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旨在探討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河西走廊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促進富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該文研究發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兩難選擇,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傳統文化保護與現代化發展之間的平衡。為此,建議加強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品牌形象、培育專業化人才隊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西部民族地區;天祝縣;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21-0162-0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Hexi Corridor,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f enriching the peopl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faced with a dilemma, such as the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ural minority areas, improve the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and brand image,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western minority region; Tianzhu County; poverty alleviation
鄉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農村地區,體驗農村生活、農業文化、鄉土特色等的旅游方式。鄉村旅游通常以農業觀光、農耕體驗、鄉村民俗和農產品購買等為主要內容,旨在提供一種親近自然、感受鄉土風情的旅游體驗。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經濟支撐、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經濟狀況、資源保護與利用、文化傳承與推廣,以及城鄉互動與交流等方面的助力[1]。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已經清楚地提出了要將農村的旅游業進行發展,打造一個強大的農村新的產業鏈,同時要逐步朝著規范化、科學化和明確化的方向發展[2]。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有了關于“鄉村振興”的具體表述。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何指導我國民族區域鄉村長期發展,將成為我國民族區域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為了全面、直觀地展現我國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研究的現狀和成果,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軟件,以“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為主題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對2007年至2023年CNKI收錄的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研究方面的8 985篇文獻進行了分析,發現被引用次數排名前十的高頻詞匯中,“鄉村振興”被引用了4 985次,“鄉村旅游”被引用了2 691次。這表明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是當前研究熱點,并且在學術界和實踐中受到了廣泛關注。鄉村振興作為我國當前的重要戰略,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之一。而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推動力量,也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分類體系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陶玉霞[3]的研究為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和發展框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政等[4]和馬琳玥[5]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驅動力。羅文斌等[6]的研究表明,鄉村旅游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創造具有積極影響,通過對鄉村旅游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潛力和機遇。張文馨[7]的研究發現,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之間存在內在高度的耦合關系,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呈現出增長的趨勢。田飛飛等[8]的研究發現,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婧等[9]和徐虹等[10]的研究采用社區視角,以社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度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社區的參與和合作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石志丹[11]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助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鄉村旅游被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汪秀梅[12]的研究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推行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進步。黨佩英等[13]利用擴展回歸模型分析了陜西省22個特困地區農村旅游對農戶貧困脆弱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鄉村旅游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楊懌佳等[14]運用耦合協調模型,研究了新疆旅游業和農村經濟的耦合關聯。研究結果顯示,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這些研究為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持,并為相關政策和實施提供了參考依據。通過查閱文獻,發現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的研究中,對于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理論闡述,缺乏實踐實證。因此,本論文選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作為研究案例,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1.1" 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天祝縣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農田優勢,積極發展農業、林業、畜牧業等富民產業。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也成為縣域發展經濟的重點領域。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農家樂、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天祝縣不僅提升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還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特色農業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農民通過銷售高品質的農產品獲得了更多的收益。同時,農家樂和農產品加工業的興起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了多樣化的收入來源。這些富民產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繁榮。
