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國際化需求不斷提升,培養既具備園藝專業知識又有較強國際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也更具競爭優勢。在新農科的背景下,為培養順應新時代發展的創新型園藝人才,以吉林大學園藝專業英語課程為例,分析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模式及課程思政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并初步獲得改革成效,為培養知農愛農的園藝專業國際化創新人才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農科;園藝專業英語;國際交流;知農愛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1-0134-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demand,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talents with both horticultural expertise and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more and more welcomed by society and has m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train innovative horticultural talents wh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takes the \"Special English for Horticulture\" at Jil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urse, and prob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reform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mod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hus obtaining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providing areference for training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horticulturetalents knowing farmers and loving farmer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Special English for Horticultur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nowing farmers and loving farmers; teaching reform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人民物質文化水平逐年提升,園藝產品生產加工及進出口貿易日益增多,園藝已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斷提升的國際化需求,涉及愈發頻繁的國內外高新技術、資源、設備等交流,對涉農高校培養大量具有園藝專業素養兼具英語交流能力的優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如何培養園藝復合型卓越人才已成為廣大涉農高校的重要任務和時代課題。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強調,“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1]。同年,教育部發布“安吉共識”[2],提出新農科建設的新思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個出發點,運用高新科學技術優化改革現有的傳統農業相關專業,為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鄉村振興的及早實現提供更強有力的專業技術人才支撐[3]。自此,開啟了涉農高校新農科建設與發展的新思考。
園藝專業英語是一門園藝專業選修課程,具有32個學時的理論教學學時,開設于第6學期。有別于大學公共英語,本課程更具鮮明的實用性和專業特色,涉及較多的專業詞匯和學術語言。該課程是將英語應用于園藝科學與實踐的一門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應用性課程,通過園藝學的基本知識與專業詞匯的有機結合,相關英文原版資料的閱讀,以期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專業詞匯和專業表達方式,提升專業英文的閱讀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和專業認知水平。
1" 園藝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1.1" 教學參考教材相對缺乏
目前,我國大多數涉農高等院校均開設了該門課程,更有院校將此門課程設為專業必修課,可見,本課程在園藝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國內相關教材資源相對缺乏,且內容相對老舊,無法匹配當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園藝學科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在智慧農業的推動下,智慧園藝的迅速崛起指日可待,在這樣新農科的大背景下,急需一系列與時俱進且緊密結合“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的優質課程教材。
1.2" 教學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
現有的課程教學模式仍以高比例教師的傳授式為主,輔以少量的問答互動,教學手段多以PPT教學為主,少以視頻、動畫為輔。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無疑成為當今教學效果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值得深入思考。
1.3" 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對學生而言,課程評價體系如何真實地反映出本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同樣是亟待解決的痛點問題。早期課程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多以期末考試或結課報告為主,忽視了對課程全過程學生思想表現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次,考試題型鮮有能夠反應學生解決問題及思辨能力的主觀題型,如案例分析及論述等。綜上,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設置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尤為關鍵。
1.4" 課程思政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早期的課程準備與設計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仍比較淺顯,課堂教學活動的側重點以專業知識的講授為主,而結合一些時事政策、名人名事、典型案例等思政元素仍相對缺乏;此外,對已挖掘到的思政元素如何有效地、如鹽入水般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全過程當中,仍有一定的難度。
2" 教學改革思考與實踐
