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以智慧農業國家級改革試點地區蘇州市為例,調查研究蘇州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狀,歸納整理蘇州市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做法,探討縣域農業全產業數字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加快推進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建議措施,為全國各地開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農業全產業鏈;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現狀分析;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2.4"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1-0009-05
Abstract: Taking Suzhou, a pilot area of smart agriculture refor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Suzhou, and sums up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y-level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Suzhou.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county-level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studies and formulat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unty-level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Keywords: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smart agricultur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ptimization path
自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1]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提倡“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2]”“打造農業全產業鏈[3]”,要求加快推進數字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轉型升級,促進農業降本、增值、增效。
1" 江蘇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狀
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江蘇省人民政府以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為目標,把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提升為戰略高度。2021年8月,《江蘇省數字鄉村建設指南(試行)》發布,鼓勵開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探索,2022年組織開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建設工作,同年評選出20家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以評促建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
近年來,江蘇省以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為抓手,做大做強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4]。截至2021年底,江蘇省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99家,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186個,216個全國農村雙創園區(占全國1/10),國家農業產業強鎮64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62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2個,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14個,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營收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2%),農業休閑旅游收入超過900億元。江蘇省運用地理標志農產品,撬動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以2022年統計數據為例,淮安“盱眙龍蝦”催生百億級產業經濟;徐州“邳州大蒜”帶動一條百億級產業,實現產值52億元[5];蘇州“震澤蠶絲”全產業鏈,蠶絲被產值16億,帶動相關旅游收入46億元;無錫在陽山水蜜桃品牌帶動下,建成陽山水蜜桃產業經濟區,2022年3.6萬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桃園產值8.4億元;連云港發展“贛榆梭子蟹”的“產業鏈+直播電商”模式,僅海頭鎮2022年電商銷售額達到187億元,帶動2萬多人就業創業。“十四五”期間,江蘇省計劃打造15條以上市域縣域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3個一二三產融合產業帶和一批千億級農業全產業鏈。
2" 蘇州市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探索
蘇州市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河道密布,城鄉發展比較均衡,但農地資源緊缺。蘇州市政府結合地區資源稟賦,堅持綠色、低碳、高效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有序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至“十三五”時期末,全市90%以上的農民承包地流轉到了村級集體,擁有區域公共農產品品牌18個、地理標志登記產品14個、綠色食品品牌532個、有機農產品394個,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2%、農業信息化覆蓋率超過71.42%。已有的農業基礎為蘇州市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及數字化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落實黨中央、江蘇省政府關于“十四五”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精神,蘇州市發布《蘇州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加強頂層規劃,印發《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行動方案》《蘇州市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和《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與評價規范》標準系列。“十四五”期間,蘇州將聚焦優質稻米、特色水產、地理標志茶果等主導產業,加強數字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的應用,打造“鏈通數融”的農業全產業鏈應用,計劃打造1個全程貫通的特色產業鏈數字化試點縣。蘇州市各涉農區縣緊密圍繞區域特色農產品積極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及數字化轉型探索。
2.1" 吳江區