天祝縣的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色農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增收的機會,還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天祝縣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機會。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則為天祝縣帶來了更多的游客和外來人口,促進了當地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增加。鄉村旅游的興起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還為農民提供了農家樂、民宿等經營方式,增加了其收入來源。
然而,長期以來部分農牧民陷入貧困,嚴重影響了縣區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實了《關于精準扶貧富民產業培育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縣政府緊緊圍繞全縣的“牛羊雞馬菜菌藜藥”八大特色產業體系進行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64.02萬畝(1畝約等于667 m2),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2 800萬袋,畜禽飼養量達到249.6萬頭只。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提升。在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同時,天祝縣著力培育壯大藜麥、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縣政府不斷健全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機制,圍繞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產業園,積極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
綜上所述,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富民產業,成為該地區的新亮點。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地支撐。通過富民產業的發展,天祝縣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還為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仍需進一步努力解決部分農牧民貧困問題,促進縣區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2" 多民族文化交互融合
在天祝縣的民俗文化中,藏族、漢族、回族等多個民族在這里和諧共處,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交融。各民族的傳統服飾、音樂舞蹈、民間藝術等文化元素在這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展示了多元文化的魅力。“華銳文化”是天祝縣特有的文化品牌,體現了這個地方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以崇尚自然、尊重傳統、追求和諧為核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注重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和弘揚。華銳文化的特點是包容性和開放性,其不僅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也保留了本土文化的傳統特色。
天祝縣的民俗文化是這個地方獨特的精神財富,也是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旅游業繁榮的重要因素。通過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天祝縣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獨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者前來參觀和投資。同時,加強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
1.3" 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積極影響
天祝縣作為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豐富自然資源的地方,其發展的旅游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特色。天祝縣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自然景觀而著稱,是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天祝縣是全國最古老的藏族居住區之一,這里保留了豐富的藏族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同時,天祝縣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土族聚居區之一,土族聚居區的廣泛存在使天祝縣具有鮮明的旅游和人文特色。然而,天祝縣旅游業的發展相對滯后,需要加強旅游資源的整合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在過去幾年中,天祝縣加強了旅游資源的融合,改善了旅游的基本條件,增加了旅游的休閑活動,并培育和打造具有民族風情、高原風光、宗教文化和登山探險等特點的旅游產品。這些舉措使天祝縣的旅游業呈現出一種向上的趨勢,旅游的接待數量和總體收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自2008年以來,天祝縣的旅游產業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政府投資了大量資金,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發展了一批主要景區,如天祝三峽風景區、石門溝景區、天堂鎮“雪域藏鄉·避暑天堂”等。同時,天祝縣還引進外資、民間籌措資金,新建并修繕了一批佛教寺廟,如天堂寺、華藏寺,為馬牙雪山、天堂寺、小三峽和石門溝等旅游景點提供了更好的包裝和推廣。
天祝縣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森林覆蓋率達34.48%,天然草原植被蓋度達94.64%。以白牦牛肉、藜麥、羊肉、食用菌和高原夏菜等特色農副產品為依托,天祝縣大力發展農副旅游特色產品。成功譽名“中國高原藜麥之都”“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中國高原夏菜之鄉”“中國高原走馬之鄉”,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85個,注冊農特產品商標578個。開發了農特系列產品490多款。游客對白牦牛肉、鹿角菜、榕粑、酥油和酸奶等農副產品的消費總額同比2022年增長了65%;2022年底接待游客數量達到109.6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7.22億元。2023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74.47萬人次,同比增長54.73%;旅游綜合收入4.99億元,同比增長58.66%。
天祝縣把文旅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通過投資建設景區和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推動了旅游綜合收入的增長,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游客可以參觀文化古跡,欣賞傳統表演,參與手工藝制作等活動,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同時,天祝縣還舉辦各種文化節慶活動,為游客呈現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天祝縣的旅游業發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為當地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天祝縣帶動了飲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消費,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旅游業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來源。天祝縣將繼續致力于旅游業的發展,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打造更多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產品,為游客呈現更加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
1.4" 存在問題分析
