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來我保國臣……”每當這段家喻戶曉的豫劇旋律和唱詞響起,她飾演的穆桂英的形象便會浮現在人們的腦海。臺上的她從來都是光彩照人、鏗鏘威武,直到暮年亦是如此。殊不知,她從一個窮苦家庭的小女孩一步步成為著名的豫劇大師,歷經了非同尋常的坎坷與曲折。而她從不氣餒,堅持刻苦練功,始終把摯愛的豫劇事業放在第一位,在屏幕上留下了無數經典形象,如同一朵永開不敗的牡丹……
苦練“金嗓子”
1922年的一個冬日,山東曹縣東關一座破房子里有一個女嬰呱呱墜地。父親給她起了個象征著珍貴和吉祥的名字——金妮。但父親愛唱戲也愛吸大煙,因此生活窮困潦倒,金妮在青少年時期一直和饑餓、流浪、苦難為伴,也一直和各式各樣的戲班戲臺為伴。她從小不僅愛看戲、聽戲,也一心想學戲,七歲就跟隨父親登臺演戲。歷經十幾年的風雨坎坷,小金妮終于熬成了豫劇名角馬金鳳。
多少往事不堪回首,唯有在河南開封蘭考城外練嗓的情景馬金鳳 時刻記在心頭。當年,按照母親的要求,她每天凌晨都要跟隨母親來到荒僻的蘭考城外,跪在父親墳前,趴在水罐上高一聲低一聲地喊嗓,無論風雨寒暑,從不間斷。
喊嗓喊了兩年多,母女倆在荒地上踩出了一條小路,馬金鳳的額頭上也被水罐沿硌出了一道凹痕。后來馬金鳳漸漸有了些感覺,但她自己也說不清。一天,她在一個楊樹林里練嗓子,突然發出來一種從未有過的聲音,細嫩、清脆。馬金鳳又驚又喜,連忙用這種聲音唱了一段戲詞。唱完了,再換一出。她不敢離開楊樹林,唯恐這個神秘的聲音跑了,就不停地唱。母親一直不見她回家,就找到楊樹林里。她看到母親,迫不及待地說:“媽,我有腔了,我給你唱唱!”
后來馬金鳳更為刻苦地學戲練嗓,終于把大嗓子也練出來了。在舞臺上,她會根據劇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將大小嗓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戲練嗓一般都要經過變聲這一關。馬金鳳卻沒有中斷,她的嗓子是啞了以后硬練出來的。并且她的嗓子可以不受天氣、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是“全天候”的。師兄弟們跟她開玩笑說她是“野仙”。
在舞臺上嶄露頭角的馬金鳳對豫劇藝術也更為執著和癡迷,對自己的嗓子極為愛護,她吃飯忌辛辣,喝水忌熱冷。老中醫說喝雞蛋面疙瘩湯有養陰去燥的功效,她就堅持喝這種最普通的雞蛋面湯。她不僅堅持練功練嗓,還虛心向戲曲界的前輩和同人請教學習,她的演唱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名氣越來越大,再加上她獨特的嗓音,人們開始把她譽為“金嗓子”。
1943年,馬金鳳在鄭州進入了以周海水為首的戲班。戲班經常在鄭州附近的幾個縣演出,登封也是常去的地方。當時登封縣(今登封市)政府有一位建設科長,姓崔名炎壽,酷愛豫劇,是馬金鳳的戲迷。凡戲班去登封,演出的臺口都是他聯系安排的。戲唱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常常琢磨馬金鳳演出的劇目,還會提出一些修改意見。來往多了,兩人日久生情,后來就結成了夫妻。
拜師梅蘭芳
1950年12月,在南京治病的馬金鳳坐船回鄉,第一站來到了豫皖交界的界首。當時這里河東、河西有兩家劇團,一聽說馬金鳳來了,都趕緊跟她聯絡,希望她能加入自己的團。馬金鳳左右為難,一連三天都沒有下船。最后,她動員這兩個團合并為一個團,大家公推她擔任團長。這個劇團就是界首中原劇團,崔炎壽也在團里做了馬金鳳的助手。
1953年10月末,劇團到上海去演出,當時馬金鳳準備的是她的拿手傳統戲《老征東》。這出戲原來枝蔓很多,馬金鳳和劇作家宋詞多次商量研究后,對此戲做了較大的修改,劇名也改為《穆桂英掛帥》。12月16日,《穆桂英掛帥》在上海首演,當時的《新民晚報》還為之刊登了廣告。
