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新時代,我國在國情和糧情上面都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就決定我國在糧食安全觀上面要進行一定的調整。該文著重梳理馬克思主義糧食安全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糧食安全觀及新糧食安全觀,針對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提出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實踐進路,希望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倉”,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糧食安全;理論因子;現實審視;經濟發展;進路探賾
中圖分類號:F326.1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2-0056-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unprecedente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grain conditions, which determin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make certain adjustments in the concept of food safe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food safety, the concept of food safety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w food security concept,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approach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food safet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in China. I hope to provide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China's food safety through \"storing grain in the ground\", \"storing grain in technology\" and \"storing grain in warehouse\".
Keywords: food safety; theoretical factors; realistic examin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roach exploration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當前我國面臨的諸多風險和挑戰中,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廣大人民吃上飯、吃飽飯,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我們取得了僅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全球近 20%人口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1" 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理論因子
1.1" 馬克思主義糧食安全理論
1.1.1" 糧食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糧食生產在社會生產當中占有基礎性地位,深刻闡明了食物與唯物主義歷史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物,食物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要解決食物的問題,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回顧原始社會形態下的人類,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人們從事打漁、狩獵、采摘一系列活動。馬克思指出,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最先滿足的就是吃飯問題,打獵、采摘、捕魚和種植都是原始社會人類每天必須開展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是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要基礎,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第一歷史前提[1]。以此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視糧食生產在社會歷史變遷中的作用,人類為了滿足最基本生存的需要,先后發明了石器、鐵器以及各種農業機械,通過對生產工具進行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的生產力,歷史車輪在生產工具不斷被創新中被推向前進。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的時間還不長,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前的大部分時期,人類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覓食,只有在食物儲存相對充足的情況下,人類才能從事更高級的生產活動,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時,才會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
1.1.2" 糧食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輔車相依
如果說生產力的發展在人類社會更替的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那么糧食生產力則為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一方面,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制度保障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效力,在對土地所有制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將其分為私有和公有2部分。從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代替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的需要,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要建立起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所有制實施的過程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農民肆無忌憚地掠奪土地、土地質量遭到了嚴重破壞、糧食生產的生態安全岌岌可危。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是違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進入了新時代,人類對于生態的保護意識愈加強烈,馬克思啟示我們,要想獲得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完善和發展土地公有制。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是進行糧食生產的有效途徑之一。馬克思認為,耕作更加集約化,就要“修建巨大規模的排水工程”[2]。生產方式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鞭策了糧食生產力的提升。從人類社會形態更替的進程來看,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進行糧食生產,使用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導致了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工具的使用較原始社會有了一定的提升,在糧食生產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到了封建社會時期,由于分工的精化、細化,產生了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農業生產方式,其與奴隸社會相比,在糧食生產力上面有了更多進步。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糧食的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由此鑒之,生產方式的每一次進步都會促進糧食生產力的提升。
1.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糧食安全理論