1.4.1" 旅游景點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供水、供電和通信等方面。然而,天祝縣部分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了游客的便利性和旅游體驗。首先,停車場的不足使得游客在景區周邊尋找停車位變得困難,增加了游客的交通壓力和時間成本。其次,衛生間的不完善會導致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無法方便地解決生理需求,影響了游客的舒適度和滿意度。此外,餐飲設施的不足使得游客在景區內無法輕松獲得飲食服務,影響了游客的用餐體驗和旅游時間的安排。除了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一些景區在導覽設施、信息展示、交通導向等方面也存在提升的空間。導覽設施的不完善使得游客在景區內無法準確了解景點的歷史、文化和特色,降低了游客的參觀體驗和文化積累。信息展示的不全面和不及時會使游客錯過一些重要的活動和景點介紹,影響了游客對景區的整體了解和感知。交通導向的不明確會給游客帶來迷路和時間浪費的困擾,降低了游客的游覽效果和滿意度。
1.4.2" 旅游產品和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天祝縣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天祝縣的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景點游覽上,如寺廟、古鎮等,雖然這些景點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但缺乏創新和個性化的元素,難以吸引更多有不同興趣和需求的游客。天祝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山川、湖泊、草原等,但目前缺乏多樣化的自然探險和生態旅游產品。例如,開展徒步旅行、騎行、野生動物觀察等活動,可以吸引更多喜歡戶外探險和自然環境的游客。雖然天祝縣的少數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但缺乏與游客進行文化交流的機會,不能較好地深入了解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的民俗體驗活動,對旅游體驗的個性化和互動性交流較少。此外,缺乏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色美食和農家樂體驗,無法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飲食選擇和體驗當地農村生活的機會同時,旅游服務質量和標準化程度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包括接待、導游、餐飲和住宿等方面。
1.4.3" 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技能不足
首先,部分從業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于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景點等了解不深入,無法提供準確和全面的解說和導覽服務。其次,服務意識和態度方面存在不足,一些從業人員缺乏熱情、耐心和細致的服務態度,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此外,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也限制了從業人員與游客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在天祝藏族自治縣,由于當地少數民族方言的使用,部分從業人員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存在欠缺,這對于與游客的有效交流和溝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方言的使用使得部分從業人員在與游客進行溝通時存在理解和表達的困難,無法準確傳達信息和滿足游客的需求。這不僅影響了游客對景點的理解和體驗,也降低了游客的滿意度和歸屬感。
1.4.4" 文化保護和傳承面臨挑戰
天祝縣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傳統,但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面臨一定的挑戰。一些傳統文化活動和民俗習慣可能受到商業化和現代化的沖擊,需要尋找平衡點,保持文化的純正性和獨特性。
1.4.5" 宣傳和推廣不足
天祝縣鄉村旅游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相對不足,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待提升。缺乏有效的宣傳渠道和推廣策略,限制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鄉村振興背景下天祝藏族自治縣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途徑
2.1" 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模式,促進鄉村旅游開發升級
天祝藏族自治縣面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兩大任務,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加強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價值最大化。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天祝藏族自治縣處于甘肅較偏遠落后地區,受交通、自然環境、資金、村民文化程度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部分旅游資源未開發或處于半開發狀態。對比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2.1.1" 挖掘民族文化資源
天祝藏族自治縣擁有豐富的藏族文化資源,可以通過挖掘和展示當地的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等,吸引游客體驗和了解藏族文化。例如,組織藏族傳統節慶活動、舉辦藏族歌舞表演和手工藝制作展示等,讓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當地的文化魅力。
2.1.2" 發展生態旅游
天祝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可以發展生態旅游,讓游客親近自然,體驗純凈的自然風光。例如,開展高山徒步旅行、草原觀光、湖泊游船等活動,讓游客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
2.1.3" 強化歷史和文化遺產保護
天祝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可以通過保護和修復歷史建筑、文物古跡等,吸引游客了解和欣賞。例如,保護和修復當地的寺廟、古民居等,讓游客感受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2.1.4" 發展特色民族村寨旅游
天祝縣的村寨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可以發展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讓游客了解當地的民族風情和生活方式。例如,游客可以參觀當地的藏族村寨,了解藏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欣賞傳統手工藝品等。
2.1.5" 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
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便捷的交通、舒適的住宿和優質的導游服務。例如,改善交通路網,建設標準化的旅游接待中心和住宿設施,培訓專業的導游和解說人員,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
2.2" 加強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
要加強天祝藏族自治縣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以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加強提高旅游形象和競爭力宣傳,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和參與。可采取以下措施。
2.2.1" 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加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加強溝通和服務意識。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導游服務技巧、文化知識、客戶關系管理等,使從業人員能夠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
2.2.2" 加強旅游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鄉村旅游設施和基礎設施水平,包括改善交通條件、提供舒適的住宿和餐飲設施等。同時,加強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確保其安全、整潔和良好的運營狀態。
2.2.3" 強化旅游管理和監督
