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階段,我國經濟是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反觀第一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環境緊密相關,在促進農業產量穩步增加的同時,減少生產中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因此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該文通過成分分析法,研究總結內蒙古自治區2006—2021年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數據,并進行綜合的評價分析。根據實證研究結果看,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保持整體提升的趨勢,主要有2類影響因素,即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和資源治理與循環利用率水平。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動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發展生態農牧業和提升現代技術利用率等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水平;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S-9"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9-0102-05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in a key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While promoting the steady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output, reducing the dependence on resources and the dama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Through component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data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6 to 2021,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Inner Mongolia maintains an overall trend of improvement. There are two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basic input level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resource governance and recycling utilization level.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so on.
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lev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現今,中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建立健全低碳、循環的經濟發展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繁榮和人民物質生活的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仍然存在著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資源緊張、基礎設施不全及農業科技支撐力度不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因此,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經營原則的農業循環經濟被視為可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效益最大化和對資源環境消耗最小化的新型發展模式[1-2]。
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人們的共識,并且已經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發展循環經濟對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生產經營模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針對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必須將循環經濟與農業發展相結合,打造新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此協調好農業生產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把握住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點。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最大程度上進行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率,實現減量化生產,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生態破壞,建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路徑。農業循環經濟秉持“減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環”的原則,在以下3個方面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轉型升級。首先,強調對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限制,特別是減少化工類生產資料在種養植過程中的投放,減少資源浪費,避免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等環境問題,以科技賦能的生產模式替代高消耗的傳統模式,既能增加農業產值,又能解放農村勞動力;其次,對各類農業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和不斷增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將農村中的農業廢棄物、養殖中的畜禽糞便和生活垃圾進行生態化回收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實現再循環發展[3]。
內蒙古自治區是農業大省,其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難免會面臨很多矛盾和困境。一方面,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基礎薄弱,全區耕地大多為旱地且有效灌溉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偏低,農產品商品率低;另一方面,內蒙古自治區抗御自然災害特別是抗旱能力很弱,耕地、草場易遭破環,生態恢復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除此之外,農業勞動成本的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及生產科技含量低等問題也制約著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因此,對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循壞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有利于分析求證阻礙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對實現內蒙古農業經濟循環發展,探索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測度
1.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以可持續性發展理論和生態經濟理論為指導,遵循“3R”原則,實現農產品清潔生產、農業集約精細化管理、資源可持續應用、綠色生態文明相結合的新農業發展模式[4]。本文將結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參考研究人員所建立的評價指標[5-6],綜合考慮選擇更具代表性的指標和數據,從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出發,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情況,從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和資源環境安全4個方面篩選出12個單項指標,構建出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7],見表1。
1.2" 確定研究方法
本文參照前人的相關研究[8-11],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對數據降維的一種方法,其核心是將眾多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不相關的綜合指標,以實際需求為原則,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反映原指標信息并進行實證分析,方法如下。
1.2.1" 原始數據處理
主成分分析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方法, 其原理是通過樣品的相對位置, 比較得出樣品的優勢、不足、差距狀況,分析現狀的原因,若指標體系方向并不存在正向性,那么將難以形成正確有效的結論。所以分析過程中,需要對指標體系中的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公式如下
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指標量綱并不相同,因此在主成分計算前期,需要考慮消除量綱影響,在操作中有眾多方法可選擇,目前使用較多的方法是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如下所示
其中" " " " " " " " " " " " " " " " ,
式中:xij表示第i年農業循環經濟第j項評價指標的測度值,Xij*表示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
1.2.2" 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標準化后變量的協方差矩陣Σ=(sij)p×p,即原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R=(rij)p×p,
1.2.3" 主成分的確定
在已明確的全部p個主成分內,通過合理選擇m個進行評價分析,正常情況下,可通過方差貢獻率λk/■λi解釋主成分Fk的信息量規模,m確定中,需要堅持累計貢獻率達到足夠大(一般在85%以上)為原則。
1.2.4" 計算主成分得分
