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據此,以我國當前鄉村振興工作為背景,探討鄉村振興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及發展問題。通過文獻資料分析,發現當前鄉村振興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包括環境和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多種保護及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的措施,包括立法制度建設、傳統文化教育、文化創意產業推廣等,旨在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地方特色文化;保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G249.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2-0133-04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n the basis of th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cul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n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market and other factor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cul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islative system,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鄉村振興是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戰略之一。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是一個重要議題。在多年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許多地方特色文化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危機,包括文化資源的流失、文化傳承環境的改變等。因此,如何保護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已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問題。
1" 地方特色文化的概念和意義
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地域性的文化風俗和傳統文化,其是一個地區文化的精髓和獨特性的體現。地方特色文化包括了地方的民俗、物質文化、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節慶習俗等多個方面,從文化事業建設的角度而言,其不僅是一個地區文化的獨有文化資源,也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是維護文化多樣性和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在振興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則被當成地區獨特的文化品牌,振興工作者會從該地區的傳統文化、歷史文化、風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入手,將其打造成該地區的文化標志和名片。
站在發展意義層面分析,地方特色文化在振興工作中至少具備三重意義,第一,其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和優勢。鄉村地區的特色文化是吸引游客、招商引資的重要因素,也是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重要資源。第二,其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地方特色文化是當地人民的精神食糧,凝聚了當地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是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第三,其有助于鄉村振興產業的多元發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鄉村可以發展文化旅游、手工藝、文創產品等多種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因此,挖掘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振興隊伍應該通過舉辦文藝活動、開展文化傳承和創新、打造文化品牌等多種途徑,加強地方特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提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
2" 當前鄉村振興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在當前鄉村振興工作中,地方特色文化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這些挑戰制約了地方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開發和運用,因此需要予以重視。
2.1" 文化資源流失
鄉村地區的文化資源流失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方面。首先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二元結構是指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巨大差異,是一直困擾著中國鄉村地區發展的問題。在這種結構下,城市作為經濟、文化中心,積聚了大量的資源,而鄉村則因其經濟落后、地域交通阻隔、教育事業發展滯后等原因,缺少各類先進的文化資源。比如,城市雖有各類大型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但這些設施的投資費用及運行成本往往較高,而且建設用地及人力資源等都是城市所具有的,鄉村無法承受這樣的成本,因此也難以擁有相應的文化設施,導致鄉村文化資源的匱乏與流失[1]。
其次是經濟市場的不斷擴張。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進程的逐漸加快,鄉村地區的市場經濟日益與城市緊密相連,在經濟市場機制下,不少地方被開發為旅游經濟區,很多鄉村文化資源被轉為旅游資源,在市場利益的覆蓋下,地方資源的商業性被放大,文化性丟失,這種市場驅動下的開發行為,使得鄉村文化資源逐漸減少,對于鄉村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貢獻減弱,諸多文化遺址、風俗被遺棄或者被重新定義、矯正。同時,經濟的發展也給鄉村地區帶來了資本流動,在經濟和文化推手的帶動下,文化資源被以產業化和商品化形式售賣,轉化為資本流向外地,導致鄉村原有的文化資源被嚴重外在化,剝奪了鄉村居民作為傳承文化資源的主體身份,從而使鄉村的文化資源逐漸流失。
為了遏制鄉村文化資源的流失,需要提高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調整開發方案,避免因為不當的開發方案和發展思路導致鄉村的特色文化流失,讓地方特色文化能伴隨鄉村地區的發展而一同傳承和發揚。
2.2" 市場化沖擊
市場化沖擊對鄉村地區的特色文化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使得傳統的農業模式不斷被改變,土地逐漸被用于農業工業化,傳統的物質文化不斷淡化,比如,在經濟持續飛速發展的推動下,鄉村地區迎來了經濟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工業化農業的開發,傳統的農業方式被頻繁改變。傳統農業對于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從鄉村地區的人文環境來看,其是當地特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當地的“農耕文化”也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產業文化”[2]。
另一方面,市場化所需的商業規范也會逐漸改變當地的文化習慣,進而對鄉村地區的特色文化產生沖擊。在市場化的推動下,當地的一些古建筑和民俗習慣正在逐漸變化,一些傳統的節日與娛樂活動,隨著商業化的介入逐漸變成了吸引客流和收入的手段[3]。一些有著傳統文化韻味和田間耕作氛圍的特色習俗,也在面臨著商業化開發的壓力,而這正會加速傳統文化的消失。如前文所提,在經濟市場擴張下,鄉村地區的商業規范也在不斷地改變,進而影響到當地文化習俗。特別是在那些經濟狀況較差的地區,本身缺乏保存文化資源的機構和手段,幾乎完全依賴于群體之間的世代傳遞,但市場沖擊下,勞動人員大量外流,文化習俗變得較為脆弱,在商業化的覆蓋下,各類文化活動的性質被徹底改變,如傳統的農村廟會為當地人提供了一個展示鄉村文化的重要舞臺。但是,在市場化推動下,廟會變成了各類商家拉升收入和增長消費的平臺。于是,廟會的本質改變了,也喪失了自己傳統的特色文化內涵。