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和監督機制,加強對鄉村旅游行業的監管和指導。加強對旅游企業的執法檢查和服務質量評估,對不合規和服務質量低下的企業進行整改和處罰,推動行業規范化。
2.2.4" 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服務
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旅游服務。例如,針對不同游客群體提供特色活動和行程安排,提供多語種導游和翻譯服務,讓游客感受到個性化的關懷和照顧。
2.2.5" 加強宣傳推廣和信息服務
加大對天祝藏族自治縣鄉村旅游的宣傳推廣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媒體向游客傳遞相關信息。建立旅游信息中心,提供游客咨詢和導覽服務,提供準確、及時的旅游信息,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體驗當地的鄉村旅游資源。
2.2.6" 加強與社區和當地居民的互動和合作
積極與當地社區和居民合作,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合作。鼓勵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經營,增加他們的收益,提高他們對旅游的支持度和參與度。
2.2.7" 創新科技應用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例如,建立在線預訂和支付平臺,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詢和導航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個性化推薦和定制化服務。
2.3" 推動自然資源與民俗文化融合升級
天祝藏族自治縣作為西部民族地區的一部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盡管縣內有許多優質的文化遺產,但很多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在鄉村旅游中,應重視挖掘和保護這些優質文化遺產,使其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和特色。
為了提升天祝藏族自治縣鄉村旅游的整體形象和品牌體系,需要加強優質民族民俗文化內涵與旅游線路設計。通過合理規劃和設計旅游線路,將優質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深度體驗當地的文化魅力。例如,大塘新村就以其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民俗文化而聞名。該村莊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被群山環繞,河流穿過,山水相依,景色優美。游客可以欣賞到壯麗的山巒、清澈的溪流和茂密的森林,感受大自然的寧靜和美麗,而且還保留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在大塘新村,游客可以探索傳統的藏族村寨建筑,欣賞到古老的民居、廟宇和神秘的藏傳佛教寺廟。這些建筑散發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歷史底蘊,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除了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大塘新村還以其獨特的民俗風情而聞名。在這里,游客可以親身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如藏族舞蹈表演、傳統手工藝制作等。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藏族美食,體驗到淳樸的藏族生活方式。這些民俗風情活動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和體驗當地的文化傳統。此外,大塘新村還擁有許多網紅打卡地。如色彩斑斕的藏式壁畫墻、古樸的石板街道、風情獨特的藏式小吃攤等,都是游客們喜歡拍照留念的熱門景點。這些獨特的地標和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分享美麗的照片和回憶。
2.4" 建立評估機制與合作,推動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提升
首先,加強培訓和教育。通過組織專業培訓課程和工作坊,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內容可以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景點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解說和導覽技巧等。此外,還可以加強對服務意識和態度的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熱情、耐心和細致的服務態度。通過培訓,使從業人員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為游客提供準確、全面和滿意的服務。其次,加強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針對天祝藏族自治縣的特殊情況,可以開展方言溝通和語言表達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方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加強英語等通用語言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提升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業人員能夠更好地與游客進行交流和溝通,準確傳達信息,滿足游客的需求。此外,建立和完善旅游從業人員的考核和評價機制。通過制定明確的崗位職責和績效指標,對從業人員的工作表現進行評估和獎懲,激勵他們提升自身素質和技能。同時,也可以建立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鼓勵他們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最后,加強與旅游企業和機構的合作。與旅游企業和機構合作,可以共同開展培訓和教育項目,分享資源和經驗。通過合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系統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 陽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鄉村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20.
[2] 畢超.解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J].云南農業,2017(4):7-8.
[3] 陶玉霞.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建構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9(1):16-20,86.
[4] 李政,丁憶,張倫浩,等.鄉村振興戰略導向下農村區域內涵式發展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3):261-266.
[5] 馬琳玥.共同富裕目標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2):165-168.
[6] 羅文斌,高云紅.長江經濟帶貧困地區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3,38(2):60-64,70.
[7] 張文馨.新農村建設和振興鄉村旅游[J].中國集體經濟,2023(21):32-35.
[8] 田飛飛,周文.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振興的作用機制探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4):113-119.
[9] 劉婧,黃煒,向巧云,等.脫貧地區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機制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4):163-165.
[10] 徐虹,張行發.鄉村旅游社區新內源性發展:內在邏輯、多重困境與實踐探索[J].現代經濟探討,2022(1):114-123.
[11] 石志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思考[J].農家參謀,2022(5):10-12.
[12] 汪秀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酒泉市農業農村發展的思考[J].甘肅農業,2021(9):11-14.
[13] 黨佩英,黎潔,任林靜.鄉村旅游對西部山區農戶貧困脆弱性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2,43(6):1054-1065.
[14] 楊懌佳,彭亞萍,王海燕.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烏魯木齊縣、達坂城區為例[J].農業展望,2022,18(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