吳江區農地已實現農業園區全域覆蓋,擁有“吳江大米”“吳江香青菜”“吳江太湖大閘蟹”3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吳江區緊扣“品牌引領、生態綠色、裝備先進、智能高效、全鏈構建、產業融合”的建設目標,圍繞稻米、水產、蠶桑及園藝等特色產業構建產、銷、游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吳江區七都鎮打造集生態養殖、智慧管理、電商交易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范園,建成“兩平臺兩中心五系統一展廳”,包括智慧養殖平臺、園區電商平臺、檢驗檢疫中心、物流中心、視頻監控系統、智能監測系統、物聯網控制系統、尾水處理凈化系統、產品追溯系統和太湖蟹文化展廳,實現太湖蟹從養殖到銷售全產業鏈的數據采集和基于數據的園區智慧管理,獲評全國農村創業園區、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全省智能農業百佳案例。在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蘇州神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立美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下,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在全產業鏈的應用。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公司+農業基地+農戶”的桑蠶全產業鏈,打造“互聯網+”蠶絲生產、產品加工銷售、農文旅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數字化模式,帶動兩萬多農戶智慧養蠶,公司2020年銷售額達到2.89億元。蘇州立美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瞄準智慧園藝,引進國際先進的園藝技術和自動化設備,建成智能溫室、設施園藝大棚,建立集成園藝種子、種苗、成盆花種植生產和銷售、花卉景觀工程、觀光體驗多功能的智慧園藝全產業鏈,應用自動播種流水線、智能恒溫催芽室、智能微滴灌、智能補苗機器人和ERP中央管理系統,實現生產智能化、環控自動化、管理信息化,2022年產值超過1億元。
2.2" 常熟市
常熟市具有蘇州市域最大的農業版圖,擁有常熟董浜小玉米、王莊西瓜、董浜筒管玉絲瓜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常熟大米”區域公共品牌。依托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等農業園區載體,建成水稻、蔬菜、水產為主導,水果、花卉綠植、休閑農業為特色的“一核三帶多園區”格局,全市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73.46%。“十四五”時期,常熟市加強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品牌農產品全產業鏈建設,鼓勵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利用信息技術對品牌農產品全產業鏈進行數字化轉型。加強區域聯動和多主體協同,開展“品牌稻麥、綠色果蔬、特色水產”全產業鏈建設,推廣生產環節信息技術和智慧農機的應用,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和“互聯網+”鄉村旅游。常熟市海虞鎮依托銅官山景區,聚合常熟市虞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常熟市海虞茶葉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資源,建成“互聯網+”特色稻米、品牌茶葉、網紅農旅相融合的農文旅全產業鏈。常熟市沙家浜鎮把蝦蟹養殖和沙家浜紅色旅游、民宿經濟相結合,打造“智慧水產養殖+電商直播+紅色旅游+民宿經濟”相融合的特色水產全產業鏈。常熟市支塘鎮把稻麥綠色生產、精深加工、秸稈綜合利用和電商嫁接,打造綠色、高效的稻麥全產業鏈。
2.3" 張家港市
張家港長期位列全國百強縣第3位,工商經濟發達,擁有“鳳凰水蜜桃”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常陰沙大米”等2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入選國家級和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堅持以工哺農、以工促農原則,不斷深化“村村聯合”“村企聯合”,構建新型農業農村聯合體,構建了智慧農業生產、農村社區新零售、農文旅相結合的農業產業新業態。鳳凰鎮以鳳凰水蜜桃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政府引導整合家庭農場、小農戶以及農技、金融、物流等資源發展鳳凰水蜜桃全產業鏈,政府通過科技示范項目打造“桃管家”鳳凰水蜜桃園區管理平臺,加強生產過程數據采集、桃質量信息化追溯,引導鼓勵經營主體開展水蜜桃電商銷售,與蘇州日報報業集團、中國農業銀行張家港分行聯手探索“文化IP+互聯網金融”助力鳳凰水蜜桃產業發展新模式。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通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PPP項目建成31.4萬m2標準化果蔬智能工廠,年產果蔬6 000多畝(1畝約等于667 m2),帶動周邊2萬多畝生產基地共同發展,輻射帶動鎮區農文旅發展。張家港市神園葡萄科技有限公司深耕葡萄育種,應用微滴灌、自動控制設施大棚等物聯網技術促進葡萄種植降本增效,開發神園耘農管理系統賦能產銷對接,帶動縣域葡萄產業發展,2022年入選省首批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蘇州大市唯一)。
2.4" 昆山市
昆山市長期位列全國百強縣第一名,擁有巴城陽澄湖大閘蟹、張浦黃桃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梅山豬列入國家畜禽遺產資源保護名單。昆山秉承城鄉統籌、小體量做大文章的思路,利用農業科技、信息技術的效應疊加打造縣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入選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昆山統籌規劃陽澄湖大閘蟹、梅山豬、昆山大米全產業鏈,建成2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龍頭企業59家,2022年全市農產品電商銷售超25億元,休閑農業營收12.6億元。昆山和中國水產研究院合作推廣“蟹-蝦-螺”多營養級立體養殖模式和水產養殖物聯網應用,建成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園和陽澄湖大閘蟹文化館,持續優化環陽澄湖水產養殖布局和農文旅項目落地,建設陽澄湖全產業鏈專家服務系統,助推陽澄湖大閘蟹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昆山市按照綠色、高效的要求建設梅山豬現代養殖樓宇,打造涵蓋種業、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電商及全程追溯的梅山豬全產業鏈。昆山還利用區位優勢積極對接國內外高端食品產業鏈,依托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益海嘉里食品深加工基地、京東智慧物流產業園等載體建成食品深加工、生鮮冷鏈物流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2.5" 吳中區