2.3" 年輕群體的文化認可問題
導致年輕群體產生文化認可問題的原因來自2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文化觀念轉變,一方面是傳承環境的變化。文化觀念上,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年輕群體的生活圈與視野不斷擴大,同時也日益脫離自然和鄉村生活,逐漸和家鄉失去聯系。在高速發展的城市生活中,忙碌的生活節奏和時尚的都市文化為年輕群體帶來了更多的現代化生活理念和消費文化觀念。因此,年輕人們缺乏數百年來傳統文化積淀的知識和文化歷史感,其逐漸追求時尚、流行和現代,忽視了傳統地方文化的價值和魅力[4]。
傳承環境上,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傳承環境的支持。但由于城市化,一些農村地區的傳承環境改變,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城市化生活的覆蓋下,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城市化的過程中,大量農村居民向城市聚集,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接受度不高,城市化進一步加速了傳統文化的消失。再加上媒體的影響,流行文化以及來自國外文化的沖擊,使得傳統文化被遠離人們的視野。
總的來說,傳統文化多是靜態繼承而來,需要更加平等、自由的生活環境作為支撐,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形式對文化的傳承造成了束縛,年輕群體的觀念改變、社會的大環境改變,讓年輕群體對地方特色文化的認同度逐漸降低。
3" 基于鄉村振興要求的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和開發建議
伴隨著振興工作的推進,地方的經濟持續發展,在民眾經濟收入增高、物質富裕的同時,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源流失、傳承度減弱等問題也越發突出。從當前的地方特色文化開發情況來看,地方特色文化面臨諸多挑戰的原因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導致了鄉村地區的商業性加劇,傳統地方文化的文化性質被削弱,民眾對傳統特色文化的認同度降低,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要從這些方面入手,保護和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及傳承。
3.1" 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力度
地方文化資源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因此保護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需要有系統、整合性。首先,鄉村地區要建立健全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制度和保護單位,加強對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為此,振興隊伍需要組建單獨的文化保護小組,加強對地方文化資源的調查和研究,了解和掌握當地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保存狀態、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信息,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振興隊伍要挑選具備文化、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成員作為小組的核心力量,以便對文化信息進行解讀和分析。小組完成組建后,組員要學會使用各類熟悉常見的數據統計方法和軟件,如spss等,并掌握良好的溝通能力,尤其具備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交流的社交技巧,如此才能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向其解釋調查目的和內容。為了保證文化調研的全面性,文化保護小組至少要具備3類成員身份,分別是小組領導、調查員和數據分析師,領導負責整個文化調查項目的策劃、實施和分析,調查員負責現場采訪和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記錄相關數據,數據分析師負責借助可視化圖像、報告和數據展示等手段,將調研結果呈現出來,并根據調研結果制定相關的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方案[5]。
其次,地方文化資源不僅包括地方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內容,還包括當地生產、生活和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因此,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內涵,發現其中蘊含的各種科技和文化元素,比如食品加工、手工藝、傳統醫藥等,這些都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鄉村旅游是當前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地方文化資源是鄉村旅游的基礎和核心競爭力。在開發鄉村旅游時,應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并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和文化內涵,開發出多樣化的旅游產品,比如美食節、民俗文化節、廟會等,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6]。同時,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還要注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避免過度商業化和破壞性開發,例如通過增加游客教育,向游客介紹地方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請游客尊重當地文化,這有助于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同時也減少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傷害。地方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不僅具有旅游價值,還具有產業價值。比如,當地傳統手工藝品、食品加工、農業特色產品等都是可以轉化為產業的地方文化資源。因此,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并通過引進優質技術和設備、培育本地人才、優化產業鏈等方式,發展相關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最后,在外界的社會資本加入本地的振興項目時,需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包括歷史、口述傳統、藝術品和傳統工藝等。只有具備足夠的知識,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企業在開發當地產業時,應該拉近與當地居民的距離,聽取當地居民對于文化和文化資源的看法,在制定產業計劃時,應考慮與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根據地方文化重點領域規劃產業,例如文化旅游或體驗館等,加強地方產品和服務多樣性。在產品設計中加入當地文化特色元素,以吸引訪問者和游客去探索地方文化。振興項目的建設要堅持“可持續性”,在設計和推廣產品時,必須考慮到當地文化是限量的并有其獨特性,不能僅僅基于商業目的來過度利用這些資源。企業應該尋求創新方法,使產品線具有可持續性,以確保當地資源的長期維護。企業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保護地方文化的公益組織或委員會,增加社會組織參與,對振興項目中的過度商業化行為形成監督和制約,避免因為項目開發而加速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流失。
3.2" 降低市場沖擊對鄉村文化氛圍的影響
