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農民共同富裕,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關鍵。應當明確,高質量發展與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推進農民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指向,高質量發展是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基礎保證和根本出路。當前,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面臨著農村產業發展不充分、農民精神生活富裕程度低、城鄉發展差距依然顯著的問題。基于此,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農民共同富裕,必須推進農村產業多元發展,夯實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加快優質文化建設,凝聚農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動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拓寬農民共同富裕的增收渠道。
關鍵詞:農民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發展;新發展階段
中圖分類號:F1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1-0045-04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is the focus of and key to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and value direc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hil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guarantee and fundamental way of promoting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At present, the work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throug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low affluence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and even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promote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e must promote the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o consolidat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ulture toconsolidate the spiritual motivation of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and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broaden the income-increasing channels for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new development stage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推進共同富裕創造了基礎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關鍵。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下,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正確把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才能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因此,理清農民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邏輯關聯,分析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面臨的問題,指出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民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
1.1" 農民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
從共同富裕這一整體概念上看,主要涵蓋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漸共富等具體內容[2]。圍繞農民共同富裕這一具體領域,其內涵主要體現以下3個方面。
其一,農民共同富裕以物質生活富裕為前提。馬克思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3]實現未來社會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是充分的物質條件,農民一切其他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在充分的物質基礎之上才能實現。
其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農民共同富裕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人的解放不僅包含物質生活的富裕和解放,而且包含精神生活的富裕和解放。新時代以來,黨帶領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并乘勢而上推進鄉村振興,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逐步富裕的基礎上對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斷增加[4]。
其三,農民共同富裕的涵蓋范圍是全體農村居民。農民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或少部分人的富裕,是惠及全體農村居民的共同富裕,當前推進農民共同富裕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城鄉發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必須處理好發展與共享、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解決城鄉發展中凸顯的各項不利因素,才能切實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高質量發展是在注重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摒棄傳統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呈現更有效率、更加協調的發展形態,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狀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把發展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的特點表現為突出的人民性和平衡性,其目的是將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1.2" 農民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系
高質量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二者統一于農村現代化建設當中。立足新發展階段,只有協同推進農村農業農民現代化,才能補齊中國特色現代化的短板[5]。
推進農民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指向。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關系,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沒有農村居民的共同富裕,就沒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要解決農民農村發展中的問題、穩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必須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其次,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落腳點在于全體農村居民,要求尊重農民意愿、滿足農民需求,通過高質量發展凝聚農民群眾合力創造財富,最終是為了滿足全體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高質量發展是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基礎保證和根本出路。一方面,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上的,當前由于人口紅利帶來的優勢逐步式微,生產要素供給方面的成本逐步升高,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從粗放型轉向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這樣才能為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充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基礎;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分配公平的根本出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高質量發展不僅著眼于經濟增長,更注重增進社會公平和人民福祉,通過科學規劃和有序發展,推動各個領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促進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2" 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面臨的問題
2.1" 農村產業發展不充分
農村產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基礎和農民生活的依托,其現代化程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農業競爭力和農民的生活質量。
首先,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目前在大部分地區,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許多農民仍然采用傳統的耕作、播種和收割等傳統農業技術,缺乏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這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的不足也限制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缺乏高效的農業科技手段,無法有效應對病蟲害、氣候變化等挑戰,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其次,農村產業特色不突出。部分地區的農村產業規劃缺乏科學性,未能很好地結合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來推進產業發展。這導致了產業結構雷同或相似的情況出現,例如大面積種植相同種類的水果,這種同質化的產業結構不僅導致對市場價格的沖擊,也影響了種植戶的收入。并且,在鄉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領域,同樣存在產業結構雷同的問題,未能很好地結合本地特色資源。
最后,農村產業融合度有待提高。當前,農村地區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生產理念、資金投入和經營模式等方面的不完善,農村產業鏈相對較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相對較低。大部分農產品仍處于初級加工品或原料的形式,缺乏進一步加工和價值提升,這導致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農產品加工和產業鏈的完善度不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加工品種和質量不夠多樣化,深加工水平不高。農產品的包裝、保鮮、儲運和銷售等環節相對薄弱,導致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無法有效提升,限制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2.2" 農民精神生活富裕程度低
相對于農民物質生活的富裕程度,農民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相對低下,脫貧攻堅的完成使農民對于精神生活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的價值觀念較為落后、鄉村文化事業培育不足、缺乏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人才等因素,阻礙了農民精神生活發展。
首先,農民致富消極僵化心態未根除和價值觀念落后。農民既是共同富裕的目標主體又是創造主體,由于農民的自身思想和能力的局限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追求難以做出合理規劃和實際行動,產生“等、靠、要”等消極僵化的想法,過分依賴國家政策而認識不到自身的主體作用,嚴重阻礙了其精神生活富裕的發展道路。
其次,農村文化事業培育不足。一方面,現存的文化事業與農民的需求不相適應,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其輸送方式和傳播渠道相對單一,不能使農民群體便捷高效獲得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目前農村存在著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后續發力不足的問題,以及文化產品供給的數量不足和質量缺位的情況[6]。農村公共文化設施雖然廣泛建設,但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導致一些設施閑置或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最后,缺乏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人才。缺乏專業的文化建設人才意味著農村文化工作的指導和推動力量不足,無法有效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的缺乏也導致了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力和創新性受到抑制。缺乏專業人才的指導和推動,也影響了鄉村社會的文化環境和氛圍,農村文化建設活動無法得到有效組織和引導,這不僅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享受,也限制了鄉村社會的文化交流和互動。