吳中區地理條件優越,生態資源豐富,擁有60%的太湖水域、80%的太湖山巒。吳中擁有“傳統水培蔬菜系統”“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等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碧螺春制作技藝”,盛產吳中“水八仙”雞頭米、洞庭山碧螺春茶、東山白沙枇杷、西山楊梅、太湖莼菜和太湖大閘蟹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特色水產太湖三白(白魚、銀魚和白蝦),區域公用品牌“吳中大米”。吳中區制定《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從基地提升、品質提優、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和文化弘揚5個方面對碧螺春茶產業鏈進行優化提升,建立“國資公司+茶農+茶園+茶企”的產業聯合體,持續推廣茶園生產、管理、銷售的數字化、信息化、標準化和可溯源化,聚力打造集種質保護、原茶生產、產品加工、品牌賦能,茶旅融合的全產業鏈體系。以蘇州市最大的水生蔬菜基地澄湖現代農業科技生態農業示范園為載體,成立吳中澄湖水八仙水生蔬菜行業協會,以協會為紐帶、園區為載體帶動農戶、農業合作社開展“水八仙”標準化種植,校地合作開展雞頭米品種改良和提純復壯,從種質保護上加固產業鏈,配套建設科普展示館、科普長廊、植物園、種質資源圃、冷庫、農產品貿易及加工區、農耕休閑度假區等載體實現產業鏈延伸,形成生產、初加工、物流、電商、科普和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體系,通過產品溯源信息化、冷鏈物流直達商超鏈通生產端和消費端。吳中區臨湖鎮利用數字技術做大做強吳中大米、太湖大閘蟹、花卉園藝產業鏈,成功培育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蘇州馨海園林花木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智慧農業+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為切入點,種植環節廣泛使用智能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智慧農機裝備,建成智慧農機基地和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加強了大米生產、加工的信息化、數字化;建成“魚蝦蟹-菜”共生的智慧漁業示范基地450畝和智慧漁業中心,推廣應用“智慧+”生態循環技術;加快農創科創平臺建設,建立吳中區優質農產品電商直播基地,為農民、企業、合作社提供直播、監測、展銷、電商及培訓等服務;注重智慧農業大數據對產業鏈效能集聚提升的作用,建成臨湖鎮智慧農業大數據智慧中心,使用農業大數據輔助生產、銷售、園區管理工作,入選省級農業生產全產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省數字農業農村基地。
3" 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中的問題
在政策利好和消費市場拉動下縣域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正當其時。但目前,我國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面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
3.1" 資源要素瓶頸依然突出
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需要土地、資金、技術、人才和生態環境等要素支撐,這些要素缺乏或供給不足,將制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進程。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帶來的園區擴大、產業集聚、功能疊加和產業配套都需要更多永久用地,而農戶承包地土地經營權分散、建設用地政策限制加大了土地集約使用的困難,制約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項目的進度和效益。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項目投資周期長且收效緩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融資慢、融資難問題普遍存在。農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倉儲、冷鏈、物流和精深加工等基礎設施仍存在明顯短板。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導致農業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信息素養普遍偏低,導致新理念、新技術在農村的普及率不高。此外,農業面源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也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帶來不小的生態壓力。
3.2" 農村數字基礎設施薄弱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6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58.8%。農村水利、公路、電網和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正全面鋪開,但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農業農村工作涉及政府部門眾多,各涉農部門根據政府職能條塊劃分開發建設很多信息系統,導致農業農村領域中信息孤島問題突出,這無形中增大了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的復雜度和難度。
3.3" 農業產業鏈橫向縱向融合不足,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
農業產業鏈條長,育種、生產、加工和銷售銜接聯動能力不強,銷售的農產品多以初加工品為主、精深加工發展緩慢導致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的休閑、觀光、生態、文化和養老等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在農業產業鏈發展和數字化建設方面,重復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遲滯,農村優秀文化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仍在探索中。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和農業產業鏈深度融合,涌現出無人農場、無人牧場等新業態,往往基地園區規模越大、技術越先進,用工要求越高、用工人數越少,農民參與度越低,相關的利益聯結、引領帶動機制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相關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協同聯動能力差,導致農業產業鏈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足。
3.4" 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不完善,數據價值遠未釋放
高質量的數據是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驅動要素。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初步建成了縣域農業農村大數據采集和治理的框架體系。但由于農業農村大數據標準體系仍處于探索階段,農業全產業數據散布在各業務系統中,數據孤島問題突出,能夠有效賦能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的有效數據供給不足。此外,由于農業傳統設施的數字化改造仍在進行中,農業農村數據采集、管理、開放共享及綜合利用的體系不健全,農業農村大數據的價值遠未釋放。
4" 數字賦能縣域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
為了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升級,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做好體制機制保障和要素供給,強化現代農業園區、數字農業基地等載體建設,龍頭企業帶動、創新驅動、大數據賦能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的創新生態。
4.1"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秉承系統思維,摸清當地農業的優勢、特色和品牌,結合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狀,因地制宜科學謀劃,明確發展目標、戰略思路和實施路徑,制定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及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規劃。選擇本地有品牌、有優勢、有基礎和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作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主攻方向。制訂行動計劃,做好任務分解,壓實責任單位,有序推進,確保執行力。
