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周作人的《苦茶隨筆》一書初版發行。書中印有一幀合影,周氏題記曰“十八年(1929年)元日劉半農馬隅卿二君在苦雨齋照相”。合影人數眾多,合計十五人(含一小孩),都是苦雨齋中的常客。合影時間為1929年元旦,顯然是周氏特意組織的一次新年聚會。
細看合影,不難發現,繼魯迅之后在北大講授小說史的著名學者馬廉(字隅卿)坐在最前排,而發明了“她”字的新文化健將劉半農,則站在最后一排的最高處。《苦茶隨筆》出版時,距離合影中的這次新年聚會已過去六年之久,周作人之所以只題記了劉、馬二人的姓名,是因此時兩位摯友均已逝世,書中也輯有《半農紀念》《隅卿紀念》兩篇文章。顯然,在該合影一側予以親筆題記,實為紀念故友之舉。據《周作人日記》可知,當天聚會的現場情狀大致如下:“上午循例在苦雨齋飲屠蘇,到者如左:士遠、尹默、兼士、幼漁、季明、隅卿、稷如、半農、玄同、鳳舉、耀辰、稚隺、平伯。”
到會者多為當時的文壇健將,陣容相當“豪華”,可謂“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半壁江山”了。北大“三沈”即沈士遠、沈兼士、沈尹默皆到;北大“五馬”則來了“三馬”,即馬裕藻、馬廉、馬鑒;另有張鳳舉、諶稷如、俞平伯、徐祖正、劉復、錢玄同;兩個小孩分別是沈尹默、馬鑒的兒子。
日記中提到的“稚寉”或為吳兆璜(1903—1962)。吳兆璜字稚鶴,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其人于1919年遷居北平,師從“桐城派”國學大師吳闿生,研習經史詩文,尤擅書法。
有意思的是,曾為“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先鋒人物的周作人,以及席間的錢玄同、劉半農等,大都曾激烈攻擊“桐城派”——他們不認同該學派的學術立場與治學方法。此刻,眾多早年曾為“新青年”,如今已過中年的新派學者,與當年的“桐城派”學者聚于一席,共度新年,其間情狀耐人尋味。
合影中坐在前排的六人,自左至右依次為:張鳳舉、俞平伯、馬廉、馬鑒之子、馬鑒、錢玄同;或倚坐沙發,或側立于第二排的八人,自左至右依次為:沈尹默、徐祖正、周作人、沈士遠、馬裕藻、吳兆璜、沈兼士、諶稷如;最后一排僅劉半農一人站列。其中,除吳兆璜與諶稷如存世照片罕見,難以確切辨識外,別的人物基本可明確指認。合影共計十五人,沈尹默之子未能入影,或許他是這張合影的拍攝者。這樣特殊的拍攝情況,也是此次合影的又一“看點”吧。
欄目主持/王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