2.3" 城鄉發展差距依然顯著
與城鎮相比,資源配置、民生保障等條件在農村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與不足,這制約著農民收入的提升,不利于農民共同富裕的推進。
首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當前城鄉發展矛盾的重要體現。該差距長期以來較為顯著,從1978年到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2.0增至2.52,仍存在較大的縮小空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虹吸效應”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雖然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干預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改善,但整體而言,該問題仍然是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關鍵障礙。
其次,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存在差距。相較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包括水、電、氣、路、房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發展仍存在不足。同時,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也較為薄弱,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服務與城市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的不平衡分配,導致了城鄉居民在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福利差異,進一步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現象,不利于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
最后,“數字鴻溝”進一步加大城鄉發展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發達地區的頭部企業積聚了大量市場資源。大平臺通過低價傾銷等手段逐漸擠壓中小競爭者的生存空間,數字巨頭獲得壟斷地位[7]。對欠發達的農村地區而言,不能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使其更加處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創造了更多需要中高技能的崗位,農民群體因不具備就業競爭力面臨著失業的風險。
3" 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
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要把握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二是要統籌分配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建設成果,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切實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1" 推進農村產業多元發展,夯實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農村產業是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要多措并舉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夯實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第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智能化,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養殖模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通過土地整合、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提高農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水平。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提供良好的土壤質量和灌溉條件,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優越的環境。
第二,在農村產業發展中,注重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加強產業規劃和布局的科學性,深入分析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確定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方向。同時,加強與地方特色文化和自然環境的結合,提升產業的獨特性和差異化,重視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改善,提高消費體驗和服務質量,增強產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要注重農業品牌化戰略,構建特色農業品牌和現代農業體系,建強和鞏固農業產業,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
第三,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加強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環節的改進,通過引進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強化產品的加工、包裝、保鮮和儲運等環節,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建設,促進農產品與城市消費者的聯結,發展農產品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的線上銷售渠道。此外,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提供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支持,為農村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3.2" 加快優質文化建設,凝聚農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動力
新時期,加快優質文化建設,既要形成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強大合力,又要提升農民的精神生活富裕程度。
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是凝聚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過消除農民落后認識,提升其文化水平。此外,讓農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需求,指導農民的生活,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內涵,激發奮斗動力。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廣大農民才能在心靈上緊密聯系,形成共同奮進、共同發展的強大合力,實現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和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標。
第二,鼓勵農村文化產品創新與供給。一方面,深入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推動農村文化產品的創新和多樣化,要健全鄉村文化產品輸送機制,打通文化產品的供給鏈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創造具有農村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建立起文化產品的推廣和傳播渠道,確保農民能夠便捷地獲得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在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時,需注重與當地特色和需求的結合,確保設施的多樣性、便利性和實用性,并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及時評估設施的使用情況和效益。
第三,建立完善的農村文化建設人才體系。一方面,設立相關專業和培訓項目,培養具有農村文化傳承能力的專業人才;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選拔、培養和激勵,激發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與高校、文化機構等合作與交流,為農村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思想和創新力量。另一方面,注重在農村學校和教育機構加強文化教育,培養鄉村青年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教育課程,包括鄉土文化、傳統藝術、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培養農村青年對農村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進步。
3.3"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拓寬農民共同富裕的增收渠道
長期以來,城市不斷吸納農村的資金、人才、土地等生產要素,拉大了城鄉差距,通過高質量發展煥發農村活力,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重要手段。
第一,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首先,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是重要一環。通過統一土地市場規則,允許土地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才能拓寬農民獲得財產收益的渠道,縮小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構建起農民共同富裕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要加強農村資本市場建設,為農村企業吸引城市資本提供便利,推動資源的高效配置;其次,引導城鄉人口合理暢通有序流動也至關重要。在推動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同時,要吸引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和定居,促進技術和人才向農村流動,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消費市場的拓展。
第二,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多方面完善農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持續增收的社會基礎。首先,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注重需求和質量,著重解決農民急難愁盼的問題,要保障質量可靠,確保設施的壽命和穩定性;其次,加強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率和質量,確保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近的服務水平。
第三,加強農村數字化建設。一方面,政府應革新監管態度和制度,加強對數字巨頭的監管,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防止壟斷行為,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利益。在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農村地區的特殊需求,確保數字紅利惠及全體農民,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實現。另一方面,幫扶農民積極響應農村數字化建設,政府需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市場參與能力。同時,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培育數字農業人才,推廣數字農業技術和理念,促進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的數字化升級,增強農民的經濟收入和創新能力。
4" 結束語
推進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循序漸進,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估計”[8],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據各地區的具體實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10-26.
[2] 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7.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4] 李蘭蘭,王宇雄.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17(6):166-170.
[5] 韓文龍,唐湘.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1):14-24.
[6] 王瑞峰,逄錦超.農民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推進邏輯、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3,41(3):566-572.
[7] 夏杰長,劉誠.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徑與政策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9):3-13.
[8]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報,202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