因為城市化帶來的流動人口、商業活動和現代科技等方面的影響,讓傳統文化地域性特點受到了破壞。如何抵抗市場沖擊對地方特色文化的影響是鄉村振興工作中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因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降低市場經濟發展對鄉村文化的沖擊。
第一,堅持發揮政府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政府的各項職能。在地方特色文化保護與商業開發的過程中,政府部門一直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是鄉村文化習俗、文化遺址保護的主體,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同時還需要從立法、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對鄉村文化習俗、文化遺址的保護給予指導和保障,充分利用政府的職權調動各方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用市場的力量完成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商業開發。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可以加強財政補助,通過補助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好保護與商業開發之間的關系,確保在商業開發的過程中不會破壞文化習俗、文化遺址的傳統風貌。
第二,加強文化習俗、文化遺址的合理保護規劃。為了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商業開發水平,鄉村首先需要做好文化項目整體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文化習俗、文化遺址背后的內涵,達到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目標。與此同時,為了完成文化項目商業性質開發,鄉村可以根據文化項目原有的歷史風貌增加商業氣息,例如可以銷售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商品。
第三,落實歷史文化建筑注冊保護制度。為了確保商業開發不會對歷史文化建筑造成毀滅性的傷害,地方特色文化可以出臺并實施歷史建筑注冊保護制度,對于文化項目的各個歷史性的建筑進行重點保護,每一個歷史性的建筑都可以單獨設置檔案,詳細記錄歷史文化建筑的性質、結構、年代及外觀,為保護管控工作提供有針對性的數據支撐。
第四,加強公眾的參與監督。為了真正提升地方特色文化保護與商業開發的水平,公眾可以參與到文化項目的保護過程之中,公眾還可以為文化項目的保護與商業開發提供各種各樣的建議。鄉村可以出臺行政法規賦予民眾參與文化習俗、文化遺址保護的權利,同時明確當地居民的知情權、決定權及質詢權的行使方式,從真正意義上保證民眾參與的積極性。
3.3" 增強傳統文化教育普及度
適應城市化的轉型和發展,也是比較重要的。鄉村本來就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城市化的加速更是降低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環境和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鄉村傳統文化必須與城市現代文化交融發展,創造嶄新的文化傳承空間。如開展城鄉文化交流活動、 核心地區生態文化資源高效保護利用、建立文化傳承機構等。鄉村要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創新,創造新的文化元素和品牌,吸引人們加入到鄉村發展中來,使鄉村文化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從而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促進作用。
加強文化教育,培養農村文化傳承人才也是非常必要的,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是保護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城市化的加速使得一些年輕有為的人才向城市轉移,尤其是文化人才和教育人才,更容易離開農村從而破壞鄉村的傳統文化。因此,要確保在本地社區集中開展文化教育,在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的啟蒙,培養年輕人對于本地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參與,可以培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對傳承文化的意識。同樣地,在鄉村中開展文化演出、文藝比賽等活動,也可以激發鄉村年輕人的熱情和創造力,培育鄉村文化新生力量。
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宣傳和實踐,向年輕人灌輸傳統文化知識和相關的文化價值理念,并為青年群體提供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保護傳統文化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改變,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考驗。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保護傳統文化,包括傳統建筑、傳統村落、傳統節日等方面的資源。保護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是顯然的,因為這些資源承載著歷史的沉淀和當地的文化特色,是鄉村文化的寶貴財富。同時,保護傳統文化也有助于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增強當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品格。
總之,鄉村振興需要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需要適應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變革,通過文化教育的方式來培養農村文化傳承人才,并培養出更多的鄉村文化新生力量。通過積極地開展文化教育和創新方式的文化交流發展來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讓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互促共進。
4" 結束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保護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已成為重要議題。當前的振興工作中,因為產業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帶來的商業化活動對地方傳統特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造成了負面影響,同時因為文化觀念的轉變,鄉村中的年輕群體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度正在降低,為了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保證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和延續,需要提高對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抵御市場沖擊對鄉村文化氛圍的影響,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普及度,讓地方特色文化伴隨振興工作的推進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妍,任兆昌.關于鄉村地方特色文化振興的探析——以姚安縣姚安花燈為例[J].山西農經,2022(2):166-168.
[2] 程穎,褚力.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2(1):60-62.
[3] 楊先梅.地方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與提升路徑探究——基于對青島市農民的調研數據[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90-95.
[4] 郭建暉.文化遺存保護傳承的當代價值與現實路徑——基于景德鎮青白瓷遺址群的調查[J].江西社會科學,2023(1):29-39.
[5] 楊晴,王嬋.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制約因素和路徑構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1):47-52.
[6] 藥麗霞,范錚,高雪蓮.河北省非遺特色小鎮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