次年初,《穆桂英掛帥》又在上海演出,劇場效果甚好,大受觀眾歡迎。更讓馬金鳳喜出望外的是,這部戲竟然被當時正在上海的梅蘭芳發現了,他對此劇很感興趣,悄悄來到劇場看戲,演出結束時又去后臺見了馬金鳳,說:“我演了多年青年穆桂英,還不知道有老年穆桂英的戲呢!”馬金鳳想起父親曾跟她說過的話,“你長大要是能比上梅蘭芳一個小腳指頭,就夠你吃喝一輩子了!”不禁兩眼潮潤,若在夢中。
第二天,梅蘭芳派秘書把馬金鳳請到家中,詳細詢問了她的學藝道路,同時還對劇本和表演提了許多意見。后來,馬金鳳從上海返回路過南京,正巧又趕上梅蘭芳在南京演出,梅蘭芳又專門讓她到后臺看自己如何化裝。
1957年,梅蘭芳率團帶著移植為京劇的《穆桂英掛帥》劇本,來洛陽征求意見,馬金鳳趁機正式向他提出了拜師請求。次年,馬金鳳進京演出時,梅蘭芳把她接到家中,讓她看自己如何練功,后來又派人送她一頂鳳冠,說已收她為徒了。后來,梅蘭芳的京劇《穆桂英掛帥》正式掛牌演出,在劇情介紹中,他特別說明此劇是由馬金鳳的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移植的。
馬金鳳的演出深受首都觀眾的喜愛,文藝界著名人士夏衍、田漢、吳祖光等多次觀看了演出。吳祖光還連續寫了兩篇文章,分別在《戲劇報》和《新觀察》上發表,對《穆桂英掛帥》和馬金鳳的表演給予高度評價。在其中一篇文章中,他把馬金鳳譽為戲曲舞臺上一朵盛開的“洛陽牡丹”。
馬金鳳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和那些傳統的行當都不同,她根據人物身份和劇情的需要,突破原有的行當程式,在梅蘭芳、蓋叫天等老藝術家的幫助下,結合自己的舞臺實踐,糅合了青衣、刀馬旦和武旦的演技,又融會了眼神、水袖的精彩表演和唱腔的靈活運用,塑造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形象,也創造了一個新的行當——“帥旦”。
1956年,在鄭州舉行的河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中,《穆桂英掛帥》一炮打響,馬金鳳獲演員一等獎,劇本、音樂、舞美、導演、演出俱獲一等獎,被譽為“滿堂紅”。1958年,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領導人一起,觀看了馬金鳳演出的《穆桂英掛帥》。同年,馬金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彼時,馬金鳳成了戲曲明星,也成了洛陽的一張名片。有人戲稱,洛陽有三寶:龍門、拖廠、馬金鳳。
永開不敗的牡丹
因藝術成就而擁有政治榮譽,馬金鳳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花,散發著奪目的光彩和濃郁的芳香。然而,在舞臺上光彩照人且戴著各種炫目桂冠和花環的她,內心深處卻藏著一種難言的凄苦。
馬金鳳同崔炎壽感情融洽,從沒吵過嘴紅過臉,還生養了三個孩子。1956年,崔炎壽因 “歷史反革命”嫌疑被抓走,被關押強制勞教十年之久。馬金鳳因此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1958年夏天,在一次次被施壓和勸說后,她只好在一張 “脫離夫妻關系”的聲明上簽了字。崔炎壽于1965年被解除勞教,馬金鳳聽說后向組織提出復婚申請,一位領導簡單而明確地答復道:不能復婚。你要想復婚,先退黨。在舞臺上英姿颯爽的女英雄,這時也只能諾諾而退。崔炎壽的問題在1978年得到改正,享受離休干部待遇。但遺憾的是,兩人最終也沒能復婚。
