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要通過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要處理好農業農村發展與鄉村居民增收的關系,不斷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民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該文通過對“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所面臨的問題入手,在把握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要求的基礎上,準確認識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與共同富裕之間的一致性;精準把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相銜接的政策保障,為新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出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富裕;“十四五”時期;政策保障;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7-0163-05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must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rural residents' incom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promote farmers' prosperit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Starting with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general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ccurately understands the conformity between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arts of China, accurately grasp the policy guarantee for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mmon prosperity;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policy guarante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0年以來,我國先后印發《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等文件,對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出了全面部署。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1"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
“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但由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還比較突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仍存在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從國際上看,受新冠感染疫情沖擊和國際局勢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相繼出現嚴重衰退、經濟停滯等現象,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等現象突出。由于我國農村發展還不均衡、不充分,農村地區發展仍然滯后于城市地區、落后于城鎮地區,高質量發展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
1.1" 城鄉發展不平衡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更加完善。但是,城鄉之間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村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力和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農業生產條件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差距仍然較大;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轉移人口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隨著時間推移,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凸顯[2]。一方面,國家高度重視城鄉協調發展,加大了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且不斷拉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表1),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4.9萬元(增速為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0萬元(增速為4.2%),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5∶1。從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角度出發,按照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為3.0萬元(增速為-1.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為1.7萬元(增速為2.5%),截至2022年底,我國城鎮化率為65.22%。
表1" 2022年全國居民收支主要數據
從收入分配結構來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快于農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從城鄉發展基礎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村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破壞嚴重和農業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現象突出等問題依然存在。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一輪經濟社會大發展時期,這將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3]。
1.2" 農村人口大量轉移到城市
近年來,我國城鄉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而根據第五次全國1%左右的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6.48%。此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2 071萬人,比2021年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 104萬人,減少73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比2021年提高0.50個百分點。
農村勞動力長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現象已經成為新常態,這不僅導致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老齡化、留守婦女和單親家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也會對農村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城鎮土地供應有限、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供給緊張等原因造成大量農民工不能在城鎮落戶定居,進而影響其進城務工、經商、創業和市民化進程。另外,由于農村土地價值不斷提高而城鎮土地價格相對偏低,從而造成城市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不斷下降。
2" 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2.1" 要堅持發展農業產業
產業興則百業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人民生活保障最基本、最可靠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第一位,糧食問題在任何時候都不得有絲毫放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只占全世界的7%,但是卻養活了全世界1/5左右的人口,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低就是因為長期過度依賴進口和粗放式生產經營造成的,因此實現農業產業興旺,把土地集約利用起來就成為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4]。
2.2" 要堅持生態宜居農村建設
良好生態環境是城鄉居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條件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論在農村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5]。要堅持鄉風文明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鄉村振興首先就要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不斷提升農民整體素質與精神面貌。要堅持治理有效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2.3" 要堅持生活富裕,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須看到,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并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國家,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條件上存在較大差異,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并將長期存在[1]。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或深層次矛盾:一是農村發展不平衡明顯;二是鄉村發展活力不足;三就是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四是部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或出現負增長;五是部分農村地區社會治理仍然比較薄弱。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處理好農業農村發展與農村公共服務、農民增收與農民生活質量改善等問題中包含著許多相互關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素。
3" 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時期。實現共同富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促進共同富裕。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要正確認識農村居民對共同富裕的愿望。雖然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且生活水平提高后也存在一些不合理行為和現象;要明確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十三五”時期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顯快于人均GDP增速,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步下降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就會導致經濟和社會發展失去動力和活力;要重視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需求提高帶來的福利提升問題。目前我國城鄉差距比較大,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和醫療保障、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問題。同時,隨著國家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農業農村產業,通過結構調整升級和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帶來了人口、勞動力大量轉移和就業機會增多;要防止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對社會公平有損害的行為發生。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需要綜合考慮農民收入、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和鄉村治理等因素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合理分配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通過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提升等措施可以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要堅持政府在維護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和社會治理結構的現代化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機制并不斷完善;以制度創新推動農村社會發展進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經營主體等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提高農民福利水平;不斷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并增強農村社會穩定與和諧意識;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6]。
實現共同富裕還面臨很多挑戰。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從時間上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呈現負增長現象。從區域上看,地區之間收入差距較大。從城鄉之間的相對差異來看,我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比重不斷下降,城鄉差距仍在擴大。
共同富裕也涉及農民是否享有同等權利問題。要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關鍵途徑,抓好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時期農村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黨的領導上來這一重要論斷精神,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7]。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把保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這一重要原則,讓所有農民群眾都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并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要發揮廣大群眾在共同富裕中的主體作用以調動人們參與共建、共同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一重要措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力量支持,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幫助、積極參與和推動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圍和制度環境;要通過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待遇逐步統一這一基礎措施來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全體人民都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這一重要目標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證和物質基礎,以更好發揮鄉村振興作用;要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正確處理農民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在處理農村居民與集體利益、集體成員之間存在的不同類型的利益問題時,應正確區分農民個體的不同收入水平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和其他群體之間的不同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