Fi=a1iX1*+a2iX2*+…+apiXp*" "i=1,2,…,m。
1.2.5" 綜合評價值的計算
j,其中wj為第j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Fj為第j個主成分得分,z為最終計算所得的綜合評價得分,最后根據各評價樣本綜合得分來對樣品進行排序。
1.3"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結果及分析
1.3.1" 數據來源
在本文構建的測量體系中,各測量指標數據來自于2006—2021年《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等。
1.3.2" 數據處理與計算
使用 Stata16.0軟件依據以上計算步驟,對2006—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指標正向化處理。在已建立指標體系中,人均用電量、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為逆向指標,為了便于利用綜合得分水平測度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需對其取倒數,進行正向化處理。
2)KMO和Bartlett檢驗。將原始數據標準化得到表2的數據。
創建相關系數矩陣,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以此檢驗變量內部的相關性問題,解析原始變量的重疊性效果。經過KMO和Bartlett檢驗,得出KMO檢驗值為0.756,大于0.6,表明該研究對象適用于主成分分析。
3)計算R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由表3可得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88.33%,由此判斷,F1、F2可作為綜合評價指標替代原始指標。
表3" 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貢獻率
由表4可知,在第一主成分上農村牧區人均純收入(X1)、單位面積農業GDP(X2)、畜禽產品單位產值(X3)、人均用電量(X4)、化肥使用強度(X5)、農藥使用強度(X6)、化肥有效利用系數(X8)、人均耕地面積(X11)、和森林覆蓋率(X12)有較高載荷系數,將第一主成分歸納為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在第二主成分上復種指數(X7)、有效灌溉比重(X9)和水土流失治理系數(X10)有較高的載荷系數,這些指標大都與農業生產資源利用有關,因此可將第二主成分歸納為資源治理與循環利用率水平。因此,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因素可分為2個部分,即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與資源治理與循環利用率水平。
4)計算綜合得分。結合因子載荷矩陣、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等方式,評估不同因子的權重值,并考慮因子得分系數表信息,創建主成分F1,F2的評價模型、綜合評價模型F
F1=0.319X1*+0.338X2*+0.333X3*-0.336X4*-0.309X5*-0.296X6*-0.044X7*+0.311X8*-0.210X9*+0.184X10*+0.307X11*+0.323X12*,
F2=-0.007X1*-0.034X2*+0.053X3*-0.122X4*-0.105X5*-0.108X6*+0.627X7*-0.024X8*+0.519X9*+0.483X10*-0.241X11*+0.061X12*,
F=0.707 9F1+0.175 4F2。
經過上述模型運算,可以計算得到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具體見表5。綜合分數保持在正數,可判斷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與研究期平均水平相比更高,反之則更低。隨著分數的提升,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將更好。
從表5的得分水平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循環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的勢頭且發展速度較快,截至2021年,農業循環經濟綜合得分達到2.427分,年均增長0.414分。2012年是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由負轉正的臨界點,以此為界,本文將2006—2021年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6—2012年,這一時期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與平均值相比更低,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其特征是農業生產、銷售維持原始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專業化、機械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商品率較低;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高、消耗高,但農產品產能不足,同時這種生產模式容易造成草場破壞、土地肥力下降及人力資源的浪費。2013—2021年是第二個階段,這一時期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處于上升發展階段,此時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傳統的農業生產實現了產業化的轉型升級,合作社等新型生產模式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循環農業的發展,內蒙古循環農業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由上表可知,第一主成分在2006—2021年間上升趨勢明顯,并且與綜合得分變化趨勢高度一致,結合上文中計算出的貢獻率,可以證明第一主成分是推進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2" 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及建議
本文將結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2006—2021年期間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總體來看,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因素集中在2個方面,即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與資源治理與循環利用率水平。第二,2006—2021年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總體保持發展趨勢,包括2006—2012年低水平發展階段、2013—2021年增速發展發展階段。第三,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業發展模式在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農業循環經濟由低水平發展轉為上升發展,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內蒙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轉換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當前,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要進行合理規劃和有序推進。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以合作社等新型的生產模式代替傳統的、低效的家庭制生產模式,在釋放農村勞動力的同時提高產能;二是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比如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三是加強科技的研發投入,研究新的生物防治技術、立體種養技術和無害化生產技術等,降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成本,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四是推動農業發展數字化轉型,建立完善的農牧產品網絡營銷平臺,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五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沼氣綜合利用工程的建設,強化牲畜防疫及良種繁育的專用設施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以及對農田、土地整改的建設力度,發展循環農業。
參考文獻:
[1] 賈彥鵬.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舉措[J].宏觀經濟管理,2022(8):50-56,81.
[2] 何鵬,郭耀輝,熊鷹,等.四川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9):137-142.
[3] 馮子君,趙毅,黃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藏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3):15-19.
[4] 鄧旭霞,陽瑞乾,劉雪琦.湖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0(4):35-43.
[5] 馬其芳,黃賢金,彭補拙,等.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5(6):97-105.
[6] 趙雅平,柳艷紅,李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省生態農業績效評價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3):189-191.
[7] 杜華章,錢宏兵,錢素文.江蘇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6):65-75.
[8] 陳培彬,張精,曾芳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評價[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8):1345-1349.
[9] 胡井軍,薛夢瑤.基于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農業經濟評價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0):214-217,封3.
[10] 潘三毛,張月友.安徽省16地市高質量發展測評——基于二次加權主成分分析法[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1):28-33.
[11] 蒲艷,楊能.精準扶貧背景下西部地區農民增收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回歸分析[J].中國市場,2021(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