1)軍事戰爭角度。“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不吃飯會餓死,是最為簡單的廣為人知的一條真理。在兩軍交戰之時,很多大軍并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饑餓。俗話說得好,兵車未動,糧草先行。一支大軍的行動,必然離不開大量的糧草,如果糧草不足,那么士兵的士氣必然會減弱。《孫子兵法》中記載:“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3]”意思是說行軍打仗,如果缺少了軍事裝備和糧食供給就會滅亡,從古代社會局勢戰爭的發展歷程來看,糧食安全一直備受重視。
2)發展國民經濟角度。在《周禮》中認為,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好壞,取決于一個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強調通過建立土地管理機構、加強對糧食生產的督促、安排一些救荒機構以備不時之需等眾多舉措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李悝作為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曾指出,“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這也就表明了,如果糧食價格定得過高,就會損害人民的利益,但是如果糧食價格定得過低,就會打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1.3" 新糧食安全觀
1.3.1" 生產上:自食其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4]”解決糧食問題,最重要靠的是自給自足,只有將糧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一方面,在進行糧食生產的過程中,離不開種子,糧食生產的核心在種子,優質的糧食離不開高質量的種子。另一方面,耕地也是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因素,糧食生產的基礎在耕地。近年來,我國的耕地面積逐漸呈現出“非農”化的趨勢,農村耕地的面積被大量占用。為了維持糧食的有序生產,保障國家糧食的有序供給,習近平指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5]。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的大面積減少,從側面就反映出糧食產量的減少。要堅決同土地違法行為作斗爭,牢牢守住耕地紅線。
除了種子和耕地以外,糧食的生產還離不開生產糧食的人和科技。農民作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承擔著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責任。習近平指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6]。科技作為糧食生產的外在推動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離不開現代化農業技術,要給糧食生產插上技術的翅膀,把農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將科研的種子,撒進中國的土壤,用科技支撐農業的發展,續寫現代糧食生產的新篇章。
1.3.2" 交換上:平等交換,打好糧食市場基礎
糧食交換離不開市場這個媒介,要將國內和國際2個市場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資源的平等交換,打好糧食市場根基。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在保障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的基礎之上,可以適當加強出口,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緩解國內農業生產的壓力,也可以進行適當的進口,可以起到保護生態環境和彌補中國部分農產品供應不足的缺陷。如果糧食出現危機,那么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是最為強烈的。糧食價格的上漲,會使得低收入群體連吃飯都成問題,保障低收入者的糧食安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1.3.3" 分配上:秉持公平,共建共享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離不開糧食的分配。從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來看,糧食的分配還不夠均衡,一些地區糧食充足,出現了糧食過盛的局面,造成了糧食的浪費。有的地區人們還存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不僅全球存在這種問題,從我們國家來看,糧食分配的不公平,糧食分配的兩極分化也較為嚴重。習近平指出:“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7]”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糧食的供給情況來看,我國糧食供應穩定有序,對一定的突發事件應對起來游刃有余。要將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激發市場活力有機結合起來,秉持公平理念進行糧食分配,共建共享糧食安全。
1.3.4" 消費上:綠色消費,宣揚節約糧食理念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隨之而來的是糧食浪費問題,雖然我們國家的糧食儲備較為充裕,但是這不是我們浪費糧食的借口,我們應該增強憂患意識。習近平強調:“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8]”老一輩革命家們處在生活艱苦的年代,他們深知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們處在生活富足的時代,理應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2" 新時代我國糧食安全的現實審視
2.1" 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嚴重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離不開耕地。著眼國內,伴隨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擴張在不斷加速,農用耕地資源不斷被一些城市建設和工廠建設所占用。廣大農民在種糧上面的收入還是微乎其微,而種一些經濟作物的收入要比種糧收入要高,所以廣大農民更愿意投身于經濟作物的種植中。工商資本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中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一些工商資本看到了廣大農村耕地的商機,把耕地進行開發,發展起了農家樂和一些旅游場所,致使農村的大量耕地出現了“非農化”的特征,由于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脆弱,導致撂荒耕地的問題比較突出。
2.2" 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
農民種糧關心的最重要的議題,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而是種糧可以得到多少收入,對于糧食價格的關注。小規模的糧食種植僅可以滿足家庭的基本生存需要,如果想獲得可觀的收入是不切實際的。農民對于糧食價格的變化是比較敏銳的,糧食利潤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民來年是否種糧,以及種糧多少的決定。伴隨著農業收入的降低,廣大農民更愿意脫離土地去城市務工,因為外出打工不需墊付一些種植成本,還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這就出現了一種惡性循環,在農村生活的只剩下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孩子,土地就被荒置起來。
2.3" 優質農產品的品種較少
我國糧食總產量逐年提升,但是優質農產品的品種較少。最近幾年來,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在不斷提升,滿足了人民對于溫飽的需求,但是我國存在著人口眾多與耕地資源有限的矛盾。一方面,在應對風險時,以小農戶為主的規模經營難以招架。糧食的種植品種較為分散多樣,對于農產品的種植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標準,不利于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在種植品種的優化升級方面難以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小農戶只是憑借自己多年來的種地經驗來給農產品打藥、澆水、施肥,造成了土壤質量高速度下降。市場當中農產品的供應種類欠缺,農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我國在綠色農產品和高層次的農產品供應上面,還需要依靠進口才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追求。
3" 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進路探賾
3.1" 藏糧于地:嚴守耕地紅線
3.1.1" 抓牢耕地和種子2個要害