因此,從1956年起,馬金鳳就一直獨身。那時候,她獨自一人在洛陽,母親領著幾個孩子在鄭州生活。母親的幫助大大減輕了她的生活壓力,但她為了事業,也只能把對兒女們的牽掛深深藏在心底。每當馬金鳳從舞臺上,從充滿鮮花掌聲的人群中回來,只能一個人形單影只地面對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孤獨一直伴隨著她。她不愛逛街、逛公園,一看到別人夫妻同行、攜兒帶女其樂融融的樣子,就忍不住心酸落淚。
為了唱好戲,也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痛,馬金鳳把自己的個人生活壓縮到最小的范圍,排練、演出、背詞、練功,還有對豫劇創新和改革的思考和實踐,成為她人生的主要內容,她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她摯愛的豫劇事業,獻給了舞臺和觀眾。
1976年“文革”結束,組織上恢復了馬金鳳的團長職務。大家都等著看她如何“收拾”那些當年批斗過她的人,但她只是輕輕地揮揮手,說:“以前的事都讓它過去吧,我今年已經五十四歲了,我要爭取再唱十年好戲,我沒有工夫和哪個人結怨記仇、秋后算賬!”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劇團的恢復和建設中。
馬金鳳重登舞臺,成為當時一條重大的社會新聞。此時,演藝界的許多著名藝術家由于長期的荒廢都失去了演唱能力,只好退出舞臺。馬金鳳憑借持久不懈練功練嗓的努力,寶刀不老重登舞臺,而且由于生活閱歷的豐富,她的演唱中更多了幾分滄桑感。
1981年夏,馬金鳳帶著經過長期修改加工的傳統戲《花槍緣》進京演出。這一年她已年屆花甲,但仍滿頭烏發,唱腔依然剛健豪爽,明快舒展,婉轉優美,表演也更為精湛生動。演出再次轟動京城,在京的戲曲界著名人士都對她大加贊揚。曹禺和姚雪垠請馬金鳳到家里做客,新鳳霞為馬金鳳畫了一幅國畫《牡丹》,吳祖光揮毫題詞:“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馬金鳳帶著她的“一掛兩花”(《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在十多年間走遍了二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僅到大城市、大劇院,還經常率團到農村、礦山、邊疆、軍營演出,一時間,到處都留下了馬金鳳的身影……
1983年,馬金鳳率團來到闊別二十多年的上海演出,申江兩岸的觀眾又一次為她高亢明亮、韻味醇厚的演唱而傾倒。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丁是娥在贊美之余也流露出驚訝:“六十多歲了,嗓子還這么好,真了不起!”
1990年,河南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戲劇家協會和洛陽市政協、市文化局、市文聯共同舉辦了“馬金鳳舞臺生活六十周年”慶祝活動。來賓中還有常香玉、崔蘭田和申鳳梅這些馬金鳳的老姐妹。時任省劇協主席的申鳳梅是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她在臺下拉著馬金鳳的手說:“姐,你咋不知道累?快七十的人了,該歇歇享享福了!”馬金鳳這一年六十八歲,像她這種年齡或是比她年齡還小的老演員,早些年就退出了舞臺。只有馬金鳳,像一朵永開不敗的牡丹。
同年,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馬金鳳受邀率洛陽豫劇團赴京演出《穆桂英掛帥》。在此期間她抽空看望了“現代楊家將”楊得志。楊得志特別喜愛她演的《穆桂英掛帥》,臺詞差不多都背下來了。楊得志愛開玩笑,和馬金鳳見面,總是一身戎裝,穿戴整齊。在楊得志的建議下,馬金鳳在中南海流水音亭又演出了一場《穆桂英掛帥》。演出結束,楊得志贊嘆道:“穆元帥還是那樣威風啊!”
