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識教育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多學科培養的特殊教育模式,其人才培養理念和內涵與我國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高度契合。結合植物地理學的課程特點,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通識教育的視角對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優化知識體系、培養人文情懷、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教學和變革考核方式,并以植物地理學課程為例進行探索與實踐,旨在為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通識教育;植物地理學;人才培養;綜合素質;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9-0127-04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 special education model that cultivates student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Its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our new era.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oblems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plant geograph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optimizing knowledge system, cultivating humanistic feelings,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hanging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takes the course of plant geography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lant geography; talent trai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teaching reform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被翻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多學科培養的特殊教育模式,在19世紀以前針對的是中小學教育,而與高等教育相聯系是源于19世紀初期美國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1]。不同學者對通識教育內涵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具有代表性的就有50多種。但一般都認為通識教育不強調專業工具性價值,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其最終目的是培育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有社會責任感、完全健全的人[1-3]。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內涵與我國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高度契合。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也提出“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因此,進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從通識教育的視角,結合植物地理學的課程特點和實踐,對植物地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分析,旨在為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思路和參考。
1" 植物地理學教學的課程特點
植物地理學是主要研究生物圈中各種植物和各種植被的地理分布規律、生物圈各結構單元(各地區)的植物種類組成、植被特征及其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4]。植物地理學課程涉及內容較多(表1),大部分內容涉及到基礎理論和應用實例。其中,植物學基礎知識屬于植物學的內容,植物與環境部分和生態學、植物生理學關系密切,植物區系、植物種群與群落、植物的分布規律和生態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而隨著3S技術在植物地理學相關課程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斷增強,該課程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實踐性強的特點。
總體來看,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生態學系密切,不同專業應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對進行選擇與設計。對農林類專業來講,可以側重于植物學基礎知識、植物與環境等部分內容,而對生態學和地理科學專業來講,植物學的基礎知識不是重點內容,但作為背景知識應有所涉及。植物區系與分布區、植物種群與群落、植被的分布規律是該課程的核心內容,應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穿插開展相應的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不難看出,植物地理學與自然環境具有天然的聯系,從生態、思政、科普等角度,均可進行知識的拓展和衍伸,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很有幫助,將通識教育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考題體系很有必有。
2" 植物地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材知識體系不完善,時效性差
植物地理學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的專業知識相對比較繁雜,且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專業名詞較多,對學生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同時,還存在教材更新不夠及時、知識結構體系和內容陳舊的問題,不少植物地理學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沒有得到體現,滯后于學科的發展[5]。
2.2" 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和專業知識的融合不夠
雖然“素質教育”“核心素養”“以學生為中心”等關鍵詞近年來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可,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還不夠到位,缺少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科任教師對專業課程中的通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掘和提煉不夠,對學生精神層面的情感需求關注不足,在貫穿通識和思政元素時不能引起學生的深度共鳴。
2.3" 課堂教學方法老舊,學生參與度不高
課堂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知識拓展不夠、講授形式單一,不善引導,“以教為中心”“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方式還比較常見,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活躍度,“課堂沉默”現象明顯,課堂教學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2.4" 實踐教學有待加強
植物地理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2部分,而實踐教學環節普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表現在實踐教學的模式、高質量的實踐指導教材、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還不夠完善[6-8]。
2.5" 考核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專院校對于專業必修課的考核一般采用閉卷書面的形式,結合平時表現進行綜合評定。由于卷面成績占比高、缺乏對過程的監督考察,“臨陣磨槍”“考完就忘”的現象依然比較普遍,課程成績并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和真實水平。因此,根據素質教育的理念進一步完善考評機制,進而有效地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學習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3" 植物地理學教學改革建議
結合植物地理學課程的課程特點和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以上問題,對植物地理學課程改革作如下分析探討。
3.1" 整合深挖教材,優化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
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洞悉知識結構是進行教材整合、提升教學效果的前提。由于植物地理學內容較為繁雜,涉及植物學基礎、植物生態地理、植物區系地理和植被地理等多個方面,專有名詞和基本原理較多,而理論課和實踐課學時合計一般為48或64學時,所以深入研究教材的章節結構和知識體系,科學合理地整合教材內容,根據各章節的內在邏輯優化教學體系顯得尤為必要。
深挖教材的同時,要與時俱進拓展教學內容。植物地理學研究已從描述走向解釋和分析,而國內現行的植物地理學教材仍然沿襲20世紀60—70年代的結構體系,明顯滯后于學科的發展[5]。教學工作中應補充和更新植物譜系地理學研究方法、植被遙感與植被制圖等內容。此外,從通識教育的視角,可以將動物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進化生物學課程的部分知識融入到植物地理學中,以增加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3.2" 培養人文情懷,實現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和專業知識的有效貫通
人文情懷關注人的生存狀況,重視人的尊嚴和人的進步發展,思考人類的明天。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讓人成為更智慧、更有能力、更高尚的人是教育的崇高使命[9-10]。通識教育和思政教育都不以培養學生某一種職業技能為目標,而是聚焦培養完整的人,最終的教育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兩者的教育邏輯都是強調充分調動被教育者學習的內在積極性,注重品德培養[11]。因此,將通識教育和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可為解決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實踐問題提供借鑒,也可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以中國的植物區系一節為例,在講授關于植物區系組成、區系成分分析和植物區系分區等專業知識之外,可以圍繞“我國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對世界的貢獻”“記憶中的鄉土植物”等主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可以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資源開發利用與種質創新”等主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可以介紹吳征鎰、王文采等植物領域的科學專家,弘揚潛心科學、矢志報國的科研精神。這種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立足于專業知識,又恰當地融入了人文理念,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3" 改革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參與度低、“沉默課堂”等現象是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也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識,但如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以何種方式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到哪一部分的教學活動?這都是與教師直接相關的。因此,任課教師應在自身學科專業上下功夫,認真研究教材,合理地設計、推動課堂教學過程,真正落實好以“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充分發揮好教師的課堂設計者、引領者、推動者的作用,還要多管齊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踐教學中,圍繞知識點進行延伸拓展,可以避免照本宣科,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整講課節奏和調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比如在講授植物的分布區時,可以以防城金花茶或廣西蘭花資源為例,介紹其分布的同時,可以普及瀕危植物保護的相關知識。還應重視生活化教學,重視應用實例在教學中的運用。比如在講授植物與環境一章中關于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時,可以介紹人工控制光照時長在菊花、一品紅、火龍果等園藝植物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切實感受科學技術的力量和價值。