抓要害,久久為功重根本。抓牢耕地和種子2個要害,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此以往的堅持下去。糧食品種的創新離不開對農業種質資源的創新,耕地是我們端牢糧食飯碗的家底,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摸清家底,堅守耕地和種子紅線,打牢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有限的土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同亂占耕地建房、挖湖造景等“非農化”行為作斗爭,防止耕地“非糧化”。
抓要害,厚之根基謀長遠。種業基地是種子孕育的發源地,是保證種子能夠順利供應的基礎,建造一個集科研、生產、銷售和科技為一體的高質量平臺,為全國農作物培育種子提供基礎保障。養地是種地的內部保障,進行耕地質量保護需要立足當下,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加大對耕作知識的宣傳,保持農田常用常新、越用越壯,不斷提高種子的產能潛力。
3.1.2" 強化財政支持力度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耕地資源的重要性,要求“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9]。這句話表明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路徑之一,就是要嚴守耕地紅線,耕地保護對于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耕地數量的多少受糧食價格上下浮動的影響,當糧食的收購價格上升時,農民愿意種糧食的積極性會增加,反之則會出現減少的情況。國家的宏觀調控在調節糧食價格上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農村耕地的支持力度要因時因地進行調整。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財政支持,投入資金來維護土地的營養化程度。
3.2" 藏糧于技:推動技術創新
3.2.1" 解決農業技術“卡脖子”難題
推進農業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在于攻關農業技術。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離不開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當前農業還存在許多“卡脖子”的難題。要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源頭就在于進行基礎研究。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加強對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探索,進行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源頭創新。唱響關鍵技術聯合的大合唱,進行科企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多方為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聚焦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合力。
3.2.2" 創新農業管理模式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的應用,顯示出了顯著優勢。“互聯網+”模式要貫穿農業生產發展過程的始終,在農業管理中,也可以發揮“互聯網+”模式的優勢,為發展精準的現代化農業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利用網絡對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進行監控,大數據的監控可以更好地為我們提供精準的數字依據,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準確的結論。在長時期的監測中,可以分析數據存在的規律,在掌握已有規律的基礎之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造福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還可以建立一個糧食信息溯源系統,清楚地展示出糧食的種植和加工過程,讓國民在糧食的食用上面放心。習近平提出,要“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10]。“互聯網+”模式下,在農業生產領域,形成科學管理模式。要將“互聯網+”模式下形成的科學管理模式和培養農業新型人才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二者投入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去。
3.3" 藏糧于倉:提升糧食儲備水平
3.3.1" 增加糧食儲備設施,強化糧倉儲糧功能
糧倉數量和糧倉質量關乎糧食儲備水平的高低,只有糧倉數量和質量達標,糧倉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糧食的儲備水平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一方面,目前從數量來看,我國的糧倉數量并不是十分充足,主要受耕地產區這個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來看,其分布不太集中,這對糧食儲備地的基礎設施有著很大的考驗。為了解決我國糧倉數量上面存在的劣勢,首先要在糧食主產區地區適度地增加糧倉,使該地區在糧食的儲存上面沒有后顧之憂,防止出現糧食壞在地里,造成糧食的浪費,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從質量來看,我國目前部分糧倉存在技術落后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糧食儲存的數量,在儲存糧食的過程中,經常會受潮濕、溫度等因素的影響。由于少部分糧食的壞掉,進而出現了整個糧倉的糧食全部要棄掉的情況。如果當地遇到特大自然災害,當地的經濟和人民的生存都會受到致命的打擊。因此,必須要增加糧食儲備設施,強化糧倉的儲糧功能。
3.3.2" 加強糧食儲備管理,強化制度監管體系
當我國糧倉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達到比較優良的情況下,對于糧倉的監督和管理就要提上日程。在制度上給予糧食儲備堅實保障,建立智能化糧庫,提升片區糧倉糧食儲備知識,將責任意識落實到個人,糧食進入糧倉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當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時,都要保障能夠找到相應的負責人對其負責。糧食儲備管理中的監督這根弦不能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相互監督的良好氛圍,全方位唱響糧食安全儲備的大合唱。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時,才能有十足的底氣,將豐富的糧食儲備作為抵御危機的基礎,不斷提高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一定成就,糧食產量水平不斷得到提升、糧食供給質量在穩步改善。與此同時,面對資源對于糧食安全的束縛較大、種糧經濟效益較低、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農產品需求不相匹配和外部供給風險增加等挑戰,應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做到藏糧于地,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做到藏糧于技,提升糧食儲備水平做到藏糧于倉等糧食安全保障路徑,通過提高國內糧食產能、創新農業技術和加強農業政策支持等措施,保障更高水平的糧食安全,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更好地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158,713.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2.
[3] 孫武.孫子兵法[M].臧憲柱,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4] 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22141.
[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71981.
[6]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3-01/20/c_1129303300.htm.
[7] 什么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這樣論述“中國飯碗”[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402271.
[8] 掀起節約“新食尚”習近平總書記知之深行之遠[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981823031077573amp;wfr=spideramp; for=pc.
[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 nt_5675035.htm.
[10] 習近平.習近平回信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N].人民日報,2019-0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