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根據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下轄村中五四村實際情況,重點圍繞“校鄉合作——賦能鄉村基層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題,找出養老服務不健全、鄉村產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并依據相關問題創新性提出“校鄉合作”新模式,以彌補不足,推動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服務美麗鄉村建設。
關鍵詞:校鄉合作;美麗鄉村;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基層服務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9-0074-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usi Village in Situan Town, Fengxian District of Shangha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school-village cooperation--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service system\", finds o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elderly care services, lack of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ly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school-village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related problems to make up for shortcomings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so a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Keywords: school-village cooperation; beautiful countryside; Rural Revitalization; grass-roots governanc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service system
提高鄉村基層治理效能,筑牢鄉村振興之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層治理進程有序推進,基層治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基層治理的問題也日益顯現,給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帶來了新挑戰。“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鄉鎮和村,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因此,發展好、建設好農村基層服務體系是滿足農村居民美好生活追求、全面鞏固鄉村振興的必然之舉,是推動農村治理體系完善的重要環節。
中國是農業大國,鄉村是農業發展的載體,圍繞鄉村建設的討論和實踐從未停止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根據每一階段的國情都對不同時期的鄉村建設做出了不同的目標和戰略安排。早在2013年末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已經指出強農與強國的密切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戰略、“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我國鄉村未來發展道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21年2月,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匯聚更強大的力量;2021年4月,我國頒布了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鄉村振興促進法》,自此之后鄉村振興便有法可依;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新的藍圖。新時代十年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仍然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提速器。
1" 校鄉合作模式助力基層服務體系建設的可行性
1.1" 五四村服務體系問題簡述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層治理進程有序推進,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下轄村五四村在推進基層治理快速發展的同時,還面臨許多挑戰。
1.1.1" 鄉村產業人才培育不足,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不匹配
五四村中缺少能夠充分了解村內產業、熟悉農業經營、預測行業發展前景并帶動產業發展的人才,而知識和能力上的不足可以通過校鄉合作模式來彌補和改善。當地特色農產品藏紅花,農產品及其副產品的品質優良。但五四村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同時針對產業發展的相關服務也有待完善。由于缺少互聯網營銷的經驗,產品銷售量有待提升。在基礎設施方面,鄉村環境優美,文化特色凸顯,卻因為交通設備有限、產業基礎有限,無法帶動鄉村旅游業的開發和發展。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行業人員培訓缺乏穩定性、針對性;小農戶缺乏農業經營經驗,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單一;用于服務業的基礎設施(旅社、農家樂等)也急需建設,接待能力過弱也是導致當地服務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1.1.2" 養老服務不健全
城鄉經濟差異的影響下,五四村90%的青年勞動力選擇到城里居住,導致村內“空巢老人”現象在鄉村振興與治理上問題尤為突出,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了30%。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平均年齡達到57歲,60周歲老人占當地戶籍人口的23%,并且其中85%的孤寡老人易生病,行動不便,疏于照顧。村內部分老年人擁有智能手機卻并不能掌握相關基礎功能,對于智能設備教學培訓有所需求。通過調研數據可知,村民對養老問題的關注程度達到了58.62%,因此,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問題亟待解決。
1.1.3" 基層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基層文化活動要結合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結合鄉村發展特色。由于村內老齡化嚴重,五四村在基層文化活動中缺乏活力,其活動效果難以保障。基層文化服務人員人才結構失衡,長期處于短缺的狀態,嚴重影響了文化團隊的長遠建設與發展。五四村當地社區接待外來人員的能力較弱,服務業發展滯緩,導致很多設施無法完全轉為經濟發展的切實動力。再加上許多已建設的基礎設施因缺乏正確有效的管理和維護,導致其惠民性質無法真正而又全面地發揮出來,難以起到推動鄉村振興的作用。
1.2" 校鄉合作賦能鄉村基層服務體系的探究與實踐
1.2.1" 校鄉合作優勢
校鄉合作模式立足于美麗鄉村建設,充分利用鄉村的農業生產資源優勢并發揮學校教育優勢,實現科技成果與實際應用推廣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與科技致富相結合、實現項目與產業對接、科技人員與從業人員對接,充分解決科技服務“一公里”的問題。實現教育與現代農業發展“零距離”。校鄉合作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順應國家政策精神。而且校鄉合作將是學校、鄉村、政府等多主體共贏的活力發展模式。
