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保障。該論文通過分析當前農業人才的現狀和智慧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探索培養適應智慧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策略,提出 “厚植‘三農’思政元素、拓展專業課程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提升專業教師素質、豐富涉農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評價模式、建設智慧實訓基地和深化政、校、行、企合作”的思路。
關鍵詞:智慧農業;涉農專業;人才培養;“三教”改革;1+X證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9-0115-04
Abstract: Smart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and the urgent demand for talents in smart agri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It is put forward that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xpand the conten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novat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enrich agriculture-related teaching resources, optimize the mod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build an intelligent training base and deepen coope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chools, bank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smart agriculture;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y;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er, Textbook,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1+X certification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農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強國的重要保障。智慧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智慧農業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包括不僅限于智慧種業、智慧農田、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和智慧農機等,是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與農業產業鏈各領域的融合,以信息化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掌握信息化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服務智慧農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由于我國智慧農業仍處于發展初期,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的人才仍舊緊缺,因此,探索智慧農業視角下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智慧農業發展與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
1.1" 國家政策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進入“十四五”以來,智慧農業成為現代化農業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關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出臺的農業相關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發展智慧農業。其中,《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實施數字農業建設項目,建設一批數字農業創新中心、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協同推進智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智慧農業是“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主攻方向,重點是聚焦行業發展需求,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把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和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作為重點。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認定辦法(修訂)》,明確指出鼓勵、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環節各領域的應用創新。
1.2" 智慧農業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全國各地不斷探索智慧農業發展途徑,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等新技術新不斷深入到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有利地促進智慧農業更好的發展,推進傳統農業提質增效。例如,無人農場就是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種植、管理和收獲的管理過程趨于少人化或無人化操作,減少人力成本。另外,智慧農業系統能夠為農作物管護提供數據支持,指導調控農作物生長優良環境,以適應農作物生長的需要。智慧農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力成本,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3" 從事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人員情況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中表明,全國共有31 422萬農業生產經營人員。
一方面,從年齡結構情況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群中,年齡在35歲及以下有6 023萬人,占19.2%,年齡在36~54歲的有14 848萬人,占47.2%,年齡在55歲及以上的有10 551萬人,占33.6%。如圖1所示,從人員結構看,55歲及以上占較大的數量,年齡在35歲及以下的人員偏少。年齡越大,接受智慧農業技術和知識的能力就越弱,就會影響到智慧農業技術的推廣成效。
另一方面,從文化情況看,初中程度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最多,占農業生產經營比重為48.4%,高中或中專程度為7.1%;大專以上為1.2%,如圖2所示。文化程度越高,對掌握智慧農業發展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能力越高。從普查情況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低人群占絕大多數,這成為了智慧農業發展的瓶頸。
從普查情況看,現階段,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仍不夠合理,未來智慧農業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1.4" 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
智慧農業發展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隨著智慧農業發展,農村普遍缺乏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的人才。農業職業學校要順應時代要求,不斷探索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過硬,兼顧掌握傳統的農業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等不同學科知識綜合運用,掌握無人機等現代農業機械的操作,掌握智慧農業知識與技能高素質的新一代農業人,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 智慧農業背景下中職學校涉農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涉農職業教育仍存在不可忽略的問題。一是德育滲透有待強化,“三農”情懷有待培育。學生未來是服務農業產業發展,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需要有熱愛農業的情懷。而在涉農專業課教學中,仍存在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忽略德育教育的現象。二是教學內容有待更新。傳統農業中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種植、養殖和生產工具等,智慧農業使農業智慧化,融入數據、系統、智能裝備等要素,因此,教學內容相對滯后,部分課程內容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不能適應智慧農業發展需要。三是教學方法有待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實操作教學;以教師為主,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四是教學成效的評價有待改進。傳統的評價是以考試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缺乏全面的多元評價方式。五是教學資源有待不斷豐富。智慧農業發展,依托了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裝備條件,為生產和管理提供更高的資源利用率,需要不斷充實與之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的教學資源,服務教學。六是教師團隊的專業技能仍需要提高。智慧農業以新技術為基礎,需要融合多門學科知識,實現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提升。
3" 智慧農業背景下中職學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辦好職業教育是實現人才振興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要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培養面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業人才。在智慧農業背景下,深化“三教”改革,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的人才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厚植“三農”思政元素
“三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快速發展的智慧農業更需要一批批具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和有本領的“四有”新型農業人才。學校要重視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把“三農”情懷融入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培養學生學農的志向,使學生立志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農業人才;培養學生學農恒心,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持之以恒地學習專業知識,適應日新月異的農村變化;鼓勵學生勇于擔當、攻堅克難;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增強服務“三農”的真實本領,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努力掌握智慧農業發展的先進技術,為“三農”服務。
3.2" 優化專業課程內容