到了1999年,七十多歲的馬金鳳仍不知疲倦地唱著。這一年,馬金鳳再一次率團進京演出現代戲《情系小浪底》。新排劇目對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但是,馬金鳳沒有怯懦退縮,繼《情系小浪底》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之后,她在第二年又排了現代戲《桑榆唱晚》,并第七次率團赴京演出。對此,著名文藝評論家趙尋在《永不衰敗的洛陽牡丹》一文最后,以自稱的“打油詩”寫道:洛陽牡丹遠近聞,七度盛開北京城。寶刀不老銀光閃,桑榆唱晚近八旬。
在《藝術人生》節目現場圓夢
2003年5月的一天,筆者叩開了馬金鳳的家門。盡管對她個人生活的簡樸早有耳聞,但她居室的簡陋還是出乎我的意料。水泥地板,白墻,沒有經過任何裝修。從客廳、臥室到廚房,沒有一件新的或是檔次高一點的家具。而她的床式樣陳舊不說,連床板也沒有,只是一些寬窄不一的板條稀疏地排列在一起,沒有床墊,甚至沒有席子,薄薄的褥子就直接鋪在上面。
馬金鳳生活如此簡樸令所有來訪者都感到震驚和困惑。馬金鳳卻平靜地笑了,她說,她不缺錢。早在20世紀60年代,她的工資就三百四十元了,是當時普通工人工資的七八倍。“我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吃苦太多了,養成了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我很容易滿足,現在這樣子已經不錯了。其實最主要的,是我不想在生活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越簡單越好,越省事越好……”
組織上要給她安排保姆和化裝師,她都婉言謝絕,說:“我身體很好,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平時像買菜做飯,打掃整理房間之類的事,既能動動手腳鍛煉身體,又能和生活保持聯系。化裝更是我自己應做的事,別人化我還不放心呢。再說,多安排一個人就要多開一份工資,就要增加政府的負擔呀。其實,我吃飯也簡單得很,一碗面湯就行了!”
雖已八十高齡,馬金鳳仍思維敏捷,許多大本戲的戲詞她倒背如流。不過她記不住人的名字、電話號碼,還有別人看來饒有趣味她卻覺得雜七雜八的那些事兒。不是記不住,是不想記。這也許是一種她所說的“簡單”和“省事”。
不過,對于上臺演出,對于練功練嗓,對于豫劇藝術的研究,她則精益求精,不厭其煩。凡演出,不管是在大城市的劇場里,還是在偏僻山村的簡陋土臺上,她都是提前四個小時化裝。不管再忙再累,她都堅持每天一早一晚兩次練功。有時演出結束已到深夜,但她還是要再練一遍才肯休息。
2005年,八十三歲的馬金鳳辦理了退休手續,洛陽市文化局聘請她擔任了藝術顧問。但她并沒有告別舞臺,還到處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出活動。河南電視臺的戲曲欄目《梨園春》,更是她經常關注和光顧的地方。
馬金鳳一直有個心愿,到2008年,她要帶領十代不同年齡段的“穆桂英”到北京奧運會祝賀演出,為此,她還做了認真的準備。200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上,馬金鳳帶領十個八歲到十二歲的“小穆桂英”同臺演出。其實,這次演出從挑選演員到排練,都是她實現“奧運夢想”工程的一部分,是一次奧運預演。但2007年的一場大病擊倒了她,她做了一次大手術。但她在和病魔的抗爭中又一次創造了奇跡,在昏迷十八天之后,又醒了過來。
2009年4月,馬金鳳做客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節目。主持人向觀眾展示了同樣是洛陽老鄉的書法家張海為馬金鳳寫的一副賀聯:
好戲連臺,連眾連心連世界;
人生入劇,入情入理入春秋。
簡短兩句,高度概括了馬金鳳以豫劇為生命的人生歷程。在節目現場,八十七歲的她用質樸的語言講述了她從藝的歷史和人生感悟,并和十個不同年齡段的弟子共同演唱了《穆桂英掛帥》選段。
生命之樹常青
2009年初,中國戲曲學院豫劇表演本科班要在河南招生。中國戲曲學院成立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萬余名戲曲人才,不少人后來成了藝術家。而表演系是中國戲曲學院最具特色的教學系之一,肩負著面向全國培養高素質戲曲人才的任務,但辦地方戲本科班尚屬首次。表演系2009級豫劇本科班是學院招收的第一個京外多劇種本科班。
中國戲曲學院和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多次會面研討,達成了一個高度共識——一定要聘請馬金鳳為榮譽教授。但馬金鳳畢竟已經八十多歲了,并且前兩年還動過大手術,當時還處在調養康復階段。面對親友們的擔憂和勸阻,馬金鳳的態度明確而堅定:“去!”