打通校鄉合作通道,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校鄉合作模式能夠給地方特色農產品產業化迎來發展機遇,繼續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未來我國農業生產將更加面向市場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
上海電力大學利用高校學科優勢,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一方面,通過調研、教研及科研,學校可以為鄉村的基層管理、發展規劃、養老服務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提供建議或者實質性的幫助。將校園的活力注入鄉村發展過程中。另一方面,學生的實踐和學校的教研都可以在鄉村中得到踐行,這將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探索校鄉合作賦能鄉村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鄉村基層服務能力,從而縮小城鄉差距,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與獲得感。
1.2.2" 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當代青年學生步入大學后處于向社會過渡的關鍵階段,離開父母羽翼的庇護,學著獨立和邁進社會。而社會實踐的政策很好地讓習慣接受理論知識的同學們提前接觸社會,學習與他人交流合作,增強交際能力。同時,社會實踐也能夠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緊迫感,讓同學們正確認識自己,明確未來自己的發展方向,提前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各個高校也應該明確社會實踐相關規定和措施,鼓勵社會實踐,而不止是讓社會實踐流于形式,應減少只是為了一紙證明的現象發生。同時也應該提高同學們對社會實踐的接受程度,不要把社會實踐當成一種強制性的作業來看待,要把其當成和世界交流的窗口,努力提升自己,學會客觀地看待這個社會,為以后的工作積累經驗,磨礪自己。把自己理想化的世界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從專心讀書不聞窗外事到了解基層生活百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學習生活,落實“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1.2.3" 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帶來的效益
實踐鍛煉為現代大學生提供了親身了解國情民情、感受社會變化的機會。在實地探訪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加深對社會各階層人的理解,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拉近與社會間的距離。同時,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的區別,只有真正將實干成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才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實踐環境及職位需求的不同來靈活變通,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并改進,有助于大學生擺脫信息繭房并更新觀念。此外,在如今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實習機會,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構建學習方法,正確認識自己,分析自身優劣勢,從而形成職業規劃,盡早適應從學生身份到職場人的轉化。
對鄉村來說,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年力量。大學生可以為鄉村帶來新穎的理論方法及科學技術,以創新視角調研鄉村發展路上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利用新媒體擴大鄉村振興輻射范圍,通過視頻剪輯、公眾號運營等方式,引起更多青年人對鄉村的關注,解決鄉村知名度低、宣傳渠道單一、平臺資源少的困難,實現創新性發展,為鄉村產業貿易宣傳及非遺文化宣傳增添力量。同時,大學生實踐團隊可作為連通校園與鄉村的橋梁,利用校內資源改善鄉村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大學生可促進學校與鄉村共建農業實踐基地,開設鄉村文化特色課堂,校園各專業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及設備輔助改善村內環境,各社團根據社團性質實現精準幫扶,為村內兒童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輔導,在各社區、學校、村鎮開展理論專題、防詐騙及普法宣講,提升鄉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2" 校鄉合作賦能鄉村基層服務體系的具體做法
筆者提出以政府為導向,學校支持的形式,充分把握當地產業優勢和需求動能,依托高校資源和人力優勢,構建“校鄉合作”新模式來有力解決當地基層服務建設實際問題。
2.1" 具體對策
2.1.1" 助力產業服務領域,重點打造校鄉雙創實踐基地
校鄉合作作為協調鄉村發展的可探索新途徑,學校可以嘗試在鄉村建立創新基地、實習基地,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鄉村可以利用學校的師生資源、專業知識培育鄉村產業發展人才、推廣農產品等,努力尋找鄉村發展新基點,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培育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將有利于協調鄉村經濟、社會秩序,有利于節約國家發展投入,更早地發揮大學生儲備力量。學校之中的優秀大學生資源可以幫助提升鄉村的教育水平,為鄉村帶來新時代的理念、技術等,鄉村農產品可嘗試走學校—學生—家長—社會和學校—學生—招聘企業—社會等創新宣傳路徑。
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創新創造,五四村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為了推動當地農產業發展,可以通過重點分析國家相關惠農便農政策與市場發展局勢,幫助農業承包戶制定包含經營策略及營銷方法的商業策劃書,通過為農戶提供穩定的職業培訓幫助,利用專業老師、學生幫助農戶實現農業種植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及農產品的營銷與自媒體應用的結合;同時將產業經營管理類課程帶給農村商戶,提升農戶專業知識水平,進一步帶動鄉村致富。
與此同時,高校可以通過對村莊展開調研走訪,探究鄉村已具備的產業體系和布局,開設相關課題,針對這些布局給出可行性建議;再者,與當地政府合作,聯合創辦大學生創業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和創業的機會,同時為鄉村發展引入人才;另外,與村政府展開研討和探究,推動發展特色鄉村旅游,開發旅游線路,打造旅游品牌,完善相關的產業體系,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政策的落實。
依托校鄉共同力量建立起學校與鄉村合作的常駐點,讓高校的新鮮血液注入鄉村,通過校鄉實踐基地的聯合培養,不但能夠為當地產業服務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更能推動當地新興產業發展,促使新農村產業振興和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2.1.2" 深耕養老服務領域,發揮精準志愿健全養老服務
筆者創造性地提出與當地村委及社區老年服務中心建立精準定點的志愿服務模式。通過村委了解相關空巢獨居老人情況,根據不同老年人特性及生活習慣及愛好,與各高校內二級學院黨團等志愿服務隊聯系,整個學院與相關老人建立長效對話服務和定期探望照料機制,在心理和行動上加強和老年人聯系,增強對老人的陪伴。學校社工保障隊伍通過結對子、靶向發力,精準服務空巢老人,全面升級鄉村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美麗鄉村,增強村民幸福感。