2.1" 增加英文原版資料的閱讀與觀看
選擇優質的教輔材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把握教學方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針對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優先考慮內容全面、具有時代性的優質教材。例如,參考國外優秀高校選用的園藝專業教材,其在英語語言方面,如語言相對規范性和準確性,內容相對系統性,具有顯著優勢,但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對其內容進行客觀篩選,選用其經典內容用于教學參考。此外,選用TOP學術期刊的英文文獻也可謂是不錯的選擇,其不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且極具前沿性,在學習專業語言的同時,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創新意識,激發專業自信與使命感。此外,與課程相關的一系列國內外優質大型紀錄片、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宣傳片、國際學術/科普講座及演講等可作為線上線下的學習與互動資源。如BBC出版的“Kingdom of Plants”“the Green Planet”等優秀紀錄片,因視覺奇觀上的絕美呈現可帶給學生最直觀的極大震撼感,從而調動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參與度。又如“互聯網+”的智慧農業,智能化溫室、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LED生態種植柜及智能施肥機等實現農業精準化、高效化、節約化的生產加工模式,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感受當今園藝產業的迅猛發展,彌補了本課程0學時實踐環節的遺憾,又能提升學生與時俱進的專業詞匯量,方便日后的交流與應用。
2.2"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教育是認知自我構建的實踐活動[4]。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和自身發展的主體。無論如何進行教育改革,都離不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1]的辦學要求,指明了涉農教育工作者更應積極調整專業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緊跟時代腳步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具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及較強的自主能動性。結合OBE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并根據相關優質教輔資源對本課程進行了逐步的調整與優化,分設若干模塊,如園藝發展簡史、植物器官與功能、植物繁殖與生長、栽培養護、生物技術及學術論文寫作等。根據其內容及特點,選擇不同的模式進行教學,如緒論部分,采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溫故而知新”的方式歸納總結并升華知識點;教師在早期的教學反思中發現植物器官與功能部分出現的大量專業詞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且乏味,故后期通過雙線的形式進行課前教學資源分享,通過觀看視頻預熱陌生的專業詞匯,并通過“你說我猜”等游戲環節鞏固章節知識點,既增強了趣味性,又為學生說出英語提供更多機會。不僅如此,在不同的課堂教學中,還融入了“3分鐘演講”“園藝植物講給你聽”“情景短劇”“趣配音”等課堂活動,正向調整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并占主導位置,以此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強化專業語言應用環境的準確性。
2.3" 優化過程性評價體系,強化“三方評價機制”
為了更加合理真實地反映出本門課程在教學全過程中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教師利用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建設園藝專業英語在線課程,課前預習材料、課堂討論話題及相關材料可通過在線平臺發布給學生,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不僅能提升課上教學活動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上,教師可利用學習通等教學平臺發布簽到、選人、隨堂練習、搶答、投票和分組任務等學習活動,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均可在平臺上參與評分,成為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中重要的數據來源;建立線上平臺的試題和資源庫,為學生課前預習、隨堂測驗、期末考試等課程活動提供高效的教學手段和良好的教學效果,亦可實現全過程、多角度的課程評價。
2.4" 政策與案例相結合,多水平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對文化育人做了具體的闡釋:“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5]”在此背景下,我們對本課程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并提出了改革措施。“蒙以養正,圣功也”。“育人”,必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道,樹立正確的“三觀”。從小事做起,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珍惜每一次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分機會,客觀合理使用評分權利。如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小組匯報、個人演講及“你說我猜”游戲等環節,活動內容涉及了世界園藝發展現狀、對于目前我國園藝所遇困境的思考與討論、園藝與生活及園藝植物專業知識等相關方面,并給予每位同學評價他人活動參與情況的機會,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合理設置評分等級的詳細標準,引導學生更加有針對性地對活動個體或團體進行教學活動的評價。通過介紹園藝的簡史,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的園藝領域的發展歷程,并了解我國的發展歷史。拋出“生活中的園藝”等話題,通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討論并總結園藝的重要性;同時,配合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結合我國相關專業的杰出青年科學家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典型事跡,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提升專業自信。如無畏艱苦,為戈壁農業發展無私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喻景權院士、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吳俊教授,以及像“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吉林大學校友江夢南一樣的吉大學子等行業領域中的杰出榜樣。