4.2" 要素保障,加強體制機制支撐
推動千村美居、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不斷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夯實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生態基礎。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稟賦,加快促進文化賦能、特色資源賦能農產品品牌工作,做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壯大和日常經營管理。加快推進農村水、電、路、渠、管網及快遞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高標準魚塘建設,完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用地政策,促進土地集約化、高效利用。加大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項目的政策傾斜,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農的金融保險產品。鼓勵引導涉農院校、高新企業加大智慧農業裝備、農業物聯網、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的研發投入,豐富現代農業科技供給。發揮高校和科研單位智囊團的優勢,為農民、農村基層干部、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息技術培訓和智力支持。將農業一線生產經營者、新型職業農民、新鄉賢、農村法人和農村基層干部作為重點培訓對象,提高其信息素養。積極與涉農高校合作,定制培養新農人,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4.3" 載體強化,培育多元主體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農業基地、農創中心和農村電商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以園區為載體集聚現代生成要素和產業優勢,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高地。多層次、全梯度架構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干、區縣級為基礎的四級現代農業創新載體架構。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聯農、帶農、助農。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鏈相關的利益聯合體、產學研聯合體建設,發揮黨建聯盟、行業協會、統戰部門的紐帶作用,強化龍頭企業、專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業務協同。發揮區域品牌效應,鼓勵探索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組團式、片區化發展。
4.4" 創新驅動,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生態
把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和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深度融合,打造生態、綠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加強技術創新,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應用,形成前沿技術引領、數字技術應用示范、普惠適農業技術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應用體系。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各經營主體的信息溝通、數據交互和知識共享,創新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聯動協同的體制機制。發揮數字技術對農業產業鏈橫向、縱向拓展的黏合劑作用,通過數據、信息系統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品牌運營等環節有機聯動起來,拓展農業的觀光、休閑、康養、教育和文創等功能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利用數字技術精準營銷,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產業集聚,提升農業品牌價值,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節約增效和農民增收。
4.5" 大數據賦能,打造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體系
加快制定農業農村大數據的體制機制和配套法律法規,構建數據采集、管理、開放共享及綜合利用的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體系。制定農業農村領域的基礎數據資源目錄標準,規范農業農村大數據的傳播行為,為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應用提供一個安全、健康、開放且有序的環境。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建立完善縣域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和云平臺,整合源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村基層的各類涉農數據,形成農業農村基礎數據的開放共享門戶。把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農業物聯網應用與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項目同步規劃、協同推進,逐步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體系。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挖掘農業農村大數據價值。做好信息網絡安全工作,兼顧農業農村大數據開發應用和隱私保護。鼓勵企業、科研院所、農村生產經營主體加強基于農業農村大數據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的研發應用,逐步形成“以數據換服務、以服務促協作、以協作促發展”的農業農村大數據產業生態。
5" 結束語
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6]。梳理和總結智慧農業改革試點地區、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在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發展中的經驗模式及成熟做法對全國各地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探索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2/content_5614905.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1/content_5673082.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EB/OL].http://www.cac.gov.cn/2023-04/13/c_16830 27266610431.htm.
[4] 王建朋,洪葉.緊扣“重中之重”,江蘇打造農業全產業鏈[N].新華日報,2023-04-08(001).
[5] 楊超,馬文瑾.打造徐州農業全產業鏈的思考[J].江蘇農村經濟,2022(10):32-35.
[6] 李國英.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底層邏輯及推進策略[J].區域經濟評論,2022(5):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