3.4" 重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力和綜合素養
實踐教學環節是植物地理學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鞏固專業基礎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寬科研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針對實踐教學,除了保證足夠的實踐教學學時外,還應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構建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實驗室、校園及近郊植物資源,加強野外實習基地建設,實現實踐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二是加強高質量的實習指導教材建設,提高實習指導教材的針對性和規范性;三是立足實踐,嘗試將專業知識和科學研究相結合,鼓勵學生以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自主申報項目的形式進行探究。例如,本校瀕臨北部灣海域,植物地理學教學中常設置有“紅樹林專題”,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踏查,并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創”項目,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科研素養。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科任老師還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手能力、協作精神、性格品質等方面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此外,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可根據章節內容綜合運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優秀紀錄片等形式,調整課堂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植被的分布規律部分講解時,可以播放或推薦學生觀看《植物王國》《航拍中國》等優秀紀錄片,以加深其對植物分布規律的認識。還可以以某一地域為例,鼓勵學生查閱文獻,總結該區域植被的特點和分布規律,進行探究學習。
3.5" 變革考核方式,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考核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是提高學習自覺性、檢驗學習效果的關鍵制度保障。植物地理學作為專業基礎課,是以專業技能的培養為主要目的,但仍需兼顧新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考核。因此,必須打破只注重文化知識、以卷面成績決定考核結果的傳統,創新靈活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嘗試構建能夠體現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成效和綜合能力的考核體系。比如,適當加大平時成績在課程考核中的比重,對學生的課堂紀律、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考核;適當提高主觀題在試卷中所占的比重,檢驗學生對核心概念、關鍵原理的理解程度,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植物地理學實踐課程的考核,避免僅將實習報告或實驗報告作為考核的依據,應結合實踐課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團隊協作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判。
4" 教學改革實踐與反思
本校近年來積極開展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研究,高度重視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尤其是在教材建設、實踐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模式構建、實習基地和教材建設及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以地理科學專業的植物地理課程為例,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以師范教育為主,近年來圍繞綜合素質培養,積極將通識教育、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融入進課程教學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工作。該課程設置48學時,其中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分別為32學時和16學時,較為均衡。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對分課堂”等教學方法的應用[12],注重知識的拓展和生活化教學資源的應用。在實踐教材建設和課程改革研究方面,近年來以項目教學為依托,結合人培方向和地域特點,出版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植物地理學實驗實習教程》《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等系列教材。在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方面,嘗試構建實驗室-校園-近郊-實習基地相結合的復合模式,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平臺、校園和近郊的植物資源,以及固定的實習基地,建立了較為科學完善的實踐平臺和實踐機制。在實習點建設方面,建立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實習基地,如五皇山國家地質公園實習基地、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習基地等。在教學過程中,鼓勵科任教師將思政元素、生活元素、現實案例融入課堂,并鼓勵教師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根據教學目標和講授內容,通過觀看紀錄片、設置專題調查研討、指導學生研讀文獻等方式拓展學生視野,開展探究學習。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過程考評、綜合測評。從人才培養成效來看,學生對植物地理學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圍繞“植物區系”“植被”方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畢業論文數量均呈上升趨勢,考研的氛圍也更加濃厚,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考核結果和專業核心素養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
但總體來看,雖然針對植物地理學教材、教學、考核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做了有針對性地分析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我國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尚有距離。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須徹底改變教師和學生“重技能、輕素養”“重管理、輕育人”“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不斷探索通識教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途徑。其次,必須充分發揮任課教師在教學中組織者、引導者、推動者的作用,針對課程內容,仔細謀劃、精心設計,保證實踐教學的成效。最后,必須完善考評體系,改進考核方式和評價內容,并讓評價活動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5" 結束語
通識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內在引領,注重對學生全面發展特性的培養,與我國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學習通識教育的相關理念和內涵、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針對傳統植物地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重視人文情懷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并要完善相應的考核機制。本文結合植物地理學的課程特點和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了“整合深挖教材,優化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等建議,可為教學改革和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有效融合提供參考,對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99-104.
[2] 陳佳園.地方本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現狀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1.
[3] 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的八個基本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05(4):87-91.
[4] 武吉華,張紳,江源,等.植物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付旭東,張桂賓.植物地理學教材更新芻議[J].地理科學,2015,35(10):1294-1298.
[6] 王寧.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存在問題和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6(10):128-130.
[7] 黃曉霞,和克儉,馮濤,等.以學生為中心的生物地理學課堂教學策略[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S1):29-32.
[8] 劉守江,胡翠華,張橋英,等.高師地理教學中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高師理科學刊,2019,39(5):107-110.
[9] 劉玥,陳沛酉.試論大學生的人文情懷[J].教育探索,2016(9):76-78.
[10] 張楚廷.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J].教育研究,2011,32(8):3-8,12.
[11] 胡佳.通識教育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示[J].大學,2022(8):58-61.
[12] 莫小榮.“對分課堂”在植物地理學教學中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7,19(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