此外,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國內技術產業的前沿,如智能機械的無人操作(春季播種、秋季采收等),人工智能在園藝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等方面,培養學生們的專業自信、民族自信,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領略大國風采,帶給學生們正面的德育影響,不但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而且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及時代價值。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安吉共識”中提到的“新農科建設”的兩大使命,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創新,優化生產技術并提升園藝產品品質和產量,才能加快完成新農科建設。在新農科建設的背景下,社會變革不斷加速,文化、思想、科技等多元化發展,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考研,僅2022年官方公布的考研人數已達到457萬,較上年增長率超過20%,故培養既能身赴生產一線與勞動者共同“作戰”,又能讀得了英文科研文獻掌握科技創新技能,具有嚴謹縝密科學精神的國際化人才,無疑是涉農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設置學術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如選擇優質的英文原版紀錄片進行聽、說、讀、寫趣味活動,學術論文分享與討論等,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應用中掌握園藝專業英語的表達技巧和應用領域,提升英語輸出能力。
3" 教學改革成效
課程建設在新農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線上教育教學平臺開展園藝專業英語課程的“雙線”教學模式,通過不斷整合教學設計,重構教學資源,基本實現“教”與“學”的無縫融合,并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了解前沿性、創新性技術與設備,強化學生的雙語交流及應用能力。
3.1" 綜合成績逐年升高
課程建設中,在不斷優化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用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通過全過程線上線下連續追蹤學生的自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任務及作業等的完成情況,并將其按比例轉化成相應的分數附于綜合成績之中,各項成績按需進行教師、組間、組內三方評價,以此實現了教學全過程性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從近3年的學生成績可以看出,2018級到2020級園藝專業本科生的綜合成績逐年升高,且與前2年相比,2020級的大部分學生成績集中于80分以上,最低分也遠大于及格分數。
3.2" 課程評價積極正向
結合OBE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分時段地進行以調查問卷為主的教學反思,通過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了解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接受度,以此為參考優化下一年度的課程設計。2019級學生中,僅有42.4%的人數認為“雙線”教學模式非常好,人數不足半數,教師根據上一年的教學反饋對教學模式及內容進行了優化與調整,有81.5%的2020級學生對“雙線”教學模式表示“非常好”。此外,在調查問卷中,針對“課程學習對于日后的學習、讀研、就業幫助很大”和“會再次選擇本門課程”的2個問題,同樣有更大比例的同學表示贊同,側面反映出學生對于本課程的高度認可。見表1。
3.3" 主動學習動力獲得
課程教學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等學術平臺進行相關文獻的查閱、獨立或是團隊協作進行話題討論、問題思考及匯報材料的準備與制作。只有經過前期認真地進行資料的搜集、知識點整合與優化等過程的自主學習,才能在后期將所掌握的知識內容融會貫通,更加順暢、更加自信地展示給他人。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逐步形成。
3.4" 英語表達能力提升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別于園藝專業其他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進行英語的交流與應用。課程通過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增加學生開口表達的機會和場合,強化英語表達能力。如在分組任務的“科普園藝”活動中,每組成員通過合作完成某一類或一種園藝植物的科普介紹,學生以“世界之最”為主題,用英語帶大家前往世界各地尋找不可思議的園藝植物。對于英文口語較好的同學來說可能難度不大,但就原本羞于開口講英語的同學來說,需要利用課下時間不斷熟練內容,不斷練習發聲,確是一次自我挑戰與勇敢蛻變。
3.5" 研學創新思維初現
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體系”的要求,教師選用了較多科研學術論文的前沿研究成果及時事政策、成果轉化成功案例等作為教學的參考材料,通過預習材料、精細研讀或是話題討論等方式,引領學生了解本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技術手段與產業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匠人精神、創新創業思維及服務“三農”的責任意識。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三位一體”統籌部署與推進,強調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等重要論述[6]。為順應新農科的不斷發展,滿足時代對園藝人才的需求,針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目標,重構雙線教學資源,優化混合式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主講個體轉變為“引路人”,將更多的舞臺釋放給學生,以OBE的教學理念為主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主題內容串聯課程教學全過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習慣,強化了英語表達及應用技巧。教學改革的成效,亦將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培養具有正確理想信念、知農愛農的園藝國際化創新人才,助推園藝產業在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高效對接,最終促進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回信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N].人民日報,2019-09-07(001).
[2] 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3):105-106.
[3] 呂新,張澤,侯彤瑜,等.“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8):16-18,51.
[4] 魯潔.教育: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J].教育研究,1998(9):13-18.
[5]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 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