智慧農業對農業賦予新的內涵,農業技術不斷創新發展,主要特征有數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這對農業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職業教育改革需要對接行業崗位需要,根據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優化課程內容,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課程內容的重構,要關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把農業的新技術、新知識融入教學內容;此外,還需要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內容,培養能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知識與農業知識融合的高素質的農業復合型人才。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實踐中提出了“1+X”證書制度,有利于教學內容對接新技術、新技能和新知識,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和職業鑒定標準融入課程教學體系中,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認證考試與專業人才培養互相融通。因此,把智慧農業的知識、技能融入教學內容,融入職業資格考證,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又能使其更好地掌握崗位技能,獲取相關與智慧農業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性。
3.3" 創新實踐教學方法
農業職業教育是通過教學,為學生傳授將來從事農業產業所必須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隨著智慧農業發展,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學生不僅具有傳統農業的實際操作技能,更應具備扎實的理論水平和學習能力,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步伐。如果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陳舊,那就會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當前,涉農職業學校生源基礎較薄弱,知識水平和層次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不高,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智慧農業發展的人才,只有創新實踐教學方法,遵循現代職業教育改革方向,推行理實一體化、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有利于學生主動參加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不僅鼓勵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更是鼓勵學生以“老師”的身份,走上講臺,使學生具有課堂的主動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個性化地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智慧農業相關比賽,將比賽成果應用于學生實訓、實踐教學環節,依托大賽的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和推動作用,優化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更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3.4" 提升專業教師素質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應對智慧農業發展,當前教師團隊的技能有待提高,特別是年輕老師,大學畢業后直接到講臺,他們缺乏更多的實踐體驗。建設高素質教師團隊,應從多方面入手,完善學校教師培養機制。首先,建立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企業實踐,主動關注智慧農業領域最新的技術發展,接受相關技能的培訓,體驗真實崗位環境,把智慧農業生產的技術、方法和理念,不斷融入課堂教學。其次,聘請現代農業行業、企業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特別邀請具有智慧農業行業實踐經驗的資深從業人員到校授課和指導,與本校專業教師組成校企合作師資團隊,協同育人,引導學生掌握智慧農業行業發展的新動態,加強實習指導,拓展學生視野。再次,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技能比賽。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農業行業組織的智慧種植比賽,以提高教師的智慧種植技能,并能深入了解智慧農業發展前沿技術和崗位需求。例如,廣西桂林農業學校2022年參加了由中國農業出版社主辦、中國職教學會現代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都市農業職教集團、中國現代農業裝備職教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職業院校智慧農業種植大賽,取得了總決賽二等獎的好成績。本次比賽,使用了智能環控一體化種植單元,該智慧種設備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的自動化控制,實現農作物周年連續生產,利用物聯網嵌入式自動控制系統和電子感知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控制,使設施內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制約。通過本次比賽,師生實踐了智慧環境下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組織模式改革,創新課內課外師生互動機制,通過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了教師利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及智慧農業種植技術,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加速推動了智慧農業在涉農職業院校教育培養模式上的改革與創新。
3.5" 豐富專業教學資源
豐富的教學資源一是來源于實踐,要緊跟智慧農業發展的步伐,涉農專業課程實踐性較強,智慧農業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業職業學校應該發揮農業科技的自身優勢,優化人才培養,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二是要與科研單位聯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科教融匯”,就是要把科學與技術同教育融合交匯,加強教學與科研之間的聯動,充分利用科研單位的先進技術和科研能力的優勢,以科研成果引領人才培養質量;三是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需要建設數字化教室、智慧課堂,開發融媒體教材等信息化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數字教學資源;四是加強與涉農職業學校的合作交流。智慧農業教育資源有限,通過建設精品在線課程,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慧種植等技術,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建立高質量的視頻課程和網絡課程資源庫,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網絡教學和學習平臺。
3.6" 優化課程評價模式
涉農專業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課程評價以過程性考核為主、期末考試成績為輔。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應體現知識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評價,對知識能力應通過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等過程評價體現;對職業能力的評價,要體現溝通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管理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對職業素養的評價從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安全規范、紀律表現和工作業績等方面評價;實施多元評價,即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
3.7" 建設智慧實訓基地
職業教育改革倡導開展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和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建設符合智慧農業發展職業教育所需要的實驗實訓基地,有利于學生提升操作技能。一是提升學校高度重視提升涉農專業設施設備水平。建設與智慧農業生產相接近的實訓場景,配備足夠的實訓設備,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有足夠的實訓機會,建設智慧農業種植等虛擬仿真實訓室,滿足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要求。二是完善基地管理機制。樹立“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安全、素養”的管理理念,構建科學布局、有序運行、整潔舒適的實訓環境。建立健全設備管理制度,創新實訓基地運行機制,構建智慧農業背景下滿足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實訓環境。
3.8" 深化“政、校、行、企”合作
《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職業學校應主動邀請農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共同研究涉農專業規劃、共同開發教材、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平臺等。從農業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邀請專家或技能大師進校講座,提升專業教師綜合素質;與行業、企業及科研單位聯合開展智慧農業技術創新的研究項目,推進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實現學校教育與現代農業發展、生產技術應用的有機結合,使人才的培養更具有實用性和創新性。
4" 結束語
智慧農業背景下中職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要明確其重要性和培養目標。涉農職業學校,應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順應智慧農業發展趨勢,針對智慧農業發展對人才職業素養的需要,圍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素質、教學資源、課程評價、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斷探索,構建課程思政育人與知識技能育人的協同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助推“三農”事業發展,助力實現“強農興農”。
參考文獻:
[1] 崔寶華.智慧農業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策略[J].河南農業,2022(12):52-53.
[2] 李成亮,劉艷麗,戰琨友,等.智慧農業背景下涉農專業教育的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22(1):10-15.
[3] 賀婷.服務智慧農業發展的職業人才培養途徑探索[J].智慧農業導刊,2021,1(10):57-60.
[4] 楊意,林芳,潘哲朗,等.基于CDIO和智慧農業導向的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教導刊,2022(26):23-25.
[5] 龐欣.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農業類院校蔬菜生產技術課證融通教學改革[J].河南農業,2022(27):12-13.
[6] 宋麗萍.“1+X”認證視域下課證融通教學改革探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30(4):100-103.
[7] 唐廣元.智慧農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21,15(11):190-191.
[8]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