4"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和共同富裕戰略具有內在一致性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加以深化,目標更加明確,定位更加清晰;實現共同富裕是黨的重要任務目標之一,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8]。
4.1" 強調“三農”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從農業經濟的角度來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是國家重要的經濟基礎;從農村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三農”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三農”工作始終貫穿于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之中,在整個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4.2" 強調以人為本
實現共同富裕要充分發揮農村人口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文化優勢;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共同富裕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循序漸進、注重實效,強調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相結合。“三農”工作始終貫穿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城鄉融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4.3" 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按照生態優先、綠色引領的原則來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同時還要尊重農民意愿、尊重市場規律并通過改革創新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質量和效益。
4.4" 強調要充分發揮“三農”系統各部門力量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要構建以高質量為目標引領、多要素協同發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發展長效機制;必須通過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大舉措推動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要構建高標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長效機制等方式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入開展并取得實效[9]。
5"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保障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起步期,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切實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十四五”期間要把全面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納入促進共同富裕的主要內容并加以推進實施與落實。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深入實施以工代賑、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等項目;在強化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方面,要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政策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在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方面,要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計劃和農村社會事業改革與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等項目;在健全公共財政支持保障機制方面,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試點改革,加強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研究等工作;在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方面的措施中要著力推進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在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目標實現方面,要健全精準脫貧長效機制,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深化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改革。
6" 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1)促進共同富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具體的政策上。
2)農業生產中存在著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問題,需要進行系統規劃和綜合治理。
3)要加大財政對農業投入力度和農業補貼,尤其是糧食補貼方面的資金投入。
4)農村地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一體化設施建設。
5)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現代化和均等化。
“十四五”時期是實現我國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的時期。只有將以上各項工作統籌考慮、相互銜接及整體推進,才能使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地落實。
7" 新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對策建議
7.1" 從制度上保障共同富裕,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制度
要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將救助對象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對農村困難群體的低保進行動態調整;要建立健全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制度,擴大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范圍,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慈善救助等多種途徑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切實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此外還應逐步健全多渠道、全方位的慈善救助體系。
7.2" 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鄉村振興合力
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首先要促進農業與工業、農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形成一二三產有機結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并以此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次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入到現代農業的生產中,并積極探索發展“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家庭農場”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創新。完善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制度設計,構建有利于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進一步激發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貢獻和活力。加大財政對農民合作社發展和扶貧資金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長效機制[11]。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強化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不斷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新型農業農村關系。全面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7.3"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讓農民生活更加美好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10]。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讓農民生活更加美好。
1)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尊重農民意愿。只有把農民群眾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農業才能發展得好,農民生活才能更有保障。
2)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在政府主導和市場主導雙重力量下統籌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支持和服務作用,市場主體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推進,通過市場主體的積極有效互動來實現產業升級、技術升級和產品升級;同時政府需要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等。強化技術支撐。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和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科技在農業生產中越來越重要,因此必須加強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要加快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機制建設;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通過多種形式引導農民進入合作經濟組織中;通過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等。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完善配套政策環境。要實施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健全投入機制、加強公共服務和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等配套支持政策和措施;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和管理體系;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機制;健全財政投入績效評價體系;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4)加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推動農業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突破。建立高水平研發平臺與科技服務體系,培育農業創新主體和新型經營主體能力建設;開展現代種業提升行動,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和優質特色農產品供應服務工程等,發揮重大科研項目示范引領作用等,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8" 結束語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雖然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實現共同富裕還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例如,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地區生活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發揮社會力量;如何通過市場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地區流動與集聚;如何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針對上述問題和挑戰,本文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共同富裕不僅在于讓農民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還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激發其主動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實現美好愿景,最終實現物質精神的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新長征,2022(5):4-13.
[2] 夏杰長,張雅俊.數字經濟賦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作用機理與實施路徑[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5):100-110.
[3] 李實,陳基平,滕陽川.共同富裕路上的鄉村振興:問題、挑戰與建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3):37-46.
[4] 王少妝,楊學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與共同富裕[J].南方經濟,2022(12):115-133.
[5] 李林.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綠水青山”[J].理論導報,2017(6):36-37,40.
[6] 袁紅英.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邏輯[J].東岳論叢,2022,43(12):5-16.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8] 劉志彪.產業政策的轉型與收入分配的再均衡[J].探索與爭鳴,2021(11):21-23,177.
[9] 姜長云.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需要把握的方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5):5-13.
[10] 李靜.助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邏輯與路徑依賴[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2(12):61-64.
[11] 任俊華,譚陽陽.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戰略哲學思考[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6):157-165.