,適用范圍較廣泛,經營成本較其他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相比較低。有很多父母會選擇在空閑時間帶孩子到農業采摘園參與并體驗蔬果采摘活動,讓孩子在學習之余放松心情、親近自然,盡可能地感受大自然的饋贈,加深孩子對于自然環境的認識和對農業知識的了解。家長可以通過采摘活動,在教導、陪伴孩子的同時,加深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提升親子關系;也能夠緩解平日在繁忙城市中的工作壓力,實現放松身心的目標。游客們通過親自采摘水果,可以體會到農民在勞作中的辛苦與勞累,從而更加珍惜收獲的果實,增強自身感同身受的能力。
3.2" 休閑體驗型發展模式
休閑體驗型發展模式能夠滿足外來游客參與并充分體驗農事勞作的需求,并以此獲取自己的生產勞動成果。接下來,針對這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創新研究。
與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休閑體驗型發展模式更加注重讓游客擁有實際的農作體驗,游客通過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親身體驗,如播種、澆水施肥、果實采摘等,增強游玩以及勞作的體驗感。可以根據近年來該地區外來游客的數量與群體類型,適當調整每種種植植物所占田地的規格大小,將原本成片的土地,劃分為若干個大小不同、種植不同蔬果的田塊。游客可以根據自身的種植需求,選取合適的田塊,并自行對田塊作出規劃。農場為游客提供種類豐富的種子、肥料,相關工作人員向游客傳授種植技術與方法,為游客作出指導[12]。在各個田塊中布設攝像頭,使游客可以遠程實時監控田塊的動態變化,參與見證從種子生長到果實的各個階段。在農場中布置私人定制廚房,能夠對蔬菜進行就地加工制作,為遠道而來的外地游客提供蔬菜加工的便利。
3.3" 村鎮旅游型發展模式
村鎮旅游型發展模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與城鎮建設的經濟發展,將農業發展與旅游業發展融合。以北京市昌平區文化、產業及生態為村鎮旅游型發展模式的發力點,打造具有區域特色高端民宿,開發以新農村格局為核心的休閑農業旅游,使昌平區休閑農業能夠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質量。
本文對北京市平昌區的村鎮旅游型發展模式進行創新思考。可以增設多種不同類型的休閑娛樂項目,例如傳統的書畫展覽、垂釣活動、具有特色的秧歌活動和燃放煙花爆竹等,形成一體化的休閑農業娛樂模式。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游客在旅游中的游玩需求,對當地各項娛樂設施進行針對性建設,擴增娛樂游玩區域,建設游樂園、休息區等,為休閑農業體驗提供基礎的設備設施與技術服務支持。
在此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招聘渠道,引進休閑農業、村鎮旅游產業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借助網絡的優勢,開發村鎮旅游型發展模式的網絡營銷產品,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村鎮旅游知名品牌。
3.4" 休閑農莊型發展模式
休閑農莊型發展模式與以上3種發展模式在經營主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該發展模式下,農民為主要的一環,在昌平區農業觀光園的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農莊的經營主體為當地的農民,但當前農民們互相之間并沒有形成整體意識,導致農戶內部存在經營利益方面的競爭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閑農莊的發展。休閑農莊型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情況如圖2所示。
借助昌平區龍頭企業,引進適用于農業生產發展的先進技術,擴大休閑農業的經營規模。基于標準化的高端設計,對農戶與農莊基地進行組織管理。在休閑農莊發展模式中,將北京市昌平區傳統農業與生態頤養、民俗活動融合在一起,提出全新的休閑農業產業結構。
除此之外,還應規范休閑農業農產品的質量,增強農產品的綠色性和特色性。建立北京市昌平區農業生態園,設立休閑農業非遺展覽會,通過展覽會,多維度地展示農業生產相關的器具、傳統制作手藝、傳統生產文化等。通過休閑農莊型發展模式,對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產業化資源進行整合,對農產品品種、種植技術、休閑農業區旅游運營模式進行優化升級,實現農業水平的高質量提升和發展。
4" 結束語
為了改善傳統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對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休閑體驗型農業發展模式、村鎮旅游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及休閑農莊型農業發展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并針對各個模式提出優化策略。所提策略能夠有效提升休閑農業的經濟成效,以因地制宜的探索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傳統休閑農業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作出了改進,對提高北京市昌平區休閑農業發展的影響力、樹立休閑農業品牌意識、弘揚該地區的農業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銀戌,田銘.河北省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轉型升級的模式研究——基于“內循環”為主體的視角[J].統計與管理,2021,36(3):118-123.
[2] 謝思辰,黃凱,韓芳.基于SWOT分析法的貧困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戰略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B村為例[J].河北農業科學,2022,26(3):20-22.
[3] 王婧,李裕瑞,陳宗峰.基于POI數據挖掘的北京市農家樂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2,43(2):340-350.
[4] 何浩奇,王慶,張明如.鄉村振興背景下休閑農業發展對策——以湖北羅田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258-260.
[5] 姚從容,張蕾,陳鵬.基于可持續視角的天津休閑農業創新發展思路及模式選擇[J].農業經濟,2021(9):20-22.
[6] 張一,申爽,李華,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前景——以懷柔區為例[J].農業展望,2021,17(6):108-113.
[7] 鄭瑩.北京休閑農業轉型模式和方向探索——以懷柔渤海鎮臥佛山莊為例[J].中國市場,2021(4):54-56,102.
[8] 陳鵬,張蕾,董霞.我國典型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經驗借鑒及對天津的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21,27(1):44-47.
[9] 繆慶陽,胡慶悅,蔣深,等.安徽省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與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20(23):100-102.
[10] 申晴,畢宇珠.北京市“互聯網+”休閑農業發展策略探析——以順義區北郎中村為例[J].農業展望,2020,16(5):65-69.
[11] 馬宇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區為例[J].科技和產業,2020,20(4):125-128.
[12] 李明輝,劉濤,楊麗萍,等.路徑依賴下的山東休閑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20,52(3):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