另外,高校積極發揮社團及組織力量,通過相關文藝手工等社團與老年服務中心相聯合共建相關志愿組織培訓等模式,與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相聯系,通過適當的志愿津貼補助和時長激勵,與當地老年服務中心通過開展特色為民的志愿者系列活動,引導廣大有藝有才的青年學子參與到相關的志愿者項目中,同時借助新媒體等手段,使相關教育視頻得以保存記錄,推動養老服務課程培訓形成長期發展。
2.1.3" 深厚基層文化服務建設,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筆者提出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高校統籌資源,發揮文教優勢,積極滿足村民和居民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以藝術化形式豐富和拓展了學習教育途徑,創新教育載體,通過鄉村音樂進校園,促進高校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同時讓高校藝術作品走進鄉村并融合鄉土元素、發掘鄉村文化,將文藝送到村民老百姓身邊,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2021年4月,上海電力大學響應村民們對新時代新農村美好生活的實際需求,舉辦田野音樂會。學校以藝術化形式豐富和拓展了黨史學習教育途徑,創新教育載體,將藝術作品送到村民老百姓身邊,將思政育人與藝術實踐融合貫通,主動作為,積極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用心用情服務村民,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通過發揮高校美育育人和服務功能,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和人民幸福辦實事、辦好事。
2.2" 未來設想
2.2.1" 未來將互聯網融入校鄉合作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鄉村振興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通過大力推動“互聯網+校鄉合作”模式,不僅能夠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走進鄉村、服務鄉村,而且鄉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有針對性的指導。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實踐基地、構建校地幫扶機制等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走進鄉村、服務鄉村,逐漸形成以志愿服務、課題研究、崗位實習和創新創業等為驅動的實踐模式。通過組織社會實踐,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打造公益性、開放性、長效性的服務平臺。
政府、社會、高校三方相互合作,能夠共同助力增建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挖掘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品牌及傳承地方文化等舉措,推進鄉村振興。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環境下“互聯網+校鄉合作”模式的有效實現路徑,既要深刻認識其重要性,也要堅持問題導向,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推動“互聯網+校鄉合作”向縱深開展。
在“互聯網+”時代,全面打通網絡終端與手機終端,通過搭建平臺、平臺合作、結合新媒體、特產拉動和打造“云旅游”產品等方式,實現對鄉村旅游營銷手段創新路徑的探索。教師及大學生幫助開發小程序、APP,和旅游平臺商談合作等,實現旅游產品的線上交易。
鄉村特產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鄉村可以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售賣當地特產,借助特產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大學生熟悉電子商務平臺運作模式,能夠熟練使用互聯網完成線上銷售工作,助力農產品營銷,集中整合優勢資源,推動農產品銷售產業化。
2.2.2" 未來在不同院校推廣校鄉合作的設想
筆者認為校鄉合作的模式未來可以在更多的高校進行推廣,上海電力大學和五四村的合作共贏模式可以推廣到更多的學校和鄉村中去。將高校青年學生資源充分利用,同時也可以利用好鄉村的實踐教育資源,這樣高校學生們可以得到充分的社會實踐鍛煉機會,在鄉村中學習到勞動知識,在勞動中不忘初心,憶苦思甜。鄉村中缺乏人才的問題,也可以得到暫時性的解決,讓青年大學生利用起自己學習到的知識,來幫助鄉村。
在這里,筆者簡單提出幾個有關于未來更多院校參與的設想。師范類院校可以讓學生們進行支教,提高鄉村中的教育水平,鄉村中設立教育實踐基地,師范類院校的同學們可以加入實踐基地,在實踐基地中提供支教幫助,幫助鄉村里的孩子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緩解原本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問題。政法類院校可以在鄉村中設立普法幫助實踐基地,政法院校的同學們可以在實踐基地中給村民們普法,提供法律援助。幫助村民們的同時也能鞏固自身的知識,同時在實踐中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對法律條文更加熟悉。
3" 結束語
校鄉合作模式,致力于產業發展、產業人才培養、鄉村人才匯集、養老服務健全和鄉村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等方面,將大學豐富的知識體系、優秀師生資源、高端的科研技術作用于農村的經濟、社會生活中,推動農村進行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的深刻改革。同時根據鄉村和高校特色不斷完善合作模式以便解決應用中面臨的新問題,更好地實現落地性、可實施性。校鄉合作模式是鄉村振興戰略同學校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能夠切實改善鄉村問題,提高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參考文獻:
[1] 周文忠.中職學校“校鄉合作”特色辦學實踐研究[J].黑河學刊,2018(6):147-148.
[2] 王仁干,朱宇軒.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株洲市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儲運,2021(4):163-164.
[3] 孟衛東.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J].中國集體經濟,2021(8):131-132.
[4] 童榮萍.土地經營權流轉背景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構[J].農業經濟,2021(3):15-17.
[5] 耿衛新,梁躍民.補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短板推進健康鄉村建設[N].河北經濟日報,2021-03-15(003).
[6] 夏建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探究——以重慶市潼南區為例[J].數字與縮微影像,2021(1):32-35.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創造,2022,30(11):6-29.
[8] 孫喆,喬智,何力立.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提升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2023,12(1):1-3,7.
[9] 張炎,陳慧中.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學生農產品創業發展思路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1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