作為馬派藝術的創始人,她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傳授馬派藝術的場所。但是一是由于她多年來一直未離開舞臺,繁重的演出和領導重擔使她無暇顧及,二是也沒有合適的地方和辦學條件,這件事就一直拖著。這次中國戲曲學院辦豫劇本科班,實際上也是實現了她多年來的一個心愿,她說: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也一定要去。
2009年9月12日,中國戲曲學院在學院小劇場舉行了“豫劇本科班開班儀式”,剛剛從院長手中接過教授聘書的馬金鳳致閉幕詞。
馬金鳳熱心培養青年演員,關愛學生,提攜弟子,六十年來培養了六代豫劇演員,學生、徒弟遍布河南、山東、安徽、陜西各地,其中很多都成了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可謂桃李滿天下。可這位名滿天下的馬老師,卻沒有一點名人的派頭和架子,對待學生樸實和藹,平易親切。她的課機動靈活,不拘一格,既講理論,又講實踐,有時候還連說帶唱帶表演。有時候在排練廳里上課,學生們就邊聽邊慢慢往前挪,不知不覺就把她圍在了中間。精彩處、會心處,常常會有笑聲和掌聲。
2010年10月,中國戲曲學院舉辦建院六十周年大型慶典活動,其中有豫劇班同學在長安大戲院演出《穆桂英掛帥》。在此之前,由于年事已高,馬金鳳雖多次出場參加戲曲演出活動,但多是素面便裝。這一次,為了給學生們更直觀地示范,她決定親自登臺,彩扮出演。
10月30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熱情的觀眾聽說馬金鳳要親自演出,戲票早早就被搶購一空,而門口仍聚集著等票的人群。馬金鳳雖已年屆九十,但她一亮相,立刻精神抖擻、英氣勃發。她尚未開口,劇場就爆出雷鳴般的掌聲。年齡相差半個多世紀的師生同臺,優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讓現場的氣氛極為熱烈。參加演出的學生們受到極大震撼,演出結束后,他們在馬金鳳老師帶領下一次次謝幕時,很多人眼中都含著淚花。殊不知,這是馬金鳳最后一次在舞臺上彩裝演出……
之后,由于年齡和身體原因,馬金鳳聽從兒女們的勸告,對外活動少了,輪流在青島的兒子家和鄭州的女兒家居住。但她內心深處仍有著深深的洛陽情結。
2019年4月,第三十七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開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活動是舉辦馬金鳳藝術周。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會見了馬金鳳,他說:“馬老是中國戲曲界的‘洛陽牡丹’,是洛陽的驕傲;我們在今年牡丹文化節期間舉辦馬金鳳藝術周,希望‘兩朵牡丹’在洛陽交相輝映。”馬金鳳緊緊握著他的手,就像見到了家里的親人,說:“我永遠是洛陽人民的女兒,今后要把更多優秀作品和演出獻給洛陽人民!”
4月27日晚,馬金鳳藝術周在洛陽歌劇院隆重啟幕,劇場里座無虛席,盛況空前。開演之前,馬金鳳在眾人的簇擁中來到劇場,觀眾們紛紛起立,鼓掌致敬。30日晚,藝術周最后一場戲是由河南豫劇院青年團演出的現代戲《馬金鳳》。領銜飾演馬金鳳的是國家一級演員、河南豫劇院青年團的劉雯卉。馬金鳳坐在臺下第一排,第一次看關于自己的戲,這是她的人生故事第一次被搬上舞臺。此刻,多少往事、多少感慨,在她的腦海中回旋激蕩……
演出結束后,馬金鳳上臺和參加演出的演員們一一握手。然后,她堅決推開周圍攙扶著她的人,執意走到舞臺中央,向全場站立著的觀眾們鞠躬,再鞠躬?!稗@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來我保國臣……”觀眾席上,眾人唱了起來。
2022年5月29日,馬金鳳因心力衰竭在青島病逝,享年一百周歲。這位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人生和她創造的舞臺傳奇,將永遠載入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冊。
(責任編輯/侯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